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后转一贴讨论南宋军事的,以飨一介君! -- 啊啊啊啊

共:💬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最后转一贴讨论南宋军事的,以飨一介君!

读史偶记之南宋篇---转自亦凡

(1)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到了南宋就大大简化。原因何在?

以宰相为例,北宋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正相,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相。徽宗政和后以太宰,少宰为正相,副相与上同。而南宋后,正相左右仆射(后改左右丞相)。副相参知政事。

另外,南宋撤三司使,谏院,九寺中撤光碌寺,卫尉,太仆,鸿胪寺,五监中撤军器监,都水监,撤秘书省,殿中省,宣徽院,学士院。、、、

这与南宋版图,人口较北宋大大缩小有关吗?还是中枢有意趁南渡精简机关?

(2)绍兴三年九月,赵构谓辅臣曰:议者多言诸大将不宜益兵。汉高祖定天下,诸将兵至十数万,未尝以为疑,故能功成。今刘光世,韩世忠兵仅各五万,张俊不满三万,议者已患其多,此不知时宜也。”

席益曰:“方用兵之时,御诸将当如汉高祖,削平之后,待功臣当如光武”。

只看这儿,谁能料到,六七年之后,赵构就尽数削尽诸大将兵权呢?更有说想得到岳飞的惨死呢?

另外,宋朝武力不振,一干文官也难辞其咎。上述对话就是发生在赵构把一部份军队增拨给张俊指挥,一些文官反对之后。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这些文官的眼里只怕要正好倒过来。

当年岳飞收编刘光世军队半途而废,也部份由于文官(甚至包括抗金名臣张浚!)作梗。如果武穆成功收编这支军队,绍兴十年北伐时恐怕就不会因为孤军深入而屈从于十二道金牌了!

(3)韩刘不和

绍兴三年六月,江东宣抚使刘光世引兵发镇江。淮南宣抚使韩世忠发千兵袭其后。光世奏韩世忠掠其甲士六十人。赵构遣使和解,仍书以汉光武时贾复,寇询事

赐之。

“仍”表示这不是第一次。究竟刘跟韩有什么过节?

(4)诸将不和(二)

不但韩刘不和,当时大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以及后来居上的岳飞彼此都有不和。岳飞案起时,张俊落井下石,韩世忠却挺身而出,质问秦桧。正是在这儿,小人君子判若云泥!

当时相互猜忌不仅存在于大将之间,也存在于中层将领间。以陕西四川方面的吴(王介)(无此字,后以介代替),刘子羽为例。两人都是爱国志士,一代豪杰。

然而,当金完颜杲大军压境,重镇饶风关失陷时,西北岌岌可危,吴刘谋守定军山,而吴介惮子羽,遂西,而子羽不得不退守三泉县。

吴介为什么忌惮刘子羽?难道因此就可以不顾军情紧急了吗?不过,吴介毕竟是位英雄。子羽屯三泉县,兵不过三百,军粮不济,子羽作书决别,吴介临书而泣。其部将杨政大呼“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移负节使去!”吴介终于悔悟,会子羽于三泉。

吴介大名鼎鼎,不必多说。其实这位刘子羽一样豪气干云!当是时也,金骑游迫,子羽夜自酣寝,旁无警卫。吴介责备,子羽慨然曰:“吾死命矣,夫何言!”

铁语铮铮,浩气虹霓。给当时风雨如磐的中国增添了一丝光彩,一线希望!可惜,后来子羽随张浚返朝,要不然,很可能成为吴介那样的一代名将!

(5)伪齐刘豫。

绍兴三年,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给事中胡松年使金。路过汴梁,刘豫见之。豫欲以君臣之礼傲之,松年曰:松年与殿下比肩事

主,不宜如是。“豫问:“主上如何?”答:“主上之意,必欲复旧疆而后已”。豫有愧色。

这个刘豫实在是缺个心眼,自取其辱。可见,汉奸也不大好当。主子不拿当人看,就是同族人一样也看不起。要聪明些,象张邦昌那样,金兵一退,立刻让位,还可能有好下场。这位刘豫,怕只有到五国城时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吧?可惜,利欲熏心,古今皆然。汪精卫后来被日本鬼子当了活实验品,临死时他明白这个道理了吗?

注:前面说吴介是中层将领。其实错了。吴介在绍兴三年已经是利州路制置使,检校少保,更在绍兴四年仙人关大捷后建节,授定国军节度使,川陕宣抚副使。

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6)入贡

绍兴三年十月。大理国请入贡并卖马。帝谕大臣曰:“令卖马可也,进奉可勿许,安可利其虚名而劳民乎?”朱胜非(宰相)曰:“异时广西奏大理入贡,事可为鉴。”帝曰:“遐方异域,何由得实?彼云进奉,实利贾贩。第令帅臣,边将偿其马值,当价则马当续至,庶可增诸将骑兵,不为无益也”。

赵构一番话,点出了入贡的实情。赵构在这点上倒是很清醒,也可以说是精明。

(7)畏敌。

绍兴三年十二月,殿中侍御史常同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靖康以来,分为两事,可为鉴戒。”帝因从容语戒武备曰:“

今养兵已二十万有奇。”同曰:“未闻二十万兵而畏人者也”。

不知赵构会不会恼羞成怒?不过,对比起他的祖宗来,赵构也没什么可羞愧的。北宋养兵过百万,不是一样畏辽如虎?

相关评论:

-------------------------------------------------

idiot:我觉得,在南宋时,主导意识形态已开始有问题,英雄们已开始猥琐,虽然外表仍然发达,但精神已衰颓,流变为明清的末造衰声并非无因。

同意IDIOT兄的意见!

在衣认为,中国的衰落已经在安史之乱时埋下种子。安史之乱以及由此引起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并五代十国之乱局使统治者深刻意识到了兵权的重要性。因此,有宋以来,以抑制武将为家法,对兵权层层分割,层层制约,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掌兵权,将领有掌兵权而无调兵权,况且职务更换频繁,加上财政权又掌握在文官地方政府手里,终于有效得扭转了武将跋扈之弊端。但是,这一做法的直接致命缺陷就是造成军队战斗力的衰弱。从而丧失对外进取甚至防御的能力。

不但军事方面,宋朝的整个政府体系都建立在相互制衡的体系上。这样的体系稳定性很强,但是不可避免的降低政府效率,扼杀创造性,整个官僚体系日趋因循守旧。这样,对外不能进取,对内不能革新。整个民族的精力除了用于吟风弄月,只好浪费在相互扯皮,相互猜忌上。必然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遭到极大摧残。那个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铁血铮语的汉民族,那个“天可汗”的胸襟开阔的唐民族,终于无可奈何得消失了。

宋朝在政治军事上是衰落了,在经济上,虽然富甲全球,我认为这只是惯性使然。我们的民族再经过元之蹂躏,明之摧残,清之奴化,甲午战起,我们终于发现

已经远远落在了别人后面!

这是怎么的悲哀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