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旁证萨苏的关于1992年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员的工资100 -- 燕庐敕

共:💬177 🌺18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鹏,实际上当时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还可以

        你看看我们主任,他太太也挣300圆的。可是他和太太家里都在浙江的小镇,太太的钱全部贴补家里其他亲戚的用度,他一个人供养8个人。

        还要留点钱给研究生们过过嘴瘾---那时候年轻人肚子里没油水,导师们每到节日就把学生们请到家里吃上一顿。啤酒管够,7个碟子8个碗。

        俺不是研究生,因为也是年轻人+光棍,也没少跟着混。

    • 家园 花。科研单位人心散了,正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创收”是政府的耻辱。

      在此之前,大学毕业生第一年见习期约48元,次年转正后56元,这个数目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有很大的优势的。

      虽然说文革使得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不高,但是经济地位还是明显高于其他阶层。

      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的待遇才变得一文不值的。使得多少年轻人为了出国真是掉了几层皮,倾家荡产也要走人。

      能走得都走了,走不了的,心思也不大放在科研上了,下海经商的有之,留在本单位的还要被领导逼着去搞“创收”。

      “创收”这个词这实在是政府的耻辱。

    • 家园 俺老爸1989年的月工资是……

      俺老爸1989年是副教授,月工资70多元。前几年俺老爸找东西时把1989年的工资条给翻出来了,自己都吃惊:“1989年我挣得这么少吗???”要不是翻出工资条,俺老爸自己都忘了什么时候挣70多元的工资,但他记得很清楚的是:自己在学校挣70多元的时候,在首钢工作的大学同学挣140多元的工资,几乎比他多一倍(而且当时人家首钢的工资只是待遇的一部分,还有奖金、分房子方面的优惠等等,三天两头还给职工发东西。)。

      另外,我当年工作的单位的一个老总级的人物,他亲口说过:1989年博士毕业留校,月工资是60多元。

      • 家园 印象中那时的基本工资全国都差不多。

          差别在于工厂、服务单位等企业的奖金多,一些工厂还有实物分配。

         俺家兄弟姐妹三人,俺在学校,其他两人一个在国营大厂,一个在国营饭店。那时俺的收入最少,饭店的最多,现在刚好反过来。

          说到教授的工资俺不清楚,老爸在文革后第二批升上教授(因为没著作),拿多少没问。不过他在文革前已经拿到140,是讲师最高一级。九0年前后拿100左右的教授应该是文革前级别较低的。

          工资的增长过程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在八二年左右俺这个68年的工人拿四十三元多点,八三年的奖金是六元(是在医院,学校没这么多),再加上逢年过节工会发点水果。

          八三年后回到学校,医院变成二十元奖金,学校不定期地发上每次十元,记得那时每逢个人金库见底时就会发上点。那时(八十年代)的困难补助是每次十二元,每年有一两次,需要一定条件,自己申请民主评议。

          九0回了一次内蒙,不需买车票,一家三口花掉一千元,是靠LD的奖金积攒下来的,之所以还记得钱数是因为这笔钱存定期是俺去的,还碰上个倒卖国库卷的犹豫了半天。这一千元一半花在北京的三天旅游上,在内蒙沿途都有朋友接待,另送给师傅(给俺两口都当过师傅)一百元,他的孩子有病。

          印象中事业单位工资增长快的是在大约九五年以后,具体的俺只查到2001年及以后的(在学校网上从那时开始记录),俺2001年1月的工资单应发数是1341,其中包括奖金的百分之六十。今年下半年刚过三千,这是工人的工资,教授要多一些。

        • 家园 南京兄好!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是这样

          萨爹和我的主任那个年纪的人,60年代初刚毕业,应该拿56圆,5年后有中级职称,62圆。

          这个就一直拿到1978,79年,才开始每两三年涨一级工资。老科学家,很多从国外回来的,或者解放前的专家教授,工资高的多得多。

          偏偏萨爹他们这些人才是文革中和文革后乃至一直到90年代初期科研的主力,上有老,下有小,负担极重,工作又极累。还有,他们多数是我党教育出来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以前被耽误现在要抓紧时间赶上的自我意识极强。这样下来,自己逼着自己加班,家人孩子还有一摊,生活上拉板车买蜂窝煤大白菜,修厨房封窗户也都要自己操心,孩子年年长大,衣服年年要换,反正诸如此类的压力浸透了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一辈人还极为好强,所以常常像是电影里的远征军一样,一个一个地倒下。

          就以数学所而言,陈景润张广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虽然我知道西西河上大家都无恶意,但是一些无知的语言常常让我想起鲁迅的《记念刘和真君》里的

          惨象已让我目不忍睹,流言更使我耳不忍闻
          当然,我很明白我这里是言重了。可是我真的是看着人死去的,而且是累死的,死的时候还念着项目没做完!这个人是我们所的,不是数学所。不过那段时间很普遍,年年都有这一批人倒下。

          看看河里这几天的口风,文革是对普通老百姓有利而对官员不利的,应该重新评价乃至重新来过。

          再来一次文革,还要再整整这些人?!什么良心!“国家队”的科研还搞不搞了?

          • 家园 我注意到,钱学森还健在,王选逝世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70岁年龄组的老知识分子逝世得特别多。

            我觉得,是这么一回事情。现在70岁组的人,20岁以前底子就不好,20岁到50岁这一段心情不好,50岁以后,好不容易可以出成果了,钱也有了,可生活方式不好了,晚上常常要东跑西颠陪人家吃饭什么的,而且孩子搞不好还出国了,没人照顾,所以不容易长寿。

            而钱学森这个年龄组的,小时候经济条件好身体底子好,50岁之前又不用被郁闷,50岁之后被强迫得粗茶淡饭,象巴金还被下放劳动,生活方式很健康;等老了德高望重也没人敢强拉他们喝酒了,就成了寿星。

            改革开放看起来大家经济好了,可寿命却未必长了呢。

          • 家园 六十年代毕业的工资是很低。

              俺老爸是四六年毕业的,当时在他所在的学校里的老师中除了一位教授外他们是级别最高的,如果不是文革应该在七0年以前就升教授了。

              文革是一场大灾难,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官员都受到很大伤害,包括那些文革中的风流人物。象王洪文那样的人,如果不是文革给他们一个舞台,一般也就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但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来看,首先我要声明,我对文革的看法是二八开或者一九开,其中八或九是坏的成份。其中的一二呢,至少那时的生产是有所发展,当然比正常情况下应有的发展要慢的多,但至少是没有倒退。另外我认为如果没有文革的乱就不大可能有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文革的阻碍使中国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动力。

              文革中许多极左的做法实际上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在文革中发展到了极端。如果没有文革的极端,多数人会认为这些做法还不错,也就不会在后来来个大拐弯。

              版主如果认为这个话题敏感请删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