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1) -- jungleford

共:💬43 🌺10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德国总参谋部小史(7)

● 走精兵之路

战后的德国可谓是一片混乱,虽然本土还算完整(停战时战线仍在德国本土之外,不像二战时本土也被炸成一片焦土,战后还人家被分区托管),但皇帝逃跑,政府垮台,军队还时不时学着俄国的样子闹革命,格罗纳中将从鲁登道夫手里接下了这么一个烂摊子。魏玛时期,由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虽然德国被允许保留一支数量极为有限的国防军([注13],[注14]),但包括总参谋部在内的一批高层机关被迫解散,兴登堡第二次从部队退役。4年时间的战争,德国陆军的精锐损失殆尽,而且由于鲁登道夫的参谋机构改组和扩编计划,参谋人员的素质也比毛奇时代大大下降,在战胜国看来,桀骜不驯的德国已被束缚住,想要再次崛起恐怕没那么容易。军官团中的老同志们对这种情况黯淡的前景忧心忡忡,其中有一位一只眼睛夹着单镜片的老人,敏锐地看到了这十万陆军就是未来德国军队得以复苏的种子,而对于总参谋部,“如果能保住其精髓而不是形式”,那就有希望重新成为军队的领导,他给兴登堡写信说愿意承担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 [注13]:《和约》规定新的德国军事力量总规模不得超过11.5万人,其中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而1913年3月计划中的“临时国防军”(德语“Vorläufige Reichswehr”)是40万人,这还不包括后备军。

这位老人就是战时活跃于多个战区(西线的马恩河、东线的加利西亚、近东的土耳其和巴勒斯坦)并履有建树的汉斯·冯·西克特少将(Hans von Seeckt)。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国内还是一种鱼龙混杂的局面,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跃跃欲试,从左翼的共产党到右翼的保皇派,当然这里面还有希特勒发家的德国工人党,每个野心家都想要拉拢陆军这支决定性力量,暴动、兵变时有耳闻,而西克特不为所动,他知道任何军队内部的分裂都将导致他的“十万精锐国防军”理想的破灭。为将总参谋部的骨干保留下来,这里他钻了《和约》第16条的一个空子,虽然“总参谋部”被明令禁止,但说的是最高层的“大总参谋部”,前面我们说了,那部队还有自己的“总参谋部”呐,这些部门总要一个机关来管理吧?就这样,为了处理日常军队事务,一个叫做“部队局”(Troop Office,德语“Truppenamt”)的新单位挂牌成立了,还有一个平行的单位叫做“陆军局”,两者都是新国防部的直属单位,其实这两个单位行使的权力就相当于从前的总参谋部和战争部,只不过换一个名字忽悠西方的敌视者罢了。另外由于《和约》规定德国的国防部长只能是文职人员,西克特希望设立的 “部队最高首脑”一职无法实现了,但一个外行怎么能顺利地工作呢?于是给他配一个“统帅部长官”(德语“Chef der Heersesleitung”)作为军事顾问,名义上还在部队局之上,先把这个位置占住,然后慢慢获得对军队的实权,譬如国防部长不听话,军事顾问就可以耍无赖以辞职相威胁,这样军队实际还是操纵在军官团手中。1920年3月末,在一场混乱的“卡普政变”闹剧后,原统帅部长官莱茵哈特将军辞职,西克特接任了这一职务,部队局局长由第1处处长威廉·海耶少将(Heye)担任。部队局下设4个处:第1处相当于原来的第2处,分管作战;第2处和第4处分管组训;第3处作为外军研究部门,但为了掩人耳目对外称为“陆军统计处”;各处内部又分为若干小组。西克特在他的参谋机构中网罗了一批人才,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日后纳粹德国的高级指挥官,包括未来的战争部长布伦堡(von Blomberg),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von Brauchitsch),陆军元帅伦斯德(von Rundstedt)、博克(von Bock)和莱布(von Leeb),以及空军元帅凯塞林(Kesselring)。由于《和约》禁止军事学院招生,同时过分延长了军人的服役年限(士兵和士官12年,军官25 年),相当于变相禁止了德国人的军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军队不可能沿用沙恩霍斯特时代用来忽悠拿破仑的“轮训制”了,但部队局在内部开了个“长官助理培训班”来培训中高级参谋军官,使得人才不至于断流。有远见的西克特还在部队推行“三轨制”:一个师除了师长外,它的炮兵指挥官和参谋长都担负了代理军事主官的重任,如果军队以后扩编,就很容易重建新的部队指挥机关,后来1933年希特勒上台果然开始了扩军行动。我们知道二战中苏联就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在战争初期受极大损失的情况下仍能组建新的部队,不知道是不是从中受到过启发。

不知是命运的嘲弄还是德国军官团顽强生命力使然,《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款对德国军队和总参谋部的压制竟然催化出一支精英部队,西克特深知,他手中的这支国防军虽然规模很小,但每个人都是种子和灵魂,所以必由之路就是 “精兵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被后人认为是“国防军之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1926年退役时,西克特谢绝了本来要授予他的元帅军衔,转而投身政治活动,1933年中德合作期间他来到中国,担任蒋介石的资深军事顾问,策划了1933至1934年对江西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计划并大获成功,这是后话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魏玛时期的高层军事机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约翰内斯·弗里德里希·利奥波德·冯·西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 1866.4.22-1936.12.27,1919至1920年任部队局局长,1920至1926年任统帅部长官)

● 总参谋部与OKW的权力斗争以及战时的陆军总参谋部

1933 年1月30日,20世纪德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事发生了,前巴伐利亚第16预备步兵团的下士,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现任主席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一年半以后兼任总统,改称“国家元首”(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并兼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离战败不到15年之后,德国人特别是德国军队过去的荣耀感和对一切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桎梏的怒火连通新仇旧恨在他们狂热的“新恺撒”歇斯底里的煽动下再次燃烧起来。与这种普遍情绪相反,军官团中的不少人倒是感到紧张,担心,甚至是恐惧,这中间就有当时的国防部部队局局长和后来的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中将(Beck)。此时的部队局已经被视为一个不太受欢迎的角色,权力再一次旁落,又回到了毛奇之前的状况(某些方面甚至还有所不如)——指挥权没有了!

在陆军传统的德国,总参谋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陆军总参谋部”而存在,希特勒全面掌权后,总参谋部的地位也面临诸如第三帝国二号人物戈林管辖的空军的挑战,布伦堡在担任国防部长(1933年至1938年在任,1935年到1938年间国防部曾更名为战争部)期间,曾一度计划成立一个“无所不管的‘国防军总参谋部’”([9],第1章,当时称“国土防卫处”)来挽救军官团在国防军中的权威地位,但随着他本人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相继被希特勒用下三滥的手段整下台之后,总参谋部就开始全面失势了,走进决策层的是像凯特尔这样基本上对希特勒惟命是从的主。1935年7月1日起,原部队局正式更名为“陆军总参谋部”(Army General Staff,德语“Generalstab des Heeres”),同年国防军(德语“Wehrmacht”,[注14])正式成立,各军种分别组建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OKH,德语 “Oberkommando des Heeres”,[注15])、国防军海军总司令部(OKM)和国防军总空军司令部(OKL),而陆军总参谋部则正式隶属于OKH。国防军扩军后,总参谋部的编制又一次得到大范围扩充,所辖部门增加到12个处,有5名军需总监,由将近200名军官组成。另一方面,希特勒彻底甩开陆军成立了真正对战争起决策作用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德语“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原战争部(前国防部)撤销,最高统帅部设参谋长(凯特尔),取代了昔日总参谋长的地位,另外布伦堡曾经设立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Armed Forces Operations Staff,简称WFSt,德语“Wehrmachtführungsstab”,1940年以后称为WFA,“Wehrmacht- Führungsamt”)得到保留,形式上甚至还在各军种总参谋部之上,但其实只是对OKW负责,功能上相当于它的一个分管作战的子单位,整个战争期间坐在这个位子上的是约德尔。关于OKW的参谋机构其实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深入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参考资料[9],该书作者曾任 WFSt参谋长和国防处处长等职,成为约德尔最主要的副手,不过战后被作为纳粹乙级战犯被判处终身监禁(后减为18年徒刑,1957年被特赦),此外参考资料[10]中所附的《1919-1945年的德军统帅机构》也有一个概貌介绍。

※ [注14]:1919至1935年期间,魏玛宪法(Weimar Constitution)规定的“国防军”提法是“Reichswehr”,直译过来是“帝国防卫军”——听上去像现在鬼子的“自卫队”?呵呵,性质确实有点相似。不过jungleford还没整明白都魏玛共和国了怎么还用“帝国”(Reichs)这个马甲,比如兴登堡那会叫做 “Reichspräsident”(帝国总统)。

※ [注15]:OKH从原“统帅部”改组而来,陆军总司令即原来的“统帅部长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二战时期德国的高层军事机关)

由于OKW对军队指挥权的全面接管,OKW与OKH的对立,特别是OKW与以陆军总参谋部为代表的传统德国军官团的对立日趋尖锐,老毛奇在上个世纪费劲心机为总参谋部争取到的那些权利已经被希特勒一点一点地剥夺。像战时由希特勒签发的作战指令绝大部分都是以OKW、WFSt/WFA以及国防处(后改组为作战处)名义,而毛奇时代总参谋部的指令和总司令的指令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来自陆军总参谋部和军官团对大的战局的影响事实上是非常有限的,尽管战争前期希特勒也常常对陆军的意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常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话题就是1940年初时任38军军长的曼施坦因成功说服了希特勒采用新的方案,并在西线战役过程中获得完美的成功,也就是后来称之为的“曼施坦因计划”,后人(也包括曼施坦因本人)通常喜欢将它与“施利芬计划”进行比较。战时的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Halder)本人也是他的前任贝克上将为中心的圈子里的一员,这个聚集了一批“另类”军官团分子的小圈子成为军方反希特勒活动的骨干力量,在“7.20”事件前,甚至在战争爆发前,他们为阻止希特勒轻率地发动一场战争而策划了不止一次政变行动,但元首的rp好得令人匪夷所思,尽管每次 “玩的都是心跳”,最后总是兵不血刃地得到他想要的,把这帮人给郁闷坏了,当战争爆发时,陆军包括总参谋部在内已经对希特勒宣誓效忠,而这种情况下反水也是军官团传统中的忠诚原则所绝对忌讳的,总参谋部遂被捆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愈滑愈远。1939年9月1日在波兰边境的冲突标志着“克劳塞维茨-毛奇-施利芬” 战略体系发展到了它的极至——“闪电战”开始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弗朗茨·里特尔·哈尔德,Franz Ritter Halder, 1884.6.30-1972.4.2,1938至1942年任陆军总参谋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哈尔德与希特勒在研究战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张颇有意思的照片:OKW和OKH之间的PK,一边是希特勒和他的总参谋长凯特尔,一边是布劳希奇和他的总参谋长哈尔德)

“闪电战”(Blitzkrieg)的理论基础,是富勒提出,并经由利德尔·哈特、古德里安等人加以完善的所谓“战略性瘫痪打击论”([4],第13章),其核心观点认为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比一次歼灭战更有效,因此需要一支具有较高机动性的力量突破正面快速接近并消灭位于战线后方的指挥系统,这种力量在古典战争中叫做骑兵,在现代战争中则被称为机械化部队或装甲部队。对于长期接受克劳塞维茨和毛奇传统熏陶的总参谋部来说,除了新式武器装备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时髦的东西,重要的是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诸多兵种的协同作战问题。“兵不血刃的战争”和“闪电战”的成功给希特勒带来的是无限的信心爆棚,在以后的时间里更相信自己对大战略乃至政治和经济形势的直觉判断,和陆军意见分歧也愈来愈大,而总参谋部则一次又一次屈从于元首的号令。关于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部最大的一次意见分歧大概应该算是东线初期的斯摩棱斯克会战期间对近期主攻方向的争论,如大家所知,总参谋部支持对中路莫斯科方向的主攻,而希特勒竭力主张必须首先解决南北两线,特别是“解决乌克兰问题”。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哈尔德在与希特勒进行了一场激烈争吵之后被解除职务,不久以后陆军总参谋部被告知其职权范围仅限于东线,其它战场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管辖,总参谋部就这样被彻底抛弃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 1888.6.17-1954.5.14,1944至1945年代理陆军总参谋长)

1944 年7月20日军官团对希特勒的刺杀和政变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大批总参谋部高官被清洗和处决,其中就有前部队局局长和前陆军总参谋长贝克、前第一军需总监施蒂普纳格尔、陆军总参谋部组织处处长施蒂夫,前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被捕入狱。这次行动毕竟来得太迟,虽然总参谋部和军官团的密谋分子表现英勇,但已无法彻底洗脱总参谋部面对希特勒时的软弱和在战争中作为帮凶的巨大污点,一如参考资料[1]的最后一章的标题,这是“老总参谋部的终结”,当然,也是德国军官团命运的终结。

关键词(Tags): #德国#总参谋部#西克特#国防军#OKW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