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苏联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援助估值 -- 葡萄

共:💬72 🌺51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办法,美国一强独大,中俄只能部分联合以求自保。

          没办法,美国一强独大,中俄只能部分联合以求自保。中俄走近不是因为俄罗斯好还是不好,而是因为国际局势。

        • 家园 这年头没什么掰不掰的

          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毕竟已经不是那种搞意识形态的世界了。

          一边和毛子搞军演,一边和米国开会谈经济,天朝终于开始象个正经的生意人拉。

    • 家园 赫鲁晓夫是个实在人啊

      太祖对他的评价是有亏欠的,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才是中国人嘛。恶言相向即使在当时是可以理解的,现在也应该给老赫恢复名誉了。

      • 家园 我倒认为那是有时代背景的

        del

        • 家园 国家利益?

          同意这个判断: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希望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缓和关系,进而发展经济。

          但是,这和毛泽东的意愿恰恰相反。

          赫鲁晓夫上台后,确实基础不稳;否则就不会出现朱可夫空降政治局委员这样的场面。

          这时的赫鲁晓夫确实需要毛泽东的支持,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毛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毛并不是想,进一步说是只想获得在亚洲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这个地位在斯大林在位时毛已经得到。通过朝鲜战争,毛已经奠定了他本人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太子”地位。

          通过苏共20大以及20大之后毛在国内以及赴苏联期间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貌似这些东西已经解密)

          需要指出的是,在56年波匈事件--当时有传说是先总理乘坦克进城,57年苏共中央政治局的未遂政变中,毛对赫鲁晓夫的支持是令他感激的。

          所以,随后,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有增加,而这些增加是苏联的主动报答还是中国索取的报酬则是仁者见仁的事儿。

          之后毛的一系列行动,则是目标明确;58年炮击金门,从现在公开的资料看,苏联开始确实不知晓,但是炮击金门恰恰发生在赫鲁晓夫刚刚离开中国。这至少令美国认为炮击金门苏联是同意,甚至是支持的。可以猜测毛利用了赫鲁晓夫或者是赫鲁晓夫被毛欺骗了。这个事件说明中苏实力的变化。毛认为中国已经有实力逼迫苏联退位了。

          炮击金门我认为是苏中关系恶化的标志性事件。随有一系列事件发生,包括中印边境冲突,古巴导弹事件等。在中印问题上,苏联没有支持中国(印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中立态度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争论声一片。);在古巴问题上中国没有支持苏联。各种原因,我觉得有制衡的原因在,更多的是方向的问题,是国内政策不能转这么急的弯儿。

          至于国家利益,那个时代的国家利益和现在的定义似乎不同。当时,主义是高于一切的。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之上还有党和党的关系,我记得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代理了包括朝鲜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外交。这样的事儿放现在就是笑话。

          • 家园 这是沈志华先生的观点吧

            外链出处

            外链出处

            他关于这个的讲演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

            (波匈事件的处理)此后,中国人就开始处理欧洲事务了。(注:台下哄堂大笑)

            • 家园 在下有幸,听过沈老师的演讲。

              是的。 和沈老师的观点基本相同,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高于国家利益这一点上。

              沈老师在香港科技大学的讲课我正好在。

              很佩服他在苏中关系上资料的收集精神。

              演讲后也很沈老师有简短的请教,不过沈老师似乎不认可炮击金门是苏中关系的转折点以及毛有意争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位置。沈老师似乎认为赫鲁晓夫叫停原子弹模型是节点。二讲也有讨论,终未一致。

              后来也有联系,直接、间接得到很多资料,不过大多是二手。在下不懂俄文,都是别人翻译好的。

        • 家园 利益,还是利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勾起我们民族的这种温馨感
    • 家园 很多东西是有钱买不到的呀

      很多软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国内现在有认为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到的想法。

      其实很多技术,买到了,也就过时的了,自己再不去消化,等到有了新技术,还是需要买。

      虽然国内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感觉软件设施的差距,比那个年代一点也不小。

    • 家园 花!对于苏联当时的援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对于苏联当时的援助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当时,新中国就是有钱,估计也没有其他国家敢卖。更何况连吃饭都是问题。

      家父有幸成为从苏联引进技术的见证人之一。当时,工厂里几乎每一个岗位上的骨干都是苏联人培训的。中国人是饥不择食了。可以整个整个工厂设计院的往中国搬。厂房设备不用说了,重要技工和班组长都送到苏联或则请来培训。第一批产品就是手把手的教。中国的技术骨干也是日以继夜的传授到其他人。这些工人大部分最多只有识字的水平,连中文也写不好更不要说俄文了,这样的学习非常艰苦。不过,中国人挺过来了。

      设计院的引进更困难,主要是没有人才。设计绘图都需要专才,但是没有人。于是就到各个学校去抢人。这样也只能抢到普通技术员绘图员。工程师只能靠苏联教授突击。还有就是送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去。

      好在,苏联是实在的,傻的。我们基本拿到了他们大部分的家底。在人类历史上再也不可能有这样大规模的技术转移了。中国抓住了现代历史上唯一的机会。

      可惜这样的窗口只开了大概5年。就这样,还是撑起了中国的制造业。看到现在中国的成就,我的父亲还是很高兴的。他们一代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通宝推:金陵明安,故园湾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