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一 -- 电子赵括

共:💬19 🌺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的日苏关系日方经纬简介 二

      日苏和解同苏德关系

      阿倍内阁成立后,日本多少表示了一些改善对苏关系的诚意。例如诺门坎战役日军惨败,但是关东军并不服输,坚持“以四个师团全力攻击,然后再转入冬季防御。”并有将战火扩大到第二年的意图。对此,东京撤换了关东军首脑,9月7日任命了梅津美治郎中将为关东军新任司令。同时,德国出于自己的利益,仍然在极力通过外交工作拉拢日本,并有意促成日苏和解。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的8月15日,面对苏联方面“德国政府是否有意促进日苏和解以及国境谈判”的质询,德国就给与了肯定答复。8月23日里宾特洛甫在条约签字后,与斯大林有过如下对话,

      里宾特洛甫:德日之间的友谊绝非为了对抗苏联。相反,我们的立场是利用同日本的友好关系对于苏日间问题调整进行有效贡献。如果阁下和苏联政府希望,我们有意在上述立场下行动。对日本政府施加影响。

      斯大林:虽然希望同日本的关系好转,对于日本挑衅的忍耐有限度。如果日本想打仗,我们也可以作战。苏联对此毫无畏惧,并为之有所准备。日本希望和平,当然是好事。为了进行日苏关系调整虽然也在考虑德国的援助,并不希望给日本造成是苏联本意的印象。

      斯大林的这番发言,虽然有对日和解的意思,很显然也并不打算做过多让步。里宾特洛甫回国后,9月5日在东部战线大本营召见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表示日苏关系,德国将毫不吝惜从侧面进行援助;如果日苏之间能够达成妥协,德苏日携手对抗英国,对德日相当有利;确信德日苏联手是对抗英国的最佳选择等等。9月6,7日,德国驻苏联大使同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茂德举行长时间会谈,表示德国方面相信日苏关系改善,尤其是满蒙方面国境事件的解决符合日苏双方利益;德国不反对日苏交涉,相反如果德国能够起作用将乐于效劳;并希望日本尽快开始同苏联的交涉。德国驻日本大使奥托在东京,也有相当活动,并于9月16日报告柏林“日本方面对于日苏关系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报告中还提出日苏关系调整,对日本可能达到以下利益,

      1 苏联中止援蒋;

      2 关于萨哈林油田,日苏达成长期协议,满足日本要求;

      3 苏联将派遣有力人选担任驻日本大使。

      有确切资料表示,至少到1940年5月,奥托大使一直同白鸟敏夫大岛浩(阿倍内阁成立后不久,两人被解除大使职务回国)等人保持联系。作为日本“革新外交”的代表人物,白鸟敏夫对于改善日苏关系一向报有积极态度。比如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的7月19日,他的文稿中就有以下内容,

      眼下蒋介石政权的两大支柱,众所周知是英苏,毫无疑问。

      如果日本能够剥夺两大支柱中的一个,事变(侵华战争)可能得到意外的迅速解决。如果这一个是苏联,大概此后半年都用不了就可以完全熄灭这次事变(完全迫使蒋介石投降)。

      必须要牢记的是,对苏工作必须要通过德日合作。如果德国单独同苏联达成了解对于日本是最大的危机。

      对于苏联提出的条件应该有,1,德国表示无意入侵乌克兰;2,德意日有承认在陕西,西藏,云南,新疆,甘肃等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考虑;3,作为最后的方案,如果苏联有南下缅甸的意图,可以考虑承认;4,英苏之间一旦爆发战争,德意日同苏联合作。

      中国的共军已经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其面对困难去清扫,不如和苏联达成协议后以设立苏维埃政权将其封闭于一定区域内。

      日苏德意合作在外交,战争,经济方面,对于英美法都不居于劣势。

      说点题外话,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待这些观点,当然有其想当然的一方面。但是从中还是可以品味出一些味道。首先7月19日,日苏正在诺门坎死战,为了解决侵华战争问题白鸟敏夫能够提出如此大胆和彻底的日苏和解设想,可见侵华战争给日本造成了什么程度的负担。其中“与其面对困难去清扫共军力量不如以对苏联妥协的代价将其封闭在一定区域内”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是认定了侵华战争毫无取胜希望,甚至单挑共军都未必有把握。同时,对于苏德之间的关系,多少还是有些低估。

      虽然缺少苏德方面的直接资料,对于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的苏方意图,赵括一直有一点推测,顺便写在这里。首先罗列一下此前后苏德方面的重要事件。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随即对波兰施加压力。波兰拒绝德方要求,加紧军事动员,双方敌对;

      4月,为了避免波兰被德国吞并,英法开始同苏联接触;

      5月,为了顺利实现吞并波兰意图,德国加紧同苏联接触;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显然在英法和德国之间,苏联最后选择了德国;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9月17日,苏军开进波兰东部,占领寇松线以东地区。对此苏联自称收复失地,外界有瓜分波兰之称谓。

      那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联的意图是否仅仅是“收复失地”?个人以为,这未免过于小看苏联。继续罗列此后发生的重大事件。

      1939年12月,爆发苏芬战争;

      1940年2月11日,苏德签订经济协定;

      1940年3月,苏联付出重大代价后芬兰战败;

      1940年4月9日,德国开始闪击丹麦挪威等国,5月10日突破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

      1940年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的同一天,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提出最后通牒,不久后武力占领,将三国并入苏联;

      1940年6月26日,苏联对罗马尼亚提出领土割让要求,第二天苏军进驻武力占领,威胁到对于德国意义重大的罗马尼亚油田。

      值得注意的,是1940年2月11日苏德经济协定签署后的苏联动向。从1940年2月10日到战争爆发的41年6月22日,苏联卖给德国的货物仅有据可查的就有谷物150万吨,石油100万吨,锰等各种金属矿产2700吨。棉花的统计虽然不完整,但这16个月期间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确实不争的事实。德国方面的统计虽然不如苏方的完整,也至少有4亿6700万马克的进口纪录。同时由于德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一半的物资以赊欠的方式进口。战争爆发的6月22日当天,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2亿3900万马克。苏联事实上在大力支持德国的侵略行为。至于其意图,不要忘记一战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长期遭受西方敌对。无论是一战后的苏波战争,还是二战期间的苏芬战争,对于波兰和芬兰法国均大力支持。一个野心勃勃枪口向西的德国,相当符合苏联利益。同时,为了避免德国坐大后难以驾驭甚至反戈一击,苏联采取的方法也是控制对德物资输出,从不曾手软。苏芬战争的根本意图,个人以为是控制芬兰木材资源;对罗马尼亚部分地区的占领,是为了威胁罗马尼亚油田。1940年11月26日,苏联对德国提出苛刻条件,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租借达达尼尔海峡等地陆海军基地,确保巴库直到波斯湾的地区为苏联领土(势力范围)等等,都是为了加强对德国物资输出的控制。当然,仅仅凭借现有资料就断定苏联在签订苏德互补侵犯条约时对于此后一年多的局势有准确预测过于武断,但是利用德国大大削弱乃至根除英法等宿敌,扩充己方势力范围,对于精明的斯大林恐怕不是想不到的事情。日本对于苏德关系之判断,虽然白鸟敏夫东乡茂德等人先后都有过一些准确判断,整体偏差,根本上多半还在于对于欧洲局势上苏德两国根本利益未能深刻理解。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史太林的意圖

        據說史太林在39年8月19日蘇共政治局的講話,解釋為何有蘇德條約的原因。這個講話,早在39年11月見於瑞士的報導。

        在英文維基,可找到有關這講話的資料。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史太林的講話重點是戰爭取決於蘇聯是否同意德國併吞波蘭。如果蘇聯反對而與英法合盟的話,德國必會在波蘭問題上退讓。戰爭將被壓下來。但如果德蘇簽定條約,分解波蘭,則英法將會與德國開戰。而蘇聯可坐山觀虎鬥,選擇何時參戰。

        史太林還著重講,在和平時,將共產主義帶進西歐是極困難的。但如果有大戰發生,蘇聯這個漁人可得利。故此他的選擇是與德國簽約,一方面買下些和平時間,另外好讓西方通過連年的大戰,筋疲力盡後,蘇聯才選擇參戰的時間。

        雖然在這講話是否屬實上仍有爭論,但據分析,這講話的真實性應是較大。下列的分析是我年前存下的,網址現已找不到了。

        There is, however, much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Stalin held a speech in which he expressed precisely the ideas that make up the extant versions:

        Ever since 1925 Stalin had argued that an imperialistic war would break out and weaken capitalism. This war would lead to a proletarian revolution.1

        In a speech to the Central Committee in 1925 Stalin had urged that the U.S.S.R. should enter the coming war, but enter last.2

        The Finnish Communist leader Arvo Tuominen, who knew Stalin personally, felt absolutely sure (in 1941) that Stalin could have prevented the World War if he had wanted to.3

        The Russian Colonel Grigory Tokaev in 1939 heard lectures by Ambassador Troyanovsky and Major-General Voloshin, both advo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oercing Germany and the Western Powers to fight each others to the death.4

        The American consul in Prague reported that Czech communists had heard similar things in Moscow in 1939.5

        Thre are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peech, which seems to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an occasional case of deception by some ill-disposed journalist.

        The concise instructions that were supposed to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speech existed long before any version of the speech was published.

        In his official “denial” Stalin spoke a lot of peace proposals but did not deny that he had urged for a lengthy war that would exhaust the belligerents.6

        Notes:

        1. The essential Stalin. Major Theoretical Writings 1905-52. London 1973, pp. 93, 159-61.

        2. Stalin, Iosif V., Sochineniya VII, 1947, p.14; Garthoff, Raymond L., Soviet Military Policy.

        London 1966, p. 76.

        3. Tuominen, Arvo, Neuvostoliitto Leninin perinnön vartijana. Stockholm 1941, pp. 9-13.

        4. Tokaev, G.A., Stalin Means War. London 1951, p. 72.

        5. Lukes, Igor, Czechoslovakia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New York 1996, p. 258.

        6. Pravda, 30 November 1939, p. 3.

        事實上,以我看來,這亦是美國的選擇。據John Toland的書引述Admiral Hart(負責調查珍珠港的海軍上將)回憶與羅斯福的講話。提及太平洋戰爭前的傳言是麥克阿瑟將在42年4月,在菲律賓作好作戰準備一事。羅斯福的答覆是馬歇爾向他保証,菲律寶在41年11月已是預備好了。如果他知道真相的話,他會將日本拖一拖,爭取多些時間!!("If I had known the true situation, I could have babied the Japanese along quite a while longe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