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唯物主义历史规律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2战后动荡 -- 马前卒

共:💬15 🌺4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x1
家园 x2

不过,在差不多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回顾华沙会战前后的历史,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比当事人看的更清楚。

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任何近、现代社会都会以全体成员的名义,由中层的官僚、军官去动员下层的人力,对抗试图推翻现有秩序的力量。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驱动并组织这种镇压行动的阶层并不一样。在19世纪的欧洲,这种权利和能力基本被大资产阶级和军事贵族所垄断。那些拥有独立企业或海外股权的业主在议会中行使自己的权力,送自己的子侄去军校或大学。同时旧贵族占据议会上院,世袭关键军政职位,与资产阶级联姻,保证本国资本集团的团结协作。在这种严格尊重私有产业和世袭权利的制度中,大资产阶级和贵族才是真正拥有这个社会的人,更严谨一点说,他们是竞争压力所选定的资本代理人。

到了20世纪,工业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这种格局,随着经济、政治、军事事务的逐步复杂化,以及行政和军事机构越来越庞大,大批不直接占有产业或政治特权的经理、官僚、职业军官逐步取得了社会的实际管理权。另外,在一个市场相对不足的年代,充足的物质资本不足以确保维系利润的增长,资本必须和技术及管理能力结合才可能以新产品占据市场,排挤同样拥有基本工业物资的对手。因此,几个基本生产要素可以按稀缺程度做如下排序:技术(包括管理技能)>资本(广义的工业物资)>简单劳动力(无产阶级)。而技术和管理能力正是掌握在中产阶级手中。因此,中产阶级的地位与力量与日俱增,这种变化在政治上表现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工业化的媒体,在经济上表现为大型股份制企业和相对独立的经理人阶层的出现。而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军事贵族的地位逐渐削弱,无论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他们的所有权越来越趋于象征化。只是由于社会运行的惯性,资产阶级和旧贵族才得以在发达国家把地位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首次全面大战。它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单纯的人力已经不足以左右战局。在这个时代,暴力冲突的基础是与工业力量相结合的人力。只有用工业物资装备,以标准方式训练,并通过完整的现代工业进行补给的军队才能取得有意义的战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组织的人力相对工业资源而言是过剩的,因此,工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无论是内战还是国际战争。

工业资源依赖于这样几个条件:资源、工业设备、受过工业训练的人口。正如前面指出的:20世纪的主要工业人口已经分化成技术-管理阶层和普通的无产阶级。前者掌握相对稀缺的工业技术或能够熟练的协调工业生产,后者则只受过简单的工业训练,并有一定的纪律性。在一个农业还可以不断供给劳动力的年代,无产阶级收入仅够糊口,生计时刻受经济波动的威胁,为了统治集团的利益付出生命而一无所得。因此,他们仇恨旧制度并期盼一个新社会,很容易为革命所动员,是共产主义者依靠并寄予希望的阶层。而普通的无产阶级技术-管理阶层由于相对稀缺,收入很高,且在一般的经济波动中保持稳定,因此倾向于维护旧秩序。他们(包括以专业技术管理工业化军队的军官阶层)虽然不是马克思所定义的资产阶级,但确实和资产阶级乃至旧贵族站在同一条战线。在列宁这一代共产党人看来,这些“布尔乔亚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已经被排除出了无产阶级的范畴,是革命的敌人。

从历史趋势看来,工业经济体系和军事体系越发达,所需要的专业人员比例就越高,中产阶级的力量也越强。在中西欧、北美等发达的工业地区,中产阶级在事实上支撑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转。只要这个中产阶级没有因为工业经济的消失而被解体,他们就有能力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在德国,职业军官和资产者的联盟镇压了多次革命,无产阶级的人力优势难以压倒职业军人的军事技能和组织能力,更无法对抗资产者的经济力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产阶级有可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控制工业与国家机器,但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者缺乏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也没有替代旧秩序的完整经济理论。如果没有中产阶级的配合,他们只能在比较落后的工业国中暂时维系工业体系的运行,无法保证工业经济长期正常运转、发展、升级。在俄国,布尔什维克为了维护工业经济的运转,不得不留用大批管理-技术人员;甚至在军队中留用敌视新政权的职业军官。意大利的工人曾在1920年发动起义,控制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工厂,却无法把它有效的转化为物质力量。反过来,由于无法保证全部无产阶级都参与革命,只要中产阶级忠于旧秩序,反革命势力可以迅速的找到替代罢工者的人力,革命者甚至无法有效的抵制旧秩序正常运行。1922年意大利的交通行业工人举行总罢工,结果法西斯势力很迅速的为他们找到了替代者,维持了社会秩序,罢工的结果反而为法西斯增加了政治声望。这说明,不掌握工业社会稀缺资源的无产阶级缺乏足够的谈判筹码,很难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与中产阶级和资产者的联盟进行正面、长期的对抗。

东欧的情况有所不同。东欧各国的工业经济比亚洲、拉美等殖民地要强,但远不如西欧和美国。工业经济的绝对规模、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以及技术水平都无法与英、法、德、美等国家相提并论。因此,一方面中产阶级在东欧的力量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人数远小于农民,大部分人口还在农业社区里生活。如果无产阶级发动革命,中产阶级的抵制或镇压要比西欧弱的多,无产阶级也有能力暂时动员工业资源为新政权所用。同时,光是控制国家的工业资源不等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如果不能从农村取得支持,任何政权都无法在东欧国家立足。

俄国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了艰难胜利。从社会条件的角度来看,胜利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这样几点:首先,俄国无产阶级在工业人口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能在在革命的最初阶段就控制并利用主要的工业设施和交通系统。即便便弱小的中产阶级并不乐于合作,无产阶级依然可以取得相当数量的的工业资源,这保证了红军能够对抗由协约国提供工业物资的叛军。其次,布尔什维克借鉴了社会革命党的成功经验,向农民无偿分配地产。虽然这一举动并非来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它使苏维埃政权成为内战时期最受农民欢迎的政治力量。最后,沙皇体制和临时政府解体后,苏维埃政权的敌人从来没有组成一个统一、正式的国家政权,各路叛军要么以少数民族的名义要求独立,要么依附于其他工业强国,苏维埃政权在无形中成为民族主义的唯一代表。许多利益与统一国家密切相关的旧军官和中产阶级因此宁愿和苏维埃政权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布尔什维克恰当的利用了这三个有利条件的支持,最终在俄罗斯建立了稳定的革命政权。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