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温相原创】明史杂谈(10)--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一) -- 燕人狂徒

共:💬83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六)--明成祖功罪(结束篇)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他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败笔。历史上举凡是得位不正的皇帝照例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惊天动地、身败名裂;一个是惊天动地、传之子孙。李世民、朱棣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帝王,和杨广、完颜亮等人的破罐子破摔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

      朱棣一直以来被史家所诟病的就是他即位前后的杀戮和他行政的暴虐的一面,在这点上他和他的父亲朱元璋几乎相差无几,有时候甚至还要超过乃父。明史作者说他:“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抛开正统的观念不谈,那么大规模的进行无限制的屠杀确实比较罕见,屠十族和瓜蔓抄这种方法的发明本身就是无谓的血腥,当然这自然是出自政治的需要,然而也不能逃避后世对这个问题的谴责,所谓圣德之累也就是此意。朱棣对待大臣动辄就以摧折,像方宾,史书上说到他的死是这样的:“中使进香至,语宾以帝怒。宾惧,自缢死。帝实无意杀宾,闻宾死,乃益怒,戮其尸。”死则死矣,还要刑戮尸首,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再有,明成祖设立东厂、宠信宦官开明朝政治黑暗的先河,对于宦官,朱元璋有过明确的意见:“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明太祖和建文帝在世的时候,宫内公开打出招牌,禁止宦官与政“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明史》卷七四及卷三百四),而朱棣即位之后,因为甚得宦官之力,所以,开放此禁,“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终明一代,太监成为一股非常强大的政治集团,他们中间虽然也有个别的出类拔萃者,然而为非作歹的居多,这也就是明代政治较之于汉唐宋比较黑暗的缘故所在。大肆的任用特务以致于被史家称之为特务政治也是永乐统治时期开始的一大弊端,初期尽管可以弥补皇帝的耳目不足,可是日久天长,所谓的东厂就成为社会绝大的毒瘤。这些方面不能说都要归罪于朱棣,但朱棣作为始作俑者的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不过,朱棣一生的功绩还是大于过失的,他的历史功绩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下西洋(功过参半)、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削夺藩封、初始化内阁制度以外,明成祖朱棣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的扩大与巩固还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

      他在哈密设立卫所,确立了中国对西部边疆的统治;他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保证了中国北部边陲的归属。贵州的设省直接开辟了中国对西南诸省的正式统领。特别是朱棣一面臣服朝鲜,一面有力的打击了日本的在东南沿海的倭寇为患,有史料表明:“永乐九年(一四一一年)正月,命丰城侯李彬、平江侯陈?u等率浙江、福建舟师剿捕海寇。一四一六年,命都督同知蔡福率兵万人,在山东沿海巡捕倭寇。一四一九年,总兵刘荣(刘江)领导军民在辽东望海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抗倭战役。望海埚,位于金州卫金线岛西北,距金州城七十余里,是辽东沿海的要塞,地势高广,可驻兵千余。刘荣任辽东总兵后,筑石堡,置烟墩了望。一日,二千余倭寇乘船前来。刘荣自烟墩得报,命都指挥徐刚伏兵山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绕贼船,截其归路。倭寇到埚下,刘荣举旗鸣炮,伏兵奋勇杀敌。倭寇大败,死者枕藉。逃脱者被江隆部擒拿。望海埚之役明军生擒倭寇数百,斩首千余。大获全胜,成祖一朝,倭寇不再敢来侵扰。”可见,朱棣对于中国的海防建设还是有着很大的功勋的。

      当时对北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北元蒙古残余势力,朱棣通过五次大规模的讨伐和四次亲征来试图一举消除这个腹心之患,虽然有三次都是劳师动众、无功而返,然而,第二次的亲征对于蒙古阿鲁台部的打击还是相当沉重的。而且对比后代对于蒙古的打击力度来说,没有人可以和朱棣相提并论,以往我们只看到朱棣的亲征的负面,没有全面的了解他的这个战略意图的政治含义,也是失之偏颇的。

      史书上说朱棣:“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这点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总体来讲,明成祖朱棣尽管有不少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优秀的封建帝王,尽管他一直自比唐太宗第二而终不可得,可是和其他比较具有作为的皇帝相比,朱棣丝毫不逊色于他们。

      • 家园 一点商榷

        一。称杨广、完颜亮为破罐子破摔似为不妥,二人还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没有注意好魄力和国力的平衡和过于急躁而导致了失败。杨广建东都、修大运河还是很有眼光和魄力的;完颜亮的失败一个是过于急躁,另一个就是水军不如南宋,而且运气太坏,但是他迁都燕京,收权于中央还是很对的。

        二。至于朱棣,他没有能够改正太祖的过失(分封诸王,削诸弟、封诸子,本质上没有变),反而错了更多(重用宦官、开办东厂)。至于迁都北京,利弊参半,国强之际,利于出击,但是明朝中衰以后,京师经常处于敌人的直接威胁之下,恐怕不能够算是好事。至于他亲自北征蒙古,似无必要。征讨是将帅的事情,早期可以推托没有方面大将,在位二十年还没有可用大将,只能够说要么在培养人才方面有问题,要么猜疑心太重以至于不稍假权于人手。

        在我看来,成祖的才能,武强于文,暴力强于治术,做不到对臣下推心置腹,而是阴刻猜忌,和历代的一流帝王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

        他的前后两个谥号太宗和成祖都给得太高了,如果由我来给的话,恐怕就是世祖明武皇帝,其中“世祖”是因为他改变皇室继承顺序,“明”是因为他以察察为能,“武”则是指他的武功。

    • 家园 温相家里是不是有人下 岗了

      文章写的是好,只不过末尾时不时的就把

      铁腕儿拿来挖苦一番。尽管他是个很有争

      议的人物,不过最好还是能专文专用,不

      要夹杂这些东西,这样做与温相平实风趣

      的文风不合,会使文章减色。

    • 家园 建文无能,使得燕王造反这样成算很小的事情居然成功了

      历史上的藩王造反,除了西晋的八王之乱是朝廷开门揖盗以外,似乎还没有成功的案例,燕王应该是第一个成功的。

    •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五)--金川门之变之建文逊国

      5.金川门之变

      (1)建文逊国

      建文在这次靖难之变的整个过程中可谓调度乖张、莫衷一是。齐泰、黄子澄本是谋主,一旦事情有变,建文竟然附允朱棣的意思,窜贬齐黄,而后有人上书以为不可,建文遂寝其事。削藩之初,燕王上书申救,建文居然览书恻然,谓左右事宜且止,黄子澄力争不可时,建文说:“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左顾右盼、惊惶不定,以妇人之仁来用人行政尚且不测,更不要说身临险象横生的政治深渊了。比之乃祖十分之一不及。

      当建文四年六月之间,朱棣亲领大军南下,直逼南京时,建文彻底慌了,他加派大臣李景隆、茹??等人用方孝孺之计许以割地求和,朱棣此刻别有一番议论:“吾无罪而削为庶人,今救死,何以地为!且皇考封诸子,已各有分地矣。其缚奸臣来,吾即解甲谒孝陵归幌。”通篇都是借口,只有一句是真的,那就是不可能再作什么燕王了。而是要君临天下。

      适时,朝廷内外混乱不止,有人趁机浑水摸鱼,徐达的幼子徐增寿、驸马都尉王宁、谷王朱?B、曹公李景隆就是其中主要分子。徐增寿和乃兄徐辉祖截然不同,他和这位谋反的姐夫关系最好,朱棣造反时,他竟然特立独行的上表说:“燕王先帝(太子朱标)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而后,数次把南京的虚实报给朱棣知道,特别是闻听朱棣渡江在即,更加卖力,终于被建文知晓,建文这时倒是来了能耐,亲手把徐增寿斩首于殿前,而驸马都尉王宁下狱论罪。后来朱棣进京,感于增寿为自己殉难,特加封定国公,食禄2500石,累世增封,班列功臣之首,直到明朝灭亡,由此可见增寿给朱棣提供的情报的重要性,而建文也居然一直容忍这么一个超级间谍在自己的身边,不是昏聩是什么呢?

      李景隆丧师辱国,建文不罪,派守金川门,另有谷王朱?B因为丢弃宣府也派往金川门视事。李景隆实际早就对抵抗失去信心,暗中和朱棣已经沟沟搭搭,朱?B因为同属藩王,而且又是一个李元吉一流的人物,自然不会认真镇守金川门,建文用这样的人给自己看家护院,焉能不败?

      北军在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受到李景隆和朱?B的照顾(李景隆私开金川门)攻入南京,史称“金川门之变”,就此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以朱棣的全面胜利告终。

      朱棣入城之后,一面榜文天下捕捉齐泰、黄子澄、徐辉祖、方孝孺等所谓奸臣,一面寻找建文帝后。关于建文的下落终明一代都是历史之谜,而且一直以来困扰着朱棣。那么,建文到底是死还是逃了呢?

      关于这点,《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他们同时都承认,建文没有死于宫中大火,自焚而死的只有皇后马氏。《明史?恭闵帝》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此后,明史作者继续交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而官修本《明太宗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则记载说:“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这是仿照宋太宗迫害赵德昭的做法编写的,所以连明史都不采用这个逻辑。谷应泰所作的《明史纪事本末》中不仅否认建文从死,而且还把建文后来流落在外的诗抄给抄录下来:“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另一首是: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以作为建文不死的证据。清代学者赵翼也根据建文的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断定建文帝“浪迹西南,终免祸难。”

      建文的下落一般是三种结论,一为出家说,这个例证比较多,最为明显的是,朱棣的第一号亲信大臣姚广孝死时,朱棣问姚广孝还有请求没有,姚广孝居然提出:“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可见,这位和尚是知道建文的具体下落的,然而他始终坚不吐实,所以,朱棣恨他欲死,囚禁十余年,直到姚广孝张嘴,这才释放了他。而后,从一些地方史料也可以看出来,建文出家并非空穴来风,明末大臣张居正在对答万历皇帝时也说过:“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这样的话,出家说可谓知者甚多了。

      另一个为浮海说,也就是说建文蹈海而去,在《明史?郑和传》中提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寻建文看来并不是虚拟。关于这点,近现代史家如范文澜、吕振羽、吴晗等人都有文章解读,然而,旁证比较孤立,一直不作重点研究。存疑而已。

      再有一说为死亡说,具体时间是在永乐二十一年前后,也就是公元1423年左右。这一说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胡?醯牟旆没惚ǎ?史书上记载,胡?跻恢笔敲鞒勺媾赏?各地查询朱允?上侣涞氖拐撸?身负重任,“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醮佑览治迥瓿龇?,到永乐十四年才回来,而后“母丧乞归,不许。”明清大臣夺情视事一般都是军国大事不得已而为之,胡?醯那榭鲆菜闶翘乩?之中的特例了。永乐十七年再出,永乐二十一年回来,史称:“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踔粒?急起召入。?跸ひ运?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跷粗粒?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这段说明是非常重要的证明,至少说明了在永乐二十一年的时候,建文作为帝位的威胁已经彻底排除,而排除的根据无非是建文本人表示无意于皇帝和他已然死亡,前者不太可能,唯独后者是真的,也惟其后者建文病死才能让朱棣放心,至此,悬案得以告一段落,而朱棣离他自己的“驾崩”也不到一年的时间了,朱棣在位二十二年,这件事缠绕了他二十一年之久。

      有的史学者认为,朱棣不会花费这么大的气力来搜寻一个无能为力复国的窝囊皇帝,然而,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一直被囚禁,直到英宗年间,皇帝准备释放他,大臣还援引先皇的教训不许可呢。而建文的同母弟衡王允?摇⑿焱踉饰鹾罄幢挥慕?,都是死于非命,史书说:“永乐四年十二月,邸中火,暴薨。”显然不是正常死亡。而这时正是胡?跹胺媒ㄎ牡鄣那耙桓鲈拢?难道是偶然吗?以朱文圭一个孺子,衡王、徐王不过是藩王,朱棣尚且如此对待,那么,真正资格的皇帝建文,朱棣怎么可能掉以轻心呢?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不论是建文跑到哪里去,他终究是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惨,可以说满盘皆输。他在削藩这么重大的事件上疏于缜密、怯于果断、失于机谋,固然建文对待属下宽厚仁慈,可是,仁而无状、宽而无法,以致于众人都不怀其恩,而溺其度,作为一个统治者,在必要的阶段居然儿女情长、似是而非乃至狐疑不决、赏罚不明。建文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的逊国虽然令人同情,可并非偶然。从明初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即使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变,建文能不能完成或者说顺利的完成从朱元璋以来的转型也是大存疑问的,换言之,以建文的能力似乎不足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格局,更不要说开创一个时代了。所以,朱棣的靖难成功何尝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选择呢?

      • 家园 【温相原创】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变始末(五)--金川门之变之南京喋血

        (2)南京喋血

        朱棣以胜利者的姿态昂然进入南京,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李景隆、朱?B那样卑躬屈膝,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徐增寿那样甘心为朱棣驱使。朱棣甫一入城,御史连楹即刺杀朱棣,被杀后,“尸植立不仆”,众人大惊失色,朱棣也为之胆寒。而翰林院编修杨荣则非常聪明的谒请于朱棣的马前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点醒了尚沉醉于胜利梦中的朱棣,朱棣以奉天靖难、太祖祖训为依托起兵造反,虽则心中非作皇帝不可,然而嘴上一定是祖宗家法第一,况且,谒陵是标明统绪的头等大事,汉光武帝就是先拜谒刘邦的高庙之后才即位的,何况朱棣向来标榜自己是太祖的孝子贤孙呢?于是,立刻布置拜谒孝陵的有关事宜,朱棣亲往朱元璋的坟头前哭诉自己的不得已,请求父亲原谅自己亲手废了他老人家许立的接班人,至于杨荣,他此后一生的荣华富贵就都在这句话里面了,连楹刺杀、杨荣见机,世间的荣枯本来就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朱棣荣登大宝之前,下旨捉拿奸臣黄子澄、方孝孺、齐泰、卓敬、徐辉祖、铁铉、暴昭、练子宁等,政治总清算终于来到了。建文武将投降成风,而建文文臣的抗节不屈则是史不绝书的,而且其间可歌可泣的事迹和人物至于后世仍然传颂不已,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自宋以来的士大夫的节义至此达到高峰。而朱棣作为专制者的残暴的一面也暴露无遗。

        黄子澄是朱棣眼中的首恶,他在金川门之变后谋求海上起兵复国,被人告发被俘,坚不屈服,朱棣命令凌迟处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庭。齐泰自然也难逃一死,不过,齐泰的很有意思,“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有点白马非马的味道,被抓到之后也是不屈而死,死的很惨烈。齐黄为朱棣恨之入骨,他们的妻女在他们身后也是备受凌虐,《奉天刑赏录》之《教坊录》中记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可见,他们的境遇是如何惨痛的了。

        侍郎卓敬因为削藩时首献大策,所以也没有逃掉,不过,朱棣很欣赏卓敬的才能,先是责备他离间骨肉,卓敬不受,说:“惜先帝不用敬言耳。”继而又派人以管仲、魏征的故事劝于卓敬,卓敬厉声说道:“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朱棣还不死心,这时,因为过去的个人恩怨,姚广孝密奏朱棣说:“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朱棣这才下令族诛卓敬,而后若干年,朱棣仍旧感叹的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

        其后,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 谢升 、丁志方 、甘霖 、董镛 、陈继之 、韩永 、叶福、刘端、刘?Z、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人都不屈而死。而其中死节最为壮烈的应该属铁铉、方孝孺、景清等人。

        铁铉一直到建文失败之后才被俘,朱棣亲自在御前审问他,铁铉“反背坐廷中??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朱棣暴怒,命人把铁铉划开膝骨。铁铉仍然大骂不止,朱棣把铁铉的肉一块一块的割下来,煮熟之后置之于铁铉的口中,问铁铉:“甘否?”铁铉说:“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刽子手用屠刀把铁铉的嘴角豁开一直豁到耳边,铁铉还是不屈服,直到牙齿被铁锤敲碎还在不住的大骂朱棣篡位谋反,朱棣恨极,令人当场寸磔铁铉,把铁铉

        的尸体放入镬中,而后焚尸扬灰,铁铉死年不过三十七岁,一时天下知道这件事的人都为铁铉的忠义所感动,直到满清末年,《老残游记》的作者路过山东济南时,还有人在讲铁铉殉难的故事呢。

        方孝孺,朱棣起兵于北平时,临行,姚广孝(道衍)请托于朱棣,朱棣问是何人,道衍答曰:方孝孺,并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亲口答应。其实,方孝孺本人除了做学问之外,在政治上并不高明,他给建文谋划的计策要么迂腐,要么不合时宜,但是,方孝孺的气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在建文出逃后,方孝孺就抱定身死社稷的愿望,朱棣把他请入殿中,和蔼的问:“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欲借助方孝孺,然而,方孝孺不为所动,针锋相对的说:“孝孺曰:“成王安在?”朱棣答:“彼自焚死。”孝孺再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孝孺还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已经疲于应对了,只好说:“此朕家事。”然后让左右请方孝孺起草即位的诏书:“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一种说法是方孝孺写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朱棣大怒,把方孝孺下狱,并且威胁方孝孺要诛灭他的九族,方孝孺冷淡的说:“十族不惧,况乎九族?”朱棣动员方孝孺的弟子

        三番五次的去劝说方孝孺,争奈方孝孺不为所动,朱棣的耐心失去的限度,最后果真下令诛杀方孝孺十族,为历史所罕见,方孝孺临死做诗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他的两个女儿先于他自杀殉节。明万历年间,政府给方孝孺建立表忠祠,褒奖他的忠烈和节义。

        景清、胡闰之死也是非常悲壮的,景清为人正直、敏达,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初为北平参议,朱棣和他谈话,“言论明晰,大称赏”,所以,朱棣进南京之后,对景清一直准备重用的,然而,景清立志与方孝孺等人死节,所以,一日,景清暗中藏了利刃准备杀掉朱棣,不幸被发觉,朱棣大怒,责问其故,景清说:“欲为故主报仇耳。”朱棣气极了,把景清的牙齿打掉,景清含血大骂,鲜血直喷到朱棣的衣服上,满朝的大臣都为之惊呆。朱棣立命将景清剥皮实草,尸体凌迟。然后,“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而著名的杀人方法“瓜蔓抄”就是从景清的身上开始的。这种办法比之屠杀十族范围还要广大,比如景清和山东的刘固通信,于是刘固一家九族被灭。刘固兄弟遇害之时,也是愤怒到了极点,居然夺过屠刀,连杀刽子手十余人。最后才壮烈而死。胡闰是大理寺少卿,为讨平朱棣日夜谋划,朱棣恨之入骨,杀他的时候居然采用了“灰蠡水”来剥胡闰的皮。根据明朝小史》卷四的记载:“文皇既抄没一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所居之地,一路无人烟。雨夜闻哀号声,时见怪。”负有探访建文下落的礼部左侍郎胡?醵伎床还?眼去了,回来向朱棣报告,朱棣沉默无一语,许久才解。

        此外,徐辉祖和梅殷的下场也值得一提。徐辉祖在得知金川门之变后,跑到徐达的庙里大哭不止,就是不去迎接朱棣的法驾,气得朱棣把他抓起来,徐辉祖出示朱元璋颁给徐达家里的铁券,上面有功臣免死的字样,朱棣无可奈何,而且也碍于徐氏和徐增寿的面子,只能把徐辉祖禁锢了事,徐辉祖于永乐五年忧郁而死,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首。后追赠太师,谥忠贞。梅殷是朱元璋的女婿,尚宁国公主,他是汝南侯思祖从子,善于谋略,熟悉弓马,朱元璋一直对他非常器重,许以辅佐皇孙的重任,梅殷不负朱元璋的厚托,当朱棣遣使假道于梅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朱棣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梅殷更狠,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朱棣沮丧不已。后来又“绝舟?v以遏燕”,朱棣进京后,梅殷吞兵淮上,朱棣逼迫宁国公主写信给梅殷让他投降,梅殷见大势已去,朱棣亲自接见,问梅殷:“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耳。”朱棣暗恨之,其后,朱棣密令心腹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借上朝的机会把梅殷推入水中淹死。宁国公主大哭向朱棣索取丈夫,朱棣无法,只好杀人灭口把潭、赵杀掉报之于公主:“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言外之意也是暗示公主不要纠缠此事,公主只好忍气吞声作罢。其实,公主本人也是一直反对朱棣的,史称“主闻成祖举兵,贻书责以大义。”只是碍于兄妹的情分,朱棣不便下手加害公主而已。

        这场异常惨烈的屠杀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告结束,朱棣亲手导演的这幕悲剧比之乃父朱元璋的屠戮功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作为守节的建文文臣秉承了南宋以来的理学思想中的气节一章,宁折不弯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仰,包括此后的甲申之变中明朝的士大夫不复这种刚烈的表示了。虽然,这中间不乏愚忠的成份,但是,这种不屈服于暴力的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我民族很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值得给予肯定和认同。即使为朱棣百般遮掩的史书作者也承认:“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

        公元一四○二年七月朔日,朱棣在建文群臣的血泊中祭告天地,在奉天殿正式登极,接受朝贺,诏告天下。改明年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