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科人往事之工资比毛泽东还高的科学家 -- 萨苏

共:💬219 🌺36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后面我会专门写写邓稼先

              不过他的内容非常少,而且有些不能付诸笔墨,能写的,也真仅仅近乎风花雪月了

            • 家园 因为邓老是安安静静走的

              那几位被冤死的两弹元勋,实在不好意思说啊

            • 家园 改一下好么?

              邓老,或者邓稼先先生

              • 家园 谨奉命

                其实老邓这个词用在这里,也并不是轻忽。当年在九院邓先生曾经说过,因为九院当时吸收了不少大学本科精英毕业生,这些人年纪轻,管邓先生叫邓先生或老师,邓先生说别这么叫,就叫老邓好了。后来这变成了一种爱称。邓先生逝世的时候年纪还不大,不到“老”的程度。而物理学界里“先生”这个词通常也不白叫。能称之为先生的,不但个人造诣精深,而且在其学科之内要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是奠基人或者导师之属。比方叶企孙先生、吴有训先生,稍次一级的钱学森先生、王淦昌先生……邓先生相对这些人,还是稍弱了一点。——这决不是说邓的水平低,而是他以博士身份从美回国之后就扎进了这个工程,成功之后,寿命已尽,他没有机会象其他宗师一样主持一方带出弟子众多。在九院,“老邓”是一个憨厚的老实的形象。他是学术带头人,但是要研究的东西,实际上他也不懂。因为并非其之前研究的领域。不但他不懂,中国就没有一个懂的人。就是钱先生那样颇有经验的人也只能大致估出什么方向是错的,而指不出什么方向是对的。他是院长,但是具体的行政工作实际上几个副院长干的都比他好。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剩下一个表率作用。老邓是真的身体力行的在干这件事情,绝不偷奸耍滑,这使得在当时他就是九院的精神象征,大伙都觉得,不好好干活,对不起老邓。所以我在前文里才无意识的敲出老邓两个字。实际上,的确是称呼邓先生更好一些。

            • 家园 同意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也同意,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不是靠跟某个牛人搞个成果,个人奋斗,修身养性得到的。

        • 家园 我认为那样的学术大家拿多少都不嫌多

          况且主席还有稿费呢。那个也不是小数目。

          做理论的出的成果对社会的意义不可估量

          • 家园 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恐怕不会这么想的

            人都是远看才伟大呀!中国人又好攀比嫉妒。400多元在当时真不少了。我爸买的整张老虎皮才200元啊!

            • 家园 恐怕看不惯的

              也多是新社会的翻身做主一派

              解放前这样的工资水准很常见。教授拿几百大洋一个月属于正常现象。当年交大的教授们每月领的薪水和赵丹等人从电影厂领的差不了多少。中学的教务长都能拿到一百大洋。解放后就不一样了

              • 家园 科学界内部相轻也是有的
                • 家园 这个都有责任

                  对于科研人员,科研这个东西,本质还是清苦的。有这点智慧,有这点投入,搞其他的,发个财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既然选择了科研,那对精神层面追求就多点。于是对工资,待遇很容易联想到被承认程度,以及地位等等。以前俺爹单位里面是专车接送上班的,普通科研人员坐大客车,高级一些的面包车,再高级一些的坐轿车,其实也就是上海牌,后来变桑塔纳。就为了谁去面包车,谁去轿车,每年,每月都要明争暗斗一番。最后还搞了个轮流坐。其实也就上下班几十分钟车程,一点实质好处都没有,但别人就是喜欢争。轮到俺爹去坐轿车了,他拒绝了,说了句:其实依维柯比桑塔纳舒服多了。

                  对于国家,斗胆说一句,国家很多年来搞得把饲料集中给个把兔子吃的做法,很有推波助澜的作用。N年前,开始重金聘海归们回来那阵,我就估摸以后要出点事情,简直就是二桃杀三士的简装版本。N年过去了,丑闻也多了,海归也臭了,土鳖们也没有阻挡住海归的潮流,大家都输了,输的最惨的还是中国的科研

              • 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两种工资待遇

                对旧社会的老人工资和以前一样,还稍微提了点;对新人是新工资,普遍低多了。

                老人的工资表面上和以前一样,实际购买力却大大提高了。GD这么做是为了统战,但制造了矛盾。很多老人后来被斗的很惨。

    • 家园 送花! Make me cry again....
    • 家园 唉,看着难过

      看着萨老大写叶先生暮年的样子,心里很难过。同时让我想起另一个老先生,王淦昌。

      记得那是夏天,我和我爸晚饭后出来遛弯,途径三十三中门口,碰见一老先生迎面走过来,乍一看和一般北京老人一样,老头衫,短裤,脚上一双拖鞋,背着手在散步。当时木樨地那段长安街还没拓宽,人行道也不宽。我记得当时我爸一把拉着我给这位老人让路。等老人过去以后,我爸悄声对我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是谁?那就是王淦昌先生!我虽然当时年少不太了解王淦昌先生在中国核物理界威名,但知道他是“863”计划的倡导人之一。回头看看王先生背影,不由问我爸一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我爸当时笑笑不说什么。

      后来在北京晚报看到,王先生就在他散步路上被骑车的撞伤,再后来就是他逝世的消息。

      • 家园 不必太难过

        前些日子看到一位炸药奖得主,90多岁了,躬着背,弯着腰在路上走。衣着简朴到就算在不讲究穿着的美国也算是很简朴。提着一些东西,用的是一个塑料袋装着,连包都没有。就这样看上去颤颤巍巍随时能被风吹倒的老人,走到台上讲科学的时候,那份从容潇洒,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科研的大师都不是平常人,对自然的探索让他们对人生也看的很透彻。我们觉得他们到了英雄暮年,其实他们心中还是非常年轻。

      • 家园 看到那则消息时候,长叹一声

        小的时候华罗庚也在街上散步,大家都自觉让路的。

        他的动作有点儿怪,拄着拐杖腿还一弯一弯的,不太利落的样子。

        后来听说他早年还要瘸得厉害,腿迈出去要划个圈子的,动了手术,才好一些。故此我想华老早年可能有过小儿麻痹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