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是李梅而不是韩赛尔? -- 阿多尼斯

共:💬6 🌺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是李梅而不是韩赛尔?

拜读顾剑的大作后,心有戚戚之余,愿再补充一些内容,以和顾剑文中简略之处。这段文字取自自己一篇始终未完成的文章,主要评述了李梅和韩赛尔两人之间的关系,观点和资料取材于JMH2002年一篇讲述对日战略轰炸的文章和韩赛尔本人的回忆录。

点看全图

李梅

点看全图

韩赛尔

是李梅而不是韩赛尔?(上)

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成功奠定了李梅在陆航中的地位和名声,他在战后执掌美国空军战略空军司令部,60年代就任四星上将空军总参谋长,成为陆航和之后美国空军的耀眼人物。战后的一个普遍观点是,对日本的面积轰炸始于李梅执掌马里亚纳群岛B-29机群。但是早在1943年,对日本实施面积轰炸就提上了美国陆航的长期计划,甚至早于第一架B-29下线的时间。当时的计划就提议,对日本的大规模面积轰炸应在1945年3月左右实行。另一种观点则是,由于韩赛尔准将拒绝实行对日本面积轰炸而坚持精确轰炸,阿诺德上将决定用支持面积轰炸的李梅接替他。但在被免职前,韩赛尔准将已经在实行对日本的面积轰炸,如果他继续留任,第21轰炸司令部的B-29机群同样会对日本城市实施大规模面积轰炸。用李梅取代韩赛尔,完全基于阿诺德上将的其他考虑。

对日本大规模面积轰炸收效于韩赛尔离开之后,很自然的看法是,他对面积轰炸的反对导致了他离职。作为战前任教于陆航航空队战术学院,从开战初期起就长期在陆航高层担任行动策划和参谋工作,仅有约半年时间在英国担任第八航空军一线指挥官的韩赛尔准将而言,他基本参与制定了战前到战争中期陆航所有的战略规划和战术条令修订。无疑,他是陆航长期以来精确轰炸政策的强烈支持者,坚信对工业体系关键点的精确轰炸远胜于对城市的面积轰炸。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也暗示,他的离开标志着陆航对日本的战术从精确轰炸转向面积轰炸。

但这和事实并不相符。早在1944年5月9日,陆航行动分析委员会(COA)的对日作战报告中,就将日本城市的提升到目标第三位,仅次于煤矿(第一位)和飞机及无线电/雷达制造工厂(并列第二位)。B-29机群从未实施过对煤矿的轰炸,因此日本城市实际列于轰炸优先名单的第二位。同时COA强烈建议,暂停对日本工业目标如飞机制造厂的精确轰炸,在1945年3月左右实施对六座日本主要工业城市的面积轰炸。出于多种原因,之后担任实际指挥任务的韩赛尔没有跟从这一推荐。

1944年12月起,华盛顿的第二十航空军总部(即陆航总部)逼迫韩赛尔实施对日本城市的燃烧弹面积轰炸,他对此十分抗拒。战后,韩赛尔发现自己成了为陆航错误负责的最大责任人之一。他在任内反对B-29作战的两大行之有效击垮日本的措施:对日本城市的面积轰炸和对日本海域的空投布雷。由于第二十航空军布置的这两项任务均会分散他对精确轰炸的力量集中,他想当然的将之视为陆航总部对他的“建议”而非“命令”。对于B-29空投布雷,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项任务本就出于海军的要求,阿诺德上将对此兴趣不大。但对日本城市进行面积轰炸,韩赛尔认为是继他后出任第二十航空军参谋长的诺思塔德准将的主意,而非阿诺德上将的主张。他甚至向阿诺德上将申诉,希望取得他的支持。当发现阿诺德上将站在诺思塔德准将一边时,韩赛尔退缩了,立刻于1945年1月3日开始试验对日本城市的面积轰炸。到战后他才知道,阿诺德上将一直支持这一做法。就韩赛尔本人而言,长期的参谋工作让他养成了对主官,尤其是阿诺德上将的绝对服从,一旦他知道这是阿诺德上将的意愿,他会立刻开始对日本的燃烧弹面积轰炸。

作为一名清醒的指挥官,韩赛尔准将虽然一直被他参与制定的“精确轰炸”教条影响甚深,也从未忽视过面积轰炸的威力。即使在1945年1月3日第一次试验性的实施面积轰炸前,他的B-29机群同样进行多次对日本城市的面积轰炸。1944年11月24日第21轰炸司令部第一次对日本轰炸,35架B-29轰炸第一目标(飞机制造厂),同时50架B-29轰炸了东京的市区(第二目标)。11月27日的第二次轰炸,59架B-29全部放弃了对第一目标的进攻,继续轰炸东京的市区。11月29日的第三次轰炸,则是一次直接对东京的夜间雷达瞄准加燃烧弹轰炸。这些计划中的精确轰炸,一直保持着进行对城市面积轰炸的预案。

和韩赛尔不同,李梅从未在陆航参谋部长期工作过,也从未参与过陆航大的战略计划制定。他在驻英国的第八航空军长期担任一线指挥官,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欧洲的作战生涯中,绝大多数时间他在指挥机群实施对德国关键工业目标的昼间精确轰炸,即使在之后出掌中国战区第20轰炸司令部,他依旧主要集中于精确轰炸,尽管最成功的一次行动是用燃烧弹对汉口实施的面积轰炸。当李梅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编队飞行训练,领队长机训练,以及其他种种有利于提升精确轰炸效率的训练。直到3月9日前,他的做法和韩赛尔并无二致:韩赛尔指挥的9次轰炸行动中只有两次是面积轰炸,李梅指挥的8次轰炸行动中也只有两次是面积轰炸。和韩赛尔不同,李梅丰富的实战经验让他迅速意识到问题所在,果断的抛弃了旧有的战术和条令,在很短时间内实践了空前成功的面积轰炸。

即使在1945年3月9日后,李梅也没有放弃精确轰炸的想法。当天气允许时,B-29机群总是实施尽可能多的精确轰炸。7月份天气不佳,只有16%的B-29架次实施精确轰炸;当天气好转时,这一比例迅速上升至27%,并在8月达到37%。天气恶劣时,李梅大量使用夜间低空精确轰炸来摧毁关键目标,尽管实际并无提升轰炸精度。无论是李梅还是美国陆航,都没有放弃精确轰炸并用面积轰炸取而代之的想法;相反,他们成功使用燃烧弹进行城市面积轰炸作为精确轰炸的补充。对城市使用燃烧弹进行面积轰炸并非来自李梅的首创理念,甚至不是他起初的目标,他仅仅将这一理念在对日本战略轰炸中应用的极为成功。李梅对第315轰炸机联队1945年7月6日夜对maruen炼油厂的空袭战报批示可以说明他对精确轰炸的态度:

战报如下:

目标:maruen炼油厂

目标位于shimostu的北边,wakayama西南面7英里处。这座炼油厂生产航空燃油,润滑油,普通汽油和其他油料。炼油厂拥有大片的储油设施,每天消化能力为5000桶。

在三号任务(7月2日夜)中,40架B-29出动,其中30架向主要目标投掷290吨每枚500磅的高爆炸弹,占总载弹量的95.7%。

在四号任务(7月6日夜)中,60架B-29出动,其中59架向主要目标投掷441吨每枚500磅的高爆炸弹,占总载弹量的98.2%。

李梅的批示如下:

我与我的参谋们已经详细审查了在1945年7月6日夜轰炸目标1764,位于shimostu的maruen炼油厂后的航空侦察照片。你们仅用半个联队的力量对目标就造成95%的破坏,充分显示了在AN/APQ-7雷达协助下你们对精确目标夜间独立攻击的卓越能力。这次行动是一直以来最成功的一次雷达夜间轰炸。向你们表示祝贺。

是李梅而不是韩赛尔?(下)

另一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韩赛尔与李梅之间的区别。对比1944年11月27日韩赛尔指挥的轰炸,与1945年2月25日李梅指挥的轰炸,两人均以飞机制造工厂为目标,但恶劣的天气均迫使他们放弃对第一目标的空袭,转为轰炸备选的第二目标。韩赛尔的行动中,B-29机群在飞临第一目标上空,确定无法进行预想的精确轰炸后,大部才转为轰炸东京,效果微弱;当李梅认为天气的因素迫使他无法完成预想目标后,他推迟了对飞机工厂的空袭,B-29机群改挂燃烧弹直扑东京。李梅的参谋们在当日行动计划中如此记录:“天气预报显示,整个本州岛将一直被厚厚的云层所覆盖,迫使我们不得不仅依靠雷达瞄准目标。因此,选择东京市区将是一个合适的决定。”

在具体组织和作战规划上,更显出两人的优劣。当李梅于1945年1月接手马里亚纳群岛第21轰炸司令部时,他面临着和韩赛尔1944年11月接手第21轰炸司令部时相同的问题:手中的B-29联队不善于昼间高空精确轰炸。起初,指挥第一支B-29实战部队的乌尔夫准将认为,尽管B-29具有诸多的技术优势,但受到出动规模的限制,无法有效对付昼间防空截击机的拦截。因此,他指挥的第58轰炸机联队着力进行夜间雷达精确轰炸的训练。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第73轰炸机联队本作为中国战区的支援力量,同样着眼于夜间雷达精确轰炸多于其他轰炸训练。当李梅和韩赛尔就任自己的位置时,他们所作的第一件工作都是大力训练轰炸机组昼间精确轰炸的能力。但是,对于训练和装备情况产生的问题,韩赛尔选择等待,等待机组持续训练的效果,以及装备新的AN/APQ-7雷达;而李梅意识到AN/APQ-7雷达不可能早于1945年4月(实际为6月)装备部队时,他针对这一状况着力进行新的战术改进:夜间低空面积轰炸。

最终用李梅接替韩赛尔,完全出于阿诺德上将一直以来对B-29作战的深思熟虑。之前提到,阿诺德上将为第二十航空军建立了超然地位,分布在各个战区的第二十航空军轰炸司令部不受战区最高指挥官节制。他为B-29所选择的基地中,中国基地是第一处,也是立刻能够使用的一处;即将占领的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为第二、第三处,其中马里亚纳群岛被视为最理想的基地。为此,阿诺德上将先后计划建立三处第二十航空军的轰炸司令部:中国的第20轰炸司令部,马里亚纳群岛的第21轰炸司令部,菲律宾的第22轰炸司令部。

虽然很尴尬,但事实是阿诺德上将当时没有足够合适的人选去担任每个轰炸司令部的指挥官。尽管战争中陆航人才层出不穷,将星如云,但这些一流的将领们此时多在欧洲-地中海战区,全面负责陆航的欧洲主战场。因此,他不得不使用资深参谋军官去出任新建部队的一线指挥官。参谋军官的问题在于,他们能够对总部的命令体会和执行的更加透彻(这本就出自他们自己或同僚之手),但缺乏一线作战指挥官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阿诺德上将原本计划,乌尔夫准将指挥中国的第20轰炸司令部,李梅少将指挥马里亚纳群岛的第21轰炸司令部,韩赛尔准将指挥菲律宾的第22轰炸司令部。他在回忆录中完全没有解释为何如此选择,合理的猜测是:因为乌尔夫准将是后勤和工程技术专家,李梅少将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韩赛尔准将则是一名优秀的战略规划和行动策划专家。B-29的早期行动,尤其是中国战区的第20轰炸司令部运作,最大的挑战来自后勤支持方面,乌尔夫准将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这些问题;马里亚纳群岛被视为对日本战略轰炸最理想的基地,陆航将集中主力于此,李梅少将在欧洲表现出色,并积累了远超乌尔夫与韩赛尔的指挥大规模轰炸机群实战经验;夺取菲律宾后,第二十航空军前方总部将迁至马尼拉,此时韩赛尔准将积累的参谋工作经验将在前方司令部具体运作中十分有用。

但现实很快破坏了阿诺德上将的理想计划。中国第20轰炸司令部的表现令阿诺德上将极为失望,免除乌尔夫准将的职务并用李梅接替他,韩赛尔准将也顺势由第22轰炸司令部迁至第21轰炸司令部指挥官。第二十航空军随后决定不使用菲律宾作为B-29轰炸日本的基地,第22轰炸司令部取消。因此,韩赛尔意外就任第21轰炸司令部指挥官的唯一理由是:李梅当时在中国分身乏术。当阿诺德上将决定取消B-29自中国起飞的行动,将资源集中于第21轰炸司令部时,指挥官的问题凸现出来:韩赛尔还是李梅?命两人在马里亚纳群岛上各掌一部分力量是种不现实的做法,阿诺德上将必须做出选择。这一选择并不困难,阿诺德上将有足够的理由任命李梅取代韩赛尔。

最明显的理由是,李梅少将比韩赛尔准将的衔级要高。在回忆录中,韩赛尔不无酸溜溜的回忆,当1942年他和李梅同为驻英国第八航空军一线指挥官时,两人都是准将军衔。随后他被调回陆航参谋部担任助理参谋长,李梅则在实战部队中得到晋级。阿诺德上将希望,任命李梅执掌第21轰炸司令部,韩赛尔降职为他的副手。高傲的韩赛尔相当生气的拒绝了这一建议,宁可返回陆航参谋部。他的选择对仕途并无好处,他的副手韦尔奇准将留下来继续协助李梅,并在战后一路高升,于70年代后期成为四星上将美国空军总参谋长。而他不得不在战后以少将军衔退役,更成为“坚持错误战术”的样板。无可否认的是,李梅确实在指挥和实战能力上胜出韩赛尔。即使韩赛尔继续留任,他也不可能比李梅做的更好。当第21轰炸司令部走上预定轨道时,阿诺德上将自然选取心目中最理想的一名指挥官。

这并不意味着韩赛尔一开始就丧失了机会。直到1945年1月,阿诺德上将都密切关注着自己的两名B-29指挥官在各自战场的行动。最终,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使用李梅取代韩赛尔。韩赛尔的对头,第二十航空军第二任参谋长诺思塔德准将形容,韩赛尔“严重缺乏坚持并完成任务的能力”。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两名指挥官每次向第二十航空军递交行动报告时,李梅的报告通常只是半页纸,告知总部他完成了哪些任务;而韩赛尔报告则长达数页,解释他放弃或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参谋军官出身的他不会不明白阿诺德上将对于这种浪费时间的报告如何光火,唯一的解释是,他完全不明白他在这个位置上应做的事情和步骤。一线指挥官应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并非为开脱自己而努力。韩赛尔同样缺乏和一线战斗部队沟通合作的能力。他的部下,第73轰炸机联队指挥官欧-道尼尔准将和他关系很差。即使他的好友,陆航参谋部的巴尼.M.吉莱斯中将和劳伦斯.库特少将,在阿诺德上将征求他们的意见时,也不认为他是担任第21轰炸司令部指挥官的合适人选。

在1980年的回忆录里,韩赛尔暗示自己被撤职是一种不公正的待遇,源于陆航对日战略规划的转变(但在1983年应他当年的老部下,时任美国空军总参谋长的韦尔奇上将邀请为空军历史办公室所做的回忆录中,这样的词语消失了)。真正令韩赛尔被解职的原因,是他自身固有的缺陷。而且,韩赛尔所扮演的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角色:他就任第21轰炸司令部指挥官,完全因为李梅无法立刻出任。在计划的第22轰炸司令部停止筹备后,他本不应出任一线指挥官。仅仅在乌尔夫准将被迅速解职而李梅不得不前往中国救火时,他才意外执掌B-29机群最主要的司令部。当阿诺德上将决定集中B-29力量于第21轰炸司令部时,他必须让出这一本就为李梅准备的位置。韩赛尔对自己被解职始终满腹牢骚,在被解职后向阿诺德上将递交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信中说“我感觉到我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没能向您更详细的报告我所遇到的问题”。即使他不知道阿诺德上将对他以前递交的无意义罗嗦报告不胜其烦,他又如何能指望繁忙的阿诺德上将看完一名刚被解职军官的10页申诉信?

元宝推荐:海天,晨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