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共:💬4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仔细看别人的帖子

          国内生产总值未扣除平减指数。扣除了的我就注明了。

          按照未扣除平减指数的GDP增长,和未扣除CPI的消费增长,也能看出,从2000年以来,没有一年消费增长超过GDP增长的。所以消费确实慢于GDP增长。

    • 家园 资本主义每5年左右发生一次转向

      美国人民每五年就有一次经济衰退,这人家早就总结成规律了,不新鲜了。不过彼得林奇说,他查过美国宪法,上面并没有规定美国人每五年必须经历经济衰退。

    • 家园 也是我每期都看的报纸
    • 家园 宏观经济调整进入新阶段

      CPI持续两个月下行,PPI加速上升。世界范围内,商品期货快速跳水调整,有助于减缓PPI上行的压力。欧洲经济疲软,导致资金流回美国,美元上升。美国“二房”引领次贷危机另一波...

      滕泰:“人口红利”后时代:走向财富的终极意义]

      蔡昉:经济增长方式缘何迟迟未变?

      汪涛:中国的通胀与众不同吗?

      一旦经济学家把问题看清楚以后,好象故事也就比较简单了,虽然现在只是过去了一半。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一)

      经济在减速,首先看到的就是贸易顺差增速在回落,其中出口依然增长很快,只是进口增长更快,这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飙升。

      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在国际收支层面上反映为贸易顺差的下降,在国民收入的层面上则表现为企业利润受到侵蚀,以及通过通货膨胀上升带来的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这方面的变化在去年底的时候市场和政府普遍都没有估计到。

      应当说,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仍然是影响中国和全球经济短期走向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它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增长方式可能也具有长期影响,值得充分注意。在大宗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的前提下,它对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压力在明年可能会逐步消失。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感受到了强烈的资金紧张的压力。

      但从总量角度来观察,迄今货币信贷增长率的减速并不惊人,为什么企业现金流的压力会这么大呢?

      这可能是因为通货膨胀——也就是大宗商品市场的飙升——的影响。

      经济名义增长率出现超预期的大幅度上升,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影响,这一过程实际上进一步增强了宏观政策的紧缩力度,这在去年底可能也是没有充分估计到的。

      下面这段话比较重要,他试图用紧缩来解释最近发生的一些微观现象:

      企业在现金流方面感受到压力,就需要调整生产、经营和融资活动。一个可能的办法是减持股票,包括正在解禁的非流通股,这可能与股票价格同期的大幅度下挫存在关联;另外一个办法是从国外设法融资,这会形成难以合理解释的资本流入,或者从民间借贷市场筹款,这会形成民间借贷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还有一个办法是降低投资,削减生产规模从而降低对资金的消耗。最后一个办法涉及到对实体经济活动的调整,粘性比较强,从而出现得比较晚,但可能正在发生。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二)

      然后他着重分析了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带来的以及未来可能的重大影响。

      房地产销售的大幅度下滑,房地产企业现金流恶化,土地招标流拍增多,草根层面的情况显示企业新开工面积和投资增速可能很快开始下降。与此同步,今年上半年建筑装潢材料的销售增长很疲软,家电销售增长的压力也比较明显。零碎的证据显示,由于今年以来企业盈利下降和现金流恶化,银行关注类不良资产上升比较快,其中相当的部分与房地产行业存在关联。

      房地产是全局性的不景气,面对短时猥琐的需求,供应的消化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企业产企业现金流的改善还需要时间:

      我估计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也许还需要10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样的估计充满不确定性,但比较清楚的是——地产行业最坏的时期还没有过去,甚至是还没有到来。

      一般而言,房地产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巨大的,一方面是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是通过财富效应对人们消费的影响。

      尽管今年以来地产市场如此大的调整出乎许多人的预期,但回头来看这一变化也许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避免了地产泡沫更大和更长时间的积累。微观层面的感受显示,实际上中国地产市场呈现明显泡沫化状态大约只有三个季度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所积累的价格涨幅相当大,但市场成交量并不算大,银行卷入的程度也不很深,局部地区的情况可能有一些例外。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三)

      这部分着重分析了石油和煤炭。

      中国的增量需求引起了石油的暴涨。

      当油价从每桶70美元涨到每桶140美元以上的时候,分析师们讲了很多关于中国需求的故事。从基本面上来看,部分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其他因素,包括原油和粮食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都存在一些基本的供求不平衡。这种供求不平衡的基本面可能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都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美国的存量需求的下降,又短期内平衡了中国的作用。

      同时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短期内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都在放缓,它们对原油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下降——即使中国的需求仍然在增长,这一事实也有助于石油价格的稳定。毕竟,美国在全球的石油消费中大概占到30%,中国则不到10%。

      再否定之否定:

      总体上,全球原油供求不平衡的基本格局仍然存在,原油价格存在长期向上的动力,寻求替代能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更加节约能源的生活方式的压力,不仅对中国存在,对全球也是存在的。全球为适应高油价进行的调整可能远未结束。

      中国自给自足的煤炭构成了主要的能源供应。从煤炭的需求来看,并没有大幅度加速,煤炭的运输等环节也未见到明显的瓶颈制约,所以主要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供应——小煤窑的关停等,

      比较奇怪的事实是:如果煤炭行业产能增速比较缓慢是造成煤炭紧张的主要原因,那么应该能够观察到煤炭产量增速的放缓,这方面不同口径下的数据很不一致,难以做出确定的结论。行业分析师认为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煤炭的质量在下降,这无法在产量的数据中得到很好的显示。但比较清楚的情况是小煤窑的开工或关闭在边际上对煤炭供求平衡影响很大。

      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带来的投资的下降,使得煤炭价格的飞涨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快涨不动了。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四)

      讲了现在的局面和原因之后,他将目光放在更长期的历史阶段来分析。

      从总供应的角度看问题,影响因素来自四个方面,即资本积累、劳动投入、资源瓶颈和技术进步。

      剔除房地产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来看,固定资本的投资在2006年以来就在减速了。从劳动投入来看,前几年的过热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导致劳动投入的不足,从而引起了工资上涨,工资上涨最先引起了第三产业的利润的下降进而引起了第三产业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是去年初开始的发生在中国的通货膨胀。

      2007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上在快速上升——仅仅使用蓝耳病和生猪存栏数据来解释这一现象过于勉强,至少是相当不完整的。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供应的紧张是这一现象背后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另外一个原因。

      随着经济的减速,劳动力供应不足的局面获得了缓解,工资增长也趋缓。但是,

      目前的挑战在于,由于资本投入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宗商品供应能力的增长可能都比较低。这种自然资源方面的限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构成明显的约束。短期内发达经济体的减速将有助于缓解这方面的压力;但如果未来全球经济重新转入强劲增长,那么中国面对的来自大宗商品领域的通货膨胀压力将会很大,需要通过严厉的需求紧缩来管理。

      如果希望扭转这一局面:

      一个可能的出路是在这之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如日本在1975年以后为应对石油危机所做的那样,但这涉及技术方面巨大的不确定性。非常清楚的事实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微观领域至少必须依靠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引导,而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扭曲,包括对电力和成品油价格的管制,以及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处罚和监管等。

      一个比较有趣的观察:

      一个猜测是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的技术进步速度相当快,明显区别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中无法归结于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可能比较大。这样的进程也许不会长期维持,但我们目前不知道技术进步的放慢是否在2008年已经开始。显然这样的猜测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数据研究的支持。

      从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主要是考察出口、投资和消费三个领域。

      出口的情况比较清楚,前文已经讨论,总体的趋势是减速和下降。进口方面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如果商品价格能够稳定下来,那么奥运后到明年进口会有比较大的减速,贸易顺差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可能无法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长率。

      关于投资,他认为受出口以及房地产不景气的影响,投资也会减速。

      他回顾了2007年底的政策决策:但是主要担心投资反弹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是投资反弹并未出现,倒是由于大宗商品的影响,通货膨胀发生了。

      就过去大半年的情况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人们在去年底没有预期到的,由此导致盈利恶化和企业现金流紧张,并影响投资是可以理解的;照此来推理,如果大宗商品价格未来能稳定下来,其对投资的压力也将逐步消失,投资也可能因此出现反弹。

      消费的情况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消费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继续上升,这与政府扩大内需,转变出口导向的增长方式等期望比较一致。但消费增长的驱动力量是什么?其增长的趋势又是什么呢?

      许多人认为消费结构的提升是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想法也许有道理,但与经验数据的吻合并不好。

      看起来消费结构变迁对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影响后者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松紧。

      劳动力市场逐步转向松弛将带来居民收入增长的减速,再加上资产价格方面的影响,尽管消费的增长仍然强劲,但其加速势头正在消失。

      下面是他的总结:

      综合总供求两方面的情况看,并结合前文的讨论来预判经济的基本趋势,可能的情况也许是:在承认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奥运后的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正处在继续减速的趋势中;通货膨胀最坏的时期正在过去;一些制约经济的短期因素,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使得短期内经济的减速相当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可能逐步消失或明显减弱,并推动经济增长出现短期的反弹,但经济不太可能回到2002-2007年期间连续加速的轨道上;随着通货膨胀的回落和经济减速趋势的进一步确认,宏观经济政策有必要逐步从紧缩取向调整到至少是中性和稳健的取向上来;在微观领域加速资源和要素价格的自由化,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必要和合理的价格信号十分重要;在政策操作领域,需要逐步放弃对信贷的总量控制,并转向以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调节;为了预防经济下滑过快的风险,财政政策也需要有所准备。

      一句话:真正的减速才刚刚开始,但是政府已经可以开始着手做一些事情了。牛市下半场未来,熊市下半场开始了。

      说一个我的感想,之前以为经济的周期或者说变化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进行的,但是从这一次宏观经济的走势来看,其实他主要发生在以季为单位的时间里,虽然说宏观经济的衰退可能会有若干年的时间,但是以季为单位,情况总会有所不同。如果接下来的事情果真如作者所说,但也比较顺利,至少我们可以开始着手解决了。但是“奈何想不到”,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新的因素呢,比如象从去年底开始的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外部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呢?

      高善文的牛市下半场之所以没有到来,很大的原因就是对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没有料到,因为,这次确实不同了,不同于以往的封闭经济体,中国现在已经深深的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

      高善文:奥运后的中国经济(五)

      从银行、企业、住户、财政和对外部门的角度,分析了在从前些年的经济扩张到随后的调整中会遇到的问题。认为:

      商业银行部门的潜在脆弱性是值得关注的。

      企业部门的情况也需要注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企业投资决策的审慎性可能会降低,并倾向于增加负债来扩大规模,从而带来杠杆比率的提升;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最终被证明存在问题的投资将被迫退出市场;随着盈利的下降和信贷标准的收紧,企业的杠杆比例也需要降低,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痛苦。

      如果说目前市场参与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仍然抱有一些疑虑的话,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对市净率的压力无疑是这些疑虑的重要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现在要考察企业,需要考虑的不是净资产收益率ROE,因为他一定会下降,而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因为ROE里面已经包含了杠杆,随着资金面的收紧,即使企业的ROA不发生变化,ROE也是会下降的。

      幸运的是,从总量数据上看,尽管经济的扩张过程连续而且强劲,但中国企业部门杠杆比率并未出现异常的上升。

      比较清楚的是,即使未来经济在调整过程中出现问题,住户部门也不太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看来,银行如果发生问题,不会是因为房地产个人贷款带来的,因为中国真正的房地产泡沫也许只有三个季度,还未积累大量的问题贷款。而会是企业贷款,比如说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可能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政府部门和对外部门的情况应该可以放心。

      总的来说,他还是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通货膨胀,而不是经济减速,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劳动力供给的紧张作用依然存在。

      在未来的经济调整过程中,政府无疑要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但历史的教训显示通胀的底线应该是通货膨胀预期得到合理控制,同时通胀压力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得到充分的补偿。在这方面政策的走向和影响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同样是扩张与调整的轮回,90年代与00年代的中国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国退民进中私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而且中国已经深深的涉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中。

      990年代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并且比较小的经济体,当时政府正在努力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并对经济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90年代早期的经济扩张过程产生了大量问题,在1990年代后期的经济调整过程中集中表现为银行坏帐的大面积爆发、企业相当普遍的经营亏损以及广泛的下岗失业。

      经过2002年以来的经济扩张,中国已经成为相当开放并且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经济体,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力也在下降。无论未来经济调整的方式和路径是什么,这一过程都将产生全球性的影响;中国已经大体确立起来的商业银行制度和自由企业制度将经历周期下降的挑战和考验,这一过程将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仍然不很确定,但我们比较清楚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情况相对稳健,而自由市场制度具有强大的自我纠正能力;即使在未来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经济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制度将会变得更加完善,中国企业会变得更有竞争力、中国经济也会变得更加强大。

      转型方案上报 增值税五年改革“赛点”

      这是不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一个促进措施?

      “两房”问题难倒鲍尔森

      奇文共欣赏

      交银施罗德 史伟:市场的智慧

      资本市场的存在决不是用来犯错误的,而是用来给资源配置的。比如,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苏宁美国美就没有今天的神话。

      高善文:黯淡的图景 中国企业盈利压力堪忧

      旧文一篇,当时没有引起我多大关注。但是在看了它的奥运后经济展望系列后,发现它的思路是连贯的。即使当前内生通货膨胀和输入通货膨胀都有所减缓的趋势,他告诉我们,这样的通货膨胀压力是长期存在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持续受损,转型必须发生,一段时间内也不能全面放开资金面的紧缩力度。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李鑫:中国不再支撑高油价?

      飓风过后,损失小于预期,石油继续大幅下探,看来短期内商品市场对经济的压力要小一些了。

      孙明春:中国经济走向全面疲软?

      孙明春:失真的中国PPI

      他一贯强调的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这里认为PPI很难传导到CPI,而只会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商品市场调整会减缓PPI的升势。

      滕泰 :寻求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合理边界

    • 家园 阅读《背刀客.行者》之—逻辑

      2007年上半年投资总结(1)

      2007年上半年投资总结(2)

      在这里,他做了一个赌博性质的判断:全球总需求不会萎缩,而是不断增长。在总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供给成为瓶颈,也就是受益方,供给包括原材料、能源、资本以及劳动力。鉴于中国的人口高峰尚未过去,他判断中国的制造业继续繁荣。

      1、基本面的大背景,是总需求的超预期增长。由于911之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紧缩过程,那么此后全球经济具备了货币扩张的较大空间。

      可见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基本面的支持,以及非紧缩的货币政策。

      2、经济和股市一样难以预测,谁也不知道强大的需求何时干涸。

      正因为如此,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来自美国的需求显然会下降,但是大家依然在讨论“脱钩”,因为大家不知道,来自欧洲、亚洲、中东的需求是否会同步萎缩。现在看来,脱钩论破产了,因为至少中国的出口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并未破产,因为全球的需求依然强劲,以至于原材料以及能源价格狂涨。

      3、从05年开始全球通胀抬头,这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而不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尽管原材料和燃料价格在飞涨,但是整个加工业的利润得到维持,甚至在06年后出现显著上升,说明是需求的拉动,而不是成本的推动,带来了本轮通胀。

      与高善文的判断方法一致,利润增长与成本上涨同时出现,说明工业体系的劳动生产率在快速提高,超过了成本的上涨。

      4、无论是原材料价格还是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能够很好地与原材料供求和资产收益状况匹配,单纯的流动性推高价格的因素并不重要。

      今天的这一切都说明,流动性过剩并非泡沫出现的根本原因。比如石油,比如铜,...

      5、只有在经济体系存在大量富余资源(设备利用率低、失业率高)的情况下,通缩才是常态,一旦全球工业体系设备利用率达到上限,不得不追加工业投资,一旦全球主要工业体系失业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通胀的出现将不可避免。

      常常要思考:通胀是什么,通缩是什么?据葡萄说“通缩是财富加速流入上层手中的过程,通胀是财富从下层手中加速流出的过程”。说明,涨缩其实都是博弈和变化,居于权利上游的总会受益或免于受损,而居于权利末端的总是遭受损失或享受不到应有的收益。结合背刀客的论述,技术进步快,劳动生产率高的时代,劳动力倾向于过剩,失业率会高,工业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价格不会上涨,只会下降,这就是通缩,显然这个过程是资本家权势者快速聚敛财富的过程;当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比如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或者资源、人力的成本上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利润空间就会缩小,竞争中的企业会倒闭而最终的幸存者会提价以保证利润空间,这时通胀就到来。此时倒闭的企业以及没有谈判能力的劳动者就是牺牲品,因为他们的财富消失或者缩水了,而上层权势者则继续保有其财富,相应的相当于总财富作了一次重新分配。

      6、而且经济将在温和通胀中走完本轮繁荣

      这明显是个误判,但是下面他有观测条件限制:

      7、如出现下述任何情况,就要减仓:(1)通胀超过6%;...

      所以,虽然他2007年中保持乐观,但是并不是与他2008年的保持悲观不一致,而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了,总需求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即使美国发生了次贷,而是供给发生了问题,因此全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起来了,通胀会带来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各国央行为了对付通胀采取的紧缩手段,会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

      经济指标猜猜猜

      转折?

      转折?(2)

      • 家园 牛市前夕-2005年

        2005年

        10月8日 投资者日记

        呵呵,这个是用来扯淡的。其中谈到了公司的投资行为:

        中国的上市公司平均会用每年收入的10%-15%进行投资,这些投资项目里面,可能有都江堰工程,但更多的恐怕还是三门峡。

        好的决策,总是用不了多久就焕发出神奇力量。坏的决策,也是用不了多久就会显出碍手碍脚的本性的,回首上市公司的众多决策,第一年有待见效,第二年市场变坏,第三年国家法规变化,第四年就泥牛入海不再提起了,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那些在投资活动中让大家一再失望的公司,还是回避为妙。

        所有的行业以及公司都有存在的价值,也都有投资价值,经济有周期,行业有景气盛衰,但是优秀的战略家、经营者和管理层,才是公司价值所在。想起大家争论的“平庸行业/公司中的优秀公司”,还真是一言难尽。

        10月9日 投资者日记

        这个谈投资理念,充分暴露了他对这个行业存在合理性的虚无的看法,呵呵。

        估值方法,总是适应市场形势而生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美国的股票估值,经历了忽视估值阶段、市盈率阶段、成长性估值阶段,到现在已经比较注重公司治理和核心竞争力了。而背后的力量,是美国家庭把养老的希望和大量的财务资源,投入到这个市场里来。充足的资金源泉,不断改造着投资对象,也改造着投资规律。萧条期,要谈资产价值;上升期,谈成长性;平稳期,谈企业竞争力和业务模式创新;即使在美国市场普遍高估的情况下,还可以谈金融套利。不管怎么谈,都有源头活水,汩汩而来,水流不断,思维不止。

        10月10日 投资者日记

        其中谈到了中集和中兴。我未曾看到他有清晰或者说单一的投资理念。前面谈到“都江堰”的时候,他的看法倾向于是一个价值投资者,呵呵,重视资产质量,投资的年限,希望是跨越历史的——永远。而这里,作为一个基金经理,他的看法倾向于趋势投资者。

        中集从一个撮尔小厂,不断负债经营,不断价格竞争,不断收购兼并,终于走到今天这么一个行业龙头的位置,这实在是管理的魔力,行业固然有周期,但是滤掉行业周期的因素,仍能清晰看到中集不断向上的长期成长趋势。

        这个是对中集的管理层的赞许,这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题外话,中集陷入困顿已经有一段日子,还有很多讨论...

        对于中兴这样的制造业公司,估值系数并不重要,盈利增长才更重要。中兴上半年虽然录得34%的业绩增长,但相比于前两年70%的速度,已属放慢;从增长的质量来看,更多的是财务性增长,所以股价仅录得13%的同比增长。

        估值系数并不重要,盈利增长才能重要,这应该是趋势投资者的表现。将估值的任务交给市场,市场没有癫狂或者极度不自信的时候,会给出合理的报价。那么投资者关注的就是公司本身了,公司如果表现低于市场预期,股价表现就会差;如果符合预期,就会取得平均收益;如果超出预期,就能录得超额收益。

        10月11日 投资者日记

        这个是关于高善文的宏观报告。这里面我感兴趣的有两点,一个是当时高善文的逻辑和预测,二是后面他提到的熊市末期的市场表现。

        光大高善文博士发布新的宏观报告,对经济走势做出了清晰预测。本轮投资过热,带来了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了产品价格难以上涨,所以目前正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时期。高增长和低通胀,对宏观调控当局及证券市场具有相当大的迷惑力,使大家误以为经济运行健康,形势大好,而对于谨慎的投资者来说,这是调整结构的最后时机。高善文参照上一轮周期的情况,对本轮周期进行了如下推演:

        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中期,高增长和低通胀持续,由于产能的增长,造成就业的增加和工资总额的提升,消费品行业景气提升。2006年下半年,产能过剩造成企业利润大幅滑坡,企业利润的滑坡和金融改革引发的信贷紧缩,造成企业投资大幅减少,总需求增长大幅滑坡,由此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滑坡。投资的降低导致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期,直到产能过剩的情况减缓。产能过剩的减缓,要依靠需求的自然增长、政府的总需求刺激和供给侧的淘汰及兼并,这些可能是长期的过程。

        这个要大段的引用。因为有高善文的完整逻辑和预测。当时宏观经济依然处于Goldilocks economy的周期中,全世界!高善文的逻辑和预测总是侧重于国内,对国际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他当时认为即将发生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因为产能过剩,而需求不足,他觉得问题会出在需求侧。而现在看来,这个情况至少没有按照他预测的那样发生,他没有想到强劲的需求是如此强劲,也没预想到国际贸易会先出问题,不是国内的需求发生了问题,而是国际。事情后来是这样发展的:需求并没有枯竭,而转而有泡沫化的趋势,国内的问题首先出在供给侧,第二产业的供给没有问题,生产效率还在提高,全球的强劲需求帮助中国消化过剩的产能,第三产业由于劳动者工资的提高或者说劳动力供给的缺乏,从而引起了通货膨胀(这是高善文后来的观点,一家之言,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去年开始的通货膨胀的真正源头是什么。很多人说,毫无疑问是货币的过多发放;还有人说,是猪肉等因素的扰乱;高善文说,问题起源于第三产业。虽然2008年CPI在回落,也许回落的只是偶发性那部分,真正的通货膨胀并没有过去,还正在进行)。中国央行早于后来全球通货膨胀的发生开始了紧缩。然后,是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贸易,这个侧面的需求发生了问题,和其他多重因素交织,引起了现在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行的局面。等待他们总结吧,...

        总体看法是防御性品种涨不动了,周期性品种跌到底了。市场缺乏上行动力,等待变化。从资金面看,年底机构资金会大量收回,而500亿QFII要进来,新股年底之前发不出来,但最迟明年一季度得出来了,筹资总量也不少于500亿;从估值看,防御性品种股价透支了成长,需要回调以创造买方力量,周期性品种股价已经预先反应了盈利下降,需要等待时间证实盈利的下降以诱发卖方力量。打破市场僵局的是谁,QFII?政府?还是让市场自然阴跌?亦或是人民币突然的升值?

        兵家说,要地先争,困地莫守,兵行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感觉上现在需要缓缓减仓,以等待将来某一天的急遽加仓。对于目前估值水平还不高的中下游的品种,可以不动如山;对于感觉上是低估的周期性品种,那还是疑地莫守为好。

        这个是对当时市场的描述。不知道经过了几轮的行业轮替,漫长的熊市最终使得投资者放弃了所有的周期性品种,并且任何时候都在狐疑,觉得最危险的时候还没过去(?)。投资者选择的是防御性品种,但是防御性品种的估值已经很高,所以无法继续涨下去了。后面两句,充分说明了熊市末期的投资者心态。只是,我确实不了解,上一轮熊市的发展状况和真正根源。为什么宏观经济良好,而股市进入熊市,制度性原因?还是2004年的宏观调控引起的宏观经济调整还未过去?

        10月13日 投资者日记 市场面临转折

        不知道他这里的转折是什么意思?

        首先提到了高善文与哈继铭之争:

        1)市场对未来两年经济走向看法分歧,以光大高善文为代表的一派观点认为经济将持续下行并出现通缩,以中金哈继铭和国信杨建龙为代表的另一派认为经济将成功软着陆并维持高增长。两派观点在高增长低通胀以前,无法用事实鉴证,而此后两个季度的经济实际表现,将鉴证至少一派是错误的。核心的观测指标就是出口和投资。高派观点是出口继续高增长,投资增速下降;哈派的恰恰相反。我个人倾向高派观点。

        不知道哈继铭的逻辑是什么,不过看起来他们都没押对。高善文是基于结构性问题,从而推导出经济走势,虽然高善文看到了问题,但是过早预言了调整。出口直到2008年才出现问题,这个高善文对了;投资由于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而下滑,这个高善文错了。

        2)市场对大盘走向看法出现重大分歧。中金再次抛出700点论,而多方的观点则比较散乱。看空的理由,主要是估值和其他股市泡沫破裂的经验跌幅;看多的理由,主要是股改和汇改。奇怪的是中金竟然宏观看多策略看空,充分说明许小年这个经济学家和策略师兼而为一的人离开中金后,中金研究的整体性有下降。我个人倾向于看空。

        中金的逻辑看起来也没问题,秉承哈继铭的观点,他们认为宏观会软着陆从而继续高增长;而股市会由于估值没到世界股市熊市底部而继续下行。为什么背刀客会奇怪,因为他觉得估值不是问题,趋势才是根本,向好的宏观经济不对对应疲弱的股市的。

        2001年以来的价值回归进程中,虽然大盘逐年下跌,但投资主题并不缺乏。2001年下半年是大盘新股;2002年开始是周期性股票;2004年开始是反周期股票,预计2006年仍会切回大盘新股。这可能是风格方面的主要主题。

        猜测一下,2001年是不是五朵金话?2002年是不是因为投资过热而带动周期性行业快速发展?2004年是不是因为宏观调控而转向非周期性行业?

        随着投资、出口拉动力的降低,消费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凸现重要性,行业投资主题,很有可能在消费品和服务业。消费品将体现三个特色,,第一,消费结构变化;第二,非品牌商品向品牌商品让出市场份额;第三,竞争过度导致产业链条上利润集中在少数竞争不多的环节。

        他跟高善文观点一样,所以认为投资会降低。

        不过对于消费行业趋势的看法,倒是非常的准。

        从第二方面讲,一般的消费品制造业,不应获得过高溢价。双汇发展、国投中鲁以及弱势品牌的其他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业,不值得长期投资。

        从第三方面讲,有很多例子。比如,汽车消费领域,利润会向具有一定垄断性的高速公路、加油站、汽车媒体等行业集聚,而汽车厂商由于过度竞争,利润会越来越差。住房消费领域,利润会向土地拥有者、城市公交、建材超市集中,而开发商利润将持续下降。再比如,快速消费品领域,利润向超市集中,厂家利润将下降(强势品牌的除外)。城市公用事业消费方面,利润向经营企业集中,建筑企业和生产企业利润下降。关注中国石化、宁沪高速、大商股份、华联综超、申通地铁、申能股份、招商地产、歌华有线。

        10月14日 投资者日记

        延续上一篇的对此轮熊市的检讨。

        今日大盘缩量盘整,股指下跌幅度不大,值得关注的是基金核心资产出现大幅下跌。

        周期性品种,长电、宝钢、中石化、招行基本随大盘下跌,体现了估值对下跌的一定抵抗。过度透支成长性的港口、机场、高速公路行业出现急跌,其中盐田港(已无成长性)、赣粤高速、现代投资、福建高速放量领跌,这一板块有可能在此构筑头部或肩部,并步入长期下降通道。内需题材股仍维持强势,商业、医药、通讯设备和软件类股票表现最好。

        在缺乏价值投资机会的市场里,价值投机会盛行。价值投机的核心,就是成长预期。在本轮周期上升阶段,周期性股票以其伪成长,压倒了稳定性股票;在周期头部,稳定性股票以其伪不衰退,压倒了周期性股票;而在稳定性溢价走到极致的时候,市场突然开始题材股炒作,稳定性溢价立刻成为稳定性折价。这是风格上的嬗变。

        成长预期是不是也是投资急功近利的表现?按照资产质量重于业绩增长的观点,好公司在景气底部或者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时候,依然可以投资,而按照成长预期的观点,如果会在底部运行相当长的时间,不知会如何抉择?究竟怎样衡量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

        周期性股票--〉伪成长,可以理解,稳定性股票--〉伪不衰退,比较费思量。当市场转入熊市的时候,投资者风格转向保守,因为稳定性股票业绩不会出现大幅下降,所以投资者追逐稳定性股票,说白了,是另一种“成长预期”。按照作者的观点,并不赞同这种投资观,追逐业绩。稳定性溢价走到极致,并不是说稳定性股票开始衰退,或者稳定性股票价格不能支撑业绩,而是说周期性股票的业绩或者说其股价反映的未来业绩衰退预期已经走到极致。

        行业上的嬗变,行情先从投资品和出口品开始,然后向支持投资和出口的基础设施行业发掘,最后向与投资周期密切相关的奢侈消费品行业做最后的发掘,最后,于今年四季度开始,全面抛弃这一整套产业链,转向消费和服务。

        市场接下来可能进入普跌阶段。作为游戏的参与者,不能忘记的一点是,在下跌中,对一部分股票来说是最后的逃命机会,而对另一部分股票来说,是大牛初期不可多得的建仓良机。

        这个时候的普跌是什么意思呢?对应当时的宏观经济的什么状态呢?

        10月17日 投资者日记 习惯思维与投资

        [URL=][/URL]

    • 家园 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5)

      前面说次贷和通货膨膨胀。现在看到很多人已经转向,讨论本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和中国能走出此次危机必须的改变。

      万科周刊的“圈总”: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经济乱局?

      行者(背刀客):中国经济的未来增长点

      行者:2008年的研究重点

      孙明春 : 慎言中美“脱钩”

      孙明春 : 中国企业的真实竞争力

      孙明春 : 中国增长转型其路修远

      滕泰:为什么没有形成强势人民币?

      这篇文章带给我一个思考,人民币升值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只听说美帝国主义不断的敲打我们,说我们不恰当的人民币汇率,带来他国不公平的竞争压力。然后我们的人民币就开始转而盯准一揽子货币。为什么我们必须升值呢?该升到多少呢?看完这个文章后,我隐隐觉得,可能的逻辑是,在中国美元结售汇不受限的假设下:中国生产力提高-〉生产的财富过剩-〉通货紧缩-〉人民币升值。而不是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提高-〉生产的财富过剩-〉形成超额外汇储备并在国内发行等量的货币-〉外汇储备管理困难以及国内充斥大量过剩人民币。

      作者观点:

      1、在二战欧洲复兴过程当中,虽然同样是在美元体系下崛起,欧洲财富的增长带来了大量的欧洲美元;中东地区的富强使中东地区积攒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经常在全球范围内到处流动,但是没有影响到国内的货币体系。日本的富强和东亚的崛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亚洲美元。

      2、现阶段,由于人民币国际化没有推出去,而中国的结售汇体制不允许形成一个私人和企业参与的中国美元市场,所以造成了中国央行资产和负债同时扩张。资产的扩张造成巨大外汇储备的贬值压力,而负债扩张使国内发行大量钞票造成流动性过剩。也就是说这样一种体制使中国生产的财富过剩——没有造成国内的通货紧缩,反而转化为国内的货币过剩。这么多的货币供给,要么造成股市暴涨,形成股市泡沫;要么推动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涨,造成贫富差距过大;要么推动CPI上涨,造成温和通货膨胀,甚至于以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三个中间进行选择政府必须有所权衡。

      3、如果中国面对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如果某些人始终固守所谓GDP的概念,不懂得在升值之前大量增加海外的外币来扩大本国的投资,也不会在升值过程当中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更不懂得在升之前和升之后调整本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也不在升值以后完成大规模的海外投资的体制准备,中国出口的东西输出到哪里,中国就为哪些人打工。

      背刀客:2008-7-6 市场观察

      非常鲜明的观点,非常清晰的表述。

      Robert Koopman: 中国出口产品国内增加值几许?

      作者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办公室主任。

      孙明春:利率已不是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最好标尺

      再一次说明了中国利率和货币政策的特殊性。因此而降低了加息的必要性。

      滕泰:A股市场估值体系之伤

      几乎可以说是酣畅淋漓。这个市场主流的定价者——基金,打着不确定的旗号,直接将市场驱向了最悲观的预期,本应是稳定的长期投资者——保险,做着短线坐庄的勾当。都说要将价格定在重置成本附近,若果是这样,产业资本上市干什么?

      背刀客:成长股盛宴结束(1)

      背刀客:成长股盛宴结束(2)

      很清晰的描述了93年到这次牛市之前的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轨迹。名言警句:

      1、我这里不得不单用一段来赞美中国经济的弹性...这使得我们对2006年后中国经济康复的潜力也不能低估。

      2、政府最关心的,第一就是财政。当财政负担过重时,一定会向民众摊派,这种摊派,在98年,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是银行,第二是股市。摊派的主战场是银行,国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政策,决定哪些国企可以赖掉利息,哪些国企可以连本金都赖掉,银行摊派的后果,就是高额的坏帐率,就是国家现在要用基础货币去补银行的窟窿,就是银行资本积累的不足和在经营刚有起色的时候要廉价卖给外国投资者。摊派的次战场是股市,...

      3、中国政府向广大投资者的摊派,是资本市场的原罪,是政府试图用这一次的送2送3洗刷的原罪。

      4、对如此众多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经营效率低下的公司,如何做多?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把钱赶进来,只要把规矩赶出去。只要有钱,就有人做多,只要没有规矩,就有人敢疯狂做多...

      5、基金,这个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从成立开始,就不得不接受印在额头上的“贼”字,既然诞生于贼的国度,又怎能摆脱贼的宿命?

      我们看到,至今为止,证券市场依然是政府手中把玩的工具,政府利用他渡过难关之后,希望他可以健康发展起来。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有没有可能,在某一天,政府重新操起这个工具。如果在此之前的操作手法是直接的制度缺失下的赤裸裸操纵,而今以后,就可以用如小虎所说的中石油这样的大怪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依照此文的逻辑,我们迫切要知道的是,政府现在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打算开始怎样的雷霆手段?

      这并不算悲观逻辑,这并不算价值投资者的失败,因为这个国家这个市场,公有经济依然掌握着半壁江山而且是最核心的半壁江山。所以,我们要投资中国股市,就要像投资任何一家公司一样,我们需要考虑考虑这家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现状。

      许小年:宏观微观要分清

    • 家园 阅读《21事迹经济报道》(4)

      谢国忠:破解油价泡沫

      我对风口浪尖上的人和文,一向都选择性回避。在2003年左右,对经济好奇而又几乎无概念的时候,读过谢国忠的文章,只知道他是个发出“盛世危言”者。

      读这篇文章,一个感想就是逻辑链条简单明了,数据足够佐证其论点,比很多“言之无物或者看过会忘掉”的文章,要强许多。文中论点:

      1、2007年夏季伊始的原油价格快速上涨是货币现象。

      2、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超过80%的需求增长来自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中东地区的原油出口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高油价大幅提高了它的出口收入,而收入增加又刺激了国内对原油的额外需求。在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价格管制或者补贴是维持原油需求的重要因素。

      3、经合组织(OECD)国家对原油的需求已连续三年出现下滑。国际能源机构预测,OECD国家的原油需求将减少0.3%,即每日20万桶,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需求下滑。欧洲和日本消耗原油是美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压缩原油需求的空间相对较小。

      4、由于关闭了一些核电站,日本原油需求大幅增加。很难判断日本要多久才能修好它的核电站。一旦修好,加之日本原本就是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那将成为原油价格下跌的催化剂。

      5、总之,在需求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关于价格上涨对需求影响的复杂图景。供给方面的情况比较简单。油井依旧开足马力生产。

      6、在需求活跃和供给固定的条件下,金融投机可以非常有效地推动价格上涨。弱势美元、通货膨胀加上需求弹性和供给约束,使得石油市场成为理想的吸纳资金的场所。下面引用的数据可能很不正确——投资商品期货的基金从2003年的13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亿美元,一些人则认为在商品市场的投机资本总量高达2万亿美元。

      7、这场石油泡沫的破裂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新兴市场取消补贴,这会让油价见顶;第二阶段,等到美联储开始升息,直到利率高于通胀率时,石油价格将大幅下降,即泡沫破裂。

      8、高油价还会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近期的美联银行(Wachovia Corp.)事件及华尔街主要金融公司债务评级被调低,提醒我们金融体系仍不稳定。要到2009年年中,美联储才会考虑提高利率,利率超过通胀率则要等到2010年年中。

      相比其数据和逻辑,他的2010年中石油泡沫才会破裂的论点,则明显更像是臆断。石油泡沫可以在世界经济阴云惨雾下挺拔那么久?

      高善文上面的一系列分析的明显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息息相关。既然中国经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向型经济,分析中国经济就必须有全球经济和政治的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余永定:全球滞胀中国之策

      胜在全面。到了这个时候,也算认清了形势,并加以总结。

      虽然数据不够充分,观点不够鲜明,推测不够令人信服。但是,总算比较全面、应景的给这个时候的形势做了个注脚。

      2008:本轮经济周期进入调整区间

      警惕未来经济增速回落

      世界经济告别“大缓和”的黄金时期

      货币政策的紧缩只能定位于预期引导

      简单的紧缩政策和价格控制并非最佳选择

      雪灾和震灾将轻微改变2008年宏观经济

      油电价格新政推高CPI几许? 高善文:中期冲击应该不会超过0.6个百分点

      高善文指出,中国的粮食价格与第二三产业GDP平减指数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粗略测算显示,考虑到实体经济目前的通胀压力,根据历史粮价和GDP平减指数之间的关系,粮食价格很可能需要上涨25%左右。然而,目前粮食价格同比涨幅仅不到10%,这可能主要与政府抛售存粮的行为相关。但总的来看,即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25%,对CPI的冲击在1.2个百分点左右,也仍然无法弥补肉禽类价格回落对CPI带来的影响。

      高善文:CPI和PPI走势背离所隐藏的秘密

      2007年伊始的CPI迅猛上涨,受猪肉的微观供需扰动很大,粮食蔬菜等基本生活资料次之。所以,在世界经济在2008年进入全面通胀的时候,中国已经稍早启动了紧缩的政策。今年以来,猪肉以及粮食的涨幅回落,带动CPI开始下行,预示着居民的通胀预期会有所减弱,但是PPI是对企业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高善文说:

      1、不同传导机制决定CPI、PPI继续背离。CPI指数是由于国内消费拉动的;而PPI上涨的压力则是输入型的。煤炭、钢铁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是PPI上升的主要原因。

      2、使用价格管制造成政策性回落,政策性亏损测算:(PPI-CPI)/前四月CPI平均值,通过计算,现在这个亏损已经达到16%左右。政策性亏损表现在行业上,突出的就是煤电油运四大行业。

      3、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上涨和农民的通胀预期,未来几个月粮食价格涨幅可能将继续上涨,不会出现失控。同时,根据历史上粮价与二三产业GDP缩减指数的关系,我们测算本轮粮食价格涨幅上限应该在20%-25%左右,考虑到粮食在CPI中的权重,即使国家放开粮食价格,其对CPI的影响大概在1-1.2个百分点左右。

      4、抑制M2供应量增长是通胀回落核心。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双月论坛”——中国经济须防止由偏快转为偏冷

      听听来自第一线的声音,呵呵。

      高盛: “金砖四国”通胀冷暖有别

    • 家园 小非能不能被称为产业资本是有疑问的

      大多数小非是以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公司的。他们压根就没想过做产业投资

    • 家园 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3)

      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阅读范围.

      阅读这些比较专业的文章的原因是,为了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导投资实践.

      虽然,宏观经济的发展总是有逻辑链条的,但是这个逻辑链条过于复杂,预先总是很难把握.

      至少,对于小投资者而言,确实很难把握.

      但是,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又是如此巨大,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只能是:

      1. 投资基本面好的企业,确定增长,优秀的管理层,空间巨大,...;考察基本面,也未必是拘泥于数字,而是要把握企业发展的"逻辑轨迹"--比如,销售额的增长,毛利率的提高,等等.

      2. 在尽量合理的估值下投资企业,对于持续增长的企业来说,市盈率的考量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复杂的估值方法.合理的市盈率+确定的增长,那么收益几乎就是"固定"的.当然,没有什么是固定的,所以就有了"安全边际"的说法.但是,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对安全边际过于苛求,合理的估值即可考虑,合理的估值是基于对基本面的详尽考察而言的.追求合理估值或者安全边际,并不是要抄底,而是为了保证收益.在合理的估值下投资之后,即使下跌,也不会恐慌,因为企业的估值还是会回到基本面.

      3. 投资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比较弱的行业,淡化对宏观经济的研究,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并非要固步自封,限制我们的投资范围,而只具有一个方向性的意义,就是要"少做宏观经济的判断,并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4. 不在估值高涨,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顶峰时投资,这个时候只考虑卖出,而在估值下降后进行投资.这个等于废话,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依据宏观经济来指导投资,而是说,在此时投资,才能找到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企业,因为,如我们所知,在牛市中,我们比较难找到估值合理的企业.但是,仍然,这并不是说要"抄底",也许你在买入之后,价格还会下跌很多,但是你知道,你买入的估值已经合理.

      5. 如果要对周期性行业进行投资的话,怎么确定他的基本面?因为他的基本面本身就包含了宏观经济的考量.即使你确定这个周期性行业的企业"质地优良",但是也不得不防他会死在周期性的谷底,因为种种原因.

      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对宏观经济的解读,已经逐渐清晰了,虽然还有很多事情在发展中,我确信,在年底的时候我们会基本把握其态势和走向.所以,虽然股市还在迷茫中寻底,但是,到年底的时候,底部就会显现出来,虽然还难言一定会走上上升通道.

    • 家园 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2)

      陈志武:次债危机启示:金融创新并非刀刃之舞 对照王江那篇文章来看,很有意思。两个人的视角不同,似乎观点上形成了交锋,但是也许没有,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文中两个观点很有意思:1、

      对这次危机的解读已经很多,但在本质上,其起因跟中国很多国有企业失败的原因很相似,就是当委托代理关系链太长或被扭曲之后,没有人会在乎交易的最终损失,时间久了问题就要酿成危机。

      与王江的“金融监管制度的滞后与经济基本面耦合起来导致危机”不同,陈志武强调了金融制度。2、

      流动性相对于GDP或任何产出指标的比例上升,本身并不能说明流动性“过剩”。
      陈志武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市场化,以及原来隐性的市场活动显现出来,流动性指标本来就应该相对GDP上升。

      对我来说,他们的观点听起来都很有道理,很有逻辑性。只是对宏观经济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运行,他们的逻辑是否言之成立,还需要“系统”的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

      唐学鹏:控制通胀才能确保经济增长唐学鹏是个“反通涨斗士”,主张用加息来尽早遏制通涨。文采很好:

      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外部世界现在都在忍受通胀的困扰,很多明智的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大力对付通胀,压缩国内需求,他们特别希望其他国家不要过度压缩需求,因为这将降低调整国的外部需求拉动力,他们更渴望某个国家既在国内保持低利率的投资拉动状态,同时将该国的汇率迅猛上升(扩大了该国的外部购买力),因为这就意味着该国可以分担调整国的内部调整成本(保持比较旺盛的外部需求),毫无疑问,整个世界都希望中国成为这个“倒霉”的角色。美国是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赖掉”其责任,而中国则需要“硬挺”的方式来承担国际调整的成本,这是一个奇特的对比。

      与下面王庆的文章可以呼应。

      王庆:全球央行大博弈

      通涨真是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佩鲁诺:重历30年代?抑或70年代

      文章来源于LATWP,作者Tom Petruno,是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者

      即使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经济学或者说经济学家还不能为我们预先指点迷津,但是,即使作为时候检讨理论、总结现象和书写历史的学科,它同样是弥足珍贵。我们必须对我们和我们的群体的行为进行认知。现阶段,我们的历史和经济乃至政治,运行到了什么阶段?现时刻,我们的态势(通涨、全球化等等)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局面?与历史有何相似?我们的未来指向哪里?我们工作和投资着的国家行业企业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进?既然,经济活动已经演变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经济规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经济学来回答。

      王庆:“热钱”可控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

      外资机构中的经济学家已经被舆论普遍妖魔化,认为他们是屁股决定脑袋,使得我的阅读中,很难取舍甄别。这篇我作为一个简单的教程,教我如何计算热钱,告诉我央行将如何应对热钱。题外话: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模拟:王庆是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他们早已经在中国埋伏了很多热钱和投资,人民币升值对他们很有利,所以他们鼓吹升值并驳斥热钱论,所以,即使他用的论据都是正确的,论点也部分正确,但也是有利益倾向的,至少没有完整的评估热钱的危害,即使是有限规模的热钱。

      形势真复杂,彻底看不懂。现在的问题似乎是“通涨”,前段时间学习到:通涨是经济体运行进入不稳定状态,各产业和企业在相互博奕,定价权强的行业不受影响,定价权弱的行业利润收到侵害,最终造成经济的减速,强势部门最后也身受其害。比如,这次的通涨,就是美元的贬值引起了不稳定的加剧。现在看来,通涨的成因还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经济体不是那么容易进入不稳定状态。想起前半年,高善文的“下半场”论很受关注,现在,则至少暂时落空,熊市几乎会成为事实。我就想:高善文也遗漏了什么?导致判断失误?下半场还会来临吗?他对通涨疏于警觉?于是,找来他关于通涨的分析:

      高善文:克服通胀的明智选择

      高善文在这篇报告里,深入分析了2007以来通涨与2003年通涨的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如何克服此次通涨。他的观点明显不是货币派(我理解的货币派,至少我没看到货币派给出如此翔实的分析)那么简单——钱多了,投资过热,需求导致通涨。总结一下他的观点:1、中国的PPI指数与美国的基本同步,因为工业品以及原材料是世界定价。这次通涨,没有观察到PPI指数的同步大幅上扬。2、中国食品类价格与GDP缩减指数大体同步波动,内在逻辑是:GDP缩减指数(通涨指数)决定了农户的积极性和成本,进而影响食品类价格,食品类价格并非由农作物的丰欠收决定。3、劳动力工资加速上升,超过了第三次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进步,是2007年以来通胀压力快速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劳动力工资的加速上升,并未超过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所以第二产业的盈利依然在增加。进口品价格上涨会导致通涨,但是,部分由于成品油价格管制,部分由于CPI构成的原因,石油涨价对2007年中国通胀的影响并不大,工业部门总体上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收了这一影响。4、94年和04年的通涨:由于总需求上升等原因,存量资本会出现短缺,从而形成资本要素价格的上升,推动通胀的发展。存量资本短缺会表现为经济的供应瓶颈(例如煤电油运的紧张),表现为产品价格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度上升,所以在随后加快投资之后,通涨会迅速消失。5、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天花板,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是地板,现在工资水平提升到了地板与天花板之间,需要对第三产业进行紧缩或调整,或从其他产业释放劳动力到第三产业,降低工资增速。6、汇率和利率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是不同的:汇率升值主要淘汰出口企业,并将资源转入非贸易的生产部门;利率调整会淘汰各行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加快汇率升值可能是最明智的措施,这既能够缓解对外失衡,也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利率政策和信贷控制的手段顶多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7、2007年的通涨存在非正常扰动因素,例如猪肉,扰动因素会很快消失。8、理论上,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工资的增速处在高于地板、低于天花板的位置,那么高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将下降、低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将上升,经济总体的通胀仍然可以很稳定。在现实条件下,高效率生产部门的价格在国际范围内被决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结果是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扩大,这样系统性的通胀压力就取决于低效率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进步速度。克服这一约束的办法是加快汇率升值,或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时,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推高汇率,降低进口品的成本和可贸易品的价格,从而抵消低效率生产部门价格上升的影响。美国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强势美元政策促进了经济增速的上升,并稳定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原因应该在此。当时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快速进步提高了投资回报率,最终带动了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升,并支持了强势美元汇率;强势美元降低了石油和其他制造品的进口成本,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通胀水平。

      我的看法:

      1、无论结论如何,他的几个观察很有意思,比如1、2、3、4、5、7。

      2、6和8,他认为汇率浮动会降低进口品价格,从而第二产业的产品价格下降,抵消第三产业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通涨总体稳定,而且汇率浮动,淘汰出口企业中的低劳动生产率部分,释放人力资源给第三产业。这个暗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但是由此造成的结果有点过于想当然?

      3、中国第二产业的高劳动生产率从何而来?是盯住美元?人工便宜?还是企业技术提升?

      4、无论如何,他的这个分析已经是一段时间之前的形势,现在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他在后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这一点,相应于他这里说的天花板掉下来了。

      高善文:牛市有没有下半场?

      1、牛市下半场的逻辑:一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牛市上半场,比较容易理解。他这里所说的“牛市下半场”的逻辑是:在牛市上半场结束后,贸易顺差连续下降之后,信贷创造过程变得异常活跃,支持了资产重估的延续,台湾和德国都观察到了类似的过程。牛市下半场一般会持续2~3年时间,而信贷紧缩不太可能持续如此长时间,所以牛市下半场还是大概率事件。

      2、资金面与基本面,那个决定整体上涨?

      在与市场参与者沟通的时候,我体会到,分析师非常重视公司利润的增长趋势,即基本面因素。他们通常指出,即使在熊市的条件下,单个公司利润超预期的持续增长也会刺激股价不断上升,这无疑是极端正确的。我所怀疑的是,对于市场的总体上涨来说,流动性和盈利到底哪个更重要?

      在牛市的下半场,经济增速处在波动探底的趋势中,上市公司的总体盈利增长率也可能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因此,习惯于分析公司的分析师很难认同市场还会大幅度上涨的想法。实际上,我们在2006年3月提出资产重估的推论时,机构投资人之所以存在普遍的怀疑,是因为其中缺乏对利润的分析,他们认为离开利润的增长,市场的大幅度上升难以想象,但实际上,过去两年,估值上升对市场的影响显然更大。容易指出的事实是,在1999-2001年中国内地上轮牛市的下半场、中国台湾牛市的下半场等案例中,经济增速的方向是在下降,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并不惊人。

      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教训,我的体会是,我对利润增长的重视程度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以至于在实体经济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短缺的时候,仍然指望通过利润增长来支持股价。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在流动性短缺出现的局面下,市场基本忽视利润的增长格局和趋势,忽视仍然存在的积极的基本面因素,直接对估值水平进行向下的修复。

      高善文:当前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延续他的第一篇文章的观点,分析了此次通涨与04年通涨的不同,并指出: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中国以外的原因,尽管这些原因迄今为止我们并不是很清楚,但是中国体系之外的原因国际基础商品和能源出现了非常大的上升。这些对中国的能源企业、经济增长来讲的话构成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形成了成本的上升。

      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没有国际基础商品价格上升的话,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仍然处于减速的轨道上,但是幅度是轻微的,远远没有现在的幅度大。贸易条件的恶化几乎是这轮经济增长减速最主要的原因

      大豆和有色金属矿的影响相对于来小一些,铁矿石和原油影响相对于来大一些。今年特别是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这些对解释中国贸易的顺差,中国企业的盈利下降等等都有非常强的解释能力。

      因为贸易条件恶化,很多行业的盈利受到了影响,但是有一些关键的行业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识别到盈利增长放慢的影响。比如说煤炭,

      一方面煤炭产能在放慢,一方面企业能力在上升,并且可以清楚地说明。对煤炭行业盈利来讲,媒体行业上升来讲,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产能增长的放慢。产能增长放慢的话来自于两个原因,一个是过去几年煤炭的投资在放慢,另外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等原因的程度来讲小煤窑在关闭,一定程度上产能在消失。

      他分析了几个行业在贸易条件恶化下的不同表现,例如石油、钢铁和煤炭,来说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贸易条件恶化带来冲击的传导的复杂性.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宏观经济形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除了盈利层面有影响外,另外的影响是在流动性的影响上。

      这个也比较复杂,复杂的模型容易失败,或者说,复杂的模型发生后,往往令人意外.看看他的预测能否实现?

      高善文:通胀将继续压制企业业绩

      最新的言论:

      高善文:现在看来,出现了一些对于经济不利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此前市场没有预料到的。整个需求可能有减速势头,国内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出口都有比较明显的减速迹象。尽管迄今为止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还比较强劲,但是对其可持续性增长的信心已在减弱。这种形式带给企业的影响在于:一方面成本压力在上升,另一方面需求又在下降,对于企业盈利的压力比较大。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只有需求的减速,才能使整个通胀压力得到有效解除,这也是克服通胀不可避免的代价。

      而这种情况在去年底已经能预估到,但是有两个情况出乎预料,一是在需求减速的背景下,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使得情况变得复杂和困难;二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压力比预期的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