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让人头痛的纪年换算 -- 和履虎尾兄 -- 任爱杰

共:💬30 🌺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本来倒是没必要转的,全是汉武帝这小子坏了大事

本来,中国人的纪年方式是以君主在位的年份来计算的。例如“秦昭襄王元年”、“齐桓公三年”、“秦始皇七年”,“汉元年”等等。

这本来没什么问题。只要记住君主的前后顺序也就能够理出一条线索来了。可是汉武帝这家伙觉着自己的功劳太大,而且老是用自己在位的年份来算日子实在太单调了,于是开始颁布年号。

他这么一搞,后来的皇帝们对于颁布年号这种事就特别上心。结果弄到最后谁也搞不清到底某个年号到底离现在多少年。举例来说,元 至元 元年 到 至元二年到底有多少年?答案是这个年号忽必烈和元顺帝都用过。所以既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72年。

这样年号就完全靠不住了。所以《资治通鉴》中虽然用年号,但记日期就用干支。问题是这个干支日期虽然号称从不间断。但是六十日一个循环正好比阴历的两个月多一天。这样积累下来,某个干支日到底在阴历哪一年的哪一个月就成了一门学问。而阴历的一个月是根据月相来定的。而皇帝们又喜欢动不动就改历法,结果就是每个月的朔望在不同的黄历里都不一样。再加上闰月。呵呵,所以《资治通鉴》中的干支日期可以反推出离现在多少天,但绝对推不出精确的阴历几月几日。连司马光也只好在书中用这样的格式“秋,七月,戊寅,吐蕃寇盐州。”也就是说,这大概是秋天七月里的事。具体日期是戊寅俺司马光是确定的。至于是不是在七月里,请您自己推算。

而推算就要懂天文学,知道怎样计算朔望,闰月。

但是这还是有问题。盖各代的历法都不同。例如唐朝历法里的七月戊寅和用清朝历法反推出来的七月戊寅可不一定相同。(可见那个格历高利历和儒略历的问题。格历精密,但是如果要反推到格历实行之前,那么推出的格历日期肯定和记载的儒略日期有误差。那么应该用那个历的日期呢?这个误差还是只有几天而已。而不同时代的阴历,误差可以是几个月。)

另外,就算知道了是戊寅日发生的事,光有这个干支,您也推算不出到底离现在有多少天。盖六十天这个循环实在太小。好比有人告诉您说“在一个星期天,吐蕃攻打盐州”或者“在一个七月的某日,吐蕃攻打盐州”甚至告诉您“在唐朝的一个月的某日是星期天,吐蕃攻打盐州”,您能推算出这到底离现在有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吗?

所以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是划时代的作品。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日期表,也是他写书的蓝本。但是他凭一己之力能够勘定不少以前日期表中的错误。另外引入了公历来对照。这无疑给乱麻一团的传统纪年方法定下了一个明确的坐标。从此看史书,事件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虽然仍然会有误差,但已经不是连年分都搞不清楚的问题了。我前面的文章中说《二十史朔闰表》不好,只不过是说其不够精确。这也难怪,毕竟这部书写于战乱中,当时也没有计算机,互联网之类的辅助工具。但是陈先生定下的格式确实是承前启后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