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答6119W:西西河边谈哲学。 -- 厚积薄发

共:💬32 🌺12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商务那套我家书柜两排

          我记性差,几次下来大概花了一千不到吧,当然是全套一部分,不感兴趣的领域都没买。这套还分精装、简装的。另外,旧书市场淘到傅译《巨人三传》,忘了是不是商务的,翻得极好。最看不得现在一些“机译”,简直不讲中国话,nnd!

        • 家园 啊?居然有这等好事

          电子本全套

          赶紧给俺个连接,我也去下一套。

          纸质书的价钱我有点记不清了,凭印象是前后出过两次:第一次是80年代,价钱还都是十元以下吧;90年代以后又出一堆,就比较贵了,好像三四十块的都有了,买全套?可能会很贵。

      • 家园 花您一个

        汉译名著的历史地理系列比较好看,当然也不全是,比如最老的那本历史就不好看.波普洱对于学自然科学和工科的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浮士德......在我心中,更多的觉得他就是一个西方人的典型,探索秘幽,超拔自我,接近的是神性还是魔鬼也在两可.倒是那个少年维特之烦恼,我就从来没有感动过,为啥呢?难不成我生下来就已经老了?

        • 家园 波普尔那一套叫科学哲学嘛,呵呵

          库恩也能看懂一些,拉卡托斯就难说了。

          你说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偶也没有看完,只看了前一段。

          浮士德----这个比较难说了,阅读毕竟是比较“个人”的经历。就我自己来说,开始是对里面的欧洲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最感兴趣,觉得能借这本书了解西方文化。但慢慢的感觉里面的形象很有代表性,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走下了书本就在我周围,也许这时候就有点“迷”了。

          你说的“浮士德”一书的主旨当然没错,开篇上帝和墨菲斯特的对话也凸现出歌德对于人类的“理性”(可以看作浮士德吧)有多大用处的疑问。但是在阅读过程中让我尤其兴奋的,倒是一些比较小的地方:比如读到大学生在酒馆狂欢会想起自己的本科岁月;看到墨菲斯特调侃着说自己的“蛇婶(伊甸园里那条蛇,墨菲斯特的祖宗)”则不禁莞尔。

          另外也可能和生活阅历有关。十年前看浮士德的时候对浮士德和“怀春少女”谈恋爱那一段就不是太理解,后来多少有了些阅历,前两年再看那一段,才觉得歌德不光很渊博,对人情世故,“情场风云”,那也是门儿清啊。

    • 家园 花厚积薄发兄的好文, 我也来说两句

      6119和厚积薄发兄的文章都看了,有点感触,就来说几句,浅陋之处,大家海涵.

      我在想,如果我把这种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问题拿去问我导师的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痛骂:你到底有没有入门?有没有受过科班训练?还有一种可能,导师沉思一会儿,然后给我念叨几个可能的理路,然后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最后结论是:这个问题,肯定不是科学哲学就能完全概括的.最后出了老师的门,我多了些糊涂.答案依然没有.

      如果要我来说,我想最本格派的说法,肯定要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入手.如果不追求严谨,大概可以这样描述三次转向:从原初的蒙混到苏格拉底(实际上是柏拉图)追问:什么是世界的根本?这是第一次.然后第二次是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官方的解释是转向人的主体性.第三次有人说是康德的先验论,有人说是语言哲学.个人因为作后者多一些,姑且就认为是后面这种把.

      按照网上吵架的思路,这个哲学的三次转向大概如此:甲:世界真奇妙啊!乙:呸!你知道世界是啥样子?甲:世界是一些概念啊啥的组成的(第一次转向).乙:你咋知道有概念这个东西的呢?甲:我是人啊,我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但是我不怀疑我在怀疑这个事儿啊.(第二次转向)乙:瞧你这话说得绕!能整明白不?甲:不知道能不能整明白,起码我们可以整.(第三次转向)

      实际上就是:世界是什么?(本体论)这个问题后来被化学家物理学家用分子原子来解释了,于是,就被剔除出哲学归别家了.然后哲学家还得吃饭呀,就问:关于这个世界我们能知道些啥(认识论)?结果有人发现思考辩驳都要用语言,弄明白了语言这个世界的微缩胶卷,我们就弄明白了我们能知道些啥.

      所以如果有人说哲学不能解数学问题就没有用,那我只能说油画揩屁股挺咯人最好全都烧掉.因为哲学除了最原初时代作为包含一切追问的学科之外,其他时候都有自己的边界.数学问题早就在这边界之外.

      之所以很多人有这种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问题,我觉得是我们中国的哲学教育造成的.中学那些就不说了.大学的哲学专业,也是以哲学史为主.我当时上学很幸运碰到一个老师,给我们开小灶上希腊哲学,注意,不是希腊哲学史.其实这个老师讲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元哲学,也就是哲学的基本关注对象这样的问题.后来出来之后,我才注意到,国外的哲学专业学生,一般入门的两门课和我们很不一样.一门一般叫做critical thinking,一门叫做problems in philosaphy.尤其是后面这门课, 都是按照一些基本的,我们小时候都会问的问题来组织:人是自由的吗?善和恶是怎么来的?等等.然后选编一些名著片段还有当代哲学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 我觉得这种方式,其实更能培养真正的哲学思考.因为他有激荡有冲突.

      再扯一些题外话.哲学专业的学生,真正喜欢哲学的人是很少的.平常打游戏,踢球,临了背笔记.老师说要开卷考试就慌了,因为开卷往往要求融汇贯通,笔记没有用的.国外也是如此,不过,当你看到一些三十多岁还刚进来读哲学的,那就要当心.往往非常猛.有人能够把会饮篇用希腊,英,德,对着背诵的.据说还有能够背诵拉丁译本的,我没见过,那是传说把.

      说一下网上比较好的两个哲学资源,一个是nyu的哲学系有上网课程,大部分都有大纲,notes,推荐教材,思考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里面有中国哲学的资料.不过他的课程推荐读物太多,第一个入门课程就三十多本,我到现在都没有读全,汗颜中.mit open course的哲学系实际上是语言哲学,乔莫斯基的东西为主,不是很全面.

      另外厚兄说的数学里面证明的例子,我觉得极限的概念的提出,发展,到最后的规整表现的更加明显.呵呵.

      元宝推荐:爱莲,
      • 家园 兄台说得比我透彻。

        尤其同意这一句:

        .因为哲学除了最原初时代作为包含一切追问的学科之外,其他时候都有自己的边界.数学问题早就在这边界之外.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说明我学习数学一开始犯的错误。

        你关于中外哲学教学的比较也很有见地。其实在数学的教学上,国内也有类似的不足。没有做到用核心问题来带动知识的学习。学和研应该一开始就联系起来,至少要把“学”放到“研”的背景下,这样学生才能有动力,理解起来也会快得多。我也同意极限概念的发展史更适合作例子。不过想偷偷懒,就不改了。

        总结起来,我的原文里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点:哲学一定要通过实践来学习体会,空谈哲学是没有意义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应该是有些偏颇的。等着牛人来批判吧。

        另外记得丘成桐在<我的数学之路>的演讲里提到过他毕业后决定研究方向,选择将偏微分方程用到几何之中的问题,而不是随大流去研究当时很热门的度量几何。他当时的一个感觉就是觉得要用深刻的工具才能产生深刻的结果,这就算是哲学观指导具体实践的例子了。我工作中有时也会需要作一些对课题的判断,朴素的哲学直感对我的帮助不小。

        多谢兄台的好文帮助我整理思路!

        • 家园 【讨论】客气了

          其实哲学和数学兼优的人是很多的.别的不好说,起码笛卡尔确实两个都很猛.周国平据说也是语文数学同样好,就去学了哲学.我是觉得两个学科那种严密的思考方式是很像的,哪怕是所谓的诗化哲学,也不是任意驰骋.

          只是感叹一下,哲学到最后,还是要发文章,要堆概念.和作其他专业的博士一样,最后在一个小角落里钻螺丝,两年三年的语言准备,选题准备材料,通读比较又两三年,最后几个的defence,然后再做.最后已经完全变成了寻章摘句老雕虫.可是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国内一些网站上的哲学文章,满嘴跑火车.(我上一篇大概也属于这种).所以没有两全的方法.

          • 家园 哎,这也算是现代学术的某种困境吧

            你说得没错,不“寻章摘句老雕虫”就难免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在一个小角落里钻螺丝”又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嫌疑。

            “两害相权取其轻”-----一定要挑的话,公共知识分子不妨取前者,一般学术研究人员还是取后者吧。 不过名气大了,后者转变成前者,从而具有一定“胡说八道权”的可能也是有的。

      • 家园 我倒是喜欢非主流的哲学

        尤其是俄罗斯人的宗教哲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