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北志---北朝志---第三章(未完,填坑中) -- 南北朝大蟑螂

共:💬33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其三十三:参合陂(下)

在听到了燕国发兵的消息后,拓拔珪问计于群臣,魏国的左长史张衮献计认为后燕军此时挟灭西燕之威,士气正旺,加之慕容宝为壮声势,以后燕太子之身调用的军力亦无不是后燕历年以来百战之精锐。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以现在魏国的兵力,强行进行正面作战的话,自是必败无疑,不如采用疲兵之计,先避过后燕军的锋芒,再从长计议。

这个计划马上得到了拓拔珪的首肯。拓拔珪马上让黄河以东的拓拔部大规模的迁徙,以避开后燕的军势。

而与此针锋相对,慕容宝并没有对西迁的拓拔部进行追击,相反,他顺黄河北上,于公元395年七月,挥军攻克魏国的重镇五原(今呼和浩特西北)。不仅受降附属于拓拔部的其他部落人众三万,同时,更是截获拓拔部于公元394年始,于五原屯田所收获的粮草共百余万斛,一并置与黑城(今呼和浩特西北)。慕容宝此举,令后燕的兵锋指魏国的腹地,顿时打乱了魏国的部署,迫使尚未完全完成总动员的拓拔珪被迫于同年八月,亲自率领拓拔部的主力,在黄河五原南岸处安营扎塞。于位于黄河北岸的后燕军遥遥相对。而与此同时,考虑到北上给后方带来的危险性,慕容宝决定在黄河北岸驻军造船,以求南下和拓拔魏国进行一场大的会战。

于是,在公元395年的这个夏天,在地理上位于北方的拓拔魏国却不得不在北向上面对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南方的后燕的部队。这种场面壮阔而又尴尬。(慕容宝此举,在战略上的确是相当的高妙,不但尽收魏国的军心,更是令张衮的釜底抽薪之计无从入手。)

这样的局面,看上去是拓拔珪尽落下风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拓拔珪多次死战得来的经验再一次的帮助了他。在无论是军力还是地势以及军粮储备都明显不如后燕的情况下,拓拔珪一方面派出了右司马许谦求救与后秦,而另一方面他铤而走险,和后燕的统帅慕容宝进行了一场心理战,以期促成援军到来之后的最佳求战时机。

公元395年九月,慕容宝陈舟于北岸,在正打算进袭的时候突遇大风,被迫中止渡江计划。但其时已有数只战船顺风漂流到了南岸,其上的后燕军士悉数被魏军俘获。面对这些战俘,《魏书.列传第八十三》上的记载或者让人无法将之与不久之后那个血腥的魏军统帅联想到一起,拓拔珪宣布将这为数三百之众的后燕军士完全释放。当然了,拓拔珪如此仁慈的举动自然有他的深意。因为此时的他正在进行另外一个计划,那就是彻底的捣毁后燕军的情报网络。在这样一个在正人君子看来是极度不耻的计划面前,他迫切需要在后燕军的面前树立一个仁慈和公正的假象。

是月,拓拔珪令皇族陈留公拓拔虔五万骑在黄河以东部署,留守的皇族东平公拓拔仪五万骑在黄河以北活动,造成魏军即将北渡的假象,以吸引后燕军的注意。而另外一方面,他抓住了后燕军在获得了五原的粮草而无需从国内调粮的空子,令皇族略阳公拓拔遵带领轻骑七万骑截断了慕容宝和后燕方面的通信网络,将慕容宝和后燕方面的信使完全捕获,这就造成了慕容宝和后燕的通讯在事实上完全被拓拔珪一手操纵的局面(这里顺便反驳一下拓拔魏国其时不太可能调动超过十万以上的兵力进行一场战争的说法,魏国其实在灭刘卫辰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可以一次性动员超过五万以上大军的可能了,更不要说在和后燕进行这场大战的时候,拓拔珪已经是进行全国动员了,考虑到鲜卑拓拔此时尚是游牧民族的特殊性,个人以为在参合陂之战中,魏国的军力数字还是可以接受的)。

在完成了对后燕的情报网络的接受后,拓拔珪让人去给慕容宝带去消息,称“汝父已死,何不遽还”《魏书.列传第八十三》。这手毒辣至极,直指后燕的精神支柱慕容垂。而在慕容宝方面,其实,在慕容宝出发之前,慕容垂的身体就已经不是很好了,在拓拔珪截断了和国内的通讯之后,迫于魏军有可能北渡进袭的影响,慕容宝也无法分兵出去打通联络要道,只能对着一点一点的蛛丝马迹捕风捉影,如此以来,拓拔珪的谣言给慕容宝等带来的冲击自然是巨大无比。“(慕容)兄弟闻之,忧怖,以为信然。于是士卒骇动,往往间言,皆欲为变。”《魏书.列传第八十三》。至此,拓拔珪完成了心理战争的第一步。

尽管后燕军的军心已经动摇,但是,考虑到双方的实力差距,在后燕军有新的举措的情况下,拓拔珪也无法进行再下一步的举动。此时的局面,其实仍然对后燕军有利,但就在这个时候,拓拔珪派往后秦的许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其年十月,后秦的姚兴即将派遣手下的大将杨佛嵩率兵救魏。这就给拓拔珪一个提醒,在后秦正在调兵将有动作的时候,他再度送信给慕容宝,宣布后秦将乘后燕国主慕容垂新死,后燕又后方空虚的情况下,攻击后燕。这是拓拔珪心理战的第二手。

这一次,他彻底的打垮了慕容兄弟的心理防线。在无法获知国内的具体情况的前提下,且己方的情报人员又发回了前秦出兵的消息之后(这里也可见出拓拔珪的高妙了,他巧妙的将了慕容宝在前秦的谍报人员所发回的正确的消息为己所用),后燕军中的赵王慕容麟的手下首先按捺不住了,他的部将慕舆嵩在军中作乱,打算奉慕容麟为燕王,这个事件虽然很快的就被平息了下去,也没有波及到但慕容慕容麟,但慕容兄弟之间却就此产生了裂痕,这个时候的局面也已经不是慕容宝单手所能掌控的了。为了避免状况进一步的恶化,慕容宝决定班师回国,以抵御后秦的军队。在撤军的时候,考虑到其时尚是十月,南岸的魏军不可能渡河进袭追击,北岸的拓拔虔在后燕的军势面前难成气候,慕容宝甚至连对后方进行侦察的情报人员都懒得派,尽最大的可能赶往后燕的根本。

慕容宝的仓惶撤退,不禁让拓拔珪长出了一口冷气。但更让他高兴的事亦接踵而至,在十六国时期乱的一塌糊涂的中国的气候帮了他的大忙。也不知是不是天亡后燕,同年十一月初三,黄河大雪,原来的滚滚河水一夜之间尽成平川,无需舟楫,人马履之如平地。拓拔珪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一个大好机会,大喜之下,他从南岸的魏军中选取精锐两万,抛弃辎重,连夜渡过黄河,和北岸的拓拔虔会师,同时知会拓跋遵,追击慕容宝。而这里就显现出鲜卑慕容重骑兵在速度上的劣势了,在同样都是游牧民族出身的情况下,以轻骑为主的拓拔部队很快的追击上了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丰镇北;山西大同东南,近山西阳高)东处蟠羊山南休憩的后燕军,其时间大致是十一月初九。(关于这个极度精确的时间点,可以参照《魏书.帝纪第二》“十一月己卯,帝进军济河。乙酉夕,至参合陂。丙戌,大破之。”)

关于这种时候的后燕军队在对待戒备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的态度,在《晋书.载记第二十三》和《魏书.列传第八十三》的说法,虽有大同,也有小异,《晋书》认为,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做支昙猛的和尚就当时突然在后燕军营前出现的怪风作出了如下的建议,“忽有大风黑气,状若堤防,或高或下,临覆军上。沙门支昙猛言于宝曰:‘风气暴迅,魏军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但是,这样的一个建议却被慕容宝认为是笑话,其后,虽然在支昙猛的竭力支持下,慕容宝作出了让慕容麟带兵三万作周遭戒备的部署,但这样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命令却在慕容麟处遭到了再一次的抵制,慕容麟一则认为这个和尚就是在说笑,二则他也对慕容宝有了很深的戒备心理,怕这其实是慕容宝架空他的阴谋之举,因此对此完全置之不理,只是纵骑游猎(慕容宝提出这个方案也的确让人看不明白,一下派出已有部队的将近半数以上去作侦察,这个也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慕容麟的担心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魏书》的看法则认为,提出这个建议的不是支昙猛,而是一个叫做靳安的术士。其实不管叫什么,这个时候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后燕军崩溃的种子已经就此埋下了。

第二天早上,战事终于爆发,在参合陂西处稍作休整的魏军对于一无所知的后燕军发起了全面的冲击。在拓拔珪,命令士卒口衔枚,束马口,暗中前进的部署下,后燕的部队几乎是在魏军的闪亮的刀锋都已经砍到了脖子的情况下才对此作出反应。原本打算东归的后燕军此时几乎就是处身在了一场屠杀之中。在魏军的来回冲击,死伤无数。士卒们纷纷跳入河水中逃命,自相碾压,溺死者数以万计。“太祖纵骑腾蹑,大破之,有马者皆蹶倒冰上,自相镇压,伤者万数。”《魏书.列传第八十三》。而好不容易渡河得生的后燕军士却又一头撞上了拓拔方面东面部署截获后燕情报网的拓跋遵这样一只生力军,在这样的局面下,尽管这些都是后燕数年纠合的精锐,也亦无法可想。“生擒其陈留王绍、鲁阳王倭奴、桂林王道成、济阴公尹国、北地王世子钟葵、安定王世子羊兒以下文武将吏数千人,器甲辎重、军资杂财十余万计。”《魏书.帝纪第二》,

“宝乃诸父兄弟,单马迸散,仅以身免。于是宝军四五万人,一时放仗,敛手就羁矣。其遗迸去者不过千余人。”《魏书.列传第八十三》,八万大军,走脱的人仅仅不过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麟、慕容德等千余人而已。

而在清点战果的时候,面对着将近四万的后燕降军,拓拔珪有点为难了,如果全部收编的话,一则毕竟大战刚过,魏国也是国力不继,二则这些军士都是后燕的精锐,忠诚度上,实在是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可是如果全部放回的话,那又实在是太便宜了后燕了。于是就在这个时候,拓拔部族中部的一个大人叫王建的提出了一个点子“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资治通鉴.卷百零八》,如此毒计,拓拔珪却深以为然,于是,除去“于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贾彝、贾闺、晁崇等与参谋议”《魏书.帝纪第二》等寥寥数人之外,为数四万之众的后燕降兵被全部坑杀。

我不知道参合陂的这个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排名第几,遍寻我的记忆,除了长平的白起,秦亡的项羽,似乎杀降的人数就以这个为最了。拓拔珪此举,在当时虽是无奈,但也有一定的效果,此战之后,虽然两国疆土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失去了起家的精锐的后燕,在国力和军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衰退。几乎从当时的最强国被打到了二等国的地位,并逐渐走上了灭亡的道路。从这点上来看,排除现在流行的人道主义古代时髦的“仁”道的影响,我们真的很难判断拓拔珪此举是对还是不对。而另外一方面,正如网上有关慕容一族的经典一文《激荡的鲜卑史略●参合陂●慕容垂》所指出的“两国也失去了任何妥协的可能,后来在拓跋珪包围中山的战役中,围城日久,魏军向城内逼降,燕人笑道:‘参合陂尸骨尚在,降也是死,不降也死,我们不如打下去!’于是北魏长期不能有效地占领后燕之地,只好用类似明末清军打击明朝的办法,一次又一次地入侵劫掠,杀伤有生力量,然后退走,直到后燕分崩离析。”一样,鲜卑拓拔和鲜卑慕容从这一天起,走上的遍是一条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道路。

写到这里,顺便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后燕军会在大好的情况下满盘皆输的情况了,我们知道,其实在战争的最初阶段,慕容宝的部署是相当的不错的,是一个很经典的避实就虚的战例。可他最后却为什么失败呢?我以为主要有三点关系,其一是败在了慕容宝实在是太“经典”了,他的所有的部署都几乎是对着一个棋盘进行的,完全没有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如被魏军截断消息回路之后只是执着于魏军的诱敌部队,只考虑到了月份却没有考虑到异常气候对黄河河面的影响等等,兵道并不仅仅是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更主要的是一个“诡”字,可惜这一点,慕容宝至死都没有明白。而第二就是他以及他的兄弟们的公子作风所使然,比如在受到挫折之后就完全失了方寸,在听到了慕容垂的死讯以及后秦出兵的消息就马上撤军,在驻扎的时候居然连侦察也不派一个…等等等等,这些战机就这样被一个个的浪费掉了,这实在是莫大的可惜了。而最后一个则是慕容兄弟的离心离德,看看拓拔珪所委派出去独当一面的都是哪些人吧,在看看慕容宝和慕容麟的关系吧,诶,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而如果兄弟不齐…

所以,如果要我为这场战争写一个注解的话,我会用鲜血一样的颜色写下如下的字迹“这是一群在经典战场上节节胜利的贵公子哥儿们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败给一个在野战中成长的兵痞和冒险家的完全没有意义以及几乎近似于莫名其妙的战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