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黑水戍 -- 冷战时代中苏边境的传奇 -- 萨苏

共:💬227 🌺11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黑水戍 -- 冷战时代中苏边境的传奇 续三

      苏联兵发现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摩托不会走了。

      原因在哪儿呢?原来,他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曾经把摩托的发动机开了一阵,但是中国人在对岸磨蹭的时间太长,苏联人想想莫斯科刚来电报号召广大苏维埃党员干部同志们抓革命促生产,节约闹革命呢,还是先熄火再等吧,好歹也是油钱。

      这一来二去的,等中国骑兵纵马而去,一无所获的苏联人再想骑摩托走人,忽然发现自己的那摩托已经在雪地里改冰雕了。

      原来,这里的公路旁本来就有比较厚的积雪,摩托车发动机开了一阵子,自然把周围的积雪融化,落在车上的雪也随下随花。不幸等熄火过了一个多钟头,周围的积雪早已重新冻结,把摩托生生冻在了路面上,车体上面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壳。

      得,下边带一大块透明的冰陀子,苏联军队的摩托变雪橇了。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关键是摩托根本发动不起来,冻住了。

      有人说这不能啊,苏联人的防冻机油好啊,二战的时候德国的坦克冻成大冰坨,苏联坦克照开不误,据说零下四十度的低温都没问题,额尔古纳河流域就算冷也到不了零下四十度吧?

      这的确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黑山头边防站的骑兵给苏联摩托冻冰雕人证俱在,事情在当地流传很广,确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我推测,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种可能是苏军的防冻机油可能并非都是一个标号的,可能给坦克的是一个标号,给摩托的是另一个标号,抑或战时和平时所用标号不同,所以,苏联坦克可以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中作战,并不代表苏联摩托也有这个能耐。

      第二种可能是苏军的摩托可能采用了缴获的德国发动机,或者根本沿袭了二战中德军的设计。利用旧货这种事情苏联常干。比如朝鲜战争中,美军在汉城附近和朝鲜人民军的坦克部队曾经展开一场激战,最终朝军寡不敌众败下阵来,美军打开朝鲜军队所用苏制T-34坦克的机箱盖子一看,好么,里面的发动机原来是美军在二战中通过北极海运给苏联的。

      苏军在二战中曾俘获大量德国技术人员,缴获若干设计材料和实物,成为苏联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比如苏联的航空母舰,与世界各国都不大一样,有着又长又大的上层建筑,还有强劲有利的武器系统,对打起来美国巡洋舰不一定是它对手。这些特征,其实都是和纳粹德国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 – 齐柏林号极为相似的。这条船在二战后被苏军作为战利品带回,曾经作了大量实验,加上他的工程师多为苏联所用,苏联航空母舰带了些德国血统并不奇怪。

      所以,如果苏联采用德国人设计的摩托为蓝本给远东部队配备轻便车辆,也不是奇怪的事情,而德国在二战中的车辆防冻方面的确存在缺陷。

      第三种,也是一种可能,事情可能与油无关,根本就是苏联人摩托车上的水箱爆了。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苏联人是挪不动地方了,毕竟才装备了这种车辆几个月,还不是很熟悉它的性能。

      那么,您说中国人怎么那样能经冻呢?双方可都是共产党的队伍,就算说特殊材料问题,人家也是更原装不是?难道修正主义连防冻能力也修了?

      其实,中国方面无非是赢在有备而战四个字上。

      原来,在几天以前,赵站长已经派出了几个战士,从国境内侧到那片树林,修起了四堵雪墙,还在雪墙之间储存好了若干燃料和食物。

      东北地方寒冷,人们却也有以寒抗寒的办法,那就是堆雪墙挡风,在雪墙内部甚至可以生火取暖。据说北极爱斯基摩人还有修雪房子的,在里面烤火侃山生儿子,这一招用得比我们还要厉害。

      于是,苏联兵在外面疑神疑鬼的时候,中国人却在歇马烤火打扑克,歇够了当然是快马加鞭赶回家了。

      不知道苏军是不是连摩托车上的便携电台都冻坏了,中国巡逻队赶回来的时候,对面的苏联兵只是一脸的诧异 – 这次巡逻怎么比平时久得多呢?而中国兵则在马上朝着对面大喊:“达瓦力士(俄语:同志),快去救人吧,去晚了,就都冻挺啦!”

      苏联人是去了两次才把巡逻队都救回来的 – 第一次,只拉回人来,已经是抱成一团的一群断背了;第二次,去了卡车,才把摩托拉回来。

      以后,又有两次被中国人使坏吃苦头,苏联兵终于明白招惹中国“扑克脸”的代价了,于是,每次去巡逻,都要和中国人打招呼,希望大家早去早回,不要开玩笑。。。

      上次文中提到黑龙江知青击沉苏联炮艇,有朋友提到,这件事恐怕不是我提到的知青十五团干的,因为十五团当时驻扎在萝北,不靠黑龙江。为此,我查了一下当时的兵团人员分布,事件发生地点八岔岛在同江,同江当地驻扎有知青两个团,即二十六团和二十七团,二十六团多南方知青,而据称参战的知青来自杭州,所以此事为二十六团所干的居多。

      说起来,同江这地方是中国在黑龙江上的河防要塞。中国近代海军最早进入黑龙江,是在1920年,王崇文少将率领吉黑边防舰队进驻黑龙江。但是,苏联也设立红旗阿穆尔河(苏联对黑龙江的叫法)分舰队,和中国海军鼓角相闻。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中国海军在沈鸿烈率领下曾以同江为基地与苏军展开激战,但由于敌众我寡,虽然序战设伏取胜,最终中国舰队全军覆没。九一八事变后,重新组建的江防舰队由于封冻无法航行而在同江港口被日陆军全部俘获,只有陆战队携带火炮上岸作战,后随李杜转战于黑省。1949年之后,由于中苏关系友好,这里的防务较为废驰,一直影响到珍宝岛之战的时期,那时双方的战斗都只有陆军和空军参加,没有海军什么事儿。

      空军?

      的确,最初准备来打苏联间谍气球的就是空军,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把它打下来。

      对于炸沉苏联炮艇,有人颇表怀疑。因为根据记载,当时知青参战过程如下:

      1969年7月8日,苏联两艘巡逻艇靠上了八岔岛,苏联边防军和戴大盖帽的人员下船登岛,正在岛上的劳动执勤的知青民兵立即上前阻止,苏军见我人多势众,先开枪威胁警告,岸上的民兵没有严格遵循中央军委规定的我方必须在两次鸣枪警告无效,苏方又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才可以自卫还击的斗争政策,在苏方开枪后立即开火回击,打了苏方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把入侵者赶出了八岔岛。枪响后在周围水域打鱼的知青民兵也迅速划到了苏联汽艇附近进行阻击,很准确地把手雷扔到了企图逃跑的苏联巡逻艇舱里,炸沉了这艘船,苏方死伤多人。还有一说称,当时中国民兵兵分三拨,一拨赤手空拳进行说理斗争,一拨持枪进行保卫,另一拨直奔江边苏巡逻艇准备断其后路,形成了包围圈,听到枪声,就把手雷扔进了苏联巡逻艇。

      一个手雷就可以炸沉的炮艇,也小得太过分了吧。要知道中东路事件的时候,苏联红旗阿穆尔舰队装备的孙逸仙号等浅水重炮舰(孙逸仙?对,苏联这个级别的军舰全都是用世界伟大革命者的名字命名的)都是千吨,装备七八门100毫米以上重炮的大家伙。

      然而,根据周工在黑山头边防站了解的情况,苏联人六十年代在中苏边境上使用的巡逻艇,的确非常小,完全可以用一个手雷炸沉的。这种炮艇装载3-5人,首部有一门机关炮,速度很快,但是吨位小,吃水浅,在额尔古纳河这样的浅水河滩也能奔驰如飞,当地人形象地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江兔子”。

      因为中国当时在黑龙江没有海军,苏联人的“江兔子”十分猖狂,经常在江面上高速行驶,耀武扬威。

      自然,这就又被中国边防军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了。

      不过赵站长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能收拾“江兔子”的招儿了,它在河里,我们在岸上,是冤家它也聚不了头阿。

      这琢磨着,上边却给了他们一个出气的机会,的确把苏联人吓了一大跳。

      周工到边防站的时候,赵站长指给他看江边的一个小湾子 – 这个,当初就是咱们巡逻艇的一个特别基地。

      [待续]

      • 家园 先花一个。毛子不应该把摩托熄火吧?

        巧了,俺那时节就在老毛子对面,离珍宝岛不远。

        更巧了的是,俺那阵子尽在冬天到外面施工。

        不要说摩托车,就是汽车,可是不敢在野地里熄火太长时间。就算是心痛汽油,稍微熄火一会儿,赶紧再打着火。

        老这么干也不行,电瓶受不了。

        正常情况下,那疙瘩大概摄氏零下20多度。

        但是,冷不丁就会有几个小时,一下子就降到甚至零下30 到 40 度,周围的树都会冻得嘎嘎响。碰到这个时候,赶紧用20几斤的老羊皮大衣 把头脸包起来。要是有一种当地的,叫做“挠头皮”(发音,不知道怎么写,是一种獾子皮)做的大皮帽,最管用。有几个炊事班喊来帮忙的,没经验,转眼就把鼻子耳朵给冻白了。

        雪窝子防寒的道理很简单。窝子里面,升上火,大约也就是零度下面不多。外面可是零下20多度。故事里应该是垒的雪窝子。因为但是雪墙,毛子会看到升火的烟气。

        毛子再笨,也会明白了。

      • 家园 我也觉得应该不会用水冷发动机吧?

        那地方用风冷还得考虑冷车不易打着的问题呢吧,用水冷,这不没事撑得给自己找麻烦么。而且即便用水冷,也应该用防冻液,不可能用普通水。

        不过咱们这边怎么想到这招会把他们的车搞坏呢?还是只想冻他们一下,结果歪打正着顺便把摩托车给弄坏了?

      • 家园 老毛子摩托的来历和德国真有关系

        是仿制宝马的,这个款式在中国就是有名的长江750。

        下面有朋友也说了,坦克是柴油机,和摩托不大一样。

        • 家园 是这么回事

          长江750来源于苏联的M75,而M75呢,则是德国宝马R72的"拷贝".但是这和德国二战里使用的宝马摩托又略有不同,因为那是R75型.

          装备的故事很有意思,就像那支著名的火箭发射筒一样,真的叫人不可思议.

      • 家园 送花,送花,终于等来了.

        可我总感觉坑越来越深了......

      • 家园 花,谁说咱们中国人创新能力不行呢?

        这点子都能随便想出来。

        其实有时候想想,把老祖宗们的遗产掏出来加工加工,就了不得了。

      • 家园 随便说一句,美国二战时未向苏联提供特34坦克发动机

        特34用的是柴油机,美国二战时,坦克用柴油机技术还不过关,有心也无力,M4用的就是航空汽油机,一点就着和ZIPPO有一比。致战后50年代装备的M47和M48早期型用的仍是大陆公司的汽油机,M48A3/A5和M60用上柴油机已是1960s的事情了。70年代和西德一起搞MBT70,大陆搞得1500马力风冷柴油机技术先进,但可靠性差,远比不上MTU'sMB873,最终M1放弃了柴油机用上了燃气轮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