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戏迷史(二) -- 月色溶溶

共:💬59 🌺5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我的戏迷史(二)

    说了剧种,再来说说我小时候看戏的地方。

    我小时候经常看戏的地方我们叫“大会堂”,离家不远,那儿既放电影,也演戏曲,附近小学中学有个什么活动也经常借用。我记得学校有文艺表演的时候,我也在那儿登过好几次台呢。那时候的大会堂还没有经过改造,就是中间一个大水泥台,下面挨挨挤挤上下层大概能有两千左右的座位,硬木板的。

    能在大会堂演出的剧团一般还是有点层次的,至少是什么县什么市有时侯甚至是什么省的剧团。我记得票子紧张的时候,连最后排也坐满了人,观众少的时候呢,就稀稀拉拉坐前面三五排后面全空着的时候也有,那时候,我就会有点替台上的演员难为情:这么少人。。。可是热闹的后场锣鼓一敲响耳膜,红色的大幕一拉开,舞台上五彩缤纷的布景模拟出桃红柳绿那遥远的古代,这气氛一出来,我也就忘了,只记得伸长脖子等待才子佳人们出来了。

    在这个“大会堂”剧院里,我看过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叫《方玉娘祭塔》,其实这是一出极少演出的越剧老戏,连唱腔都还十分简单老式,有越剧初期“的笃板”的风格,至少在那一回之后,我再也没见哪个剧团演过。可是也是那一回,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共鸣”:方玉娘去祭塔,上一层塔就开窗开门点香点灯唱一段,每段唱末尾,都是“南无~~~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时候,不知是谁开的头,全场的观众竟然慢慢跟着她一起唱起来:“南无~~~南无阿弥陀佛~~~”。

    那天我是坐在妈妈膝上的,一开始听见千众齐唱,有点吃惊,伸长脖子前后左右张望,看大家都那么认真盯着台上跟方玉娘一起祭塔齐唱,回头看看妈妈也不理我只盯着台上,只好又乖乖坐下来,然后也终于忍不住:南无~~~南无阿弥陀佛~~~

    我妈妈平常忙,有时侯就会羡慕那些白天晚上都能赶场看戏的戏迷。她给我描述过文革后红楼梦恢复上映时的热门:一天二十四小时候日夜场不间断放映,票子还是十分紧张,她的姐姐我的大姨妈要她帮忙买票,她买到的是后半夜一点多的,大姨妈却失约没来,她实在舍不得浪费这两张票,就半夜把爸爸抓起来一起去看,虽然她已经看过一场了。当然,她说:我看两场算什么啊,我知道的某某家的大妈喏,她就连看了十几场,看一场看到黛玉葬花就哭湿一块手绢。电影下档了,去别的城市放了,人家还追去继续看呢。。。听得我连连吸戏,看来我们这戏迷实在迷得小儿科啊。

    越剧在浙江的群众基础其实是十分深厚的,有许多的草台班子:一些有些戏曲功底的人们七八个十几个就凑起个剧团来,到处去演出,也不挑拣演出场所的条件。在越剧的发祥地,绍兴下面的嵊州,以前叫嵊县的,这种草台班子就特别多。不过你可不要看不起草台班子啊,很多草台班子的演员,唱功做功并不比那些上海杭州的名演员差,常常让人感叹唱出头之难。

    草台班子条件差,一般很难上我前面说的那种大会堂之类的比较正式的剧院去演出。那么我是在哪里看的那些草台班子的演出的呢?这,就下回再讲吧。。。趁着周末睡够了懒觉现在睡不着了来写的,现在真得睡了。。。

    竟然找到了《方玉娘祭塔》的视频,能看吗?:外链出处原来只唱了前面一段,没有后面的“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

    唱词:走啊,(唱)上宝塔来第一层,开了一扇窗来一扇门,点起了一支清香一盏灯,礼拜南海观世音,保佑儿夫文子敬,中得高官步步升。上宝塔来第二层,开了两扇窗来两扇门,点起了二支清香二盏灯,礼拜那紫竹林中观世音,保佑舅公老王同,愿他越老越精神。上宝塔来第三层,礼拜那救苦救难观世音,保佑梁氏素云姐,早生贵子跳龙门。上宝塔来第四层,礼拜那大慈大悲观世音,保佑去世双父母,安安适适百年春。上宝塔来第五层,礼拜那千手千眼观世音,保佑替死孤魂女,下世投胎转男身。上宝塔来第六层,礼拜那白衣大士观世音,保佑令公与令母,福也增来寿也增。

    阿弥陀佛,为人可比一张弓,朝朝日日称英雄,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有朝一日功圆满,扳起弓来两头空,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梦中,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天地万古常春间,人生劳碌一场空,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日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又无踪,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日月万古常运转,人亡千年影无踪,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金也空来玉也空,死后何惜在手中,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万两黄金拿不去,为它一世受牢笼,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夫也空来妻也空,大难到来各西东,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弥陀佛。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履虎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佛教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啊

      上宝塔来第五层,礼拜那千手千眼观世音,保佑替死孤魂女,下世投胎转男身。

      • 家园 替佛教辩护一下

        佛教并不是简单的“男尊女卑”、而是认为女性比男性要辛苦,生理上有各种不便、心理上有“依附性”。

        这跟佛教一面说众生平等主张吃素、一面又说要超度畜生成为人或者更幸福的生命形态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认同本质上的平等、但是也承认表象上的不平等——而最终成就者是无所谓什么生命形式的,东家做牛西家做马。

    • 家园 越剧太高深,插不进嘴,只能送花了
    • 家园 【原创】小学生草台班子

      确实,不要说越剧发源地嵊县,就是我们这挨着嵊县的小村子,也是随便拉出人马来就能够自己组个草台班子的。

      说起来,我们班级还组过自己的草台班子呢。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来了个老师特别活动,组织了全校文艺汇演,每个班级一个节目。记得很清楚我们班是合唱当年的革命歌曲“绣金匾”,自然是老师出面请父母辈的文艺活跃分子来指导的。文艺汇演时,全村轰动,不论家里有没有孩子上学的都来观看,闹得和赶集一样(我们那就是一个小村子,这次大规模文艺汇演当真是轰动一时啊)。

      文艺汇演结束后,大人们意犹未尽,开始组织小孩子们唱戏——自然,就是越剧。初中生学习要紧,底下的个子也实在太矮,所以主力演员是我们小学五年级班为主,间有几个小学四年级或者初一初二的。指导老师仍是指导唱绣金匾的那一位,是个胖胖的大叔,会拉二胡。然后告诉各位扮着角儿的演员,有哪些师傅可拜。哪一家的某某某谁谁谁当年是唱什么角儿有名,哪位唱腔好,哪位身段好,哪位眼风好,然后,那些是票的,那些又是正经登台几年的,后面还有师承流派,哇,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周围黄土般朴实无华的农妇,居然当年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地姐姐莺莺!昏倒!从此后看着周围的阿姨们的眼睛都平添了些崇拜。

      因为我自己是五音不全的,在这任谁张口就能来两段的越剧故里(我们和嵊县的小村子那是鸡犬相闻哦,我小时候还会说嵊县话呢),这实在是件没面子的事情。记得我最早作伴娘是初中没毕业,去凑男家的八个迎接伴娘的数目。外面流水席开始热闹的时候,我们16个伴娘(女家送嫁的也有8个)和新娘子在屋子里无聊,姐姐们就开始唱戏排遣辰光,结果我居然连何文秀访妻都走调加忘词(我现在也背不上来菜名儿),很让大家面面相觑惊讶了一番。实在是丢脸的毕生难忘啊。

      转回来。我们小学五年级班人员主打的这个戏班子,受到了本村乃至远近好几个村子的大力支持。行头都是当年前辈老演员们贡献出来的压箱底物件,裁缝师傅改服装大小,扎龙灯的好手等改冠带。倒是唱腔培养的毫不吃力——都颇有根基,而且要求到底不高。由于本人是班干部,成绩又好,这班级里的盛事好歹也给派了个不用出声的插台。可惜后来戏班子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好苗子不断冒出来,最后,哪怕这种不用出声的插台,也要露两手手艺活竞争上岗了——会空心翻斗不?能连番几个?什么角度?鲤鱼跳呢?小丑样呢?不用说,随便哪一条,我都铁定被刷了。所以最终出来的定型人员中,出场没有我.....

      这出戏排成后,先是在村里公演,当然,公家出钱的,看的人不用花钱。邻近村子也去唱过好几回,元霄节闹龙灯的时候似乎还唱过。演员们很长了脸面,加上得了些工钱,真是累并快乐着。后来上初中了,就歇了,总的来说,培训加演出,忙乎热闹了有小一年。后来主演的人员还正经的去考过小百花,可惜,毕竟是仓促准备的赛不过人家专门培养的,都铩羽而归了。这一出连戏名唱词一概忘记了的热闹大戏,在我小学生活中,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印记。

      • 家园 是哪个小村子

        可惜我就是不会畅越剧。小的时候,还经常到我们那里的大会堂里去看电视里的越剧。过年过节或者是有什么交流的时候,也去看现场的戏。但是就是不会唱。

        没有仔细追究,但是我觉得唱戏的发音和平时说话的发音不太一样。不过,嵊县里面各个地方口音也是有些不一样。

        • 家园 虽然不大相信铁手大王会是那么近的同乡,谨慎原则,还是小心些啊

          村名没什么特色,也太小,镇名倒是不错。在金大侠的小说和关咏荷的电视中都出现过,也比较符合公主封号的意境,能猜得出来什么镇吗?

          嵊县各个方向方言确实有区别。小时候我过十一是搭拖拉机到嵊县过节的,就在那里第一次看的马戏那,本村附近的嵊县人说话听起来毫不困难,到城里就要转一下脑子才能够听懂了。当然听力退化很多了

          唱戏的发音感觉比较接近嵊县方言和普通话的中间,反正我觉得很容易听懂,而且很好听,完全用普通话唱,就觉得没有越剧的美感了。

          • 家园 不知道在哪个方向,有点难猜啊

            上虞?诸暨?新昌?东阳?关咏荷的电视没看过。金大侠的小说快忘记完了。也许是因为就在嵊县,所以对越剧本身不是那么敏感,更何况,大多数在台上唱的都是女孩子,哪怕是男角也是女的演、唱的。挺喜欢听绍剧的。最早是学校里表演,听同学表演唱。当时感觉真是好。突然又想起绍兴莲花落来了,都记不得什么调子了。

            铁手是个捕快

            • 家园 先去这儿听听:

              http://www.sxlhl.com/dj.asp?select=dj_name&keyword=&page=3&djcat_id=

              很多名段。以后写个贴子专门说说绍兴莲花落和越剧中的莲花落。

            • 家园 老大,绍兴莲花落《翠姐姐回娘家》来了。。。

              [FLASH]http://www.56.com/n_v139_/c28_/2_/5_/zgxslt_/zhajm_119088122052_/2918784_/0_/19492778.swf[/FLASH]

            • 家园 原来大王就是嵊县的?那里的?

              我们这头多山,而且这个名字好听的镇名是嵊县的,大王排一排嵊县所有的镇名就出来拉,尤其是已经确定邻近别人家地盘的地盘

              我们本地戏剧理论上是婺剧,当然实际上不用说是越剧。

              这回够清楚啦

              四大名捕,这一类的小说我不大喜欢——其实我看完全本楚留香之后,最喜欢的是胡铁花,我自己都有点纳闷为啥。额,当然这不是同一个人写的,不过我向来自己把武侠分三类:金某人梁某人,他们俩之前的老先生们,古龙们,最近还加上也是俺们浙江人沧月为代表的女子网络武侠~~~

              所以,我还是称大王吧

              • 家园 难道说是长乐?我家离那里不远

                到地图上找了半天,最有可能的就是长乐了。说到镇名,我觉得在北边一些的一个叫仙岩的也很不错。

                武侠里,我也比较喜欢胡铁花。之前也有个ID是叫老胡铁花来着。四大名捕后来回头看的确是有些勉强。也许那个时候正好把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小说都看过了。没再看到好的,这个当时也就显得不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