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翻译]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 -- 大飞不动

共:💬27 🌺2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翻译]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

躁动的宇宙艺人——刘慈欣(译自《中国現代文学の越境》,勉诚出版《アジア遊学N0.94》)

译者:刘慈欣是当今中国科幻届的一面旗帜,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之一这两个字我想应该可以不写了吧)。上个月从网上看到日本除了本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书,苏童莫言池莉高行健什么的都一一介绍一通。没想到大刘也在其中。于是让日本的同学买了带回国内。因为实在喜欢大刘,所以手痒翻译出来。水平所限,翻得不好。河里若也有喜欢大刘的,就请凑或者看吧。

作者:上原 かおり

作者简介:上原 かおり,一九七三年生。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论文有:《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发表于《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第一九号、二〇〇五年)、《中国科幻小说——韩松〈红色海洋〉试论》(中国文艺研究会《野草》第七八号、二〇〇六年)。主要翻译作品有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同时代的中国文学 Mystery in China》釜屋 修主编,东方书店,二〇〇六年)等。

一九九九年,刘慈欣以业余作家的身份,甫一亮相,就在瞬间成为了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深受克拉克影响的刘慈欣,也拥有一双仰望宇宙的眼睛。然而,虽然一直把克拉克尊为科幻小说创作的师长,刘慈欣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里充满着爱国情怀,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深深地虏获了“磁铁”们的心。就连刘慈欣最喜爱的,单纯描写想象中的外星人技术的作品,也体现出他的这种独特的风格。就是这样,科幻的市场与读者,在这位躁动不安的宇宙作家身上,不断累积着他们的梦想。

作家刘慈欣

在当今的中国科幻界,评价最高,“粉丝”最多的作家,当刘慈欣(一九六八--)莫属。

刘慈欣,山西省娘子关发电厂工程师,业余作家。一九九九年,在《科幻世界》(科幻专业杂志,中国科幻界代表刊物)上发表《鲸歌》、《微观尽头》。其后,以《科幻世界》为舞台,不断进行创作活动。自进入科幻界以来,刘慈欣每年都荣膺《科幻世界》主办的科幻作品奖“银河奖”(在一般读者的投票基础上由评委评选得出)。刘慈欣犹如慧星一般突然出现在中国科幻界,又在短短数年之中俘获了无数“粉丝”的心,成长为中国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

刘慈欣深刻感受到,科幻是需要市场的,因此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刘曾经构想过一个系列,但在第一部完成后读者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因此,虽然刘本人很想继续完成这个系列,但考虑到读者,还是毅然停止了后续作品的写作。这就是刘慈欣。

“真正的科幻”

刘慈欣科幻创作的理念是:“在想象的世界中让大家看到科学之美”(《网上访谈》,《科幻世界》二〇〇二年第一期)。科幻小说的阅读,时常使他面对宇宙,陷入沉思。这种沉思,也转而使他面对科幻的态度发生转变:从兴趣爱好到毕生追求。而能够让他产生这种沉思的作品,则当属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了。

《2001—太空漫游》描写了这样一部史诗:人类因一块外星种族送到地球的黑色石板(独石)而由猿变人,直至进入太空。“发现号”太空船上的宇航员与船上的主计算机HAL9000拚死搏斗,最终转变为一个巨大的精神存在——Star Child。这部在科幻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将读者带入了漫长的时间和无尽的宇宙空间之中,使读者体验了宇宙与生命的神秘。刘慈欣在回忆起读完这部作品时的感觉时说:“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独地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顺理成章地,刘慈欣对科幻的见解与体会,深受这部给他带来巨大震撼的小说的影响:真正的科幻应该使人们感受到宇宙的宏大,应该使他们终于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来,长久地仰望星空。(《她是最能体现人类特点的文学》)

主角:流浪宇宙的地球

在《流浪地球》(刊载于《科幻世界》2000年第七期,2000年度银河奖特等奖)这部作品中,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刘慈欣对宇宙的这种沉思之情。

作品的时代背景为太阳即将成为红巨星,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后约50亿年后(貌似作者对《流浪地球》的理解有点问题。因为《流浪地球》的背景设定应为近现代,太阳是突然间转向红巨星演化的。小说中人类的技术力量也只发展到能制造出上海或者纽约这样大的非常,并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五的程度上。如果是在50亿年后,那么人类的技术力量远不止这样——译者)。一直仰赖太阳维持生态循环的地球,即将面临不但失去生命之源——太阳,而且还将被演化为红巨星的太阳吞噬的灭亡危机。

刘慈欣所设定的剧情,是人类凭自身的力量推动地球,逃出太阳系,探求新太阳的过程。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用地球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的“刹车时代”、脱离太阳引力的“逃逸时代”、加速飞向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的“流浪时代”,和成为比邻星的行星的“新太阳时代”。整个移民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流浪地球》的讲述者“我”,是一个男性,出生于刹车时代终结时期,生活于整个“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初期。“我”不断经历并记录了随着整个移民计划的推进而对地球环境、人们的生存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眺望宇宙天体时的感受:面对已化为死神的太阳的恐惧、灼热与极寒反复交替的地表、由于地球轨道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岩浆入侵地下城市的惨景、横跨太平洋机动冰橇拉力赛、因冲入小行星带而引发的巨型海啸、因流言而导致的武装叛乱、伴随着巨大的压迫感临近木星、逐渐远去的太阳、太阳之死等等。

面对死亡的恐怖,爱情已经成为次要的东西了。然而,人类还是在为2500年后,100代后的子孙而努力,这多少显得有些别扭。但也正是因为对后世子孙的爱,使已经老去的“我”,在手记的最后,眼含热泪,仿佛看到第100代子孙重新在绿色的地球上欢笑,看到妻子向自己跑来。实际上,“我”心中的情感,已经从对人的爱意,升华到了对地球的热爱。

伴随着对失去了太阳,在宇宙旅途中长久孤行的地球的同情,刘慈欣那充满感伤情怀的语言,使读者在脑海中长久浮现出一个在茫茫宇宙中孤单流浪的地球的震撼形象。

不可能,所以有魅力

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描写了巨大的“地球发动机”。这种庞然大物,使逃离太阳系的计划得以成为可能。“地球发动机”高一万一千米,犹如一座金属之山,被形容为“上帝的喷灯”。它的内部设有重元素聚变反应堆,在亚洲和美洲大陆上共有一万两千台。这些地球发动机共同喷出等离子光柱,停止地球的自转,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而重元素聚变反应堆则成为了太阳的替代品。关于对机械的描写,刘慈欣例举了凡尔纳和克拉克的作品,这样说道:

我从凡尔纳的小说中感觉到,科幻的主诣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像中的事物或世界,这种想像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略)对于克拉克,他最吸引科幻读者的创造物是独石和拉玛飞船,而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太空电梯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已经变为现实的通讯卫星吸引力就更小了。(《球状闪电》后记)

不可能,所以有魅力。这是刘慈欣所感悟到的。他在《球状闪电》的后记中继续写道:

中国的科幻作者创造自己世界的欲望并不强,他们满足于在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科幻小说中那些世界都是熟悉的,只剩下故事了。(略)但如果我们一时还无力创造整个世界,是否能退而求其次,先创造其中的一个东西呢?

比起在已经创造出来的世界中演绎故事,创造出崭新的一个东西,这,更加有意义。

变身为恒星际飞船的人造太阳

对目前尚未完全能够精确预测气象的人类来说,要控制气象现象中的蝴蝶效应,抑或完全掌握混沌理论,不啻是一个梦中之梦。但在《中国太阳》(《科幻世界》二〇〇二年第一期。二〇〇二年度银河奖)中登场的人工太阳(名字正是“中国太阳”),却完美地实现了这一梦想。不仅如此,“中国太阳”还成为了飞翔太阳系外的恒星系太空船。

《中国太阳》的主人公,是一位中国西北的农民的儿子,水娃。小说描写了自他离开山村,直到成为宇航员的经历。与其说《中国太阳》是一个冒险故事,倒不如说是一部励志小说更贴切些。

离开黄土地的家,成为移民挖煤工的水洼,被洗脸盆中劈头浇下来的水,被不同于缺水的家乡的甜丝丝的水所感动。但水娃没有停止脚步,来到了矿上同伴口中灯更多水更甜的城里,并且遇见了庄宇。庄宇是一位前大学教授,他发明了利用太阳能发热的“太阳灶”和能够自动变形的“纳米镜膜”。为了推广“纳米镜膜”,他辞去了大学中的职务,投入全部资金,奔走于市场之中。某天,水娃和庄宇从电视上得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太阳工程”已经启动。随后,水娃接受庄宇的意见,来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名高空清洁工。一天,水娃偶遇已经成为中国太阳工程要人的庄宇。由于拥有高空清洁工的经验,水娃又一次改变命运,成为了人造太阳反射镜的清洁工,也就是“镜面农夫”。水娃和其他从农村走出来的太空蜘蛛人一道,在严酷的宇宙中表现出了比高学历者更好的工作水准。二十年后,由于“中国太阳”的作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的防护林茂密葱绿,水娃故乡缺水少雨的气候也得到了改善。但是,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中国太阳”面临着退役的命运。这时,水娃提出,把中国太阳作为一艘载人恒星际飞船。就这样,“中国太阳”搭载着水娃等二十多名宇航员,面向太阳系外,面向宇宙的远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人造太阳是为了克服缺水的国情而生,当它完成历史使命面临被抛弃的命运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艘恒星际太空船。小说酣畅自如的情节,犹如爱情故事中的约会,抑或女主角短裙飘飞,露出底裤一般把故事推向高潮。(实在受不了了。原文为:その自在な物语の展开は、ラブコメにおけるお约束、ヒロインのパンチラのようにストーリーを盛り上げる。要不是我日文水平太差,不懂字面意思另有深意;要不就是女主角短裙被风吹气,露出底裤已经成了一种惯用句。还记得《阿拉蕾》中博士为了看到山吹绿老师的草莓裤头而大动干戈的那集吧?)

即使肯定无法回到地球,为了追求航向宇宙的浪漫而踏上旅途的水娃向全世界这样说道:“飞出太阳系的中国太阳,将会使享乐中的人类重新仰望星空,唤回他们的宇宙远航之梦,重新燃起他们进行恒星际探险的愿望。”

终极机器(deus ex machina,拉丁文,直译为机械结构之神)与中国的命运

2003年1月,刘慈欣的首部长篇《超新星纪元》(《锋线科幻系列》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自1989年初稿诞生以来,历经14年,才得见天日。不过话说回来,刘慈欣进入科幻界,初次发表作品,那也是1999年的事情。也许正是因为拥有如此的出版经历吧,刘慈欣可能对这部作品有所偏爱。他自己评价说,和其后发表的长篇小说《球状闪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相比,他在《超新星纪元》上倾注了10倍的精力。“从我自己来说,这部小说无论从文学上还是科幻上都是顶峰之作,以后也没有可能超越。”(《小∏访谈录》)。

《超新星纪元》实际上是一部以生活在超新星纪元的历史学家们所书写的历史记录为集合的科幻小说。故事背景是二十一世纪初的地球。在离地球八光年以外的宇宙,一颗恒星发生了爆炸,成为了超新星。爆炸所喷发出来的超新星物质被抛射到地球,14岁以上的人类全部在一年之内受到辐射死亡。成年人们在这一年之中将他们的职业和技能传承给自己的孩子,然后平静地走向集体墓场。只剩下孩子的超新星纪元开始了。小说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开始的部分,是从超新星爆发开始到全体成年人类死亡为止;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孩子中国的内政情况;第三部分,主要涉及外交描写。

在内政部分,刘慈欣写道,孩子们很快就不堪每天劳动、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重压,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孩子们转向网络寻求慰籍,沉溺于“新世界社区”这个虚拟社区之中。中国的中央领导人登陆“新世界社区”,在网上召开了全国大会。大多数的孩子们要求一个好玩儿的世界,而且自己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即在中国建造各种各样的娱乐设施。这样一个不现实的方案当然不可能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但孩子们颓废、沉睡的现实又近在眼前。于是,中央政府提出了破解难题的方案:把国民迁移到长江以南,使中国北方成为无人区和探险区,激励孩子们的劳动欲望,唤醒沉睡中的国家。

当内政问题告一段落时,故事转到了对外交的描写上。中国政府受到联合国的通知,受邀到美国参加超新星纪元首届联合国大会。但这时的美国正受到战争游戏的摧残,联合国大厦受到攻击,已经丧失了原本的作用。各国代表只能前往白宫召开大会。美国总统提议为了创建一个有意思的世界,号召各国以南极大陆为舞台,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游戏,最终获得了通过。几个月后,战争游戏开始了,无数孩子死于战场。

正当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帮助了中国孩子的,是两大超级机器。一是具有人工智能的量子计算机“大量子”,另一个则是核弹头导弹。

“大量子”在内政部分就已经登场,拯救了陷入危机中的孩子们。大量子分析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及灾害数据,同时向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打电话,给危险中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和建议。

核弹头导弹在战争游戏的最后登场。这场以游戏为名的战争终将终结的时候,游戏战争的始作俑者美国并没有按计划成为世界的霸主。美国恼羞成怒,在中美对决中向中国的指挥中心发射核弹。原来,在进入超新星纪元之前,全世界的成年人已经约定销毁世界上所有的核武器,但美国暗藏了核弹,充分表现了美国的狡猾和虚伪。万幸的是,中国的指挥中心在遭受核弹袭击前刚刚转移。中国孩子联系参加战争游戏的各国,包括俄罗斯和欧盟,希望组成一个惩罚美国的联盟,但结果令人失望。但这时,一个有权在战争爆发后了解最高统帅部一切机密和所有决策过程的“特别观察组”开始了行动。原来,中国也保留了核弹。于是,中国向美国发射了核弹,战争游戏结束了。

虽然美国和中国都暗藏了核武器,但是和美国滥用核武相比,中国设置了特别观察组,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核武器。核弹不仅组织了美国的暴行,而且催生了正义的国家,强大的中国。

爱国情感

创作出这样充满爱国情感的作品的刘慈欣,军事科幻小说《球状闪电》(星云第二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后,面对着记者这样的提问:

您的很多作品都极具厚重的现实感和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比如《地火》、《全频带阻塞干扰》等等。这部《球状闪电》也具有同样的风格,您自己是怎么看待这样的风格?在提倡全人类事业的科幻文学中,坚持民族立场,是不是游戏古怪?(刘慈欣访谈,《球状闪电》收录)

刘慈欣本人对这种风格持否定态度。但是,正如这位记者所提出的,很多读者都在他的作品中读到了很多爱国主义的要素,这是事实。

尤其是在《全频带阻塞干扰》(《科幻世界》2001年第8期。2001年度银河奖获奖作品)发表后,由于反响很大,因此受到了一些年轻科幻作家(杨平等)的建议,煽情一定要控制。(网上访谈 《科幻世界》2002年第1期)《全频带阻塞干扰》以近未来为舞台,描写了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的战争。在电子战中处于下风而在争产真正中苦苦挣扎的俄罗斯,因天体物理学家兼宇航员米沙的献身而获救。米沙驾驶他乘坐的太空船投入太阳,引发了强烈的电磁风暴,从而使全频带阻塞干扰得以实现。热爱着宇宙和恒星的青年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和太空船一道,投入了太阳的巨焰之中。

在投入太阳的一瞬,米沙就像一个初次看见大海,陶醉在海风中的人那样,张开双臂,迎接狂暴的6000摄氏度的强风。

此部作品收录在刘慈欣的作品集之中。但在网络上被称为《俄罗斯版》,因为还流传着出处不祥的另一个版本:《中国版》。

关键词(Tags): #刘慈欣#科幻#翻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