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流人的故事:卜魁赋诗(上) -- 浮云

共:💬34 🌺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流人的故事:卜魁赋诗(上)

    不是浮云总爱拿书说事儿。浮云也打过两年麻将,也进过赌场,也搬过几回家,挺烦书的。

    可这讲流人故事,就是躲不开书。不是说东北流人,全是一帮写诗惹祸。这臭知识分子,又酸又讨厌,写那种“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玩意儿,然后坐了牢喊冤。这是典型的陷君于罪。那朝那代,有文字狱?你们不整天扎堆,说三道四,啥事儿都以为自己明白,胡说八道,谁有病来逮你们流放?

    这东北流人,不只是文人。比如吴三桂的部下,副将以上砍头,余众,发配东北——这可是真回老家了,也不知康熙怎么想的。所以呢,现在有人一讨论历史,搬来搬去,全是一帮写诗做赋的,浮云就烦。呸,除了文人就不是人?说句不好听的,就这帮穷酸,能推动历史前进吗?一个鲁班,一个李冰,比二百个进士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都大。

    可鲁班不会写诗文啊。李冰留下的东西也有限。历史是文化人写的,他们就写他们喜欢的人。所以你一查典籍,不对啊,东北流放几十万人,可这留下姓名的,就是一帮闹文字狱的。难不成大清朝,除了文字狱,就没人犯别的事?

    可浮云也没办法。这帮臭写书的。唉。

    得,这流人故事,还得说写书的。别人没留下记载啊。但这些书也是有价值的,现在说东三省,往上一翻,就是这些臭文人写的书,写点东三省的山啊水啊的。要是再往上追,就是二十四史中的一点儿民族志加上《山海经》了。

    可见这东北,自古是没有文人的。唉,这帮大金笨蛋狼主,你逮点江南女子北上,俺理解,你逮来一帮考科举的做什么!这大清蠢皇帝,也非得弄一帮文字狱来东北。吟诗做赋的,弄出来的玩意儿不要说今天,就是当时韦小宝也听不懂一半。你有李杜之材也行。哼哼,连三苏都不如。啊不,连河里像三苏的人都不如。

    活活糟蹋了白山黑水。

    可讨厌他们也没办法。因为吴三桂的部下,能征惯战是真的,百战之师嘛。可他们不会写书。大金狼主也不行,他们只是有本事让宋皇室的女眷们生儿育女,以至三姓自古出美女,到今天五国头城(依兰)的美女照样有名——十几年前,俺去依兰,那儿的人说,依兰,有三千美女在佳木斯,五千在哈尔滨。还解释一句:“也不全是上歌厅什么的。有的是跟一个人。”像明代亦失哈那样的太监,能留下名是因为立了碑,可这立碑,普通人那行。

    所以就得说这帮写书的。这帮下了大狱,流放到冰天雪地,男为官奴女为营妓,还不忘了写东西的玩意儿。

    这儿就有本书,叫《卜魁城赋》。是清代一个叫英和的人,犯了案子,让皇上给发配到今天黑龙江西部来,来了还做诗写文。弄了本书来。后人为发挥他的更大价值,从该书的文字自注中,辑录出一本实用之学《卜魁纪略》。你看看这臭文人,就不明白什么有用什么没用,还得别人帮他重新编书。

    《卜魁纪略》是地理著作,记述卜魁的建制、沿革、风俗、物产、官制、兵防等。后人评价其书,所记言简意陔,多可征信——注意这个评价。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这书不仅可靠,而且可以当证据用。你想搞黑龙江西部独立运动?嗯,这有本破书,证明那那年开始,我中央政权已经有效管理该地了,这个是国际法承认的。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 家园 浮云,雪个二位

      请问二位作贴是否源于----“中国流人史”这部书?

      中国流人史(精装)

      作者:李兴盛 著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6-03-01

      印刷时间:1996-03-01

      开本:大32

      页数:1160 页

      印张:38

      英和,吴兆骞的故事都在该书后部清代流人部分里。

      • 家园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

        我这篇文章的大部分资料来自网上,有一部分出自我手上一本谈论诗词的书(网络上应该还没有,但是你说的书里有没有,我不清楚)。正因为来源太窄,且时间也短,没法深入,自觉惭愧,不过本来也就是写个跟贴好玩的,没想、也没有可能对东北流人这个话题做什么研究。

        关于吴兆骞,作为清代流放东北的最著名诗人,要是写清代流人史没写他倒是奇怪了。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对这些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完全是我自己的考虑,应该不会与他人相同。

        • 家园 再复雪个

          昨日匆忙复贴,俗务缠身;今得片刻光阴,翻检闲聊。

          关于吴兆骞之流徙,事载李兴盛先生著中国流人史1996年版第四编,清代的中国流人,第四章,辽东经济再建时期(1644-1668),第七节,一代奇才千秋恨。副标题是吴兆骞之遣戍。第700-711页。篇幅不少。

          文中对顾贞观的两阙金缕曲词全文照录。

          根据李兴盛先生叙述,吴兆骞流放东北,白首南归,并不是完全依靠顾贞观,纳兰性德,明珠一条线的力量。吴兆骞朝中另有奥援,就是有名的嘉定三徐(徐乾学,徐元文兄弟)。徐氏兄弟也出了大力救吴兆骞赦还。

          嘉定三徐是大儒顾炎武的亲外甥。在这件事上我始终不太明白顾炎武的思维。此老是以反清复明为大志的,可是居然默认容忍三个亲外甥在康熙朝飞黄腾达,特别是徐乾学的官声操守并不干净清廉。是顾炎武管不了三个外甥追求富贵吗?还是故意放三徐入朝做内应?

          如果站在康熙皇帝的立场,则形势分外清晰。以圣祖仁皇帝之威,把著名异议人士顾炎武抓起来判个刑易如反掌。但是这么做也坏了圣祖的声名。如果不抓顾炎武,则此老喋喋不休反清复明也很麻烦。

          于是圣祖重用嘉定三徐,马上就把顾炎武套牢了。是牵制,是笼络,也是示天下以宽宏大量,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时,隐隐然指顾炎武心口不一,招牌是反清复明,可实际呢,还不是纵容子侄外甥到大清朝求富贵。

          圣祖仁皇帝这一手,聪明。

          雪个文中提到的另一个和吴兆骞同时流放的方章钺,是著名的安徽桐城方家子弟。方拱乾的儿子。方拱乾明末崇祯朝做太子东宫官员,是真正见过朱三太子的人。老方对儿子们的期望很高。

          看他给儿子们起的名字就有意思:

          长子方玄成,是冒辟疆的朋友。

          以下方亨咸,方膏茂,方章钺,方育盛等等,看出特色了吗?

          都是文头武尾,寓文武双全之意,可比用那个大俗的“斌”字强多了。

          方家的遣戍故事,见李兴盛先生著中国流人史1996年版第四编,清代的中国流人,第四章,辽东经济再建时期(1644-1668),第六节,南闱科场案及桐城方氏的第一次流徙塞外,689-700页。就是吴兆骞故事的前一节。

        • 家园 顾贞观的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是清名篇词章

          多所引用不奇怪。

          顾先生纠缠纳兰性德救吴兆骞白首南归也是佳话,所叙者频见。

      • 家园 俺回答俺这部份:)

        李兴盛先生,先是写了《东北流人史》,大约在1992年前后出版,然后才著了《中国流人史》。我在92年前后,拜读了前一本书。我确实是从那时,开始形成流人概念的。当年也曾在开会时见过李先生,一个标准的,共和国知识分子。

        李先生开创中国流人研究先河。《东北流人史》,他使用的是建国以后,常见的当代史学研究方法。资料详实全面,能收集到的全收集到了。他的流人概念,基本集中在文人墨客和官员贵族,普通的流亡囚犯基本没有涉及。此外,他把宋王室被俘北迁人员,及金朝扣留的类似苏武的南朝使节,也纳入流人概念之中。

        《中国流人史》,俺没有拜读,不便评论。但据俺所知,李先生没有条件考察西北、西南的流放地。他著成《东北流人史》之后很短时间,就完成了《中国流人史》。我不认为在两三年内,一个学人能凭一己之力,研究透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存在的流放史,写成全局性著作。

        浮云有关流人的两个贴子,基本是堆积一些有限的史料。《东北流人史》未在手边,十几年前阅读也记不得多少细节,否则我肯定要参考的。因为史料有限,这两个流人贴子写得很失败,朋友们也比较失望,所以……俺收手了。呵呵,SORRY。

        BTW:俺个人认为,从文化、历史角度,流人研究,仍是中国史空白。

        • 家园 谢谢回复----我有中国流人史这部书

          而且正是李先生1996年的初版精装本。

          当年是在北京新三联书店地下,慧眼识珠淘到的。同时拿到的还有百家史苑里的一部厚厚的中国书院史。(不知道后来的百家史苑里还增添有哪99部佳作?)

          中国流人史现在还在我家里,坦率说没有下决心通读,但是有空常拿来翻阅,片片段段总有印象。

          浮云和李先生有一面之缘,好。

    • 家园 【原创】流人的故事---边塞诗人吴兆骞

      流放这个刑法起源相当早,传说中舜就把共工给流放到了幽州。历朝历代政府也不断花样翻新,给流放这同一道菜增添各种配料,变换出各种味道。这里不细说,统而总之称为流放。

      以前,往东北流放只是偶一行之,真正系统化要到元代,刑法规定说:“南人迁于辽阳迤北之地,北人迁于南方湖广之乡”,也就是说,南人往北,北人往南,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虽然处决犯人就是要全面对其进行身心两方面的打击,但堂堂朝廷玩这种小心眼,还是有失体度,也只有在元这样的朝代才会出现。

      据统计,清代的东北流人总数在150万以上。这150万人中除了少数刑事犯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文人及其家人。难怪在康熙朝就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

      这些文人很多是文字狱的受害者,也有一些是因渎职而被罚的官吏,比如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就在中法甲申之战后因马尾丧师而被遣戍黑龙江。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却不属于这两类。

      吴兆骞,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字汉槎,苏州松陵人。曾于1653年在一次诗会中与吴梅村即席唱和而令吴梅村“嗟叹,以为弗及”,并夸奖吴兆骞“才若云锦翔”,为“江左三凤凰”之一。从此吴兆骞名震江南士林。

      1657年(顺治十四年),吴兆骞中顺天乡试举人,眼看美好前程就在向他招手,不料上天仿佛存心跟他过不去,让他赶上了清代第一起大狱。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大狱是清廷首次对文人立威,计有二十六人被杀,三十多人被流徙,二十二名举人被革,九十八人被停一到二科会试,还有一些官员被牵连降职。孟森在《科场案》中对此案的评论是“草菅人命”,认为处罚“有甚于大逆”。该不该重罚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关注的是吴兆骞的命运。

      顺治丁酉科场案涉及顺天闱和江南闱。顺天闱发案最早,江南闱紧接其后。十月十六日顺天闱案被揭,十月二十七日有关考官七人被斩。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揭出了江南闱案,短时间内接连出现这种科场丑闻,顺治皇帝大怒,下令严查,同时那些已经回家的江南文人又被抓回京城复试。据记载,当时的考场情况是“堂上命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锒铛而外,黄铜夹棍,腰市之刀,悉森布焉”,“每举一人,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悉惴惴其慓,几不能下笔。”年少即成名,惊才绝艳的吴兆骞竟然吓得一个字都没能写出来,交了白卷。

      虽然无论怎么查也是“审无情弊”,但白卷这一事实让营救吴兆骞的人也无力回天。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批示:“方章钺、吴兆骞等八名考生,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

      在吴兆骞被流放之际,他的好友顾贞观、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吴梅村还写下了长诗《悲歌赠吴季子》: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

      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白璧青蝇见排抵。一朝束缚去,

      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

      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

      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

      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

      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鳍为风沫如雨。

      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

      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吴兆赛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虽然白山黑水与吴梅村在诗中想像出来的惨境不尽相同,但宁古塔的生活对于江南人来说还是异常艰辛。据吴兆骞记载,即使是待遇最好的“官庄”苦力,也是“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要到十几年后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秋,巴海将军聘请吴兆骞为书记兼家庭教师,“待师之礼甚隆,馆金三十两”,“每赠裘御寒”,吴兆骞的日子才算好过起来。

      作为流人,吴兆骞在东北的情况资料不多,他曾在与好友顾贞观的通信中写下一首《寄顾舍人书》:“嗟乎,此札南飞,此身北滞,夜阑秉烛,恐遂无期,惟愿尺素时通,以当把臂,唱酬万里,敢坠斯言。”满怀凄楚,尽于纸上。

      顾贞观,字梁汾,无锡人。幼习经史,好古诗词,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清初“词家三绝”。

      康熙十五(公元1676年)冬,当朝太傅、大学士明珠聘顾贞观其为子纳兰性德授课。

      与吴兆骞私交甚笃的顾贞观一直在为营救吴兆骞而奔走,但一直没有成效。一日他收到吴兆骞的信,上面写道:“塞外苦寒,四时冰雪。呜镝呼风,哀前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莹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他读完后彻夜难眠,在居所千佛寺于大雪之际作《金缕曲》词两阕: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生平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救人应见惯,料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因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勾?此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世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乌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吞窃,试看杜陵消史,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成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每次读这《金缕曲》,都忍不住涌出的泪水。。。得友如此,人生何憾?

      纳兰性德见之,为泣下数行,曰:“何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顾贞观曰:“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

      纳兰性德求其父明珠帮忙,明珠不愿意插手此事。顾贞观救友心切,竟长跪于明珠面前,逼得明珠答应出全力使吴兆骞生入玉门。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流放二十三年后,吴兆骞终于回到了北京。只可惜这时吴梅村早已去世,没能看到这一天。王世贞为此感慨说:“太息梅村今宿草,不将老眼待君还。”

      后来吴兆骞也在明珠家里做他小儿子的老师。有一次他因为某些小事与顾贞观闹别扭,明珠就把他带到自己的书房,给他看“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几个字。吴兆骞这才知道朋友为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不由得痛哭流涕。若没有顾贞观,吴兆骞这辈子只能终老东北了。

      不过命运再一次跟吴兆骞过不去,没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死时家贫如洗,是纳兰性德为他料理的后事。

      二十几年的边塞生活使吴兆骞成了边塞诗人,他的《秋笳集》在清诗里别树一帜,录一首如下:

      戍中怀友

      岁晚霜清木叶愁,

      病余蓬径愧淹留。

      紫台一别悲苏李,

      青草频年哭应刘。

      归梦关涉长伏枕,

      客心天地各惊秋。

      明朝谁是登高侣?

      零落黄垆岂再游。

      关键词(Tags): #吴兆骞#顾贞观
    • 家园 【原创】流人的故事:卜魁赋诗(中)

      相对于浩荡如江河万古流的中华文明,黑龙江是个年轻的边荒之地。在内地人眼中,标准的苦寒边塞,当年“老黑”二字,包含了上海等大城市对边疆的恐惧、对儿女被迫流落塞外的痛苦……在如此年轻的黑龙江,能有一座三百年以上城市,当属不易,卜魁就是这种古地。

      卜魁也作卜奎、布魁。清初为达斡尔、锡伯、封堪察诸部射猎游牧之地,清初筑城,由副都统衔打牲总管驻定,所谓城,不过是一个土围子。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在距此数公里的齐齐哈尔屯驻火器营,置参领驻守,遂成东北重镇,与俄国争夺东北亚的重要指挥中心。

      清初,经营东北相当认真,并且明显针对俄罗斯进行了布置。遇敌就要守土,守土就要驻军,驻军就要粮草人马调动。对于开疆拓土来说,第一要略,是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这是绝大多数论者所无视的。

      对于蛮荒遍地,山林丛塞的大东北来说,交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丛林行军,时速,每小时一至两公里,负重只能支持一至两天消耗。在这种背景下,清初在东北进行了大量的驿站建设,包括罕见的狗站——每站设上十户站丁,养狗二百只,用狗拉雪橇运兵运粮。在这一背景下,清末终失外兴安岭至库页岛一线,确实有可以理解处,但也见出俄罗斯远东开拓,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民族决心。顺便说一下,今天大谈中国西南发展,谈在缅甸等地建立新的石油保障线,很少有人想到,1950年代,共和国先辈节衣缩食,辟山开路,以鲜血和金钱辅就成昆、成渝等铁路的意义。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为抵抗俄罗斯向远东的扩张,清庭在东北建城永戍——在此之前,当地是没有长期驻军的。自黑龙江至吉林乌拉设立驿站,其中一站设在今黑龙江嫩江县的墨尔根(满语意为善射)。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由黑龙江城(即瑗珲,今黑河)移驻墨尔根。次年,开始兴建齐齐哈尔城,选址卜奎。因驻军和治所先后在卜奎和齐齐哈尔,二地相距极近,所以城筑成后,二名并用。不久,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

      今天的东北人,主要由移民组成,东北地区也主要是生产型城市,几乎没有旅游、消费城镇。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形成了某些很有意思的风格。1980年代,黑龙江每隔几年就有一个城市传说:哈尔滨要直辖。哈尔滨成为直辖市后,黑龙江省会可能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两城中选一个……

      岁月漫漫,齐齐哈尔已经由东北第一治所,演变成后来的重工业城市,以及今天需要“振兴”的落后地区。这个落后城市,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八十年代,两伊战争,齐齐哈尔的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些利润,不仅没有返回齐齐哈尔的企业,甚至没有投资、运作到黑龙江。齐齐哈尔仅仅消耗了人力物力,连技术积累都没有留下。类似的,还有从黑龙江“调拔”的木材、粮食、石油……

      • 家园 雪个的意见

        我觉得继续有效。。。。。。

        • 家园 那……俺只有说SORRY

          他们那么几个人,写点乱七八糟的诗文,让人抄了家,男的为奴女的为妓,除了几首破诗,也真没留下什么。

          这又不是张大爷,手持大棒闯皇宫,三堂会审大半年,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弄得二十四史差点为他出了专集,怎么写怎么有……女人能生孩子,是因为她肚子里有啊……

      • 家园 花,浮云大哥,提个问题。

        黑龙江将军由黑龙江城(即瑗珲,今黑河)移驻墨尔根
        统治的重心从黑龙江边向内移到嫩江边,此举对控制黑龙江流域是否有不利的影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