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共:💬185 🌺28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拿破仑怎么和你唱反调?

          我觉得骑兵作战主要是单兵作战,个人的能力和士气更重要,相对而言纪律不那么重要,反而要给他们一定自由以保持它们的野性。

          >>>拿破仑说:一个马木留克骑兵绝对能打败两个法国骑兵,XX(不大于一百)个马木留克骑兵和XX个法国骑兵打成平手,一千个法国骑兵能轻松打败一千五百个马木留克骑兵

          • 家园 我狗到的拿破仑的原话是这样的

            “One Mameluk is stronger than two French soldiers; 100 Mameluks are equal to 150 French soldiers; 300 Frenchmen will defeat 300 Mameluks, and 1500 Mameluks will always lose to 1000 Frenchmen”

            注意,这里并没有提骑兵。当然马姆鲁克以骑兵闻名。但拿破仑在征埃及之战中,对马姆鲁克取胜的关键是步兵方阵的排枪射击,而不是双方骑兵的互砍。我前面说了,对于步兵,纪律当然是很重要的。但这段历史并没有证明纪律对骑兵如何。

            当然,在有些时候纪律对骑兵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步兵的标准去要求骑兵。

          • 家园 时代不一样

            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也不怎么讲纪律,但是却是令人生畏的力量

            • 家园 普遍真理是有纪律有组织的部队和无纪律

              无组织的部队的战斗力是不一样的,这点不是用什么“我觉得”可以否认的。

          • 家园 对了,后人是明黄淳耀,其人事迹为:

            家世清贫,自幼好学,诗文卓然成家,交往多东南名士,与侯峒曾(雍瞻)?①尤为莫逆,同纳名复社,各以气节相砥砺。崇祯十六年(一六四三年)成进士。次年,清兵入关,破南都弘光朝,嘉定亦陷,下剃发之令,群情激愤,义兵起,驱伪官。降将李成栋率部镇压。侯峒曾、黄淳耀领导义兵,登城坚决抵抗,历时半月余,终以寡不敌众,又遇大雨城坍而不守,合城群众惨遭屠杀。侯峒曾与二子沉叶池死难。淳耀与弟渊耀(伟恭)至城西读书之西林庵(一名竹胜庵),洒血壁上,疾笔大书“大明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域僧舍。鸣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没此心而已。异日虏气复靖,中华士庶再见天日,论其世者,尚知予心。”

            对了,他是文人,不过这个文人还是能打仗的。你以为他是文人就无视的话,请问你能找出武人推崇李广治军风格的记录么?

            • 家园 嗯,来看看《南明史》对嘉定之战是怎么写的

              嘉定绅民起义反清后,清吴淞总兵李成栋(原为高杰部将,曾任明朝徐州总兵)立即领兵来攻。侯峒曾、黄淳耀等人想借用城外乡兵扼阻清兵。可是,四乡乡兵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根本没有作战经验,人数虽多,却难以同正规清军作战。即如史料所言:“诸乡兵未谙兵势,争裹粮厉兵而来。峒曾、淳耀等亲自临城,勉以忠义,言与泪俱,人皆感奋。因下令诸乡勇能鼓众赴敌者,每人先给白布二疋,仍每日颁折饷银二钱;有能得敌人首级者,每颗给银十两”。“七月初一日,会兵砖桥东,不下十余万人,排挤拥塞,纷呶如聚蚊,多适为累。清兵每战必分左、右翼;乡兵不识阵势,呼为蟹螯阵。每发挑战,多不过十余骑,皆散落不集一处。诸乡兵遥见兵出,拥挤益甚,手臂摩戛,轧轧作声。”②这种乌合之众自然抵挡不了清军。双方才一交锋,乡兵就不战自溃,“走者不知所为,相蹈藉而死”,许多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尸骸乱下,一望无际”

              我这位先生还是很敬重的,能为国慷慨赴死。但他作战方面的专业技能,实在不能算强,相比之下,江阴在重兵之中守了三个月。其实李成栋并不擅长攻城作战,他最后的败亡就是由于久攻赣州不克。并且,这可能还是这位先生一生中的第一战。他实在没有资格去评价一个专业的作战人员。很简单,大家专业不同吗。就像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苏格拉第的哲学,他宁愿相信同是哲学家柏拉图的描述,虽然可能会有很大歪曲,也不会去相信战士色诺芬。

            • 家园 前文说了,慕容恪阿

              太宰恪为将,不事威严,专用恩信;抚士卒务综大要,不为苛令,使人人得便安。平时营中宽纵,似若可犯;然警备严密,敌至莫能近者,故未尝负败。

        • 家园 Very well said!
    • 家园 天苍苍野茫茫,说明古代自然生态好好得多

      特别是在内蒙古。现在内蒙古的山和草原,已经今非昔比。如果你去蒙古国看看那里的山,看看图瓦,看看西伯利亚的山林,看看新疆阿尔泰山,你就会知道,北方的山不见得都像现在内蒙古那样。内蒙古的自然生态恶化的很厉害,因为移民开垦多多,脆弱的生态超载。别说汉朝不是那样,看看明朝记载,甚至民国时期的照片,就能看出生态恶化之迅速。

      • 家园 回基兄好贴:关于阴山,尤其是二狼山汉代生态问题

        应该是较为复杂的。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的文献较少,在汉代,人们还不会有所谓“生态”的科学概念,不会统计降雨量等数据,所以,关于当时生态的描述,多是感官方面的描述。

        关于李陵碑所在的二狼山,可以算是阴山山脉的起始部分,有其独特的特点。

        先说阴山,根据《汉书·匈奴传》阴山是“草木茂盛,多禽兽”,这里的“木”,应该就是树木的意思。不过,这部分阴山,应该多指阴山中乌拉山,大青山等部分。其实,就是现在,在大青山,也可以看到一定的树木。

        但二狼山和其他部分不同。首先,二狼山的西南面紧接着乌兰布和沙漠,自古降雨量就比其它(东面)少(请注意,降雨量量是沙漠之所以为沙漠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在阴山最西端的狼山,又处于贺兰山与阴山之间的风口,由于风大,灌木无妨而大树易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狼山上多石而少土,也不易大型植物生长,这也不同于阴山的其它部分。

        狼山除了主要呈铁青色外,有的的山峰还是红色的,主要是富含硫化铁的缘故,所以,那里有一个开采“硫铁矿”的企业。

        这上面主要是说“山”。

        那么,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在哪?这应该主要是指阴山南麓的广大土地了。从这个描述来看,是“草甸草原”的特性。而阴山北边,受阴山所阻挡,北部的降雨量和积温比南边差不少,主要是“荒漠或荒漠化草原”。以今天的情况来看,虽然阴山南麓的生态被人为破坏更严重,但自然环境还是比北麓好很多,就是因为有更多降雨和相对高的积温支撑。

        当然,有许多证据表明在汉代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润,但北麓也不会太好。

        《汉书·匈奴传下》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胡地沙鹵,多乏水草。”《汉书·霍去病传》写道,汉军与匈奴作战,曾经遇到“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情形。所以,从这些描述来看,阴山北边,在汉代也应该属于““荒漠或荒漠化草原”。

        需要说明的是,二狼山不但是阴山的最西端(干燥),也是北部。所以,山上少树木是正常的。其实,现在生态受到最多破坏的是南麓,而北部(包括而狼山),由于自然生态本身恶劣,所以一直没有人去主动开垦。所以,从战国,到秦汉,和二狼山一山之隔的河套平原多有开垦的记录,这在我以后的贴子中,会适当涉及,这里先不多说了。

        另外一个可信的证据是汉代的长城。人们普遍认为长城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界线(约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为界)。这并不是说那时的人们知道什么年降水量,而是通过自然条件所自然形成的界线,长城不过是无意中表达了这种界线罢了。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在河套平原部分又向北推进了好多,主要是因为河套地区并不靠”天雨“而靠河水的灌溉。所以,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必定是少于400毫米,即使比现在多,也就在300毫米上下,而北部的二狼山,其降水量就更少了。所以,土生基本维持原文中的说法。

        多谢指正。土生上面是匆匆写就,不严密的地方很多,也没有很好的组织。以后有时间,或许可以多做些研究,再与基兄讨教。

      • 家园 您说的这个我基本上不同意。

        那首《敕勒歌》的第一句明白点出: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过了1200多年后,被命名为土默川。阴山下是指阴山之南,那里正是河套平原之土默川平原部分,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都位于这里,这里土层厚度达到3米至7,8米,下面才是沙或石砂层,钻井完全可以钻出水,别说比人高的牧草,就是大树也能长得好几人那么粗。这里的居民,城里人大部分是支援边疆来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或军人及其家属,或者蒙满回早期或当代官员及其家属,乡下则是晋陕两地走西口的农民的后代,生活习惯与内地没什么两样。

        北魏时代,这里被用作牧业区,草比人高很平常,现在我老爹家前面的花园的草不剪的话,也会长得比人高。

        山北是牧区,就是通常说的草原。那里土层厚度只有50厘米到一米,很多地方在风雨侵蚀下都露出黑色的石头。你所说的过度放牧,就是指在草原上,此外还有扒发菜,猎狐,打黄鼠狼等经济活动,对草原损失极大!

        农牧区问题不同,不能懵懵懂懂用一个环保的口号代替真正研究和处理。

        • 家园 谢楼主和燕先生耐心回复

          喊环保口号不是我的本意。应该说环境恶化,尤其是在内蒙古,是个历史事实。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到现在,人口增长10倍恐怕都不止,人口对脆弱生态的压力是事实。农业人口多了,要砍树盖房,烧柴,更要用水灌溉。包头,呼和浩特的地名(蒙古语)本身说明过去那里都是草木茂盛,野兽出没的地方。

          • 家园 【原创】嗬嗬,不必客气,大家在保护水土,防止荒漠化上是一致的。

            你,土生兄弟,还有我,都赞同现在环境破坏得厉害。具体问题嘛,要具体研究。这段文字是从《百年内蒙古》里摘来:

            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内蒙古的人口变化是蒙古族人口下降,汉族人口急剧增长。19世纪初,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约有 103万,到1912年民国开始时,蒙古族人口下降为约82.9万,其下降率为19.52%,可谓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一是蒙古族男子当喇嘛的人越来越多,喇嘛不娶妻,自然影响蒙古族人口的增长;二是19世纪下半期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它与蒙古族封建王公贵族对蒙古族人民的压迫剥削日益加重,无疑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三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农民起义频繁,清政府从蒙古族中大量征兵,无论在反侵略的前线还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场上,都有蒙古族兵丁上阵,阵亡者不计其数;四是20世纪初清朝在内蒙古大兴“蒙垦”时,激起了蒙古族各阶层的全面反抗,清政府又以武力镇压,蒙古人死于曾是联盟者屠刀下的人难以数计。从1912年到1949年,蒙古族人口从82.9万人增长到83.5万人,仅增长6 000人,实际是负增长,民国时期蒙古人民遭受的灾难可想而知。

            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在19世纪初约为百余万,到1912年民国建立时汉族人口发展到155万多人,这50多万汉族人口当然不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主要是清末蒙古王公私垦招民,特别是20世纪初清朝大兴“蒙垦”时大批涌入的内地汉族农民。在民国时期,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增长速度有增无减,至1937年的25年间又增长到317.9万余人,到1949年的12年中猛增到515.4万余人。这种增长势头,显然也不都是自然增长的结果,它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向内蒙古移民“垦殖”不无关系。内蒙古的汉族人口在不到50年时间增长了360万余人,除了自然增长之外,主要是陆续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的移民。

            在往后,到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时

            内蒙古的总人口是608.1万人,其中汉族515.4万人,蒙古族83.5万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9.2万人。1998年全区人口发展到2 344.9万人,在不到50年时间,纯增1 736.8万人,增长了2.86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9%,远远高于全国年平均0.5%的增长速度。其中汉族发展到1 850.9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0.1%,增长速度为2.64%;蒙古族人口增长到371.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4%,其增长速度为 3.09%;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80.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4%,增长速度为4.53%。

            其中,解放后移民的来源和取向

            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为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曾有计划地分两批从全国各地调入大量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他们为建设祖国的北疆扎根内蒙古,繁衍生息于这片热土上。同时在60年代的3年经济困难时期,内地不少省区的人口无序盲目的向内蒙古流动,形成了建国后第一次移民浪潮;接着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又形成了第二次无序移民高潮,绝大部分移入边境牧区和人口密集的东部4盟市,给自治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牧区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对牧区的移民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牧区的土地恢复能力和支撑人口能力都不如农业区。

            呼包二市的历史渊源都很久,战国以前似乎已不可考,但赵武灵王击败林胡和娄烦时,设立的九原就是包头,云中就是呼市已经是确切的证明。

            包头,蒙语是有鹿的地方,呼和浩特,是青色的城。包头现在要是不去养鹿场,只怕见不到鹿,呼市嘛,到处仍然郁郁葱葱,因为这里工业不是象包头那么多。

            具体到地理问题,我看我还是另起一篇好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