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古太白“征服喀什”与“遣使中国”考辨 -- 江城孤舟

共:💬44 🌺1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我那段还有一个虫子,汗颜ing

        回历96年6月中旬的星期六有两个时间:

        一个是715年2月23日(回历96年6月13日),另一个是715年3月6日(回历96年6月20日)。

        应该是3月2日。

        即哈里发死在了715年的2月底或3月初。

        ------------

        Gibb的"The Arab Invasion of Kashgar in A.D. 715" 里提到从Basra(今伊拉克巴士拉)到Merv(木鹿,呼罗珊首府。今土库曼斯坦马雷附近)有400farsakhs(Farsakh是波斯的一种长度单位,也叫Parasang,1farsakh = 5.X公里[X=3-7]),(紧急的)信息传递约需20天。400/20天=20farsakhs,平均每天走20farsakhs,即100公里多一点。巴格达到木鹿的距离跟巴士拉到木鹿的距离差不多。从木鹿到费尔干纳,有147farsakhs。需要走147/20=7天. 从首都大马士革到伊拉克,距离较短,信息传递只需数天。三段加起来,需时大约一个月,再加上哈里发死亡到发丧的时间和其他余量,屈底波得到消息的时间,最迟在715年4月底,这时候他正在费尔干纳。

        回历96年约旦在714年9月16日,所以屈底波可能进攻喀什的时间段,被锁死在714/9-715/4,在这期间(冬季)翻越葱岭攻陷喀什再回到费尔干纳是不太可能的。

        其实,屈底波的处境在714年已经不太妙了。屈底波的提携人兼政治保护伞,伊拉克总督哈贾吉(Al-Hajjaj ibn Yusuf),于回历95年10月(公历714年6月-7月)死在任上。屈底波得到哈贾吉的死讯,当在714年的8-9月。在这种形势下,他发动一场在冬天翻越雪山,深入敌国千里的大冒险袭击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大马士革到费尔干纳

        这张图的年代要晚一些,是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不过好在地名没随时间变化太多。费尔干纳(拔汗那)在石国(Shash,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东边,我用一个实心红圆圈来标识。

      • 家园 我写的那段有个typo

        即使按回历96年元旦为719年9月20日

        应该是714年。抱歉。

    • 家园 明天再花
    • 家园 这是阿拉伯史书的通病吧

      狂热地推崇个人英雄,喜爱记录或炮制极长篇的对话录,《黄金草原》那几本书都如此,例如中国皇帝对阿拉伯使者说中国从没发过大洪水之类,奇怪透了。阿拉伯史书里的蒙古王公比蒙古和汉文史书里的形象还要伟光正,难以理解。

      阿拉伯文风对《马可波罗游记》等一批中世纪欧洲游记也有很大影响,看完《马可波罗游记》之后,我觉得那上面至少7成是胡扯,难怪大家说他恐怕没来过中国,是根据去过元朝的穆斯林回忆录编造的,进一步以讹传讹。希罗多德怎么不说自己在印度等国当过大官?要编肯定也有人信,反正当时的希腊人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不过伊斯兰史书也不能一概而论,像《巴布尔回忆录》,我觉得写得就很好,叙事明白,干净利索,时间、地理、人物都详尽,可信度明显很高,更没有那么多让我深恶痛绝的对话记录。

      • 家园 巴布尔并不是阿拉伯人啊,呵呵
      • 家园 阿拉伯和伊斯兰是两个概念哦

        伊朗人就很在意别人说他们是阿拉伯啥啥的——伟大的波斯帝国时代,阿拉伯人还在沙漠里面放牧呢。

      • 家园 嗯,那个“谈起大洪水”是《中国印度见闻录》里的吧

        那个人不是什么使者,按照书中所说,也就是个古莱氏一族的普通人,出于好奇心去谒见的。不过后面那段对话简直太神了,把中国皇帝写得像精通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似的,看起来就像是另一个《辛巴达航海记》……

        这也算是地理隔阂与民族风俗不同导致的结果,不过文风浮夸与否,倒也因人而异,看《伊本·白图泰游记》中对中国的描写就客观准确了许多。同样中国史书描写阿拉伯也有很荒诞的地方,像杜佑《通典》中对大食的记述有一段很诡异:“其王常遣人乘船,將衣糧入海,經涉八年,未極西岸。於海中見一方石,石上有樹,枝赤葉青,樹上總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不語而皆能笑,動其手腳,頭著樹枝,人摘取,入手即乾黑。其使得一枝還,今在大食王處。”我就死活也想不出来这有何来历。

        • 家园 江城孤舟这一段:

          其王常遣人乘船,將衣糧入海,經涉八年,未極西岸。於海中見一方石,石上有樹,枝赤葉青,樹上總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不語而皆能笑,動其手腳,頭著樹枝,人摘取,入手即乾黑。其使得一枝還,今在大食王處。

          N多阿拉伯书籍都有。词句稍有差异,多半是说海中某国,有一种树,每年树上都会结出果子,形状类人,风一吹就会发出笑声。看叙述,由简到繁,很明显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写到後面,连“贫苦无妻者采之养于池中……”都有:)对八卦的爱好,古今中外都一样啊。

        • 家园 西游记里面的人参果树?

          赫赫

        • 家园 《黄金草原》的这一段确实引自艾布·宰德的《游记》

          书里也说了,这个故事是从别处听来的。

          《黄金草原》里关于中国写了上万字,但是除了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这些对作者来说是近代史的事情之外,好像没什么可信的。中国的首都什么时候设在扬州了?

          两《唐书》对阿拉伯人兴起的记载也很滑稽,说穆罕默德没事出门遛弯,意外地在山洞里遇见一头狮子,引他找到大批军火,由此兴兵作乱,等等,却不说他与女老板的浪漫爱情故事【可以发挥为一篇《羊毛记》小说】,以及伊斯兰教是怎么回事,哈哈。

          那个树生小儿,落地便坏的记载和《西游记》里的“人参果”相似,此传说的根子恐怕在印度……

          • 家园 《黄金草原》个人感觉有些地方只能当故事集来看

            当作信史那就荒谬了,别说中国人的历史,连对阿拉伯人自己的历史描述的也是趣味性大于真实性啊,比如马里卜水坝的垮塌,比如宰诺比亚女王之死,都是如此。不过其中对叙利亚人、波斯人的月份和历法描述,却应该是很确切的史料,还有对印度与中国的描写比较荒诞,但对波斯的描写却很独到。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也是一部原始史料的大集合,我想这就是这作品的价值所在吧。

            • 家园 阅微草堂之类的笔记小说,也是野史的基本资料

              哈哈

            • 家园 这也许还是宗教的原因

              个人感觉,大多数传统穆斯林生活在比较封闭的小圈子里,对异教徒的事情不太了解,也不大求甚解,但他们又特别喜欢讲故事,所以……

              其实,我们自己有时也无法分辨哪些是演义,哪些是正史,正史里哪些是虚构或歪曲的。像《三国演义》《说唐》《说岳》等等,小时候听评书的时候,谁不把它们当真事啊?现在的一些史书倒是特严谨,但没有任何趣味性,跟考古报告无异,所以难以普及,读者的人性在古代也一样,不八卦的史书永远没销路。

              例如芝诺比娅女王用自己的阴毛编辫子,真难想象有人会对这样下流和虚假的八卦故事如此津津乐道,传诵上千年!

              • 家园 还有历史与习俗的原因吧

                从历史上来说,古代阿拉伯游牧人中通文字者甚少,历史大多数是靠诗人吟唱、口耳相传来记述的,阿拉伯人又喜欢在夜间聚在一起夜谈,自然比较稀奇有趣的记述、故事等就大行其道。到了伊斯兰时期,这个习俗没有去掉,阿拉伯人在受到宗教管束以后,也更需要找一个放松的渠道,所以他们会在聚礼以后一起谈天说地。阿拉伯历史学家若是取材于此的话,其记述也难免带上些离奇的色彩。

    • 家园 有时候觉得那些穆斯林,怎么讲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