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1) -- jungleford

共:💬43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3)

1807年7月,“军事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沙恩霍斯特担任主要负责人。他的改革措施说白了主要就两条:(1) 兵制改革: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组建预备役;(2) 机构和人事改革:建立总参谋部和最高统帅机构(别一会儿“军需总监部”一会儿又什么“侍官总署”的之间相互掣肘),废除军官团内部的贵族特权。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措施,诸如禁止军队内的体罚现象等。可以看得出,改革的主要亮点基本上都是仿效法国人的,总参谋部的渊源前面已经说了,再比如征兵制,早在1792年,当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面临第一次反法同盟四面压境的时候,一个名叫克朗斯的国民议会议员提交的一个关于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提案获得通过,次年第一次强制征兵50万人,半年之后又对义务兵役制进行立法,共和国政府逐步将征兵制作为战时政策的一部分([4],第2章)。但最终由于国内保守派的阻挠和拿破仑对普鲁士的戒心(他规定普鲁士军队不得超过4.2万人),义务兵役制并没有真正能够在普鲁士军队内部推行([注5]),不过沙恩霍斯特想了一招聪明的办法——采用“轮训制”,在保持军队规模没有明显扩充的表像下,每个月让一部分已有经验的士兵来个“短期复员”,又重新招一批新兵补充进现役,经过长期轮训,事实上已经培养出相当规模的熟练士兵可以在战时被动员,只是他们暂时没有穿军装而已。另一个措施就是建立梯次预备役,1813发布的《后备军条例》决定组建三个梯次的“国民后备军”,在博因出任战争部长之后后备军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关于沙氏的兵制改革,下文还将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总参谋部的组建,沙恩霍斯特的构想是下设4个处(称为“师”),分别管理作战、内勤、后勤和炮兵,部队参谋部建制也仿总参谋部设4个科,很有点——套用一句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候用过的台词——“参谋支部,要建在连上”的意思,当然,“连”上就夸张了,呵呵。一项得到采用的提议是成立“战争部”,作为最高军事机构,不久又分裂为两个部门:“综合战争部”和“战争经济部”,但事实上只有前者掌握实权,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斯瑙分别被委任为综合战争部第2师和第3师长官(称为“监理”),而沙氏实际领导着综合战争部,也就是非正式的战争部部长,至于从前的军需总监部,虽然仍然保留着,但已开始从它的历史地位上渐渐退了下来,1813年战争期间,沙氏以中将身份接任军需总监,但总参谋部的角色已经完全让位于综合战争部第2师。对待军官人选的问题上,出身平民的沙恩霍斯特要求抛弃门弟观念,在全军范围内通过考核选拔,这在当时是一项相当了不起的建议,因为普鲁士军官团普遍带有从中世纪条顿骑士团(Teutonic Order,德语“Deutscher Orden”)时代起就具有的强烈的贵族荣耀感,认为提拔“小人物”是对军官团纯洁性的玷污,殊不知近代欧洲却已经进入一场“平民战争”的时代。

※ [注5]:普鲁士最终在1813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814年9月2日颁布《兵役法》确定了义务兵役制的地位。

沙氏被后人所公认的最杰出的一大成就是作为一个军事教育家为普鲁士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近代军事人才,在担任第2师长官期间,他努力把该机构办成一个高级军官的培训基地。前面谈到的“军事协会”正是沙恩霍斯特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期间创办的,军官学校在1810年按照沙恩霍斯特的设想进行改组,并重新招生,这所军校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柏林军事学院(德语“Preußische Kriegsakademie”),也就是今位于汉堡的联邦国防指挥学院的前身,声名不亚于美国之西点,法国之圣西尔。在教育理念上,沙氏一直到毛奇之前的继任者基本上都赞同培养“具有政治头脑的军官”这一理念,到了克劳塞维茨那里“政治化”思路就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然后从毛奇以后,却放弃了这种理念,认为军事教育的任务是造就“素质一流的军事专家”([1],第4章)。沙恩霍斯特参与制定1813年春季作战计划,并于同年的大戈尔申(Gross-Gotschen,德语“Großgörschen”)战役期间脚部负伤,不久因伤口感染而逝于布拉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格哈德·约翰·戴维·冯·沙恩霍斯特,Gerhard Johann David von Scharnhorst, 1755.11.12-1813.6.28,1808至1813年任“综合战争部”第2师监理,1813年任军需总监)

沙恩霍斯特的继承者是奥古斯特·冯·格奈斯瑙,他一度在霍恩洛厄亲王和布吕歇尔手下任职,是一个典型的从参谋位置上逐渐提拔上来的军官,因此对这个行当他是再熟悉不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沙恩霍斯特的用人眼光。在军需总监的岗位上,格奈斯瑙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才华,这个时期正值普鲁士解放战争,他和沙恩霍斯特共同拟定了1813年的春季作战计划,并且是1813年秋季和1813至1814年冬季作战计划的主要负责人,这几个方案成为了“沙氏-格氏分进合击战术”的完美体现,为以后总参谋部定下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战役手段的基调,到了毛奇手里,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已经玩得炉火纯青。此外,格氏还大力宣扬以合围为主的大歼灭战思路,这个思路大约是受了沙氏对德国战争地理形势担忧的影响,因而强调以攻势为主,避免进入消极防御的局面,这一点也逐渐形成了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的传统,以后无论是在“施利芬计划”里还是在“闪电战”当中都依稀看到这种传统的影子。格式相当看重指挥机关的效能,赋予下级参谋以相当的自主权,甚至当参谋长与军事主官的意见相左时,参谋长可以越级上报给总参谋长,而上级下达的命令要简洁明了,并不约束下级的执行方式,这套指挥原则后来被毛奇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后面的经历就是一笔流水账了,格奈斯瑙于1814年和比洛(von Bülow)、克莱斯特(即诺伦多夫伯爵,Kleist von Nollendorf,[注6])、约克(即瓦滕堡伯爵,Yorck von Wartenburg)一起被封为伯爵(同时被封的还有布吕歇尔,即瓦尔施塔特侯爵,Fürst von Wahlstatt),这个爵位一直传到他的外曾孙,也就是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的刺客施道芬堡上校(Claus von Stauffenberg)手中;1815年他作为重新出山的老帅布吕歇尔的参谋长出现在滑铁卢战场上(当过这位老头的参谋长的都成了牛人啊,^_^),在战役后期对败退的拿破仑进行追击;1816年因为与宫廷官僚政见不和而辞职;1825年被晋升为元帅;1831年,格奈斯瑙和他的参谋长克劳塞维茨因在波兰感染上了正在流行的霍乱而先后死于波森(Poznań,现波兹南)和布雷斯劳(Breslau)。总的说来,格奈斯瑙的一生,作为参谋长那正是人尽其用,是出类拔萃的军事幕僚,最重要的还是延续了沙恩霍斯特的改革,使得普鲁士军队和总参谋部按照既定的路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承前启后的人物是相当不容易的,想想历史上有多少次改革运动因倡导者的逝去或退出而最终遗憾地归于失败。多年以后,德国海军将两艘著名战列巡洋舰姊妹舰被命名为“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斯瑙号”,以纪念总参谋部历史上两位不朽的先驱者。

※ [注6]:从这个姓氏——虽然是个旁支——看得出和那个二战德国元帅,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和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有些渊源,克莱斯特家族是德国历史上几个军事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奥古斯特·威廉·安东内斯·奈德哈特·冯·格奈斯瑙伯爵,August Wilhelm Antonius Graf Neidhardt von Gneisenau, 1760.10.27-1831.8.23,1813年任军需总监)

在格奈斯瑙之后普鲁士的总参谋部进入了一个过渡时期,前文已述,“总参谋部”其实是上文提到的“综合战争部”的第2师,而军需总监部虽然仍保留但已退出总参谋部前身这个特殊身份了。1814年,利奥波德·冯·博因少将出任首任正式的战争部长,而第2师监理则由卡尔·冯·格罗尔曼少将担任。格罗尔曼的“总参谋部”已经完全按马森巴赫当初设想的三个战略方向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作战处,同时在负责作战计划任务之外还特别重视测绘工作,延袭了军需总监部以来的工程测绘业务传统,并且成为以后总参谋部军官的必修科之一经常性地加以训练,军事史上德国的一流作战地图也是很有名的。格罗尔曼在任内还增设了一个“战史处”用于研究以往的战例并总结经验,这项工作在总参谋部发展过程中显得特别有意义,标志着总参谋部开始有了一个系统化的军事教育资料库。在国王和宫廷旧式军官的干涉与排挤下,第2师仍然始终没有得到它一直渴望的指挥实权,失望之下,格罗尔曼和博因先后辞职,1819年11月至1821年1月期间第2师监理由利林施特恩少将(von Lilienstern)代理。此后接手的是米夫林中将(von Muffling),在他的任期内,总参谋部迎来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那就是1825年总参谋部正式从战争部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军队大总参谋部”,总部设在柏林,各军团也设“军队总参谋部”,作为参谋部机关化的一个样本,此后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叫它“总参谋部”了。总参谋部正名之后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与战争部、国王军事内阁分庭抗理的又一势力,总参谋长也成为仅次于战争部长的国王第二军事顾问,但是哦,还是没有决策权。米夫林在任内通过他的实干和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了沙恩霍斯特的理想,最有名的一条,是他第一个采用后世广为流行的沙盘作战演习方法,直到今天,兵棋推演也是总参谋部最常用的代替实兵演习的模拟作战手段,尽管它的物质媒介从沙盘转移到了计算机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沙恩霍斯特时期普鲁士的高层军事机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毛奇之前的总参谋部)

我们看到上述这些军事改革的领导人物都不是一开始就身居高位的,多数是一些中层的中青年军官,甚至也不全是容克贵族,像沙恩霍斯特、格奈斯瑙、博因都是平民背景,从军以后才被授予贵族身份的,这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军官比上层那些头脑僵化的将军元帅们更清醒地看到欧洲军制的发展潮流和普鲁士军队内在的弊病,尤其是“秘密军事内阁”制度,国王通过安插他的侍官、亲信等代理人极力要把全权指挥把持在个人手中。从各方面来看,沙恩霍斯特一直到毛奇之前的普鲁士总参谋部史也是一部充满了新与旧,变革与保守的激烈斗争的政治史,军官团中的这些有识之士为总参谋部登上毛奇时代的巅峰做了许多必不可少的物质和人才准备。

● 欧洲兵制改革的再讨论

上文我们谈到了义务兵役制,或者说征兵制,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是在整个欧洲军事变革,尤其是兵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那么兵制对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来说有什么意义?征兵制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欧洲是怎样走进征兵制的?……不急,慢慢来,你说咱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什么兵制?是义务兵役制?看上去好像是,根据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现行兵役法是1998年在此基础上通过的修正案)总则第2条白纸黑字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从概念上说适龄公民确实有服役的义务,但好像我们中间大部分人好像几乎没有感觉到自己曾经服役当过兵,而且眼下当兵好像还很热(有时候还得有关系有路子^_^),丝毫没有“强制征召”的意思,以至于jungleford读书那会周围还有同学戏称大一军训那会儿就算是服役了。既然扯到这里,jungleford就暂时先扯远一点了,其实简单想一想就能明白,任何军队都有规模限制,任何兵役法都有年龄限制,就中国大陆而言,兵役法第12条和13条规定,每年所有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残疾、现行犯等),在4年之内(现在特别情况还可以延长到6年之内)都有服役义务,而且是服现役,就是真的穿军装了。就大陆的人口规模基数而言,每年这个年龄段的gg(也包括mm,因为兵役法规定mm可以自愿当兵)有多少?怎么着也得是上千万数量级了吧。PLA现在总规模多少?经过近二十年的两轮大裁军,大约在150万左右,看来还有继续缩编的趋势。军队不纳税,而且还花纳税人的钱,花国家的外汇,这么多人国家都要包吃包住,试问和平时期哪个国家养得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呢?而且每年又不是全部大换血,复员的只占一小部分,那么这样一比下来摊到每个人头上也算是小概率事件了。其实呢,我们在那个年龄的时候,档案都在各地方人武部放着呢,但人那么多,每个地方分到的征兵名额又那么点,当然是想当兵的优先征召咯,但这些人还是超出了征兵计划,那不就得择优录取嘛,所以许三多他爹要拼命跟解放军gg套近乎呀,这跟我们高考、考研、找工作、申请出国的道理是一样的,中国人口太多,木有办法…… ^_^ 但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不一样了,譬如海峡那边的台湾,人口才两千多万,适龄gg(或mm)就少得多,那怎么办,那到了年龄你就得进军队,阿扁的公子被爆料逃避兵役可是一件大丑闻哦,所以看到有的材料说大陆实行的是募兵制而台湾是征兵制,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虽然我辈也很期待将来两岸统一那天对面的gg们就彻底解放了,哈哈。但如果是战时完全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不仅所有适龄兵源都得待命,而且征兵年龄范围也还有可能扩大,这就叫动员体制(Mobilization),解放前说得不好听叫“抓壮丁”,以中国的人口,真正动员起来那是很可怕的。以上是一点胡诌,为的是对兵制这个话题做一点感性的入门。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