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开始连载 -- 双石

共:💬104 🌺3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七章 战场-课堂(中)

  守军得到了增兵,气焰嚣张了许多。他们也来了个“以毒攻毒”,从城里往城外挖坑道,挖得积极进展也十分快捷,很快就挖到了红一师师部的后边。3月4日,红三军团发起第二次总攻,红七军在东门三处爆破成功,炸开东城门楼和两侧约60米宽的口子,但连续4次冲锋时仍被内城敌军密火力所阻,付出较大伤亡后仍然不能破城。而红一师红二师因坑道积水,无法点着炸药,攻城亦是受挫。

  红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这时候敌人却出手了!出得很是凶猛。3月7日凌晨,敌第三十四旅第六十八团。从城东门、小南门坑道出击,以天竺山为目标向红军偷袭;敌第十一师第三十三旅第六十五、第六十六两团,从西南门之间坑道出击,以白云山为目标向红军偷袭;敌第十一师主力沿章水进至东门大码头,从侧后向红军阵地推进。形成对红军内外夹击的态势。

  那时节,红军根本没有想到敌人也会从坑道出击。刘少卿看到敌人信号弹升起就知道坏菜了,赶紧去向师长师政委报告敌人从坑道里打出来了!这时熟睡中的侯中英刚被黄克诚从睡梦中拉醒,看见情况紧急便令刘少卿掩护黄政委向南突围,自己到前边去了解情况指挥部队。黄克诚当即向军团报告情况要求撤出,谁知军团参谋长邓萍却严令不准撤退。这时四周一片漆黑,枪声也越来越近,敌人已经打到师部跟前儿来了。这黄克诚在紧要关头也是个敢负责任敢当家的主,立即机断处置让直属队赶紧转移,同时让刘少卿的特务连速作应急准备。

  刘少卿带着特务连前脚刚撤离原师指位置,敌人后脚就已经撵到了那里。

  看见敌人蜂拥而来,刘少卿两眼血红一声断喝:

  “上刺刀,准备——格斗!”

  咔嚓一声大家上好刺刀发出呐喊,万副连长领着在前边杀开血路。黄克诚是个近视眼看不清路,八班长背上他刘少卿抬着他的两条腿就一路往前跑。就这么被人背着抬着黄克诚一路指挥沿途部队组织反击挡住敌人,掩护主力赶紧往南撤。

  跑着跑着天将放亮,刘少卿发现了南门大街濒临贡水处部队象潮水一样撤了下来,侯中英师长披着军大衣在一片混乱中正声嘶力竭地喊叫想稳住队伍控制局面。黄政委赶上前和侯师长商量着怎么通知部队有序撤退,刘少卿急得一头大汗,大喊师长你赶紧过来我们掩护你一起走。侯中英却把大衣披在黄克诚身上说我要到前边指挥部队不能跟你们一起走,你快掩护黄政委赶紧突出去。

  刘少卿眼睁睁看着师长被人流裹得不见了,南门外红二师的部队也撤了,敌人又围了上来。他顿时急了眼让万副连长抬着黄政委的腿和八班长一起往外冲,自己则操起一支步枪领着队伍冲上去跟敌人肉搏。这一场肉搏惊心动魄那可是真叫残酷,刘少卿领着的这个步兵排就牺牲了八个,敌人当然更是尸横一片倒地多多。刘少卿的通讯员手上拿着连长的指挥旗被敌人误作指挥员挨了一刺刀,刘少卿怒从心底起也还了敌人一刺刀,刺刀捅弯了他从敌人身上捡起一支又接着朝敌人身上捅,……

  紧要关头,一支举着红旗挥着大刀的队伍杀了过来,阳光下一片片大刀闪着眩目的白光。这队伍每人都是步枪驳壳枪大刀三大件,全都不打枪十分骁勇手起刀落脚下人头满地乱滚。刘少卿舒口长气顿觉解脱:这是生力军红五军团十三军打过来了。

  红五军团恢复了南门大街,刘少卿却不见师长回来。红二团政治委员方强也说只看见师长披着灰大衣从二团阵地前面经过,但大家都不知道师长最后的下落。

  师长被俘了。

  侯中英师长是和红一师400余名官兵一起被俘的。

  本来侯中英自称伙夫敌人也没有认出他,不料与放回来的人一起出城门时却被一个叛徒指认出来。这个叛徒是第三次反“围剿”红军的俘虏,当了红军还做了司务长。这当口他当了叛徒还出卖了自己的师长。敌人俘获红军一位师长当然如获至宝,押着让他给被俘的同志们讲话想让他作个投降的榜样。侯中英却默默流泪一言不发,敌人很是失望只好把他解往南昌。

  侯中英死得很惨,是被敌人以“凌迟”之刑杀害,而且还毁尸灭迹。

  杀害了侯中英,敌人飞机还到处撒传单,历数这“赤匪头子”的种种“罪状”。

  最惨痛的是侯中英生是豪杰死为英雄却长期蒙尘得不到自己人的承认,还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误传诬作“叛徒”,其家人一直不服屡屡上诉。直到半个多年世纪后才在黄克诚、张震、刘少卿等老同志的证明下得以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月8日,红军被迫从赣州撤围,至赣县江口一带休整补充。

  赣州之役历时33天,红军伤亡3000余人,其中红三军团最多。

  刘少卿将军认为,这是他在红军时期经历的“最残酷的血战”之一。

  红三军团在休整时,苏区中央局也召开会议对赣州战役进行了总结。

  然而在“左”倾军事路线渐居统治地位的时候,这种总结,不可能是深层次切中要害的。苏区中央局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仍然爆发了“激烈争论”,多数人仍然坚持“以赣江流域为中心,向北发展”、夺取中心城市争取革命在江西首先胜利的错误方针,继续排斥毛泽东“红军的主力应向赣东北以及闽北、渐江、皖南、苏南等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和空虚的地区发展,以求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的广大农村建立苏区,发展革命战争”的意见。会议作出决议,中央红军分东西两路夹赣江而下,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

  红三军团和湘赣军区、湘鄂赣军区地方部队编为西路军,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所赋予的使命是:赤化河西,贯通湘赣苏区与中央苏区,并相机夺取河西几个城市,使之成为革命向湘赣发展的根据地。3月底,西路军即遵中革军委令由赣州、万安之间的良口、黄屋之线西渡赣江,进入湘南,尔后与由红一军团和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互相呼应,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战行动。

  刘少卿没有参加这些作战行动,部队刚到湘南,他就被选送到瑞金工农红军学校上学去了。

  不知道现如今的国家教委承不承认这个“工农红军学校”的学历,又是怎么算这个学历的。中专?大专?本科?普通?重点?重点的重点?不管怎么算吧,这学校仅仅存在了不到三年,只出过六届毕业生。这个数字恐怕在任何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院校中,似乎都不那么够得上档次。如果再瞅瞅生员的文化水平,那恐怕诸多正牌军校的名家们更是要嗤之以鼻。

  可兵家大师毛泽东很看好这所学校,他说这学校是共产党的黄埔——“红埔”。

  这也是实话,这所学校开办时,名称也和大革命时期的黄埔军校一样——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址就建在红都瑞金。早在第一次反“围剿”还未开始之际,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操心建立共产党自己的“黄埔”军校了。那时,虽然根据地已经有了各种随营学校、教导队之类的军校,为革命战争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但因根据地的割剧、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局限,教学计划很难保证,来自旧军队的教官带来的旧军队的教育方式也与革命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的需要不相适应。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区环境相对稳定,建立自己的统一正规军事学校的事情也提上了日程。

  1931年10月,毛泽东在召见筹建“红埔”的何长工和邓萍时说:“国共合作北伐时有“黄埔”,现在我们要办一个‘红埔’。新旧军阀都懂得,有权必有军,有军必治校的道理。在蒋介石的中央军中有几个系统:一个是陈诚的保定系,一个是汤恩伯的日本士官系,一个是胡宗南的黄埔系。我们把中央苏区的一些学校集中在一起,选贤任能,下决心镀这个“红点子”。把它办成培养我们军事政治干部和其他干部的基地向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红色指挥员。”

  11月26日,刚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通令,由原红一方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闽粤赣军区彭杨军事学校和及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随营学校合并,组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命肖劲光为第一任校长。肖劲光在红军任校长不到一个月,就到刚起义参加红军的红五军团任政治委员去了,何长工继续负责学校工作。在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不久的1932年1月,何长工也到红五军团第十三军任政治委员。这时,刚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国到中央苏区的刘伯承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为校长兼政委兼瑞金卫戍区司令员。从第二期开始,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

  刘少卿是学校的第二期高级研究班学员,这时学校在刘伯承主持下已办得很是正规,学员们入学时还有考试,不合格都还要“淘汰”。读了半年“跃进书”的刘少卿矮子里面拔将军,竟然考了个第一。被安排到红校刚成立的高级研究班学习(也叫“上级干部班”,专门培训营团干部),这个班班主任是原红三军团参谋处长唐庆云,专任军事教员有:主任教员郭化若、钟伟剑;炮兵教员武亭;政治教员吴亮平。兼任政治教员有刘畴西、欧阳钦、张如心、危拱之等。全班共有53名学员,都是从战场上抽来的优秀连长、独立营营长、小团的团长和部分参谋人员。而刘少卿因为个子高度倒数第二,所以得了个编号“52”。

  个子倒数第二的刘少卿学习倒是常常“第一”。第一个学月结束考试,他又得了个“第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是出了些小风头”。那时红校学制是四个月(第三期后改为三个月),每月有一次考试,最后还有毕业考试。上级干部班除了共同课目外,还要加修一门《兵团战术》。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对这个抓得很紧,要想玩儿花样搞点作弊蒙混过关什么的基本上没有这种可能。刘伯承虽然只有一只眼可那只眼比两只眼还管用,正是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条令条例教程教范。为这个他自己就身体力行奋笔疾书,带动大家“三更灯火五更鸡”,又教学又著述,以最快的速度形成了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特点的较有份量的第一代教材。而且,他还亲自审定规范了人民军队的军语和人员的各种称谓,如“军官”改为“指挥员”,“士兵”改为“战斗员”,“传令兵”改为“通讯员”,“伙夫”改为“炊事员”,“马弁”改为“警卫员”,“号兵”改为“司号员”,“马夫”改为“饲养员”,“挑夫”改为“运输员”,“司令”改为“司令员”……,等等,并通过红校毕业学员逐步推广到了部队,至今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沿用。

  刘少卿在这里接受了平生第一次的正式学校教育,也是平生第一次军事理论教育,他如饥似渴吞咽咀嚼着这一下子推到自己面前新鲜而又实用的知识,在课堂上在操场去把自己在战场上的实践相互比照提练并从中升华到理论高度——刘伯承每个星期都要组织连以上干部研究一次理论,从不间断从不放松,其间聪明好学的刘少卿经常得到他的表扬并举作范例。

  四个月的学习短暂而又充实,这一期学员毕业时还首次设置联合对抗演习的课题。在中央“到前线去”的口号鼓舞下,红校经过周密计划编写了详细的想定,1932年l0月2日在共产党军队院校历史上首次实施了为期1周的对抗联合演习。演习中学员编为南北两军,双方的团、营长及政治工作人员,均由学员担任。中央政府警卫营亦前往参加,还有瑞金各乡区的赤卫军干部、各机关代表、中央局党校和少共中央局列宁青年学校学生参观团前往观摩。那真是盛况空前军民皆大欢喜。

  演习结束后的10月10日,红校举行毕业典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副主席项英莅临讲话,刘伯承校长作毕业致辞,工农剧社还专门为学员们演出了新剧《到前线去》。最后大家英姿勃发精神振奋一起放开喉咙,高唱了一曲《工农红军学校毕业歌》:

 

           革命潮流正高涨,我们学业成。

           拿起枪炮上前线,奋勇不顾身。

           领导战斗员,配合工农兵,

           巩固革命根据地,展开革命的战争。

           曙光在前,革命胜利要争光,

           全国红旗插遍,愈艰苦愈有劲,

           列宁主义者,工农的先锋,……

  但刘少卿没能如愿“上前线去”,他学业优秀被刘伯承看中未毕业就留校任了教。

  红校优等生刘少卿留校当了军事教员,还兼任第四期学员政治营第三连连长。

  至少在那一期红校,这是独一份儿——或许是刘伯承的确对他青眼有加。

  这当然是因为他的那些“第一”带来的“小风头”。不过,任了教的刘少卿没“小风头”出的时候仍然给刘伯承以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后来他出任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参与领导第四次反“围剿”时,仍然隔山隔水转弯抹角绕了恁大个圈子一道调令把他给调到手边去啃难啃的骨头,看中的还是这“九头鸟”是块好坯子,可以当作好钢设计煅打且派作一番用场。

  有一天,刘少卿带着自己的学员连进行“夜间演习”,演习场就是一片坟地,傍晚时分他把学员集合在那里提前交代“夜间行动注意事项”,校长刘伯承就带着红校领导们在旁边听着。刘少卿当士兵当连长当学员时这个见得多了也不在乎,不就是首长要了解下级的指挥能力教学水平么。再说这夜间行动他从戎多年也是驾轻就熟的活计,讲起来自然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条条清楚头头是道。

  这时候有四位女同志就此经过,走出坟地时其中两人停步不前,与一老一少另两位握手道别,目送着她们翻过山岗招手互呼再见。刘少卿看见灵机一动立马出了即兴测验项目:这四位女同志有走的有送的为何在此才分手,这情况该如何分析判断?学员们不喑教员连长竟会出此怪题偏题全都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刘伯承等却在一旁饶有兴致静静瞅着,看看这“九头鸟”小连长会分析个什么子丑判断个什么寅卯来。

  有个学员大着胆子发了一言:“这是送的不想再送因为天黑了,走的不要人送因为讲客气!”

  刘少卿这时翻出底牌拿出判断:“四个人在此分手可能原因如下:送的人不敢再送天快黑了这里又是坟地,再往前送回来过坟地她们害怕;而敢于送到这里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操练她们心里有底。送客送到此,那就是她们两种心态的交叉点。……”

  听到这里刘伯承等红校领导一起笑了,这“九头鸟”即兴发挥题出得怪是怪却有道道,好!

  刘伯承也接着在学员们面前表扬了“九头鸟”教员兼连长一把:

  “这个教员题目出得好分析得也不错,你们要注意这个判断!”

  刘伯承更记住了这个教员。

  那时红校搞“广州暴动纪念周”,满学校调研一把却发现真正参加过广暴的仅刘少卿一人,那时候叶剑英还没来红校任职,他自然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俨然成了红校学习研究“广暴”的“活字典”,被人请到各个单位作报告介绍“广暴”情况,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这位“广暴”的报告者,建国后有老战友见到他还戏谑称呼这位肩扛将星的“九头鸟”为“传令班长”。

  红校中英才聚集刘少卿得益的确非浅,第四期学员毕业后,刘伯承离任去了前线就任红一方面军总参谋长,所遗瑞金卫戍区司令员兼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由叶剑英接任。叶剑英还有后来的左权都对这个聪明的“九头鸟”十分欣赏也十分器重,红校的各种训练和内务范例常常都是“刘少卿那个连”。刘少卿也因此而结识了诸多师长和战友,从中得到了学问汲取了养料还结下了深深的战友情谊,这清淡而又浓郁的情谊许多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他们相继故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