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呼应“我不是马甲”对登月的看法 -- 眉间尺

共:💬28 🌺5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通信知识的扫盲

      任何一本信息论的教材都可以找到一个公式——香农公式。它告诉我们信道容量(比特/每秒)、信道的带宽(赫兹)和信噪比的关系。理论上如果没有噪音的话,任何信道的容量都是无限大的!和功率没有关系。举个例子,如果不考虑测不准原理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全世界的图书用两个脉冲的传出去,方法很简单,把这些图书内容进行编码,得到一个数字,当然这是一个很长的数字,然后再这个数字前加一个0和一个小数点,我们得到一个分数。然后让这两个脉冲的宽度比等于这个分数就可以了。

      实际上我们没办法这么做,主要的原因就是噪声。提高通信传输距离的方法,核心就是提高信噪比。也就是让信号盖过噪音。其中加大信号功率是一种方法,,提高天线的指向性也是一种方法,相当于提高某个方向的信号功率。

      70年代天线的指向性已经可以做得很好了,波束的张角可以很容易控制在1度以内,即使是家里手工做的“鱼骨天线”(八木天线)其主瓣的张角也很容易做在15度以内。如果\"哈姆雷特\"论述中0.44个球面角指的是小半个球面的话。那这种家用天线方向性是它的1000倍以上。

      另外它所说的电磁波转换效率也很离谱。所谓的辐射功率就是只天线输出的电磁波功率,实际上电能转换成电磁波的效率很高。俺大学自己搞的对讲机转换率就不止10%(从电池到天线辐射)。也许有人说我吹牛,那大家总用过微波炉吧,看看它的功率和耗电关系就知道电能到电磁波的转换率了。

      再回到信噪比的问题上,制约通信距离的关键在于,信号会随传输距离衰减。而噪声则是固有的,噪声的来源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重要的是“热噪声”,即元件中电子热运动带来的,因此有通过降温提高灵敏度一说。但没有什么每比特要多少功率一说。

      所以\"哈姆雷特\"的论述前提是错了。更不用说S波段只能传3600BPS信道这个很离谱的数值了。S波段的载波频率是2G-4G,一路模拟电视信号即使不压缩的话也只有6M左右,整个S波段传输300路以上的电视,即使算上必要的频段间隔100路电视也是没问题的。

      以上说明\"哈姆雷特\"的论述原理是错的,数据也是错的,那么结论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Nod,而且其实做做功课很容易就能找到

        Appollo 11 的高增益天线有三个模式手动切换,3-dB beam width (deg)是40, 11.3 和 4.4度,4.4度的增益是25.7dB,发射功率是11.2W PM & 12.6W FM。天线效率也可以随随便便就到>50%。地面接收最后用的210英尺天线。整个系统转播彩色电视2MHz的模拟信号都可以。

        而且专门讲了,51.2kbps的高速telemetry出故障的时候严禁登月,根本不是说在近地用51.2k,近月用1.6k。

        文件在此,有兴趣的可以慢慢看:

        http://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19720012253_1972012253.pdf

      • 家园 代码ABC的说法是正确的

        天线效率可不是那个“哈姆雷特”说的那么低。普通民用抛物面天线的效率都可达到50%-70%,增益则可达到至少24dBi,注意这是普通民用廉价货的指标。dB量纲是相对值,dBi的基准是理想点源天线,24dBi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251.2倍的增益!也就是说,在抛物面天线的主瓣上,辐射功率相当于使用全向天线的251.2倍。普通无线网卡用的全向天线的增益是2dBi左右,辐射功率约10mW,换用抛物面天线的话,等效辐射功率将是(24-2)/10再求反对数×10mW=1585mW,此时在不影响带宽的前提下(注意香农定律)可轻松进行公里级通讯。

        由小见大吧。再想想近年的火星探测计划中,登陆短短几天就获得的大量高清晰图片资料,3600比特的传输率,呵呵……

      • 家园 感谢科普

        以上说明\\\"哈姆雷特\\\"的论述原理是错的,数据也是错的,那么结论呢?

        我提出的是我自己的质疑,他的质疑里面我也有否定的。

      • 家园 Great post!

        I am so sick and tired of some none sense arguments.

        With such limited information from internet, some people really try hard to make \"common sense \" conclusion in very complex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reas.

      • 家园 哪位达人聊聊移动影像压缩?

        MPEG(移动影像专家组)组建于1988年。那这之前呢?

        原样直接传送?

    • 家园 的确。通信肯定也是个大问题

      以现代的技术来说,对离地球相对较近的同步卫星的控制信号都远远不能做到同步,40年前数字压缩解码技术还没那么强呢就用模拟信号把实时的视频发回来了。的确太假了。

    • 家园 沙发先坐了

      怀疑方是靠证据,反对骗局方靠伦理学之类的

      打个比方:两个人一个是检察官,一个是辩护律师.

      检察官向陪审团出示了一系列证据;辩护律师对着陪审团慷慨陈词\"我们认为\"

      • 家园 阴谋论者不犯法

        而且提出的所谓证据,基本都是缺乏知识的表现,比如对于S波段天线通信能力的质疑。

        说老实话,我没见过任何一条没被反驳掉的阴谋论证据。

        • 家园 俺提两条表现缺乏知识的意见,虽然和阴谋论挂不上边

          我只是对美国曾经派人登上月球这一件事情认为有写地方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并得出了按自己的结论,没想到上升到了阴谋论的高度,对不起俺缺乏足够的知识,这个高度上不去。

          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值部值得你驳。

          1。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美国飞船连一次无人试验都不做,就直接上人了。苏联人的飞船是可以从月球起飞的。

          被他们鄙视不重视人命的苏联人还不敢呢

          2,飞船喷出的高热气体,为什么下面得月尘没有什么被烧结的痕迹。

          关于哈苏的相机问题,请给出它们的防辐照性能数据。

          通过公开资料,可以找到国内的地面测试的要求,这个不是秘密,可以在文献上查到,我还是不愿意贴出来,愿意的话可以自己找一下。如果您给出了数据,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要知道那可是低地轨道。

          • 家园 原因很简单

            1,为什么直接上人,因为相关的技术和工程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阿波罗11号之前,已经完成了环月低轨道飞行。剩下的技术环节就是软着陆、月面起飞、空间会合。软着陆,1966年至1968年美国共发射7颗“勘探者”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多处着陆,全部成功;月面起飞,前面已经说了,比地面起飞还要简单,因为引力小,且无空气阻力和扰动——好像没有软着陆成功起飞却失败的例子;空间回合么,美国早就做得烂熟了。所以,这些全部是工程上非常可靠的,不存在冒险。

            2,关于月尘烧结问题。在气流的高速冲击下,月尘会飞散的;而且以摄影机的分辨率和拍摄时间,也根本看不清楚是否有烧结现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