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满清功罪 -- aokrayd

共:💬168 🌺951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写的漂亮
    • 家园 再澄清一下吧

      也许我的标题取得不太好吧。我根本无意去作明清的政治优劣比较,而只是要强调满清的异族统治是中国近代的一个重要病源。诚然文字狱在中国历代都有,但一般说来,并非常态而常为个案。而清则不同,他的文字狱还只是其思想文化全面专制的手段之一。所以明的文字狱是由严转松,但清却是越来越严,这与其政权的指导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

      大抵异族统治,最原始是纯依靠军事力量,如斯巴达,整个国家就是一军事组织,进一步则亦使用被统治民族为行政人员,如阿拉伯早期在波斯,更高明的则是将军事,行政和宗教结合起来,如阿拉伯的印度莫卧尔王朝和较近奥斯曼帝国。满清的统治无疑是最高明的一类。为什么理学到清会被推到登峰造极的地位上去,就在于理学可以起到一种近似宗教的作用。满清之取得政权的合理性,便是极力强调其文化上的正统性。乾隆宣称自己是政统和道统合一,这在几千年中国历史上也只怕是唯一的,但却是极恶劣的。理学在宋只是一种学问,在明,开始成为一种控制手段,但仍还有心学与之对抗,但在清,则是至高无上的。因为其异族身份的正统性要依靠其文化上的正统性来维持。而理学的至高地位,一靠大力提倡,另则靠严厉打击异端学说。思想和学术全由皇帝的政治意志来决断,至此,中国思想曾一直有所保存的相对独立则荡然无存。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在明中叶,心学,童心说和理学的争论都是触及到儒家根本的大问题,而清中叶则是“成马齐喑究可哀”。事实上到乾隆晚期,白莲教叛乱已播及数省,吏制腐化也已非常明显。这时通常都是民间对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相对较为活跃的时期,但乾嘉学派却是全钻到了考据中,这个原因是很明显的。明之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吏制的高度腐败和官僚的极度堕落,但清之后期则是极度的保守和麻木,对外界刺激反应极为迟钝,这不能不说是长期对思想极端钳制的恶果。

      再说一遍,我无意为明来辩护,孔子说,微管仲吾披发左刁矣。不许夷狄主中华, 这是儒家思想一个很严肃的核心观点。明之亡于清距离中国之亡于蒙古不过两百多年,但士大夫们于异族统治之惨痛竟至于全然遗忘,长江流域竟未能对清组织起有效系统地抵抗,则不能不说当时中国的文化与政治结构就以经很成问题了。科举制的弊端,理学的僵化,皇权和士绅权的尖锐冲突,这种种问题以经表现得非常明显,明末遗民有很沉痛的反思,以中国的传统而论,下一朝必应有相应的纠正。但清随明制,而且更为加强对思想文化之控制,进一步强化等级制,强化皇室的集权,虽然通过缓和皇室与乡村士绅矛盾,以及前所未有的领土扩张有效地解决了明的一个大问题,但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并未加以纠正,政治制度一也并无大的改观,因而即使无西方之入侵,也可以说中国的问题以经严重到了一个极恶劣的地步。

      之所以格外强调此点,就在于自清亡以来,各种病象随局面混乱反而进一步加剧,就以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而言,以政治从制度上全面的干涉和控制思想和学术渐成一种新的传统,政统高于道统,而且政统决定道统。这对中国的思想产生了无法言喻的毒害。建国以来对思想上的种种做法,政治正确代表学术正确,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理,这本不是什么新手段,但将其通过严密的国家机构和各种政治措施贯彻到全国去,却不能不首先追溯到明清之际,而尤其是清。

      因此即使从现在的大民族观来说,我也反对于以清过高的评价。因为清未能改变国家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的面貌反而加剧了些问题。更何况大丈夫要恩怨分明,民族也是如此。日本的入侵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而满人的入侵则是汉族的耻辱。如果我们今天以为五族共和则对此置于不顾,则将来人类大同,我们是否却得先忘了南京大屠杀呢?民族的和解来自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 家园 花,但根本观点有分歧

        民族的和解来自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这话是对的,但把中国历史等价为汉族史,把满清完全当做外族,是不是客观那?

        汉武帝2千多年前托孤霍光辅佐年仅8岁的汉邵帝的时候,霍光是1号人物,总领朝政,而2号人物武帝选的就是14岁时,被骠骑将军霍去病俘虏的匈奴人的休屠王磾太子--金日磾(mi di)。金日磾不肯接受辅政大臣的头衔,只愿意辅佐霍光。

        金日磾赤发蓝眼,这样的人在汉朝做到了秺(dú)侯,车骑将军,还几乎就当了国家2把手的辅政大臣。这和我们今天大家面对一个赤发蓝眼的总理差不多。我们能想象这种情况吗?

        满清那算是什么外族?不要说从遥远的上古,他们也必然是炎黄世胄分支。就算从汉唐算起,他们的祖先也必然是接受过汉唐天子册封,服从汉唐管理的臣民,虽然不是编户齐民的方式。而完颜阿骨打当初是造的辽国的反,努尔哈赤,是造的明朝的反。努尔哈赤先是李成梁的家丁,后作的明朝的将军,努尔哈赤造反,和安禄山造反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罢了。努尔哈赤造反判明,是明朝人造明朝的反,其本质上和李渊反杨广是一样的。这点上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狭隘,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不把满族人当成中华的一部分。而这一点,汉唐甚至明朝在努尔哈赤反之前,都不会这么认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朝人都明白的道理,宋明和民国的知识分子反而不明白了。金日磾只要效忠汉朝,那他就是汉家子民,就可以当辅政大臣。从匈奴人称汉帝开始,完颜阿骨打反辽,成吉思汗反金,努尔哈赤反明,我们要清楚一点,匈奴人称汉帝是晋朝人反晋朝人,完颜阿骨打是辽朝人反辽朝,成吉思汗是金朝人反金朝,努尔哈赤是明朝人反明朝。即使是国民党,孙中山,在革命成功以前,也是清朝人起来推翻清朝的统治。

        我们不能对历史对做选择性记忆,就更要承认辽,金,元,清等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承认这些朝代统治的合法性。辽和宋都是对唐的继承,金是对辽的继承,元是对金的继承,清是对明的继承。“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契丹,女真,蒙古,满族在那个时代,成为了“有德者”,取得了天下,这是客观事实。不会因为汉族知识分子自认为自己才正统就会有任何改变。你书读的再多,大道理讲的再好,在实践中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就必然为历史所唾弃。

        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从埋头故纸堆到面对客观现实,是首先应该学会的。清朝在明朝末年的乱世中能脱颖而出,继承大统,说明人家做对了什么。而富裕的江南,附庸风雅的士族,包括历史版无数人吹捧的袁崇焕,必然做错了什么。

        有功名在身的袁崇焕杀管居一品的武夫毛文龙的时候,自然的就像捏死一只蚂蚁。因为毛文龙身上没有功名,只是武夫,没有地位。而袁崇焕是进士出身,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但是,毛文龙手下的“山东三矿徒”(矿工),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三人也是没有功名的武夫,确都被满清封了王,而继承了袁崇焕明朝关宁军主力的明朝降军,也只有吴三桂一人封王。

        袁崇焕在皮岛当着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些人的面就连圣旨都不用就杀死一品武将的时候,可曾想到过满清后来会把毛文龙手下的这几个武夫裂土封王?对武夫的轻视,有功名和没功名的人之间的巨大反差,才是中国这几百年来最大的问题。能干的不如会说的,上阵能打仗,能包围沈阳炮轰沈阳故宫的人,因为是武夫,没有功名,就屁也不是。而只会放嘴炮五年平辽,只知道修碉堡的人,前脚刚杀掉毛文龙,后脚皇太极的军队就敢大迂回兵临北京城下了(因为后方的隐患消除了)。袁崇焕指责毛文龙的那些理由,和当年蒋委员长指责八路军,新四军理由还不是一个调调。皖南事变和皮岛,有什么根本区别?

        满清为什么能拿天下?因为满清会给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这样的人裂土封王的赏赐,而不会先看他们有没有功名,是不是读书人。而明朝的统治者,面对一个一品武将被没有任何程序的杀死,居然什么说法都没有。当时在帐外目睹这一切的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们,还会为明朝卖命吗?

        政权从来都是从枪杠子里出来的,笔杆子是很重要,但没有枪杆子,光笔杆子是不顶用的。

        通宝推:大胖子,王铁墩,冬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送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满洲是我中华的一部分,在明朝还是一个半开化地区。明人以蛮夷待之,满人自己也内心惶恐,以为本族不过侥幸。

          明之亡不是所谓·汉人·的耻辱,而是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统治明人思想的最终结果,也是明王朝皇室,政府和官僚机构对农民阶级无耻压榨的必然结果。

          明和清的更替是中华历史的一个阶段。与清朝被民国代替一样,都证明了孔儒思想的失败。

      • 家园 民族的和解来自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

        民族的和解来自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

        顶这句话。

      • 家园 支持!可能汉文化的没落还要更早些
      • 家园 好文再次顶上。深有同感。

        应该也取个好标题,不然就埋没了

    • 家园 写的好。元、清对中国的最大危害是精神的摧残

      不谈民族的问题。

      “留发还是留头”这种政策,能用多一点土地可以抵得了?

      “嗟,来食”,食乎?不食。

    • 家园 一点疑问

      引用:“统治上则势必多疑而又倾向于守成,结果则是被统治民族的创造性被扼杀,活力被压制”

      诚然,清朝的确是这样,但明朝又何尝有什么创造性和活力呢?

      另外我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老百姓的日子一向过得苦,有饭吃的日子就算不坏。大多数人都能吃饱而且吃得稍微好一点的年代就能称为盛世了。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出中国这两三千年有几个盛世来。不要小看让老百姓吃饱饭,这在中国真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当然,清朝皇帝们这么做是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这是条谁都明白的简单道理,但大多数的明朝皇帝为什么做不到,是压根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肯这么做?无论清朝皇帝的居心如何,对老百姓总是件好事。

      即使没有任何内忧外患,再给明朝两千年的太平年代让它闷着头发展,也别指望能发展成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是更不用提了。当然,清朝也一样,要换成大汉,大唐和大宋也是一样。十九世纪的这一劫是中华民族必定要经历的,时间早晚而已(即使再晚两千年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无论哪个朝代,哪个皇帝碰到,只能是勉力应付,受损害的程度不同而已。清朝应付的不算好,但肯定不算最坏。

      其实,究其根本(极权统治),清和明是一脉相承的。清比明做得更好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供借鉴的例子又多了一个(明朝),既吸取了明的教训,又很好地结合本身的特点。明朝要是知道有这些手段,一定也会毫不犹豫采用的。这不是明比清高明的地方,而是它们想不到。

      • 家园 关键是在于被清“留头不留发”几百年奴才下来,中国人

        已经没有血性,只有麻木。这种麻木到了美国的早期,就是来美国的中国人只能当苦力,地位到现在还没有多少。

        碰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先不要说没有血性来抵抗,更不要说有什么同仇敌忾的概念。

        至于清病从明,也得想想明病从元。

        • 家园 我想说的是

          中国在近代的积弱,不应该由某一个朝代来负责。

          你所说的“失去血性,只剩下麻木”,我觉得在清朝的统治初期的确是这样,但两三百年过去后,影响就不大了。随便举个例子,剿灭天平天国的湖南湘勇似乎就没有“失去血性,只剩下麻木”。但无论是他们,还是大汉赶跑匈奴的铁骑,同样会在西方的枪炮中一败涂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