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之--引言-- -- 一觉到天亮

共:💬22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之-第十章--

                        第十章

                        变量

                          帝俄海军中将马卡洛夫(Vice Admiral Makarov)在其「海军战术问题讨论」(Discussion of Quesfions in Naval Tactics)一书中提及拿破仑于1812年对俄国驻法大使所说的一段话:「你们因为读了约米尼的著述就自认为懂得作战,若作战可从著述习得,我怎会允许出版呢?」

                          的确,若理论能赢得战争,必将成为国家机密,但实情不然,理论不会赢得战争,因为理论未能预见决定战术与战果之变量。理论所见系趋势与不变之原则;而非战前无以预知却决定战术之各种因素,包括确切时间、地点与政策等,凡此种种皆因作战、地区与季节之不同而有变化。实际作战时,理论家对指挥官的帮助有限。战术各种可能性皆无法自理论或历史经验习得。

                          如一切仅止于此,则本章无存在之必要。如就影响作战的因素而言,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其次为指挥官平时之职责。战时指挥官之首要考量为任务,平时则为战备整备。但任务为何?当今美海军之可能任务如就规模与行动地区而言,不知凡几。

                          承平时期之指挥官系战时作战人员之专业先导。莫非特(William Moffett)-里维斯(Joseph Reeves)、普拉特(William Pratt)在战备整备上居功厥伟,极受海军敬重,但渠等从未实际领导部队参战。其它还包括负责视察、文书作业、舰艇维护之人员。机器运作、补给与人员留营等在战时是战力与情报之指针,但在平时却被误认为重要事务,使指挥官在忘了平时首要之务系更新准则与训练。

                          战时某些变量可立即得知:国家目标与军事战略、战区与部队选择。海军系依据其架构、限制因素与准则来评估如何作战。吾人训练之部队如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作战,开战后再调整装备与准则恐为时已晚。由于海军长久以来习于运用小单位部署于全球各地防范或抑制战争,如以大量军舰编成舰队进行协同作战恐有困难。舰队系依训练方式而战,美海军如无大舰队作战之经验,未来仅能以战斗群的方式作战。

                          战事接近时,愈来愈多的变量会趋于明朗,包括任务与战斗序列。但战术指挥官仍仅能以手边资源运作,渠或许可以进行少量训练,依据所处环境调整准则,将其信念灌输所属,惟须有充裕时间。如辖下舰长或单位调动皆会成为指挥官的问题,部队可能会如所罗门海战时之舰队般有勇无谋。舰队作战以两大因素为基石:舰队准则与作战舰队本身之稳定性。两者缺一则如巧妇无米,即令纳尔逊将军亦难以为炊。

                          最后一项影响因素为前一场战役之效应。战争之第一场战役如同足球赛,开赛前双方勤训苦练,只差实战;或如棋士,只与计算机辅奕,不到开战永远不知状况如何。而领导者、人员以及武器能力亦须届时方能展现。至于指挥官之战术选择,无论是实际或欺敌作为,复杂或简单,管制严密或松懈,皆有赖作战的最后一道神秘面纱揭开,暴露所有变量方能决定。吾人须特别注意自恃甚高,认为能在开战之前即制定战术之指挥官,渠永远无法取得足够信息,制定完善战术决策。周延理论、平时准备、战时经验,以及指挥官之战术计画等因素齐备后,方可能赢得胜利。

                        任务与部队

                          作战逼近时,两项要素成为重心:任务与参战部队。任务与部队之关系和手套与手的关系一般,须密切契合;美海军多年前发明「特遣部队」以统合两者是了不起的创新:以适切兵力的部队来执行指定任务。本章结尾将进一步探讨此概念。

                          有关指挥官作战计画之各项事务皆源自任务,故优先讨论此要素。

                        任务:结合战略

                          任务之内涵包括任何影响战术之地理、海洋与其它物理知识,这些因素吾人皆知,但未必详尽。任务系由上级下达,指挥官须遵照执行。任务下达后需要部队执行,但有时候任务系针对既有之部队量身订作。

                          战略决定作战所需兵力与目标,但不代表战略主导战术。笔者并不赞同战略与战术间为主从关系,反倒认同克劳塞维茨所言:「一切皆取决于战术结果……。这也是何以吾人认为战略规画植基于战术作为上--此为决策之基石。除非吾人无视作战结果……即可仰赖各种战略之结合,寄望达成目标。」(注1)完善之战略有赖吾人对部队与战术的充分了解,方能评估胜算如何。因此在海军战院,事先未详细研究战略之基础--兵力与战术,而欲研究战略并提出战略计画是行不通的。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与猎人和猎犬一般,猎人如欲猎狐狸,却养了一只猎鸟犬,怎能猎得狐狸?

                          然战术目标仍旧是高层依据战略构想而决定。如笔者所言,海战系达成陆地目标之支持作为。就理论言之,舰队之作战目标系于决战中摧毁敌舰队,海军战略基本要义所提之原因如下:摧毁敌舰队将使敌门户大开。事实上,除非双方决定决战,否则海上大型作战鲜少发生。克劳塞维茨所言之战争此处亦适用于海上决战:战争之开启并非源于侵略者,而是防御者。因侵略者之目标在于占有,而非作战本身。(注2)海军史上一方避免决战之情形屡见不鲜,这也说明何以海战并不常发生。

                          历史上曾有许多军舰留驻港内,作为「存在舰队」(fleet in being)之用,其目的在于避免被击败后,却未对敌舰队造成损害,使敌在赢得胜利后还有机可乘。现代海军武器的效能显示,存在舰队并不易维持,但在传统战争中仍可发挥若干功效。

                          如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章节所述,劣势部队唯有在敌军处于不利情势时方能与之作战。海军作战之目标不外制海与武力投射。制海旨在防卫海上交通线,但其具体作为通常是摧毁具有威胁性之敌军。武力投射旨在运用制海权,进行对岸攻击或两栖登陆行动。完美之武力投射有赖部队安全运载、兵力适时增员,以及地面行动能获得再补给,然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负责防御滩头堡或增援其它部队之指挥官因任务目标繁多而不知所措。史普鲁恩斯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执行任务--防卫滩头堡,却因此遭人非议。海尔赛亦坚守任务,摧毁敌舰队,却使麦克阿瑟部队在雷伊泰(Lyete)海滩勉强逃过溃败之途。在所罗门海战中,舰队往往因从事与陆战有关之任务而受挫。敌军可能利用优势兵力任务负荷过度的问题,故战略阶层人员不可使战术人员负荷过度。

                          单靠战略并非常能达成目标,因此吾人可以理解何以须使敌人投入决战,以「投射行动」使其产生威胁感。由于现代武器射程远,因此大型武力投射行动益将加重指挥官之负担。战术指挥官须谨记下列两项任务中何者为重:摧毁海上敌军,或保护与岸上有关之行动。吾人从太平洋战争中发现美、日海军思维上的不同。日本海军首要之务为争取制海权,故摧毁敌舰为其主要目标。美海军虽深知摧毁敌舰为首要目标,却仍固执地防卫滩头堡,甚而因此付出惨痛代价。美军认为确保武力投射行动之遂行系明智选择,实情则不然。如非美海军拥有雷达、译码技术与造舰优势,日本海军恐不会惨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多事例显示,即令无制海权,亦可遂行武力投射。盟军到了1943年5月方有因应德国U型潜舰威胁之道,但仍在1942年11月成功登陆北非。在苏?鍪吭撕诱揭凼保?德军将领隆美尔在未能降低马尔他或英国潜舰威胁的情形下,仍几近达成任务。英国海军支持希腊与埃及时,严密掌控制海权;德军却在毫无制海权的情况下占领挪威,英国海军部大感震惊,而首相丘吉尔为此愤怒不已。德军从空中占领克里特岛(Crete),付出惨痛代价,此后不再实施此类行动,但任务顺利达成,而英国战舰因此役折损严重。然此种情形仅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汉尼拔(Hannibal;译注:纪元前247-183,迦太基统帅)时代到对马海峡战役(译注:1905年,日本击败俄国舰队)期间,任何海外陆地作战之遂行皆有赖制海权。成功之海外行动取决于海洋上作业之能力。从海上发动空中攻击、两栖作战,以及支持岸上部队等,皆有赖运用海洋,而上述任务由于具有两项主要目标(制海与任务本身),使得指挥官面临严峻考验。现代美海军强调在安全水域实施精准打击,这种做法实际上有两项谬误。第一,以大量战机或飞弹对陆攻击的想法与「空权致胜论」(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无异。空中攻击有其必要,但决不足以达成国家军事目标。1999年春季北约海军与空军战略轰炸仅获致些许成功,此事足以说明空优有其局限性。这些行动或许对塞尔维亚之固执冥顽作了惩罚,却无法防止其部队在科索伏省的残暴行动,而这才是北约空袭所欲达成之目标。第二,如无能力于敌沿岸执行任务,就无法称为完整之舰队;如无能力将部队与物资送送达岸上,同时阻绝敌军于吾人使用之水域外,亦不足以称为舰队。

                        战争强度

                          另一项与任务有关却无法于事前解决之变量为战争规模,亦称战争强度。强度最小者为影响国家利益且须加以处理之危机,最大者为核战,两者之间则有各种层次不一之区域战争。

                          五十年来,危机处理已成为美海军之例行任务。部份危机能成功地予以吓阻(因此不受重视),其余则爆发短暂作战,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未有任何国家能成功打击公海上之美海军。美海军在危机处理上极具成效。

                          高强度的危机系传统武器战争。越战并不算是个最佳例子,越战也可归类于危机处理强度最强者。除东京湾事件外,所有海军行动--空中攻击、舰炮支持、封锁,以及南越军的河流作战,皆旨在支持地面作战。由于北越在海上不构成任何威胁,美海军轻而易举地取得制海权,运载作业亦能顺利执行。然美海军如认为目前仍能在安全水域毫发无伤地与他国作战,实为一大谬误。

                          美国在核战思维上仅限于吓阻,然只强调吓阻却对发展相关战术、指挥管制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之因应系统无积极性作为,并不切实际。美国经历的大规模毁灭战是南北战争。历史上全面战争较佳的例子非布匿克战争(Punic Wars;译注: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计三次:264-24lBC,218-2lOBC,149-146BC)莫属,迦太基最后灭亡。俄国经历较多大规模毁灭性战争,故其在如何从事与渡过核战的计画上较美国实际。

                          核战尚未发生时,如何避免其它战争?历史显示,吓阻系各阶层部队作战时之任务之一。考量海军各类功能(陆战队系海军重要组成)之正确之道,系就危机至全面战争,了解吓阻与作战之关系。偶有人提及,吓阻并非任务。这是提醒吾人,如无作战之能力与意志,吓阻不过是空泛之谈。1983年黎巴嫩之陆战队,以及1993年索马里之陆军,皆不过虚张声势,一旦奉召执行任务,即溃不成军。意欲将海军部队派遣至开阔地区之人士应多加考量,表象所隐藏的意涵为何。意志与鲜血之考验偶而仍会爆发。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于1787年时说过:「自由偶而需要爱国之士与独裁暴君鲜血的浇灌,这就是它天然的肥料。」

                          吾人只须瞧瞧美海军平时作业任务之密集,却又试图维持特遣部队训练而引起之严重后果,即可了解,吓阻之任务繁重,且将影响战术之发展。就笔者所知,1990年代美海军执行危机处理任务之频率无与伦比。海军官兵对此情形深知肚明,但有些人士却认为,冷战结束反而减少参与此类任务之程度,下列统计数字应足以使渠等了解实情。就欧洲与中央司令部责任区而言,1970至1990年海军参与之危机处理任务平均为每年2.9次。1990至1996平均为5.0次。(总计这27年内共有91次危机事件,平均每年为3.4次)。但在同时,海军舰队规模缩减40%。更严重的是,危机持续时间逐渐增长,1989年平均时间为一个月,但到了1990年已长达一年。(注3)

                          屋舍着火时,消防队能在火势扩散前予以扑灭就算有效达成任务,渠等并不需要扑灭整个芝加哥市的大火来证明自己能成功灭火。海军大部分舰队部署之目的系解除世界各地的各种危机。海军与陆战队因此在任务、战术、训练与部署上面临诸多挑战。海军之吓阻须全面发挥效力,如若不然则应采取行动,于冲突末起之时消弭于无形,而在其它方面继续发挥吓阻能力。从未有任何海军承担如此繁重且定义模糊之任务。

                          责任繁多和任务模糊与指挥管制有关。如欲制订完善之指挥管制计画,须先了解各种阶层作战之特性。美军指挥管制计画大多着重于第一阶层的作战--危机或冲突,此类行动目的旨在以适当之政治或战略方式发挥抑制危机之效果。海军在此一阶段须严格遵守接战规定。面临敌可能采突袭行动时,最大的问题为实施兵力展示。危机处理时,兵力展示系有利条件,但在战斗时却是不利条件。

                          美国面临危机时,系由国家指挥当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y)管制,而战术命令实际上是由华府直接下达,正规指挥体系往往被回避,因而不了解情势。为强化事件管制,国家指挥当局建立全球通信指挥管制系统,可直接与基层单位构联。

                          国际冲突中有一项真理,如欲胜利,须在政治与军事两方面皆具优势。在大型战争中。政治事务扮演次要角色:世界舆论与国际法此时毫无作用,甚而被嗤之以鼻。在危机阶段,军事与政治考量之重要性无分轩轻;部队行动受限系当然之事。军事人员考量战术时,将执行任务时部队伤亡降至最低视为首要之务;政治人物则考量,将部队投入战斗或实施威胁后,将获致何种政治目标。因此军事与政治目标相互冲突。处理危机或冲突之战术指挥官难逃军事与政治目标之纠葛,治国之务限制了指挥官的军事长才。

                          尽管危机现场之官兵对于华府直接管制感到不满,然过去50年来都是如此,未来亦将如此。政府高层直接对战术指挥官下达行动细节命令,甚至包括射击,原因在于诸多政治考量。故有必要制定指挥管制准则。准则内涵应包括:(一)制定权宜措施,使国家指挥当局对危机现场制定计画与指导行动时能有统一论调;(注4)(二)命令下达现场指挥官时,应通知原属指挥体系;(三)指派部队、增援及后勤支持任务时,须向执行部队直属指挥官适切说明内容;(四)为防危机处理失败或冲突升高,必要时须迅速将指挥权交由原指挥体系。

                          如能遵循上述规范,国家指挥当局直接下达行动细节明令并无不可。如能符合下列两项标准,高层指挥将发挥相当效能。第一,不可过度输越指挥权。战斗须因时因地制宜,指挥官方能指挥部属。第二,相关且适时之战术情报须随手可得。现代侦搜与通信系统性能优异,指挥官在远离战场之指挥所内所获情报与现场指挥官并无二致,甚而更多。然过去经验显示,指挥官在指挥所内容易高估战场状况之品质与适时性;然现场指挥官亦容易低估其战术决心对战略与政治之影响。

                          危机如升高为区域战争会出现一种危险情形--与下属指挥官之通信产生问题,从而影响国家指挥当局管制之范围,而作战步调快速推移时,现场指挥官须获授权,主动创机造势。故相关指挥管制上须对此予以规范。国家指挥当局或许不了解权责下授之必要性,越战即为一例,当时有太多命令并非现场指挥官所下达者。然更危险的是,战术指挥官们一再被灌输须等待命令,故需要主动行动时,反而按兵不动。对区域战争而言,即令通信不良,或战争迷雾弥漫时,作战步调与时机仍是一切的重心。

                          无论是核生化或传统长程飞弹加入战局时,情况益加紊乱。坚实之防御需完善计画、适当设施及适切准则,俾利指挥管制系统遭摧毁后能迅速恢复。陆上之地区司令部容易成为攻击、干扰与摧毁之目标,故吾人如认为总统与联参首长皆能避过洲际飞弹攻击,实为不智。因此吾人需事先规划,俾利部队掌握主动。另外一项防御上之错误为,所有监侦处理作业均于陆地实施。评多人认为,监侦情报应先由岸置单位如珍珠港先行处理后,再以几近实时之速度传送至战术指挥官。殊不知岸基单位在区域战争中或能免于攻击,但在全面战争时将难逃一劫,故海上机动载站台较为可行。空中指挥所亦能躲过攻击,然每隔数小时即须后勤补给。水上飞机指挥所--可停泊海上之飞机,遇袭时能快速移动--具备高存活力与长时独立作业之特性。

                        劣势海军之任务与战略

                          理论家在思考海战时,倾向于就两个强大海军对峙的角度出发。大陆国家之政策亦值得予以检视,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势将影响陆上与海上之战术。十八世纪时,习于荷兰侵略性作为之英国海军,决定效法荷兰之战术,向法国挑衅。然英军之战术并不适合无意作战之法国,故未能奏效。法国决定不派遣舰队与英军决战。英国对法国之政策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法国海军处于劣势的借口。然法国的想法无误--海军最终目标系在达成陆地上之目标--且其战略相当周延。

                          由于政策之故而使海军处于劣势时,切勿指望透过舰队执行防御,此举必定失败。劣势海军有何方案可选择?第一,维持现有舰队,德国在口德兰海战后对公海舰队即采取此一方式,而法国帆船舰队亦然。然海军如采消极态度,能力将逐渐式微,时间一久,优势海军将发挥其制海权,冒险采取积极作为。第二,削弱敌战力,俾于决战时使双方实力均等。此为公海舰队在口德兰海战时之目标,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之训练目标亦然。公海舰队系采欺敌作为,迫使英军亦以分遣队作战,从而取得优势。日本海军平时发展之战术适用于劣势兵力,但由于习惯使然,日军在居于优势时,却仍运用劣势兵力战术。

                          第三,当双方兵力比使劣势舰队有机可乘时,应掌握敌人当时弱点予以扩大,俾取得制海权。劣势海军切不可以敌军能力为行动基准,但务须判断敌意图,并据此承担适当风险,采取行动。无疑地,尼米兹在中途岛海战前,面临美海军舰艇数量少于日军的形势时,心中即有此盘算。渠下令佛莱契尔(FIetcher)与史普鲁恩斯(Spruance),务须精算风险后,方可作战。(注5)劣势海军应着重优势侦搜作为。尼米兹与弗来契和史普鲁恩斯之作战计画皆以破码所获情报为基础。劣势兵力须结合主动与奇袭,克服自身限制因素,方能有效地先发攻击。

                          第四,建立局部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在波罗的海,意大利海军与空军在地中海皆运用此作为。

                          第五,阻止海域为敌所用。此一作为之目的在于产生庞大之无人地带。大陆国家根本不需要透过制海达成其陆上作战之目标,阻止敌人接近其海岸即足以达到相同目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U型潜舰攻击英国航运系典型之此类作为。英国透过水下、水面与空中行动箝制隆美尔的海上交通线亦为一例。以空中或潜舰攻击俾扩大海上敌人无法活动水域,系苏联对抗北约与美国海军之中心战略。

                          阻止海域为敌所用即使无法赢得战争,仍可发挥相当功能,有利战事之进行。U型潜舰即为成功例子,起码盟军为了因应潜舰威胁,付出相当成本。神风特攻队并无法使日军重掌制海权,却能瘫痪或迟滞美海军,防卫日本本土。许多国家之滨海防御对公海上之舰队不构成威胁,然在国家存亡之秋,仍可进行惩罚性攻击,对象甚至可包括美国舰队。

                          另一项方案系大陆国家可透过陆上行动达成海上目标,此项方案可能遭马汉学派之鄙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一派学者认为英国须避免将大部队投入欧洲。英国军队之功能应是保护世界各地之殖民地与贸易,其政策在于维持欧洲大陆军力平衡。包括陆军上将海格(Douglas Haig)在内的另一派理论是,战争时英国如作壁上观,将使欧洲大陆沦于德国手中。此派理论认为,敌人掌控欧洲大陆虽不会造成英国沦陷,但对英国而言并无益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陆军看法获得采纳,英国远征军急速前往比利时,却遭逢严重损失。

                          海上战略派因此感到其见地已被证明,且当时英国社会大声呼吁,勿再将子弟送入壕沟中。尽管如此,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更大规模的部队远征欧洲大陆。1940年春季,德军发起闪电战,攻陷比利时、荷兰与法国,英军能从敦克尔克(Dunkirk)顺利撤军实为奇迹。吾人无须探讨当时环境是否需要英国投入地面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上战略产生何种不同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因英国之助得以撑过德军攻击,德军只得将其舰队与U型潜舰部署于北非基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攻陷,U型潜舰以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为基地;而希特勒如运用法国机场发动空中攻击,将可摧毁盟军海运。法国沦陷使得英海军作战极为困难。此例证明,陆上行动大幅改变了英国海洋战略,甚至几近将其改写。贝肯公爵(Sir Francis Bacon;译注:1561-1626,英国哲学家与政治家)有句互古名言:「掌握制海权者……在战争中可随心所欲控制战果之大小。」然克劳塞维茨提到,战争中无所获者,将予敌人可乘之机。海上行动之影响力与陆地相较,速度较慢且不够直接,而且容易受到陆地情势之影响。海军对此点颇不认同。

                          战术任务有三项要素。第一,任务目标诚然会随着行动时间的接近愈益明朗,然作战整备却会使指挥官在战术选择上有所限制。第二,整备作业会受到吾人平时所预期之任务影响。第三,海军战术指挥官应注意海上兵力与地面情势之互动,理由有三。第一项纯属战术范畴:未来双边之互动势将更多;第二则有关潜在敌人之本质:其舰队、组织架构与军事哲学可能以陆地为导向,对吾人而言则相当陌生。第三,由于马汉之故,吾人习于将注意力着重于大型海战。无论有无作战,维持海上安全是庞大且复杂之使命。支持陆地作战亦是一项重责大任,故吾人须注意邻近滨海水域之管制与运用。本书在探讨战术时,多集中于为人忽视之部份,末将大型作战视为舰队的唯一目标。无论优势或劣势舰队,皆还有其它重要任务与使命。

                        兵力

                          为利执行任务,须赋予指挥官部队。木匠在制作猫笼时需要锤子与钉子,渠能评估需要何种工具;然战术指挥官并无法确定其敌人是只驯猫抑或猛虎。格瑞纳达行动时,美军低估敌军能力,幸而麦特卡夫中将(Vice Admiral Metcalf)适时获得增援,方能遂行任务。如第六章所言,战略侦搜的目的之一为了解敌军。高司单位指挥官依据相关情报判断为基础,在可容许的误差范围内赋予下属指挥官适当兵力。

                          战略指挥官如能像格瑞纳达行动一样拥有充分部队,则时间与时机为其计算之主导因素。部队愈多,集结或部署所需之时间更长,而时间对战略与战术人员同等重要。格瑞纳达行动时。时间攸关一切,因为伞兵与陆战队登陆后,麦特卡夫方发现更多占巴军队抵达并构筑防御工事。战术指挥官衡量状况时,可从拥有兵力判断与敌人作战时,能发挥多少效果;或者能承担多少上级期望之风险。

                          吾人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兵力与任务之关系,亦即战略指挥官依据现有兵力调整任务,此举有利作战时维持统一步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第三与第五舰队训练精良,战术适切统合。早期反潜机舰护航时,完成攻击某潜舰后,继续搜寻下一目标时,仍能保持行动一致。陆战队之地面、空中与海上兵力须持续统一行动,方能有效实施两栖攻击。上述所提皆以时间而非兵力规模为作战计画之参数。指挥官任务遂行之成果系依据执行任务之速度评估。

                        兵力对比

                          战术行动之效果在于详细评估敌我双方之兵力,且战斗序列中未必包含所有必要兵力。「兵力对比」一词相当简洁,意义明确,吾人怀疑此一词汇出现前,军人如何传达此概念。孙子以下所言可表达其意: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孙子所言之量值得吾人深思。苏联制定之准则旨在发生冲突时,能结合兵力对比与方式之一切数量因素,包括时间与空间之优势与劣势。

                          以下所述系指挥官衡量之相对因素。

                        领导统御

                          少有理论提到指挥官作战时应如何发挥领导统御能力。人人皆认同卡莱尔(Thomas Carlyle;译注:1795-1881,苏格兰散文作家与历史学家)所言:「人类成就之历史实际上就是伟人的历史。」,而欧威尔(Goerge Orwell;译注:1903-1950,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着有「动物农庄」与「一九八四」)所言,领导者之职责系执行众人期望之事--亦即取悦群众,则并未被人接受。

                          兵力对比包括领导统御之比较。历史上诸多事例证明,了解敌军指挥官习惯极具价值。由于英军了解维尔纳夫(Villeneuve;译注:1763-1806,法国海军上将)之习惯,而法军深知勒伊特(Ruyter;译按:1607-1676,荷兰海军上将)之习性后,改采不同战术。日军可利用史普鲁恩斯的保守个性,使其坚守滩头堡。然而海战与地面战不同,战时了解敌指挥官习性之机率较低。蒙哥马利、艾森豪、隆美尔、巴顿将军等仁知名度高,敌军对渠等之风格了然于胸。多年来海军官员除少数杰出将领外少有机会公开展现其个性,包括纳尔逊、杰维斯(Jervis)、海尔赛,以及互为宿敌分属英国之修斯(Hughes)与法国之萨弗兰(Suffren),两人自1782至1783年于印度洋计交手五次。

                          作战时领导者对领导统御之衡量须以客观为基础。威灵顿公爵(Duke Wellington)的确了解,只要拿破仑出现在战场上,就相当于一支4,000人部队;然威灵顿如能以客观角度观察拿破仑行事风格,就会了解拿破仑一定会在布鲁歇尔元帅(Marshal Blucher;译注:1742-1819)带领增援部队抵达前发动攻击,那么滑铁卢战役时,威灵顿可能会采取守势作为。

                          除兵力数量与侦搜作为,还有一项因素决定作战成功与否,亦即指挥官本身的个性与威望,这方面是指挥官判断力最差的地方。所有优秀指挥官皆具备优异能力,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能力平庸之指挥官亦自认为如此。这方面笔者仅有一项建议:指挥官未历经战事考验前,须假设自己能力平庸,切勿自认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战场上,卓越的声望,其价值大于优异的能力,而不良名声却可能抹煞能力。这也是何以拿破仑总是需要运气好的将军。战术上全然依赖指挥官处处优于一流敌军,包括计画、才智与指挥舰队运动,将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

                        训练与士气

                          亚里斯多德提到:「吾人藉由学习了解如何做事。」训练不是目标,而是有效作战之开端。橄榄球场上的包围与擒抱技巧之纯熟有赖平日勤训苦练与实际经验的累积,作战训练亦然。而士气无论在球场或战场的重要性都不可小觑。

                          理论上,训练须到战时方能验证其成效。指挥官如过度夸耀个人能力,反而容易低估敌我相对战备程度。杜威(George Dewey)与桑普森(William Sampson)上将在美西战争时以性能不佳之舰炮仍能赢得胜利。当时渠等有感于西班牙舰队战备程度不足,故采取快速决定性之行动。

                          所罗门海战时的美国舰队仓促成军,然并非所有问题皆肇因于此。事实上,日本晓勇善战的田中赖藏(Raizo Tanaka)亦面临相同问题,他对仓促成立的杂牌军颇有微辞。此言并非意味吾人可容忍杂乱无章,而是须对敌我训练与士气加以比较。

                        硬件

                          双方真正之战斗序列须考量装备妥善率。就军舰而言,即使装备损坏,仍须运用剩余装备继续作战。美舰休斯顿号(USS Houston)作战时,三门炮中往往有一门失效。推进系统更是有趣的例子。当舰队需要集中兵力时,如有一艘军舰推进系统运作不良,整个舰队将因此而放慢速度,除非放弃该舰。日俄对马海峡战役时,俄军远从波罗的海航行18,000哩至对马海峡,日军则守株待兔地享有速度优势。如今舰队部署之范围极为广阔,因此当一或二艘军舰推进系统出问题时,对整个舰队会产生何种效应实难以估计。

                          开战前夕,指挥官对本身舰队之数量、品质及组成兵力容易进行质的评估,对敌之评估则相当困难。评估对方侦搜系统亦不容易,原因在于情报来源有许多管道,有些系统双方指挥官皆未具备,而且感测系统之使用还得视战事开展之情形而定,而电子辐射亦在考量之列。

                        持续战力

                          作战持续力取决于战场部队之油弹存量。持续战力会影响战术与战略。杜威因误信弹药即将用罄的错误报告,而中止马尼拉湾(Manaila Bay)的行动。海军1960年代的一项研究指出,横越大西洋的反潜护卫船团容易因假目标而用尽鱼雷。后来英国海军在福克兰战役中,对阿根廷仅有一艘可作战之潜舰发射了数以百计的鱼雷即为明证。是项报告提出后,美海军军舰之鱼雷舱容量加大了三倍。当武器即将用罄时,例如飞弹,战术将会受到影响。

                          一九七三年的十月战争时,埃及海军之飞弹射程几为以色列的两倍,但以色列能诱使埃及海军用尽飞弹而毫无效果,继而逼近击沉埃及军舰。美海军似乎在重新检视军舰防御性与攻击性武器之配备比率。但是军舰的战力是有其限度的。弹药舱甲板不易防御飞弹攻击,而任何人不会置弹药补给舰于险境。飞弹本身造价昂贵,不允许让其大量地与军舰同沉大海。美海军研究院某学官在研究防空飞弹系统与点防御系统之恰当比例时意外发现,将美国与俄国战舰仔细研究,军舰预期作战寿期(就空中来袭之飞弹数量而言)与受创无法作战后所剩余之防空飞弹数量有关。该项研究结果被列为机密,但这项研究显示,参谋在评估舰队持续作战能力时,应就飞弹数量与部队预期作战寿期加以考量,后者一定会有所损失。

                          计画作战时务须衡量油料储量。1942年8月东所罗门海战提醒吾人,如忽略油料问题,将会产生何种严重后果。佛莱契尔麾下三艘航空母舰实际仅有二艘投入作战,另一艘黄蜂号(Wasp)须往南补充油料。该舰不仅末参与作战,反而被潜舰击沉。比较兵力的能力如未尽熟练,战术持续力反容易被忽略,从而造成严重问题。了解敌人持续战力缺陷何在有助吾人取得战术优势,对马海峡战役时,日军将领洞悉俄军弱点而赢得胜利。

                        恢复能力

                          指挥官进行计画作为时,应考量机动支持舰、舰队修复设施,以及船厂是否易于运用。战术考量因素须包括,在攻击后能恢复作战能力。准则中应包括遭袭后如何实施战损评估,以及简单明了之清点作业;而部队重新会合整补计画须因时地制宜。而如何运用敌人遭袭后之紊乱状态亦为战术考量因素。恢复能力之阻碍在于草率行事。

                          航空母舰受损以及空中行动暂停系预料中事,因此须时时准备快速修复飞行甲板并恢复攻击行动。如何在恢复期间保持存活之相关计画应列于作战命令中,其对象除航空母舰外尚包括任何受损之重要军舰,例如神盾巡洋舰、旗舰以及快速支持舰。这类特定而重要之战术变量应审慎加以思量,并于事前传达各部队,避免战事开打时已无暇因应。战损因应作为之最坏计画时机为事情发生后。

                        战术环境

                          气象、海洋、滨海陆地,以及滨海水域中之水雷、飞弹与潜舰可发挥奇袭效果等因素,皆会影响执行任务时运用之战术。笔者不确定是否已对滨海作战提供充分讨论,原因在于滨海作战在今日相当受嘱目,影响战术计画甚巨。海岸线、岛屿、小湾、浅滩、沿海空中与水面交通、密集之商用电子辐射、渔船、雾等皆对当地战术产生影响。本书提过,海战与陆战之差异在于地理对海战影响较小。然愈接近陆地,地面之影响愈大。因此战术环境将影响作战规画。大趋势与不变原则之理论在实际作为上功能有限。前美海军军令部长海华德(Thomas Hayward)说过:「不同水域需要不同战术。」

                        上述因素整合之结果

                          领导统御加上训练等于战力。持续战力加上恢复力等于战斗支持。即使将侦搜与通信系统纳入战斗序列,硬件之意涵仍较广泛,因硬件评估旨在平衡兵力与任务,同时评估装备之妥善率。

                          指挥官可依据部队攻击或防御之潜力,将领导统御、训练、硬件、持续战力、恢复力等因素加以整合运用。参谋亦可将所有项目予以排列,以各种便利方式标示各单位战备程度,或者列出反潜、防空、反水面与打击战力之水平。上述部队战力参数之计算包含敌我双方,或显或隐地衡量敌我实力,俾就任务提出详尽评估。战术环境系由敌我双方共享,但对双方之影响未必相同。战机分为昼间与全天候,作战行动时有搜索者与躲避者(声纳环境对猎潜舰与潜舰影响甚巨)。最佳之程序莫过于针对领导统御、训练、硬件、持续战力、恢复力等订出数值(数字或符号),继而依据环境影响因素予以增减,最后比对双方兵力。

                          面对敌军时,质的评估与量的了解对战术的影响无分轩轾。纳尔逊从不在意其舰队会面对多少法国与西班牙战舰。由于在帆船时代,海战系以舰对舰的方式进行,纳尔逊之战术计画皆以其舰队拥有质的优势为基础。在所罗门之役时,美军较善于评估于何时何地进行夜战,但实际作战之效能较差。而日军在所罗门海战中战术似乎无懈可击,适合奇袭与各种不确定状况;而美军之战术起码在开战之初不若日军。

                          兵力比对须依据任务而定,并依战术计画执行。敌友军之关系将影响状况评估与行动计画,故行动计画须绵密周延 ,并预留空间因应突发状况。纳尔逊、杰立可、与勃克等例子显示,完善计画看似简单,实际上需缜密思维,将不必要之因素去除后,制定成统一可行之计画。其内涵须包括适时修订计画,但临时之修订对舰队行动会产生若干阻力,并且可能造成紊乱之状况,故尽可能避免在行动时修正计画。

                          决策辅助系统有助作战计画与执行,某些系统仅显示部队之位置与状态,有些系统则可协助部队部署以及计划侦搜作业,另外还有些系统利于适时行动。桌上型计算机对决策亦有极大助益,这个世界正历经信息处理革命,处于这波计算机革命潮流的海军亦须迎头赶上。

                        注释

                        1. Clausewitz,p.386

                        2. 同上,p.377

                        3. Taken from an analyses in Crisis Response: Analysis of Historic Data,Decemberl997,by C.B. Barfoot,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representative on the CINCUSNAVEUR London Staff.

                        4. 国家指挥当局好比希腊神话的九头蛇,命令往往前后不一。如联合国负责指挥时,情况更益形复杂。

                        5. 在一份补充作战命令之特别信函中尼米兹写道:「执行任务时,渠等务须仔细评估风险,如面对敌优势兵力,却无甚把握能对敌造成严重损害时,应避免暴露自身部队所在。」(S.E.Morison,vol.4,p.84)。

                        • 家园 【文摘】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现代战术与作战

                            罗比森兄弟(The Robisons)提出著名之成功战术名言后,对攻击提出更详细之说法:「系一种以全面火力开始作战,俾遂行所有完善之战术。」(注1)读者对此会感同身受,这是研究历史后归纳出的结论,惟未提及后备战力之维持。然吾人检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之后的空中与水面作战时却发现,集中兵力的作法似乎有不妥之处。

                            为了解自罗比森兄弟时代迄今发生何种改变,笔者将就现代作战动能提出一套新模式,火力调配的问题笔者不再赘述。明智之道是直接探讨兵力集中之程序,从而发现其原则。

                            第一,航空母舰曾被视为具备无与伦比的打击力,一个航空联队可击沉数艘航空母舰,然太平洋战争并未出现此种情形。第二,所罗门夜战时许多舰船被一波波鱼雷击毁,这种攻击类似飞弹攻击。现代配备弹道与巡弋飞弹之军舰,加上充分军事系统之支持,显然能击沉数艘军舰。

                            三叉战飞弹潜舰如被击中,将会有192枚弹头随之沉入大海,以核武击沉此型潜舰根本无需如此数量。此型潜舰之执设计极具成本效益;为了节省成本,每一艘计有24枚飞弹,每枚配备8颗多目标独立重返大气层弹头,但却未将未来侦测技术发展至可以侦测此型潜舰时的可能性纳入考量。一旦美国认为此型潜舰可能被追踪,或者在港时会被攻击,即使此种可能性相当低,美海军可能会将三叉哉飞弹分配部署至更多潜舰上,尽管此举并非良策。(注2)

                            核弹头集中储存所产生之问题以携带10枚弹头之MX飞弹为最佳写照。第一阶段战略武器限制条约(SALT I)限制发射系统数量,弹头并未含括在内,因此敌人得有机会在第一波攻击中一举摧毁大量MX飞弹。

                            此类武器由于必须集中储存,容易遭受敌人第一波强烈攻击,因此产生若干战术问题。容吾人略过个案不谈,仅就全般状况分析,既有观念先搁置一旁,以开放态度面对任何集结、集中以及后备部队可能性等问题。吾人先质疑一项其理,亦即「永远以优势兵力打击敌部份兵力,并防止敌军采取相同行动」之适切性。

                          现代战争之飞弹齐发模型

                            首先界定我们拥有相关战斗资料的小型飞弹舰之核心特性,并将之应用于海军研究期刊以及军事行动研究学会(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出版刊物中提及之「齐发模型」(salvo model)。(注3)假设双方军舰数量为A与B,其它资料如下;

                          ? 持续战力:舰船在失去作战能力前,所能承受攻舰飞弹命中之数量,设为a1与b1。

                          ? 齐发规模:系成功发射之飞弹数量,设为a2与b2。这个数字不会出现在下列两项公式中,因仅有部份飞弹击中目标,定为Ha与Hb。

                          ? 打击力系指命中目标之飞弹数量,分别为α与β,条件为对方无防御时。

                          ? 防御力系处于警觉状态或备战状态时,摧毁来袭飞弹或使其偏向之数量,分别为a3与b3。(存活力系防御力与持续战力之总和)

                          ? 公式中双方因飞弹齐发而受损且失去战力之军舰数量为△A与△B。以下为两项公式:

                            结果系A齐发后,B失去作战能力之舰船数量。

                            结果系B齐发后,A失去作战能力之舰船数量。(注4)

                            此模型系依敌舰数量平均分配飞弹,然此举未必是上策,如各舰均可有效摧毁来袭飞弹或使其偏向,此次攻击全然无效,故对某些目标以较多飞弹攻击,应可使其无法作战。计算如何分配飞弹以达到最大损害效果并不难。以往即使目标已在目视距离内,仍无法将火力分配发挥至最大效果,未来在飞弹齐发上,亦不太可能获致最佳分配效果。平均分配之假设利于吾人计算。

                            持续战力系采线性方式计算,设若两枚飞弹能使一艘军舰失去战力,一枚飞弹命中时,将使其打击力与防御力均减少一半。

                            公式中并未将穿越防御网之飞弹纳入考量,吾人假设舰队防御能力毫无时隙,直到飞弹攻击超越饱和,突破防御。将穿越防御网之飞弹纳入计算并不困难,稍后将于「集结防御」段落中探讨。

                            两军舰炮作战以及航母作战之发展与运用模型相当简单,因此飞弹齐发作战的本质亦不难了解。

                            如一艘军舰之火力足以摧毁一艘以上之敌舰,吾人将一些假设数字置入公式中,俾说明飞弹齐发作战之基本特性。为说明小型军舰之庞大火力,假设B舰队中,一艘军舰可发射8枚飞弹,其中6枚命中目标,换言之,β=6枚飞弹命中;1枚即可使敌舰失去战力,故a1=1;采行防御的一方运用点防御系统时,一次仅能对付一枚来袭飞弹,故a3=1;B方的一艘军舰可能使A方的三艘军舰失去战力:

                            然此三艘军舰被击毁的前提是,B所需之各项条件均搭配无误,包括能先行侦测与追踪敌舰,火力分配完善,发动同步攻击时目标均在射程内。即使将误差因素考量在内,规模较小之部队仍可有效攻击兵力集中之部队。因为一旦编队中某艘军舰遭侦测与追踪并受攻击时,其余军舰亦难逃一劫。本例中防御舰队之防御力与持续战力不佳。稍后吾人再探讨如防御力增强时,战术上会产生何种效果。

                            吾人如制作一份类似表4.1的表格,但加上前述惊人之打击力,即使B与A的数量为1:3,B仍有胜算。表11-1列出几项可能性。

                          表11-1 第一波攻击后所余军舰数量

                            原有飞弹舰数量(A/B)

                            2/2 3/2 2/1 3/1 4/1

                          A先攻击 2/0 3/0 2/0 3/0 4/0

                          B先攻击 0/2 0/2 0/1 0/1 1/1

                          同时攻击 0/0 0/0 0/0 0/0 1/0

                            上表中两军皆采集中兵力战术,双方火力强大,但却容易遭敌奇袭。较佳的战术是将飞弹舰疏散部署,避免所有单位为敌侦测,遭受同步攻击(图11-b);抑或采单舰循序攻击方式,至少让一艘军舰避开第一波攻击(图11-c)。吾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航母作战计画即采图1l-b或1l-c的方式,以其它兵力为饵,让行踪不明的舰队发挥强力奇袭作为。

                          图11-a 集中兵力攻击

                          图11-b 分散兵力攻击

                          图11-c 循序攻击 

                            依据前述状况,作战决胜因素在于侦搜能力与武器射程。另外,战术之选择亦受到侦测效能与武器射程之影响。为便于讨论,假设侦搜作业可由舰上感测系统完成,每艘军舰均可独自侦测敌军。设若B采战术3之循序攻击方式,且其感测系统性能与A不相上下,侦得对方军舰的机率相同(被动瞄准之间题容后再论),则A的任何一艘军舰在侦得B的先导舰前,B侦得A的机率为1/8。B反而因A的总体侦测能力优势,而非火力优势,失去奇袭A的有利机会。

                            在相同状况下,假设B采战术2。就一般情形言之,战术2未必优于战术1。然设若B、A两军侦测能力相当,A为避免本身三艘军舰遭袭,必须侦得所有B舰,然此举并非易事。诚然,部份B军舰可能被A军侦得而折损,但只要有一艘军舰能率先侦知A军,则A所有军舰在劫难逃。

                            另外,设若A飞弹射程较远,B侦测范围较广。在战术2中,B应设法使一艘军舰进入射程内。若B通信能力良好,仅需一艘军舰开散感测系统;由于A可能采被动瞄准方式,该艘军舰可能被击毁,但其它军舰可接近A军,予以致命的一击。若B能侦知A军,并保持在A射程外,B军负责侦搜之军舰可导引友舰匿行至射程内发动奇袭。

                            设若双方皆有其它感测系统协助例如卫星,整个情形完全改观。如A射程较远,则整个战事由A唱独脚戏。如B必须作战,则须尝试战术2,并期望A在火力协调与分配上发生错误。

                            假设A系地面兵力,B在侦搜不会有太大问题(精确瞄准另当别论)。B应试图秘密接近,在未被发现时发动攻击。中途岛战役时,驻扎该岛的美国空军对日军作战计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A军的陆基部队拥有一支小型但火力强大之海上兵力,陆基兵力将会吸引B军所有注意,而A军海上部队将可重创B军。上述例子仅需在齐射公式中加上侦搜效能(笔者以σ为代表)作为剩余兵力的一部份(亦即σβB)即能明白表示。侦搜效能值以0至1衡量。0代表缺乏有关敌军之情报,无攻击敌舰之能力;亦代表目标虽已侦得追踪,但位于射程之外。1代表所有敌舰皆已侦知,位于射程之内,(如有充裕飞弹)皆可攻击。

                            如欲取得σ值,须如笔者适才所为,进行缜密思维,故σ系战术思维之精华。另一个颇有助益之词汇为防御警觉度(defender alertness,笔者以δ为代表),以修正公式右方之数值(例如δb3B)。和σ一般,δ值由0至1衡量。侦搜能力会影响δ值;如对敌人之存在与位置毫无概念,防御能力无法充分发挥。σ与δ亦代表人为因素,例如训练与战备状态;人为因素会影响齐发(αA或brtaB)与防御(a3A或b3B)之效能。

                            上述观点系现代飞弹作战之模板,特别与与核战有关:单舰之武力相当庞大,集中防御火力相互支持并不容易,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对攻击产生新的影响,火力可分配至小型军舰。然这是否代表由于小型兵力武力强大,遇上大型兵力时,须采循序攻击方式?答案取决于侦搜能力之对比。

                            弹道或巡弋飞弹潜舰执行任务时与以往单纵队编队之军舰一般,存有诸多问题:指挥管制不良、几无防御能力、无相互支持能力、几乎完全仰赖率先侦得敌军方能遂行任务(注5)。在公开文件中,对核战时的战术未见任何着墨。或许公开讨论尚未必要,也未必是吾人所乐见。然核动力弹溅飞弹潜舰在某种状况下易遭侦测与攻击,其影响已在丹尼尔(D. C. Daniel)所着之「反潜与强权之战略稳定性」(ASW and Superpower Strategic Stability)一书中有所探讨。然是书与其它著作多将重点置于科技、战略与政策事务。吾人不可忽视有关作战详细作为之战术层面。

                            丹尼尔精辟的分析显示,核动力弹道飞弹潜舰在海中不易被侦测、追踪与瞄准,然一旦被标定位置后,易遭摧毁。这就是吾人所须探讨之战术问题。然而,除核武外改变集中兵力战术的,尚有现代传统飞弹之庞大威力。运用优势兵力系吾人向来遵循之法则,如今已不适用,原因在于小型兵力亦可能具备庞大火力而赢得胜利。主导现代战术的两项概念为:(1)集合足够兵力,(2)发挥侦搜与指挥管制能力,率先发动有效攻击。至于防止敌人采取相同作为上,除传统之运动与武器射程较远外,亦须加上反侦搜。

                          变量与历史数据

                            齐射公式中任何数字的改变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例如,假设B军每艘舰之持续战力为A军的两倍(b1=2),A军的防御能力减半:

                          艘(而非3艘)战舰失去战力

                          如B军之防御力为A的两倍(b3=2),结果为

                          艘战舰失去战力

                            军舰各种不同条件均可透过公式计算,部份结果相当有趣。吾人须信任此模式方能讨论各种数字间之关系,何况本章尚有诸多基本事务有待讨论。尽管如此,吾人前述齐射模式之研究获致四项结论,反映出全面适用且极为重要之特点:

                          ? 齐射作战时状况会有变化:稳定意味在各种不同作战型态中,一方永远能胜过另一方。然公式中只要分子其中任一项因素产生些微变化(如持续战力与防御力),损失战舰之数量亦将产生变化。

                          ? 持续战力弱时会增加变量:当分母小于分子时持续战力薄弱。情形通常如此,因现代军舰只需一、两枚飞弹命中即无法作战。(鱼雷与水雷亦然)。

                          ? 持续战力系受作战特性(包括不良战术)影响最小的一项舰船设计要素。战果如何将取决于战备、侦搜、装备性能及战术协调等因素,且或多或少难以预测。而持续战力优异,精密打造之军舰(提升分母值)可弥补战术缺失(此项会影响分子)。

                          ? 数量上之优势永远是最重要的优势:例如,设若A军之打击力、持续战力、防御力均为B的两倍,但B军数量为A之两倍,双方损伤相当。此系依据公式计算之结果。

                            设若他人以相同公式计算飞弹作战,是否会获致其它答案?是的,但仅限于小规模作战。攻船飞弹被水面舰长程防空飞弹击落之情事仅有一例:伊拉克以二枚蚕式飞弹(Silkworm)攻击美舰密苏里号(USS Missouri)之细节,第六章已讨论过。此外所有作战大多为护卫船团或快速攻击艇间之交战。修尔特(John Schulte)研究1967年至1992年发生之攻船飞弹攻击行动,总计222枚(注6)。结果如下:

                            目标无防御能力--大多为商船,63枚中57.5枚命中(注7)。计击沉12艘,瘫痪42艘。命中率=0.913。

                            目标具备防御能力,却未发挥功能,例如美舰史塔克号 (USS Stark)与英舰雪菲尔号(HMS Sheffield),38枚命中26枚。计击沉6艘,瘫痪13艘。命中率:0.684(注。

                            目标具备防御能力并采行防御作为。121枚仅命中32枚,击沉13艘,瘫痪16艘。命中率=0.264

                            由上述资料尚可归纳出一项重要数据,即防卫者击毁攻船飞弹之表现。因为飞弹虽可因对方之防御而未命中目标,亦可能错失无防御能力之目标。假设对军舰与商船之失误率均等,但加入飞弹成功穿越防御网之机率,则第三项之命中率则非0.264,而是为0.320。因此防御成功机率为0.68,或约2/3。修尔特无法确定主动点防御系统是否系防御成功之关键,因任何防御成功的行动中,电子干扰与干扰丝均派上用场。由此观之,软杀系统系重要性较高之防御措施。

                          以齐射公式进行计画作为

                            笔者已透过简单的战斗公式说明战舰、航母与飞弹舰等舰队作战本质。其目的在于超越旧有思维,如火力、排水量、舰炮数量等,直指作战动能。部份海军军官亦使用类似之公式实验新装备之设计与战术准则,笔者则准备将齐射公式运用于此。

                            笔者深知仿真作战与兵棋推演如今正如耀眼明星般受到重视,吾人亦就相关架构与运用投注庞大经费与心力,然仿真作战或兵棋推演内容过于繁琐,超越吾人所知之过去或未来之作战。笔者在后述例子中将以简洁易懂之方式说明全般状况。

                            有些读者或许对数字与公式无甚兴趣,渠等可直接阅读本章稍后之「概述」,该部份就此处计算结果予以总结,然阅读下一章之仿真作战时,读者可能必须回头再了解下列计算。

                            截至目前为止,笔者已提出一个重要观点:现代飞弹已使吾人质疑,甚至推翻集中兵力之原则。一艘小型舰艇配以大量飞弹,能摧毁许多军舰。海军军官或许需要一些状况不明、情势紧绷之例子。海军战术人员须习于思考数量问题,因战术与后勤往往需要计算。有多少、有多远、有多快、以及是谁等,皆为执行军事行动时之要素。

                          1.基本状况

                            舰队规模相同 A=B=l0艘小型水面舰(排水量介于500至150O吨)

                            打击能力相同 α=β=3枚命中(a2=b2=6,H=O.5)

                            持续战力相同 a1=b1=2枚命中后,舰艇失去战力

                            防御能力相同 a3=b3=2枚被击毁或因敌舰防御措施失效

                            套进公式后,两军结果相同:

                            

                            5艘敌舰失去战力,一次交火后双方各折损一半兵力。

                          2.以先发攻击取胜

                            若B侦搜能力优于A,且先发动攻击,A军所余5艘军舰战力不足,无法发挥效果:

                            

                            B军舰全未被命中,还有能力多防御5枚飞弹。

                          3.以数量取胜

                            B军改为15艘军舰,其余数字与基本状况相同。A军如欲对15艘军舰平均分配飞弹予以攻击,效果为:

                            

                            B军战果如下

                            

                            A军全军覆没,B军还多余2.5艘军舰,游刃有余。

                            读者可发现,公式中数字的更改会产生相当影响:B军稍微增加数量后,战局随之对其有利。笔者认为这就是实际情形,尽管其重要性末若其它因素,例如透过严密指挥管制网络达成之协调攻击与战备警觉。读者可以试试将侦搜能力不足值(假设σ=0.7)或警觉值(假设δ=0.7)置入任一方,即可了解结果。

                          4.以数量优势胜过较小兵力之质的优势而取胜

                            范例3中B之优势在于数量较多,且运用得法。假设B之数值如下:

                            舰队数量:B=20(原为10)

                            打击能力:β=2(原为3)

                            持续战力:b1=1(原为2)

                            防御能力:b3=1.5(原为2)

                            假设双方指挥官平均分配飞弹对敌攻击,结果如下:

                              (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无军舰折损)

                              (虽享有质的优势,但数量较少,全军覆没)

                            此系前述齐射公式中之实际例子。(就公式而言)数量优势永远是舰队最具价值之要素。如B的数量为A的两倍,而A如欲取得战力平衡,其打击力、防御力及持续力须皆为B的两倍。

                          战事开始前齐射公式之运用

                            截至目前,笔者仅利用上述公式说明两军对战之各项因素。如何将公式运用于实际情况?这有赖吾人是否充分了解第十章所述各项变量。如对即将进行之作战仍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仿真作业则缺乏充分资料,因此无法协助吾人深入预期战况。此外,仿真需要事前准备,一再地试验与分析结果,此一过程相当费时。如时限压力不大时,仿真作业有助作战计画作为。1991与1992年初,美陆军、空军与联参大量运用仿真与兵棋推演,研判对伊拉克之作战,并研究各种兵力运用方案。

                            战术阶层之作战计画与执行类似齐射公式,浅显易懂,功效较佳。由于此一方式并不复杂,指挥官及其参谋均知计算结果并非仅是臆测数字。而公式亦可作为重要情报检查表。运用齐发公式时,须依指挥官意图以及参谋对敌军能力与计画之判断,充分了解敌我资料,俾取得正确数值。笔者所言之「战术计画」包括侦搜作为、编队、运用通信网路协调行动,以及达成目标之战术决心(火力自由运用,避免误击友军)。战术计画影响σ值与δ值甚巨。如无相关数据资料,指挥官难以制定决策,故参谋务须提供相关数值。

                            前述四个例子系同型舰,然一般舰队多由各种不同型舰组成,将各项数值纳入公式运算后之结果显示,舰队损失益形惨重。吾人运用公式说明战术状况,并修正指挥官之战术计画,再看其结果如何。

                            在实际计画时,吾人须有真确数值。笔者由以往经验归纳出舰船各项数值与效能,亦即以往飞弹舰参与之战役中飞弹齐发数量与命中率、防御效能及持续战力。

                            笔者将以两支兵力截然不同之舰队为范例。兵力较小者称为S,拥有7艘800吨飞弹护卫舰,总计配备56枚飞弹, 性能类似鱼叉飞弹。兵力较大者称为T,拥有25艘军舰,排水量自400至3,000吨不等,配备180枚飞弹,性能类似鱼叉或企鹅飞弹。防御系统包括点防御武器、干扰丝、电子干扰系统以及诱标。将各项要素平均化获得下列数值:

                          小型舰队 大型舰队 备注

                          S=7艘军舰,56枚精准飞弹 T=25艘军舰,180枚精准飞弹  

                          飞弹发射可靠率=0.9 平时概括数据

                          S2=0.9x56=50枚 t2=0.9x180=162枚 飞弹齐发数量

                          飞弹枚命中率H=0.6 依据海战史资料

                          σS=0.6X50=30 τT=0.6X162=97 精确瞄准的飞弹或齐射中有效的飞弹之数量

                          s1=1.0 t1=1.5 取自战斗资料,T舰队持续战力较强

                          s3=1.0 t3=1.5 单舰防御力

                          s3S=7 t3T=37.5 舰队总体防御力

                          劣势兵力折损结果

                            如双方所有兵力皆参与作战,S舰队遭受的后果如下:

                            

                            T之打击力足以击败S舰队12次之多!

                            

                            T之防御力游刃有余。

                            S被击败并非意外之事:当所有舰船皆可攻击时,S将全军覆没,而T毫发无伤。即令S采取奇袭战术,先发制人,亦无任何效果,对T无法造成任何损害。毕竟与T相较,S之火力比小于3:1。仔细计算后,S将不会投入作战,除了注定吃败仗外,还会全军覆没,换来的却是T仍毫发无伤。

                            截至目前为止,吾人尚未赋予S舰队任务。假设S必须与T作战,尽管注定失败,仍须竭尽一切努力,尽可能对T造成损害。如S指挥官对吾人前面所述了然于胸,则可估算,如将所有飞弹攻击敌部份兵力,会获致些许成效。战术作为向来难以完全依据计画行之,故吾人之战术将简单可行。此时指挥官面临之问题为,攻击那些目标?容易攻击之目标可作为选择方案,包括大型军舰,此类军舰之防御力与持续战力不若小型舰。

                            运输舰与两栖舰亦在易攻击目标之列。1982年5月英军登陆圣卡罗斯(San Carlos Water)时,阿根廷空军战斗轰炸机并未掌握此一要领。阿根廷战机并未攻击两栖登陆舰,渠等认为摧毁护卫船团后即可取得优势,但此举太过艰难。飞行员事后回忆,当时仅凭直觉,攻击对其射击之军舰。如渠等事先运用公式,即可了解应攻击滩头上运载部队之舰船。

                            目前吾人探讨之重心集中于B如何分配火力攻击T部份兵力,俾获致些许战果。S舰队指挥官知道,旗下7艘护卫舰,每艘可发射8枚飞弹,其中4枚将可命中目标。而敌舰每艘如遭3枚飞弹命中随即沉没(1.5枚失去战力,1.5枚击沉)。为使战术简单化,S舰队指挥官下令各舰8枚飞弹一次发射,集中攻击敌某舰。如一切顺利,可击沉7艘T舰。假设T舰队为求集中火力,将25艘军舰采单一编队作业,二艘S舰同时攻击同一目标之机率不高。

                            假设S打算攻击半数敌舰,亦即约12艘。所有飞弹除以12平均分配,结果如下:

                            

                            8艘失去战力(遭到攻击的军舰为12艘)

                            击沉7或8艘总比0来得好,故S舰队指挥官应两者择其一。

                            读者或许有意了解S舰队最多可摧毁多少数量,如将目标定为10艘,则△7=10。最大估算系作战分析人员较中意之结果,但不切实际。从实际角度观之,S舰队指挥官必须了解:第一,渠毫无胜算;第二,如上级下令务必接敌,必须就前述两项方案择一行之,俾使敌军受创。计算敌最大损伤并不重要,因作战时有太多未知因素会影响火力分配与攻击成效,且攻击时可能误击现场之中立船只。运用公式时如采平均值,上述未知因素的影响将降至最低。

                            如何在作战计画时,将战斗环境之实际资料运用于齐射公式中?吾人须谨记,敌军亦有其战术选择方案。假设T舰队指挥官运用公式计算后,了解S舰队将攻击其部份兵力,渠将致力降低S舰队之攻击效能。渠亦深知,胜利是轻而易举的,故可集中适量军舰发挥齐射火力,无须将25艘军舰全数投入行动,此举太过浪费飞弹,且可能使太多军舰遭敌攻击。渠亦了解,如侦搜能力优于S舰队,且能先发攻击,不会折损任何一艘军舰。同样地,当渠执行追踪、协调攻击及发射飞弹之时,S亦可能在被袭之前侦得T,并发射飞弹。而S侦搜能力可能较为优异,此时T容易遭受奇袭。

                            故T指挥官可将舰队分成数个战队实施周波攻击,各战队轮番上阵。各战队应足以摧毁S所有之军舰,平均打击力如下:

                            

                            T并依此结果计算需多少枚方可获致△S=7的结果。

                            

                            答案是每周波5艘军舰。实际上,指挥官会考量各周波之兵力搭配,例如,企鹅飞弹快艇亦或鱼叉飞弹舰,或者两者混合编队于同一周波。编队间距可依据准则行之,其它诸多决策则依战场实际状况而定。

                            T指挥官应采何种作为方能在交火中降低损失?如一周波有5艘舰艇,S(此时即占数量优势)就有多余火力:

                            

                            十五艘远超过实际的三倍,故T之第一周波全军覆没。但充其量损失5艘军舰胜于平均损失7或8艘。实际上T以5艘军舰足以摧毁S之7艘。S可能会有部份军舰躲过第一周波攻击,除非S之战术计算极为精确,否则所余军舰此时已无飞弹,而T所余20艘仍配备齐全。

                            吾人已就战事即将开始且获得部份资料时如何进行战术规画作了说明。如战机加入侦搜与攻击行动时,会产生许多影响,然仍可运用齐射公式加以计算。有些作战取决于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能否大于敌军。1986年3月美海军攻击雪特拉湾(Gulf of Sidra)利比亚军舰之行动即为一例。当时美军行动之遂行在于优异侦搜与长程打击能力,而利比亚之防御力与持续战力毫无作用。训练、欺敌以及指挥管制作业之精良亦为决胜因素。1973年10月以色列与叙利亚或埃及间之海战即为一例,这些战役系战术状况不明下之飞弹作战。叙利亚与埃及海军飞弹射程优于以色列,却未命中任何目标,以色列之命中率反而相当高。

                            如欲计算出比本章所提更为精细之数值,包括侦搜、欺敌、武器射程及战机等,的确有可能,惟须更多资料,以及更复杂之计算方式。有关1986年版所提之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之计算方式将于本章结尾部份再次提出讨论。

                          战术网络

                            美海军致力于研发战术网络,最新的方案系「以网络为中心之作战」(Network Centric Warfare)(注9),其内涵超越指挥管制与信息作战。以网络为中心之作战包括三个网络:第一,感测网络,用以比对情报;第二,指挥管制网络,各单位可交换作战计画、战术任务、命令,或依状况改变计画、任务与命令;第三,武器网络,旨在分配目标与协调火力。各网络系采垂直连结,故各项作为由感测系统送至决策人员,再传达置武器系统。从外表观之,笔者并未发现任何反制功能,但实际上,以网络为中心之作战隐含各种反制能力,包括反侦搜、指挥管制反制措施与反制武力等,俾削弱敌战术能力,同时干扰其网络运作。

                            此处齐射公式假设上述三种网络皆彼此构联,因此A和2、20或200艘军舰构联皆无关紧要。公式中则假设网络可能仅具雏形,大多靠准则之完善作为主要协调工具,亦可能已完成网络整合,成为自动化网络,后者系美国「以网络为中心作战」系统之目标。就最大程度而言,公式代表网络可横向与纵向运作。

                            指挥管制(C2)无须以其它词汇代替。例如aA代表一艘军舰最大命中率乘以军舰数目。在作战迷雾中,不允许有两艘船攻击同一目标,其它浪费飞弹或不符合效率之情事亦不被容许。防御火力与软杀措施无法由外在行为观察得知。事实上,整个公式代表一支网络连结兵力。吾人切不可期望网络连结作战之结果会超越计算结果。一旦网络连结失效,后果惨重。这也是何以σ值与δ值是由0(网络连结效果极差)至1(完美的网络连结)。

                          集中兵力从事防御

                            网络可使散布各处之军舰在同一时间对特定地区实施同步攻击。然各舰间距过远时,即无法相互防御,从而易遭攻击。水面舰之主要战术特性在于能相互防御。若舰艇透过相互防护可达到整体防护之目的,则适用兵力集中。航空母舰飞机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时,舰队已具备区域防御之能力。地对空飞弹有效射程如能达20?桑?已可防护一个船团。如能因应来袭攻船飞弹,效果更佳。

                            舰队最重要的因素是数量优势;小型军舰数量愈多,在战术上就愈具弹性。舰队中最小的单位就是军舰。美海军系由性能优异之大型军舰组成,其中许多军舰具备区域防御能力。美海军大多基于防御理由,而牺牲数量换取品质(注10)。美海军作战舰队须能摧毁敌人可能发动之奇袭,故利用广大的海上空间与层次防御,第一道防线为F-14战机,第二道为对空飞弹,最后是点防御系统。持续战力(承受飞弹命中之能力)曾经是重要因素,如今已式微。

                            由于大型舰队采疏散编队时,军舰易遭攻击,故应采密集编队或分割成数个船团,俾能集中兵力,构建坚实防御能力。此时舰队有无网络构联并不重要。即令船团间协调未尽完善,相互防御之功效仍不容忽视。

                            此项原则并非新颖概念。舰队采疏散或密集编队向来系基于防御考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母舰战术即以此为原则,成效良好。如相互防御能构成强大防御力,则应集中兵力,1944年美国航母舰队之作为即为一例。反之防御力薄弱时,则须采疏散编队,1942年美航母舰队即采取此一作为因应空袭,但需要优异侦搜能力,并能先发制人。如反制武力不足,但指挥管制网络若能充分协调散布各处之火力,发挥集中攻击效能,图11-b战术2(分散广正面攻击)为可行方案。

                            就目前环境言之,战术3(循序攻击)之优势较适用于滨海作战。因滨海水域容易发动奇袭,舰队于短时间内即遭摧毁。1943年所罗门海战中,勃克凭借雷达侦测范围与鱼雷齐放之优势,采用此战术。集中兵力从事防御着重于数量,然美海军神盾级巡洋舰却可称为单舰舰队(注11),具备优异之侦搜打击能力,系统包括雷达、直升机与飞弹等,并可自卫星取得情报,能管制其作战空间,防范来自空中、水下或水面之攻击。神盾级巡洋舰之功能与一般舰队无异:摧毁邻近敌舰队,掌握制海权。依据兵力集中原则,一艘军舰不足以防御时,则须增加一至二艘,但神盾级巡洋舰未必如此

                            事实上,一艘神盾级巡洋舰就相当于图11-l之A军,只是将图上的三个黑点结合成为一个。神盾级巡洋舰体积大,功能强,以极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获致强大防御力。舰上配备之追瞄雷达与指挥管制设施造价高昂(约为整艘军舰造价之一半),故需要强大防御能力提供防护。神盾级巡洋舰之作战能力亦因其庞大火力而发挥至极。

                            当吾人研究以少量大型舰艇从事防御时,并无以往之相关作战资料可供参考,但这不构成无法进行明确研究的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舰炮所进行之研究,后来发挥相当大的功效。尽管其研析未尽精确(平时之研析向来过于乐观),却有助改善舰炮效能:测距、预测敌位置、严格保持间距,以及采取最佳编队等。下列计算将有助吾人了解,公式中之数值未必精确。

                            神盾级巡洋舰携带32枚防空飞弹,俾因应来自空中、水面与水下之攻船巡弋飞弹。依据准则,每枚来袭飞弹将以两枚防空飞弹拦截之,故其防御力a3=16。此处假设点防御系统能弥补防空飞弹能力之不足,确保无攻船飞弹穿越防御网。另外,敌我距离远,能充分获得早期预警,故δ=1.0。在攻击上,该舰配备32枚飞弹,命中率H=0.75,故其攻击力α=24。持续战力不确定,约需2至4枚攻船飞弹方能使其失去战力。敌军各项诸元与图11-1相同,亦即打击力β=6,防御力b3=1,持续战力b1=1。敌舰队可能由飞弹快艇组成或类似P-3C之海上巡逻机,携带8枚飞弹,可命中6枚。

                            神盾级巡洋舰可摧毁多少具备上述诸元之军舰?假设δB/B=l,可摧毁12艘(架)军舰或飞机。设若神盾级巡洋舰遭敌(B军)奇袭,敌需多少军舰方能遂行任务?假设δA/A=l,B军仅需3或4艘火力强大之军舰即可。B军最多4艘军舰即可使巡洋舰失去战力,但仍有诸多武器尚未使用而全然弃置,就滨海水域作战寿期期间所需投射之武力言之,神盾巡洋舰之打击力过大。

                            设若B军=10艘军舰,A军则需4艘神盾级巡洋舰提供相互防御:亦即以数量充分之巡洋舰摧毁敌之攻击。如这4艘军舰之128枚飞弹能执行战区飞弹防御或攻击岸上战略目标,则较具价值。

                            另一个作法是改变舰上之武器数量。设若A携带16枚攻击飞弹,其打击力a=l2,可摧毁6艘敌舰。但其防空飞弹则可增加至48枚,足以防御4艘敌舰之攻击。

                            第三种作法是在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上大幅超越敌军。如能先发制人,将飞弹依据目标数量平均分配,则α=24,一艘神盾巡洋舰可摧毁12艘B舰。然须在侦搜与武器上付出高额成本。这与航空母舰之情形一般,运用现有航母成本不高,但如欲发展新型航空母舰与舰载机,则须付出高额成本。

                            吾人获致原则如下:舰队如无法有效地先发制人,则应集中兵力于防御。如防御力无法增加,则须具备长程侦搜能力,俾能闪避攻击。

                            大型军舰之部份问题可透过增强持续战力加以解决,俾防范穿透防御网之飞弹,然吾人忽略了此点。

                            吾人可从过去飞弹作战史归纳出穿透率:平均每三枚飞弹就有一枚可穿透防御网。然此数据并不具任何意义,因飞弹穿透与否取决于防御行动之效能。对神盾级巡洋舰防御网之穿透率并无任何实战资料可供参考,仅有性能测试数据。如能确定穿透率,则持续战力问题不难解决。如穿透率为十分之一,(防御效能为90%),则神盾级巡洋舰防御10枚飞弹时,势必有1枚命中。故二艘B舰,总计发射12枚飞弹即可能有1枚命中A。如巡洋舰承受2、3或4枚飞弹攻击后,战力虽受损,但仍能继续作战,则B须发射更多飞弹。如飞弹确能穿越防御网,则吾人设计军舰时须增强持续战力。

                            由于滨海水域环境复杂,空间受限,对巡洋舰之威胁更大。笔者看不出有何必要,将造价高昂性能优异之大型军舰派赴狭小之滨海水域,除非这些军舰在遭受数枚飞弹命中还能持续作战。事实上,自从鱼雷艇、滨海潜舰及雷区于本世纪初问世后,滨海水域成为杀伤力高之小型快艇的天下,对大型军舰而言则变成禁地。

                          概述

                            本书此一版本虽然增加了滨海作战,并以新素材来协助读者了解过去卅年之飞弹作战。然这个部份的概述在内容上仅作些许变动。读者应了解,滨海作战中有相当部份属于陆基兵力,是一种联合作战的缩影。

                            攻击艇拥有庞大火力,却无防御系统,易遭攻击,而且是战术状况中的不稳定因素。攻击艇完全仰赖先发攻击采隐匿奇袭或具备较佳之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攻击艇如具备这些能力则可称为异数。为何建造只具备攻击而无防御能力之快艇?原因在于成本效益。如就火力效益言之,一攻击艇之飞弹命中率可达数枚,两军对阵之作战不在考量之内。更精确之效益为「作战寿期内可投射之火力」,此为攻击力与反制武力之结合。

                            可投射火力之研析有时显示,攻击火力最好集中于一个载台,除节省载台建造经费外,加装飞弹之成本亦不高。然而火力集中于单一载台有其不稳定因素,前述讨论亦指出此举需搭配(一)科技能力(更多防御力,例如点防御或千扰丝,抑或增加舰体强度俾提升存活力),与(二)良好之战术(采循序攻击,或从各个方位发动攻击,使敌之侦搜与管制能力无法负荷)。上述两项因素结合后方能有效发挥攻击。

                            在战术架构上,需要多少打击力方能一举摧毁敌威胁。如由一艘或多艘军舰在一处或多处发挥集中火力,有效攻击则需更大火力。

                            至于兵力集中则有赖防御力之分析。集中火力之战术端视吾人欲从事攻击或防御。然各项考量切不可仅以武器威力与射程为依据。其它因素包括,网络构联之良剽决定吾人是否可有效集中散布各处之火力,侦搜网络(敌我之舰载或他处之侦搜系统)搜索范围与计画,以及滨海水域之假目标与电子辐射皆影响防御与攻击能力。反侦搜能力如匿踪等亦影响最终之计算。

                            兵力对比无法确切估算,系吾人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平时吾人习于高估自身之打击力。故规划防御与攻击行动时,应额外增加火力。

                            战术后备兵力须处于安全区域,无被攻击之虞。保存部份飞弹攻击能力俾利第二波攻击之前提在于,本身安全无虞以备不时之需。如后备兵力离战场太远,无法发挥作用,则不具有后备功能。周波攻击并非保存后备兵力之作为,而是攻击之一种模式。

                            集中兵力之缺点在于敌人可知舰队所在,故电战作为不应着重于隐匿本身行踪,而是使敌人难以追踪与瞄准舰队中执行任务之主要兵力,亦即打击力。此外,切莫为了闪避敌侦测与追踪而大幅牺牲防御能力。主动干扰措施与辐射诱标系公开行动时之主要扰敌作为。设若主动防御并不足以在发动攻击前有效防护舰队,则整个行动须重新评估。行动计画如须集中兵力俾利防御,却因电子辐射严格管制限制了搜索与射控作业,而丧失防御效能,后果将极为惨重。神盾巡洋舰防御能力无与伦比,然其电子辐射却是致命伤,除非其兵力相当强大,足以公然发动攻击。

                            未来由于侦搜能力之缺陷,加上反侦搜能力提升,两军对仗距离将益形接近。一且飞弹仓促发射完毕之后,勃克比喻以短弯刀作战之情形可能发生。

                            滨海作战的距离短,而海上并无侧翼可攻击,或高地可占领。海军岸置单位以独特方式结合传感器、飞弹与其它武器发展新战术,透过准则、训练与通信使彼此密切配合。另外以杂波为掩护发动奇袭,益使滨海作战风险性增高。防御愈难,舰艇与飞机面临之风险相对增高。

                            是否有任何方法今战术指挥官与其参谋在面对滨海作战的繁杂问题时,冷静思考,仔细检验各项因素。当某国不仅能防御其海岸线,且具有相当之海洋作战能力时,吾人与之作战须着重侦搜、指挥管制与武器射程。

                          现代海战模式:以武器与侦搜系统涵盖范围为中心

                            本模式之目的:协助战术人员比对敌我侦搜与武器系统效能,俾比较彼此实际可投射之武力。本模式显示,能掌握环境状况者,将能先发制人。

                            除火力比较外,侦搜系统之效能、感测系统之电子辐射管制(EmCon),以及两军间距离,亦为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将使得分析作业益加复杂,然这是无可避免之事,因侦搜与感测系统能有效能地运用系战术首要之务。本模式系以最简便之方式展现现代海战中最重要之因素。

                          状况描述

                          1. 蓝军与红军可由各种射程各种方向发动攻击,打击力以每次攻击之命中率计算。此处所言命中日标之飞弹数量系依据射程而定。红、蓝军可集结、分散,或分割成数个单位,最小单位为军舰。

                          2. 两军防御力包括软、硬杀系统(拦截器、防空飞弹、干扰丝等),两种系统结合运作只能作为消耗之用,摧毁部份来袭武器,仍有若干将穿越防御网。

                          3. 如无侦察、监测、电子反制拦截等系统或其它情搜系统提供之情报,即无法发射武器或充分发挥防御能力。打击力与防御力皆取决于侦搜情报。

                          4. 侦搜情报之取得系依对敌采主动侦测或被动拦截而定。被动侦测之距离较主动为远,且可取得各种战术资料。

                          5. 侦搜情报内容可分为三个项目:

                          a. 侦测:了解敌人所在,足以防御即可,无须攻击。

                          b. 追踪:对敌位置与行动资料不足,但仍可发动攻击,惟其效能将受影响。

                          c. 瞄准:详细了解敌兵力组成,可瞄准敌各单位,只要在射程内,命中率可发挥至极致。

                          6. 就主动侦测言之,方位与距离、目标定位、瞄准等侦测效能取决于电子辐射管制程度的三个等级:

                          一级(EmConA):严格限制 (最小或无)搜索

                          二级(EmConB):中度限制 (部份)搜索

                          三级(EmConC):无限制  (开放)搜索

                          某些主动系统之性能取决于扫描率,亦即某个单位时间内扫描之范围。其它系统则视某个单位时间内在某个地区之侦测机率。就整体搜索而言,在搜索区内之可能作业密度端视时间与作业模式而定。无论追踪或瞄准敌军时,亦需要进行攻击,此时需更多时间与侦搜作为。无论何种状况,(敌军位置、航向、航速以及部署细节)情报皆须回报,故侦测作业时间包括将情报送达至指挥官所需的时间。侦搜作为不易概念化,管理上亦相当困难,无论如何实施,其效能取决于扫描范围、精确度及回报时间。(注12)

                          7. 被动侦搜亦包括测距、定位与瞄准,其效能取决于敌军电子辐射管制。电予辐射管制旨在防止敌军透过被动侦搜取得主要目标(航空母舰与旗舰)之瞄准资料。

                          8. 实际可投射火力(有效打击力减防御力)能在攻击后降低敌攻击与防御力。实际上,敌原本之战力(攻击、防御与持续战力等)与主动侦搜能力降低程度系依被命中之程度而定。

                          9. 红、蓝军之机动单位皆可四处游动。

                          10. 舰载感测系统亦随载台而动。卫星属移动性,而陆基雷达属固定式感测系统。各军感测能力等于涵盖范围之大小。搜索系针对有利害或影响关系,或者须以管制之地区采小区域逐步搜索敌军。(注13)本模式中,两军同时采取侦搜作为,然其电子辐射程度与电子管制作为决定孰优孰劣。侦搜系统与其运用方式系本模式之重点。作战结果取决于第一次攻击发动前两方对取得之情报以及电子辐射之管制程度。

                          11. 一旦认为已取得足够情报,即可下令攻击。汇整情报资料与下达命令需时甚长,往往以小时计。如敌之攻击先于吾人下达命令前到达,则我无法进行攻击。若敌之攻击于我发射武器后抵达,则两败俱伤。

                          12. (1)被命中,(2)损失飞机,以及(3)飞弹发射后仍存活之部队,可再发动攻击。

                          现代战术范例

                            假设蓝军意图攻击红军陆基侦搜系统与武器,如图11-2所示。红军在海上部署两艘飞弹潜舰,任务为在蓝军接近红军有效射程前进行攻击。为利讨论,同时将重点置于双方之侦搜作战,吾人假设蓝军防御力强大,并能集中兵力成为一支舰队。尽管蓝军战斗序列中已包括其它战略侦搜系统与陆基单位,仍须仰赖舰载系统负责作战侦搜。红军侦搜系统稍后再论

                          图11-2 现代海战想定

                            本例中,美海军航母作战舰队以战机与飞弹展开攻击,红军亦配备陆基战机与飞弹。航母舰队之使命为取得制海权,亦即压制或摧毁对美军海上活动之威胁。红军使命为摧毁蓝军,俾能继续对蓝军海运发动空中或潜舰攻击。本范例属传统作战,如核武涉入,则兵力、任务与战术将截然不同。

                            蓝军在距离红军基地1,800?赏饪?始行动。由于蓝军在500?缮涑棠谥?打击力异常强大,故红军潜舰部署于距基地前500至600?芍?水域。

                            蓝打击力(BB)见图11-3a。图中射程达1,000?烧呶?飞弹。发射后即无飞弹使用。其余则为可重复攻击之战机,除非在行动中遭击落。战机可在300?赏夥⑸浞傻?,过了这个距离后,其武器携带量成直线下降,到600?墒蔽?0。

                          图11-3a 蓝军在各种距离命中红军之飞弹数量

                            红军打击力见图11-3b。红军在短距离内有150枚之命中数量,1,500?墒逼浯蚧髁ξ?0。红军射程大于蓝军,但在最大射程却不足以发挥充分有效之攻击。红军亦可在攻击后,以所余战机再次展开攻击行动。

                          图11-3b 红军在各种距离内命中蓝军之飞弹数量

                            蓝军认为,如有所警觉,其防御火力可摧毁40枚来袭飞弹;因此在1,100?赏猓?能摧毁所有红军之攻击。在这个距离内,会有若干飞弹穿越防御网,命中目标。蓝军估计,如红军全面戒备,可摧毁其发射之20枚飞弹。故蓝军只要在1,000?赡诔晒Ψ⑸浞傻?,即可对红军造成损害。然单凭飞弹攻击并不足以发挥所欲效果,故蓝军必须接近至500?桑?混合运用战机与飞弹,命中数量可增加至100枚,如将红军防御纳入考量,可命中80枚。之后,蓝军可攻击潜舰基地与相关支持设施,且不会面对空中兵力之严重威胁。假设蓝军估算正确,结合飞弹与战机,在500?缮涑谭⒍?决定性攻击,但前提是其打击力在同时无任何损失。在这个射程内,蓝军毫无失误空间。

                            蓝军承受红军攻击的能力如何?据其估计,可承受红军100枚飞弹攻击。因此在红军100枚命中之射程,蓝军可发动攻击,但本身将严重受损:500?墒保?红军可发射100枚,蓝军可有效防御40枚,所余60枚将命中,蓝军作战效能将降至40%。如红军在500?缮涑滩上确⑷?力攻击,蓝军持续战力成为40枚,红军还可将其减半。20枚之持续战力并不足以造成红军之严重损害,俾利空优之取得,亦无法减低红军下一波攻击。以下为蓝军作战状况之评估:

                          蓝军

                          防御力、全面戒备 防御40枚

                          持续战力(注14)  100枚

                          红军

                          防御力、全面戒备 防御20枚

                          持续战力     80枚

                            然作战系动能之竞争,吾人尚未考量蓝军运动能力。25节系蓝军合理之快速运动速率。红军在距蓝军500?纱Ψ⒍?攻击后,需6小时方能再度攻击,此期间蓝军所余兵力可接近至350?纱Γ?蓝军在这个距离之攻击力较500?纱Ω叨0%,命中飞弹数为70枚。红军可防御20枚,所余50枚将摧毁红军5/8兵力,蓝军此时面对红军,已有起码胜算。若胜算不大,蓝军尽其所能后撤,到了650?纱Γ?红军再度发动全力攻击,蓝军将面临85枚飞弹,以其所余40%防御力,仅可防御16枚,69枚将命中,而其持续战力仅余40枚。因此蓝军如欲撤退避免攻击,反而招致反效果。如能撤至750?纱Γ?蓝军即可与红军对战。

                            此时蓝军人员尚不可骤下结论,还需评估双方侦搜能力。蓝车之优势在于机动性高,而红军却须固守阵地。蓝军如在侦搜作业上超敌胜敌,以制衡红军射程优势,则可有效结合机动力与火力。

                            蓝军电子辐射管制计画须运用红军属固定部署之特性,但不包括两艘潜舰。由于蓝军系移动性威胁,红军必须搜寻其所在,故蓝军须利用红军不得不实施之主动搜索。设若红军拥有足够之卫星监侦情报(或其它侦搜系统能标定蓝军位置并发动奇袭者),能首先发动大规模有效攻击,蓝军必须取得额外之防御力(注15)(吾人已知红军具备充分攻击力),并实施二级电子辐射管制措施。蓝军此时切不可寄望红军兵力较弱或能力较预估为低,故唯一行动方案系放弃兵力集中计画,将兵力分散--依状况观之并非最佳方案。

                            设若蓝军能避免被红军长程监测系统侦知,可在末被敌军标定位置的情况下,先行发动攻击。吾人假设红军配备两种主动侦搜系统(注16)。第一,可涵盖广大海域之超地平线雷达,侦测距离达800?伞@毒?务须假设雷达已开敢,且可能在800?纱ξ?红军侦得、追踪、瞄准,以及1至2小时内,以陆基或潜射飞弹攻击。第二,长程侦察机,侦察距离远至2,000?桑?惟距离愈远,涵盖宽度愈窄。

                          图11-4 红军整体侦搜能力

                            蓝军向红军推进时,将实施一级电子辐射管制,并以被动方式侦测长程侦察机雷达波以提供预警,再快速将电子辐射管制降为二级,俾发挥全数防御效能,同时防止红军测得所有目标。长程侦察机发现蓝军之机率为何?双方皆知搜索距离与宽度皆由红军所掌握,故应仔细精算。蓝军假设红军可能对1,000?扫红军命中数不多)与600?扫蓝军于此处可发挥强大攻击力)间之水域发动攻击。红军如对1,000?纱?攻击,较有利蓝军,故蓝军可保持于远距离外,引诱红军发射飞弹(这部份不再详述)。蓝军另可采隐匿快速运动,选择敌侦测机率较低之路线,同时采电子欺敌作为,误导长程侦察机。假设长程侦察机侦测距离达1,500?伞@毒?以25节航行24小时,方可自1,500?纱ν平?至900?纱Γ?如欲推进至600?纱Γ?须再航行16小时。尽管本模式已相当简化,但图11-4仍相当复杂。

                            于1,000?纱Γ?蓝军可先发攻击,敌末侦知机率50%;900?晌?40%以下;800?扫超地平线雷达)时势必为红军发现。然蓝军亦拥有数项优势。如在1,000?梢酝獾弥?已为长程侦察机发现,可有效防御红军攻击。如蓝军对自身防御能力信心不足,可取消或延后行动。如在1000?赡诒徽觳猓?在敌军飞弹抵达前,蓝军有2至4个小时可发动攻击,双方皆会遭致严重损伤。读者可依据公式计算双方损伤。

                            另有一项可能性,见图11-5a与l1-5b。图11-5a显示,红军在500、700以及1,000?扇?个距离全力攻击后,蓝军所余打击力。距离愈近,显然蓝军所余兵力愈少。斜线以上之区域系指红军成功防御20枚蓝军飞弹后,仍遭蓝军命中之飞弹数量。图11-5b显示蓝军在600-1,000?煞段?内遂行攻击后,红军所余打击力。尽管蓝军并未完全摧毁红军打击能力,但在400海?纱σ炎阋砸蛴?红军反击。

                          图11-5a 红军于500、700、1,000?纱?攻击后,蓝军所余打击力

                          图11-5b 蓝军于600、1,000?杉涔セ骱螅?红军所余打击力

                            蓝军在500?梢酝庵?距离虽无法完全摧毁红军战力,但只要在1,000?梢阅冢?皆可发挥相当大效果,使红军战力大损。综合红、蓝两军武器与侦搜能力后,吾人可获致蓝军最佳战术。

                            蓝军应在未被侦知的情况下,推进至1,000?纱Γ?在这个范围内发射所有飞弹。如在飞弹发射后与命中目标的两个小时之间(假设飞弹为配备精确终端导引之巡弋飞弹)能保持未被侦知之状态,红军将损失惨重。吾人可预期蓝军50枚飞弹几乎全数命中。若红军已有警觉,则有效命中数为30枚,但仍可摧毁红军八分之三的战力。如蓝军末将防御力考量在内,红军所余八分之五战力将构成严重威胁。

                            下一步是蓝军务须推进至400-500?纱Γ?原因在于飞弹用罄,必须接近至飞机航程内,发动最后一次决定性攻击。在蓝军推进期间,红军可反击(有24小时)。然蓝军采取兵力集中战术,并将电子辐射管制取消,防御力达到最大效果。即令红军时间掌握精确,于蓝军到达500?纱κ狈⒍?攻击,其所余飞弹数约为60枚,蓝军可防御40枚。由于蓝军可在承受100枚飞弹之攻击后仍能存活,故蓝军空中战力仍维持80%,足以击败红军,赢得胜利。

                            截至目前,笔者尚未提及红军二艘飞弹潜舰。吾人多视潜舰之功能在于打击。在本想定中,红军将二艘潜舰部署于500至600?纱Γ?足以在蓝军发挥全数战力前削弱蓝军实力。距离愈近,潜舰愈能发挥效果。吾人尚未界定其打击力。任一艘潜舰如能发射飞弹攻击航母或神盾级舰,即可严重打击蓝军战力,即使因情报不足致使仅有部份飞弹命中,亦可降低蓝军战力,在后续交战时有利红军。然红军潜舰战术如欲获致最大效果,有赖潜舰在蓝军发射飞弹前予以攻击。然此种情形不太可能发生,因蓝军最佳之战术系尽早发射飞弹

                            然由于蓝军必须以25节运动,有助红军潜舰行动。高速航行时,难以进行反潜作战,而声纳可在远距离(50-100?嫂测得高速水面船团之噪音,并以飞弹攻击。然蓝军如于1,000?纱Ψ⑸浞傻?,却使潜舰战术效果受限。潜舰无法在蓝军发射飞弹前实施攻击,其后亦无法重创蓝军,俾使红军取得优势。

                            然红军可将潜舰另作他用,进行秘密侦搜。蓝军计画系以一级电子辐射管制接近,并反制红军长程侦察机俾有足够时间将电子辐射管制层级降至二级,以恢复所有防御能力。如红军将二艘潜舰部署于1,100-1,200?纱Ω涸鹕诮淙挝瘢?搜索蓝军,蓝军可能在毫无防备下遭长程飞弹奇袭,损失将极为惨重。在1,100?纱Γ?红军可发射40枚飞弹,蓝军防御能力足以摧毁40枚,但前提是必须集中兵力。如蓝军因奇袭之故,遭40枚飞弹命中,所余兵力不足以继续作战。

                            当蓝军有赖红军主动搜索以提升防御层级,却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追踪瞄准,后果极为严重。蓝军如因准备防御之故开散雷达等电子辐射装备,势必暴露行踪,然其兵力集中之战术又有赖坚实之防御力。舰队以25节航行时,面临二艘哨戒潜舰之威胁程度如何?在1,200?纱Γ?任一艘潜舰测得目标之机率介于四至五分之一,此外潜舰回报情资时还须不被敌军侦测。故红军潜舰侦搜成功率并不高,然蓝军如的确被潜舰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红军主要打击兵力为舰队时,蓝军面临之问题至为庞大繁杂。原本蓝军作战计画之基础在于红军系固定目标,一且舰队成为红军主力后,威胁大增,并使蓝军在最大距离发射飞弹时,无法发挥所欲效果。故蓝军须制定主动侦搜计画,改变整个作战计画,所有因素皆须列入考量。双方舰队在广大的海域运动,致力于侦搜作业,期先发现敌人,使敌人计画受挫。双方打击力此时如压缩之弹簧,一且任一指挥官认为已获得充分情报,立即反弹,先发攻击。

                          本范例之优点:结论

                            吾人务须从各角度检视本范例。第一,假设所有资料系透过分析所获之精确真实资料。符合各种条件,且所有变量或战术方案皆已研究;换言之,所有资料系实际完整之战术资料,可用于实际作战。此时指挥官与参谋首要之务系考量还有那些不确定因素,容许之误差范围为何。例如,渠等应关注伯诺提(Bernotti)对鱼雷有效射程之看法。设若蓝军在1,000?纱Ψ⑸浞傻?攻击陆地目标,使敌军有所戒备后,却未准备空中攻击,后果将如何?在飞弹命中前,吾人根本无法预判命中率。作战模式如虚拟实境之计算机仿真,容易让使用者误认这是最好的模式。了解海军作战者使用笔者之模式时,更容易犯下相同错误。然另一项危险因素是,海军决策辅助系统提供之作战命令往往被视为一种预测。至于计画方面,完善之计画将可发挥相当效果,但其中尚有诸多变量。例如,纳尔逊将军在尼罗河与特法拉加(Trafalgar)作战时,计画简单明了,但在执行时却杂乱无章。作战分析之目的并非精确预测未来,作战计画亦不代表实际作战情况;其目标系协助计画并赢得胜利,研析与计画本身并不足以赢得战争,然不可或缺。

                            本模式并未显示实际战力,仅着重于军舰之机动性与运动性,两者在面对位置固定之敌人时极具价值。红军如有机动兵力,蓝军须重新制定战术,包括电子辐射管制计画。设若红军亦拥有舰队,蓝军须开散更多感测系统,攻击计画势必另行制定。集中兵力防御之优势亦体现于本范例,文中未提出者是,蓝军如为因应红军侦搜系统而采疏散部署,其集中火力攻击非但无法奏效,反而容易遭受红军之循序攻击。

                            本模式之缺失在于将打击力与防御力平均分配于为数不详之各型军舰。如今美海军系将打击火力置于航空母舰,防御则由神盾级舰与舰载机共同负责。依据本模式,其战力损失较严重。研析结果显示,两艘航空母舰之作战舰队,剩余战机打击力为50%,空中战力全数损失的机率为25%(两艘航母皆失去战力);而空中战力几乎全数保持之机率亦为25%(两艘航母仍可作战)。

                            计划战术时须谨记一句名言:「军舰与岸上的堡垒作战是件愚不可及的事。」本范例亦证实这个说法。红、蓝军间之相对存活力与复原力虽难以计算,仍须加以评估。美海军的计画中,即使旨在制海与维护美国海上利益,仍常考量陆、海兵力对比问题;故相对存活力之关系有赖专家深入研究计算。

                            本范例最重要之目的系呈现现代海战之程序--动能。即令最简单之研析亦不能避免繁杂之侦搜过程。在探讨历史海战的章节中,笔者以简单之两军对战模式即可说明海战本质,并可展示兵力架构与兵力对比;此外还特别展现出弱势兵力具有之优势。但当吾人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长程武器使吾人之分析趋向复杂,侦搜作为亦须列入消耗战之考量因素。在攻击上强调一次行动之威力,而非以往之持续摧毁力。持续战力所代表的不仅是存活力;而主动防御已益形重要。

                            总言之,现代海战须考量下列因素:

                          ? 双方皆配备攻击性武器,射程决定其效能。

                          ? 双方皆具备防御能力。

                          ? 双方皆配备侦搜系统,至少须能追踪与瞄准敌人,俾利遂行攻击。

                          ? 一方进行侦搜作业时,另一方可能因此获得情资,作为攻击或防御之依据。

                          ? 双方皆可透过秘密或欺敌作为、诱使敌不使用感测系统、或者反侦搜(包括攻击他处感测系统)等方式,迟缓敌侦搜作业。

                          ? 双方可攻击对方旗舰或扰乱通信,以干扰敌指挥管制。

                            双方之指挥管制才是行动关键所在。指挥官之目标系集中火力遂行任务。火力集中系指攻击时间与地点之有效结合,亦是在重要位置发动一波摧毁性之攻击。与集中火力同等重要的是攻击时机。从历史经验吾人可归纳一项真理:海战赢家之特质不在于知道做什么,而是何时做。海战指挥之难题在于如何掌握最佳时机,发挥最大攻击能力。

                            就火力言之,现代海战速度快,毁灭性强,一触即分出高下。结果往往在开火之前胜负已定。

                            战术人员仅专注于先敌发动攻击之想法并不全然正确。先发制人之意义在于能有效地达成吾人所欲目标--使敌无法恢复战力或遂行反击。

                            由于当今舰队军舰数量不多,指挥官可有效严密管制,并可在疏散编队时,协调各单位集中火力攻击。舰队潜力化为实际能力之关键在于准则、训练、稳固之团队、良好通信系统,以及行动时能在适当时间下达命令。

                            指挥官面临情报不足时,须下定决心,如何在敌军行动之前遂行有效攻击。如一方容易遭敌攻击,显示其战略、战术与武器发生问题,在大白天派长矛手与引箭手对决无异以卵击石。武器射程与侦搜能力两者应合而为一,不可分别看待,因此长矛手应在月黑之时执行任务。完善之侦搜计画包括搜集敌情报与防护己方情报。

                            如敌之侦搜范围与武器射程均处于优势,则己方战力,尤其是防御力,更须十分强大才行。

                            指挥官可能先发动些许攻击,俾利火力集中。然渠亦可能需要短程武器因应后续状况。战果获致决定不代表作战已结束。短距离之扫荡行动将成为紊乱之局面。

                          注释

                          1. Robison and Robison,p.896.

                          2. 除经费问题外,还有管制问题。潜舰愈多愈难管制,危险性愈高。

                          3. 见Hughes(1995)。文中包括38项参考资料,可供进一步研究。

                          4. 此公式可运用于分析菲律宾海战之空中攻击行动。军舰改成航空母舰,齐发之武器为飞行联队,对美国与日本而言,α、β、a1与b1均为1,a3与b3分别为1/2与1/7。

                          5. 许多人认为核战取决于何者先行瞄准对方固定阵地,并发射飞弹。就许多角度而言此种观念有瑕疵,吾人希望相关讨论能从全般状况衡量。

                          6. Schulte.

                          7. 1970年,埃及发射之一枚冥河飞弹虽击沉以色列奥利特,但几乎错失目标,故其命中值为1/2。

                          8. 两项命中率有所差异的理由如下。第一,无防御能力之目标通常体积较大,故较军舰容易命中。第二项原因纯属臆测,面对商船时,攻击者时间充裕,且可大胆行动。

                          9. 此名称系由海军中将Arthur Cebrowski所创。由于此一概念仍在发展中,文内相关描述系笔者对此概念之诠释。

                          10. 另一项原因系节省成本。大型军舰之排水量如为小型军舰之三倍,可携带三倍酬载,而成本可能仅为二倍。有时候为了酬载之故,军舰体积必须够大,例如舰载机。大型军舰适合在各种天候下执行长程巡弋。

                          11. 笔者提过,战术单位起码应由两艘可相互支持之军舰组成,谈到神盾级时,此概念仍然适用。

                          12. 侦搜方式概述见Koopman。

                          13. 另一种搜索模式系一次涵盖大范围地区,以较长之时间进行侦测、追踪或瞄准该区之目标。读者在研究后述之例子后,可自行研判何者为佳。

                          14. 遭袭后所余侦搜与火力数值系命中飞弹数除以持续战力。

                          15. 多少防御力方足够?就本段所言,约需两倍防御力,以摧毁80枚飞弹。

                          16. 第三种系哨戒潜舰,然红军因欲将两艘核动力潜舰接近蓝军俾实施飞弹攻击。其实红军有许多方式可将潜舰用于侦搜,吾人将探讨其中一种方式。

                          • 家园 【文摘】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之-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总结

                              笔者于韩战与越战期间,曾任职于驱逐舰上环游世界两周,地球浩瀚,所见愈多,愈今人深觉识见短浅。本书所提战术的愿景不过如地球无数胜景之一二而已。吾人已环绕战术世界,然仍有诸多观点吾人尚未得见。以下系笔者认为本书精华之处。

                            战术

                              海上战术系消耗性作为;在陆地上透过运动赢得胜利或能奏效,但在海上却行不通。率先发动有效攻击系战术指挥官之首要之务,但这仅是好的开始,近年来逐渐受到瞩目的优势侦搜利于遂行攻击作业。指挥官须能结合侦搜资料,运用兵力,并防止敌实施相同作为。

                              文字之描述并无法掌握作战步调,而兵棋推演亦不能传达战事近尾声时之急迫状况。战术成功与否取决于行动是否适时。

                              战术指挥官与武器设计人员之目标为,将实际可投射之攻击武力发挥至最大。笔者强调「实际」(net)的理由有二。第一,持续战力至关紧要。然马卡洛夫(Makarov)却指出:「性能佳之大炮促成胜利,装甲仅能延迟失败。」(注1)舰队不可能在面临强大敌人却末将之摧毁的情况下,无限期作战。第二,武器如欲发挥效能,必须发射--随舰只沉没之弹药是种浪费,击中诱标或礁石亦无用处。

                              与相同打击力之陆地兵力作战时,军舰在敌射程内长时作业的限制因素更甚以往。然海上兵力与地面兵力相较,仍享有战略机动优势(美海军准则中称为来自海上之作战运动)。吾人须发挥舰队之运动性,于同一位置作业只会招致攻击。

                              武器射程与威力的增加扩大了战场范围。然矛盾的是,滨海作战的局限性限制了运动作为,却成为空射、陆射、舰射与潜射飞弹之战场,使得陆基兵力及其感测系统如今须被视为海上兵力之一部份。地面与海上兵力结合之需求与重要性日益提升。战略或战术之联合作战已成必然之事。

                              就当代准则与未来科技言之,舰队须解决之重要问题如下:

                            ? 主动防御:集中充分兵力防御敌可能之先发攻击。此时舰队放弃隐匿运动,俾利统合系统发挥防御功能。

                            ? 匿踪:将兵力分散部署,使敌作业不易,需时甚久,难以率先发动有效攻击。部队须隐密运动,否则即丧失匿踪优势。

                              由于事涉攻击与防御力的平衡问题,采主动防御抑或匿踪皆无最完美之答案,两者皆有利弊。

                              依据接战规定以火力齐放开启战事之舰队演习最难以执行。演习时过度强调先发攻击系错误观念。战术准则旨在规范作战全程,作战开始之战术最为困难。吾人应着重如何赢得最后一场战役。

                              火力、侦搜、指挥管制以及相关之反制措施皆有其功能,然任务遂行有赖此六者结合运用,尤其是在敌人亦采取相同作为时。优良之战术计画如同作曲般,将独奏、间奏与强音和谐地结合起来。

                            武器与传感器

                              武器之发展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如作战特性符合兰彻斯特之同步消耗战平方律(Lanchester's square law of simultaneous attrition),战斗力(结合攻击与防御力)享有4:3的优势时,即有决定性影响,如为3:2时,则将大获全胜。本世纪初鱼雷发展迅速,使得劣势兵力亦有胜算的机会。到了飞弹时代以一波强力攻击为主导时,劣势兵力在数量上尽管处于1:2或更大之不利情势,仍可透过良好之侦搜与指挥管制,率先发动有效攻击。

                              期望长程武器能发挥效果之战术计画人员往往讶于战事多于短距离内结束之事实。原因与双方在狭窄水域玩起捉迷藏,试图秘密接近对方时之侦搜作为有关,地面战偶有此种情形。

                              劣势兵力如基于战略因素必须作战,则需:

                            ? 享有侦搜优势。吾人已建立相关状况评估(兵棋理论方案),然其目的在于如何以最佳方式承担风险。

                            ? 如在侦搜与欺敌作为上胜于敌军,则可发攻击。

                              军舰设计建造时,应具备承受数枚炮弹、炸弹、巡弋飞弹与一枚以上鱼雷之攻击,俾能继续作战,故现代大型舰船应强调存活力与后续战力。其它军舰则应透过匿踪提升存活力。于滨海水域作战之飞机与舰艇应体积小、灵活度高、人员少、造价低,如此方能以大量兵力攻击敌军。

                              鉴于舰队行动至关紧要,吾人应注意优势维持与丧失的可能性。由于美海军已享有海上绝对优势,水雷与水雷反制措施虽非舰队战术之重要议题,但极可能以意料不到之方式影响敌我行动。任何了解史实的人皆知,潜舰可进行游击战降低敌舰队优势或攻击商船,对当今侦搜系统与飞机科技了解之人士亦知,长程飞机具备相同功能。

                            计画与执行

                              准则能整合行动,对训练、科技、战术与目标有所影响,也会被影响。战术准则系既定作战程序,编纂时应考量下列对象设定为下列人员:武器系统管制人员、军舰与飞机、舰队各单位及舰队整体。各单位层级之准则内容务求其体明确,俾使战术程序环环相扣,惟须保留各单位自行发挥之空间。

                              准则将战术标准化,减少各单位计画作为负荷,但一般状况之规画,在无特定任务的前提下可作为训练之依据。作战教令仍有存在必要,但不可像老式英国海军般,只知遵行作战教今,毫无弹性。作战计画相当于依据任务特性而制定之准则。

                              舰队组成单位愈具弹性,愈需要标准化之战术与指挥作业。同样地,战术指挥官与舰长异动率愈高,愈需要参考依据以及简化之战术,尽管这并无法取代整个单位的稳定性与团结力。未来将有专书详述舰队作战网络之标准化战术指挥作业。行动时,战术通信务求时间短、频率少、使用暗语。

                              未来作战时,利用敌信号将变得极为重要。

                              计画与执行关系密切,但绝非一体,将其视为一体将导致严重后果。执行任务时并不从事计画作为,须依据现场状况调整计画。舰长须将计画如同作战目标一般谨记在心。计画不可背离准则;如无准则规范与实际演练,任务将遭逢挫败。对门外汉而言,任务遂行时,其过程看似与计画截然不同。

                              作战计画须能提供航空母舰、防御力最强之军舰、旗舰、或侦搜能力优异之单位在受损时之紧急应变计画。如将所有能力集中在少数军舰、飞机、机场、卫星与通信频道上,毫无后备单位或失误空间,舰队将会有麻烦。受损军舰须加以防护,直至安全区域。功能完善的单一信息网络一旦被植入病毒,会使情况大乱。对战术指挥官最具实用价值的建议是:事前决定应做何事,并下达给各舰长。

                            与战略的关系

                              伤亡率高、毁灭性大的消耗性作战是海战中心特性之说法逐渐不符合现状。仔细研究海战中心要素后,可发现四种趋势。第一,与陆战相较,海上优势兵力展示较能发挥吓阻作用。劣势兵力战力被瓦解亦为历史中常见的现象。史书中此方面之记载甚少,因为历史只记载发生过的事而非未发生的事。第二,武器威力增强,但人员损失率反而降低。第三,在战场以外地区,非战斗人员从事侦搜、反侦搜以及后勤支持者比例大增。第四,由于决定性作战主导海战,故劣势海军不太可能投入作战。劣势海军的威胁远比不上陆军,若此一弱势海军为一大陆国家,例如苏联之海军时情形更是如此。若某个海权国家如美国受到另一个强大海军之威胁,平时将导致军备竞赛,战时将造成血腥海战。

                              马汉认为舰队指挥官之首要任务系运用优异战术集中兵力;柯白(Corbett)强调战略考量系决定性作战是否发生之原因,两者所言极为正确。舰队不投入决定性战斗亦可达成战略目标。潜舰作战、保护国家之全球利益等因素,可能促使舰队取消作战任务或防止决定性作战之发生。

                              如陆地情势已达难以容忍之程度。且敌海军末应战时,舰队可能采取行动。然此时舰队指挥官责任重大。除须因应敌军外,尚须保护运载船团或滩头堡。今日感测系统侦测范围、陆基飞弹射程、及飞机航程,皆令舰队指挥官难以执行任务,使得选择「由舰至目标运动」(Ship-to-objective movement)之地点益形重要。

                              参谋应就战斗序列向指挥官报告双方兵力优劣情形与程度,即使在兵力不均衡之情形下亦然。兵力比较并无法反映出优势何在,而须依赖战力比较,内容包括武器数量与射程、指挥管制与侦搜能力、战术与相关训练、以及其它变量。当今决策辅助系统有助初步战力分析,然其比较结果仅属摘要性质,实际部署则有赖结合任务与地形以及兵力分配等因素,制定出战术计画。

                              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没有任务的军队之首要之务系战力保存。海军亦然。核动力弹道飞弹潜舰在传统战争中应避战。海岸威胁消除前,两栖部队不宜贸然行动,因两者在后续行动有重要任务。对战力薄弱无法投入决定性作战的海军而言,战力保存系重要目标。

                              庞大海军之造价与维持所费不赀。如成立庞大海军,最终却无法应战,则最不符合经济效益。

                              部份军职评论家认为,由于现代武器与感测系统精良,老式舰队作战不可能再发生。渠等心中所想的或许是老式战术与军舰。然只要国家须使用海面,势必保持舰队以掌控水面,这些舰队必包括水面舰。

                            战术研究

                              本书主题之一为,透过战术研析,吾人可从战斗的混乱情形中尽可能地埋出头绪。笔者认为首要之务系评估选用战术之效能,再将结果提供战术与战略计画人员参考。结合侦搜与火力投射计画,计算双方受损后仍能完成任务之评估数据,将有助于计画作为。

                              军职人员研究之战术在第一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致良好成效。任何人皆无法制定出完善的战术。海军战术新观念可能并非由海军人员提出,但观念之接受与战术内容之研究仍有赖舰队本身推动。然由于舰队忙于行政、武器的妥善维护及推进性能等事务,战术提升有赖学校与准则单位协助推动。当教官系由最优秀之战术军官担任,且所有教官皆知其责任不仅在于教授,还包括战术研发时,最佳战术才可能应运而生。

                              研究海战历史有助吾人了解与比对因果关系,此为现代海战之基础。相关研究必须包括位置、通信、作战节奏,内容务须详尽。此外,两军对阵时作战之六个程序与相互关系亦须列为研究重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迄今之战术侦搜程序亦应加以特别注意。

                              历史证明,武器效能在战时较平时之估计为低,但决定性战斗如何发生:

                            ? 战术原因:效能不彰之情形系双方皆可能发生。美西战争时桑普森之舰炮在6,000码处无法发挥效果,但由于西班牙舰队战力不佳,桑普森得能接近至1,000码处。

                            ? 技术原因:武器杀伤力强。即今诸多飞弹末命中目标,但一枚便足以使许多军舰丧失战斗力。

                            ? 战略原因:历史大多述及有重大影响之作战,然非决定性战役之战术作为亦值得深研。

                              部份人着重于战争学,其它人则强调战争艺术,笔者则由另一个角度--「指挥奥秘」(command mystique),强调领导者勇敢、智能与鼓舞人心之特质。如此一观点无误,则笔者怀疑战术科学与艺术间差异之重要性何在。理论源自实务,两者皆为战胜之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小说与预言

                              兵棋推演历史悠久。美国对可能发生之作战以仿真方式进行推演系评估两军战略之常用方式,其它国家或组织如联合国、北约组织、东南亚国协及欧盟等,亦经常参与兵棋推演。战略兵棋推演系一种思维实验,可检视围堵政策可能无法奏效之地区如巴尔干半岛或中东。一旦政治因素促使推演状况变成实际作战时,只要吾人已进行军事评估,参与单位亦了解军事层面之意涵,兵棋推演可发挥相当助益。

                              其它推演旨在进行军事评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1年间,美海军战院进行一系列推演,总计318次(注2)。这类推演与前述之思维实验不同:战略背景皆已设定,按部就班地详细推演,以测试各种不同状况下之结果。其中数次以英国为假想敌,原因不在于美、英可能发生战争,而是英国海军战力、机动性、战术及组织与美国几可相提并论。

                              实际之战略研究与作战计画则以日本为主要敌人,早在1920年代美、日摩擦开始前美国已有此想定。137次的推演中计有127次系以「橙军」,亦即日本为假想敌。此系列兵棋推演之演进,以及对美海军太平洋战争之助益,可参见1986年「海军战院评论」(Naval War College Review)中佛拉荷斯(Michael Vlahos)所着之文章。由于今日吾人所知之作战分析在当时并不存在,战术推演为当时研究新战术与科技之唯一方法;其内容包括航空母舰之规模、架构与运用,侦察机之类形与编组,以及在侦搜计画中如何运用侦察机。佛拉荷斯记载106项战术推演,其中71项为舰队行动。

                              预言末来战争之小说有段兴衰史,其中不乏受人欢迎之佳作,例如柴尔德斯(Erskine Childers)所着之「沙之谜」(The Riddle of the Sands),首版于1903年在英国问世。海军学会出版社(Naval Institute Press)于1991年再版发行。故事描述两名英国人在假日时驾驶帆船,优游于德国沿岸岛屿与波浪间,却发现大量驳船停泊于港湾内,准备登陆英国。柴尔德斯深信德国极可能发动奇袭,登陆英国,击败脆弱的英国陆军。其内容生动,如渠所愿地吸引了媒体、大众与英国政府的注意。「沙之谜」在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间的欢迎度超越「贝奥武夫」(Beowolf)与「伊里亚德」(The Iliad)。这是当时最佳之著作。然而葛罗夫(Eric Grove)为最近一版的「沙之谜」写序时提到:「该书并非当时唯一撼动人心的佳作。」并列出六本着作,包括威廉丘(William Le Queux)着之「英伦大战争」(The Great War in England)。

                              另一本纯粹供人消遣阅读但与「沙之谜」地位不相上下之著作是,汤姆克兰西(Tom Clancy)在苏联瓦解前所着之「红色风暴」(Red Storm Rising),主题系北约与华沙集团作战,书中详细描述两方攻防作为,内容生动之程度动摇了国防部在兵棋推演与分析上之传统思维。「红色风暴」于1986年出版,当时军方计画作为呈现僵化停滞之状态,克兰西的想象力受到军方重视与详加研究。这类小说钜细靡遗地陈述参战双方之思维与行动。其它科幻小说如威尔斯(H.G.Wells)之「世界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等,仅有部份可稍加注意。

                              另有一种著作属于预言式,内容长短不一,并无小说中人物之对话与思维。其中最佳之著作系白华特(Hector C. Bywater)所着「太平洋战争:1931-1933年美日战争史」(The Great Pacific Wa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Japanese Campaign of 1931-1933)。本书写于1925年,白华特引用了丰沛的资料,以深入的观察者角度描述美、日之激战。白华特撰写此书之目的在于警告日本,切勿唤醒美国这个沉睡的巨人。华盛顿裁武条约(Washington Disarmament Treaty)于1921年签署,当时美国刻正进行海军现代化。

                              白华特之论点深入,并非无的放矢。本书虽写于战事发生前15年,但白华特搜罗了海军战院兵棋推演人员花了20年归纳所得之成果。书中描述日本在宣战前攻打巴拿马运河,因封锁巴拿马运河可使大西洋舰队在两个月之内毫无用武之地。然后登陆菲律宾力仁牙因湾(Ligayen Gu[f),同时攻占关岛。美国亚洲舰队(Asiatic Fleet)大败,太平洋舰队既无巡航能力也无后勤支持,只能徒呼负负。

                              战事继续进行,陆战队与陆军以及相关载具于珍珠港集结,以分散攻击阿留申群岛以及奥勒冈至加州沿岸之日军。双方皆试图发动突袭。然因侦搜情报不足而效果不彰,侦察机数量不足。美军后来成功地防止日军夺取美属萨摩亚,其战术类似太平洋战争瓜达康纳尔战役中采用者。日军进犯中国,然中国幅员辽阔,日军深陷泥漳之中。此时美海军舰队成军,横扫中太平洋,攻占特鲁岛(Truk)。美海军势如破竹,战事在雅浦岛(Yap)附近达到高峰,美舰队采用之战术类似1944年6月马里亚纳(Marianas)与10月雷伊泰湾(Lyete Gulf)海战之结合,痛击日军。书中的日本即于1932年主动求和。

                              笔者在本书第一版的「后记」中以纯粹的战术观点来述说现代飞弹作战之特性。后记中所假想的「下一场尼罗河战役」(The Next Battle of the Nile)发生于纳尔逊将军1798年8月1日胜利200周年时。笔者深感庆幸的是美、苏海军间不可能发生战事,但亦希望书中所提见解能流传于世,正如同欧威尔(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一书中向世人警告极权主义的挣泞本质般,至今历久弥新。

                            后记:爱琴海战役

                              本版的「后记」之内容含括作战层级之事务与滨海作战。故想定状况可扩及复杂作战环境,而指挥官必须达成战术目标。笔者将把第一版中所提之指挥官再度提出,但其角色已提升至作战层级指挥官(operational commander),渠将面临复杂万端的问题与状况。此处笔者所提之状况系小说与预言兼具,一方面从指挥官的角度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详细描述了现代战术环境--充满了感测系统、飞弹、信息作战、鱼雷、水雷及两栖作战。

                              这位指挥官所面临之作战问题与战术状况和美海军面对强大的海岸兵力(部份海上部份陆地兵力)时相当。这个假想敌实际上是美国盟友,其实这和1920年代时美国以英国为假想敌进行兵棋推演一般,因英国海军强大,对美国战术、系统与准则是最佳之测试对象。

                              另一方面,笔者在文中对于未列入现今美军军事计画之一环的滨海作战想定非常重视。美国如集中所有兵力攻击敌本土,反而有损美国利益,而敌军在其水域内畅行无阻又非海上强权之美国所乐见,故美国势必会追击敌人至沿岸地区。

                              文中显示滨海作战与大洋作战之战术、准则与战斗系统大有出入。笔者所言之战斗系统系指军舰、飞机与传感器之密切连结,并透过信息科技与准则规范达成统合行动,此即「以网络为中心之作战」的要旨。但于自身水域进行作战的敌军却不需要同等之高科技。半独立作战结合隐匿与奇袭将足以对敌人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在笔者所提想定中,格兰特将军(Admiral Grant)面对之状况即为严峻,故笔者加入美海军目前尚未具备之兵力,否则格兰特将无法因应各种挑战

                              此外笔者并不打算将所提战术作为现实参考依据,旨在详细说明武器、感测系统与准则之运用方式。例如想定中有个重要因素:参战的三个国家皆拥有大量鱼叉飞弹;而各种小型舰艇都能透过网络连结发挥集中火力之效能。战事到达高峰时,核动力潜舰并无任何助益,但在危机初始之际却是隐然的威胁。无论陆基或舰载飞机对战事并未具备决定性影响,然读者若深入了解,可发现双方的战机对对方任何战术皆是一项威胁。

                            危机

                              尤里西斯.山姆.格兰特(U[ysses S. "Sam" Grant)上将面对眼前环境自忖,作战远比战术作为复杂多了。其作战计画有赖将各种考量浓缩成一套浅显易懂的战术计画,俾使所有人员在即将发生的战事中,面临状况紊乱充满变量时,有所依据,然整个作战系接受国家政策与军事战略之层层管制。由于冲突事件频仍,战争势不可免,格兰特将军必将集中心力,思考如何作战,但必须在战事爆发前,考量各种因素俾制定面面俱到之决策。

                              除参与争端的三个国家外,有利益关系者还包括所有欧洲国家与大部分西亚国家。格兰特将军的使命系将两个世仇的激荡情绪降温。

                              其作战任务系在希腊与土耳其全面爆发冲突前ll个小时介入此一危急情势。美国已竭尽努力试图购和,如今唯有指望格兰特将军的兵力。格兰特此时面对一个矛盾:以流血促成和平。战争迫在眉睫,结果尚未可知。格兰特除摩下第六舰队外,无其它增援部队。然其作战计画仍有胜算,因摩下指挥官有能力达成使命。娴熟之技术与坚实战力,加上些许运气,第六舰队应能遂行任务。这将是中途岛海战以来美海军的最大挑战。

                              格兰特何以能负责指挥此次行动?实系复杂的战略考量之一。目前担任驻欧海军总司令(CINCNAVEUR)的格兰特三天前还在驻欧美军总司令(USCINCEUR),古若斯上将(E.F. "Famous" Grouse)麾下任职,该总部位于德国司徒加(Stuttgart)。古若斯对格兰特并不友善,并主观地认为地面战术与行动方值得一提。希腊与土耳其爆发冲突后,格兰特随即被任命为总司令,直接受命于国防部长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总统衡量全般状况后,决定以驻欧海军部队独力承担大任,即使不成功,失败的仅是海军而已。在无其它外力协助下,格兰特务须防范希腊与土耳其一触即发之情势,双方的世仇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近几个月来,希腊狂热份子在赛普勒斯鼓舞暴动,程度已非规模不大之联合国维和部队所能控制。一周前,希腊政府以赛普勒斯岛上暴动为由,准备将战区弹道飞弹部署于该岛,此型飞弹可在数分钟内攻击土耳其所有重要地区。此言激怒土耳其民众,土耳其总统与首相反常地顺应民众采取行动之呼吁。中情局透过联参告知古若斯与格兰特,一旦希腊将飞弹送往赛普勒斯,土耳其将执行一项早已计划好之战略

                              土耳其国防部长公开宣布将防堵希腊海军,但同时亦准备派遣兵力进占赛普勒斯,使得希腊必须采取行动;事实上,土耳其另有盘算。赛普勒斯岛距离希腊东岸遥远,但距土耳其本土不到100?桑?可作为诱饵。希腊空军鞭长莫及,空中支持能力有限。土耳其准备以战机、水面舰、潜舰与陆基飞弹打一场有利的滨海作战。作战后期的第一阶段系一支土耳其舰队于赛普勒斯西方迎战,大举削弱希腊海军战力。第二阶段则将重心置于爱琴海。

                              土耳其之真正目标在爱琴海。多年来,两国海军勤训苦练,以备用兵之日到来。两国皆认为双方在海上势均力敌,希腊可能略占上风。希腊打算运用多德喀尼群岛(Dodecanese)与希克拉迪群岛(Cyclades)之狭窄水域(土耳其视为系遭希腊占领的群岛),以飞弹与战机突击土耳其舰队与战机。然若土耳其摧毁希腊海军在先,则这些岛屿将孤立无援,爱琴海门户等于大开。

                            图12-1 希腊之意图与土耳其之因应计画 1. 希腊计画将陆基战区弹道飞弹运至赛普勒斯。 2. 土耳其宣布将派遣主要部队进驻赛普勒斯,然后 3. 击毁希腊海军。

                              土耳其早已无法容忍希腊占领爱琴海上之岛屿。希腊掌控这些岛屿等于掌控土耳其经过爱琴海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与黑海之重要交通线。1995年希腊依据联合国1994年11月通过之海洋法,宣布将领海延伸至12?桑?如希腊确实执行,等于管制了土耳其进入黑海的路线,以及土耳其西岸的每个港口。

                              另外希腊亦划出所属大陆礁层范围,俾拥有水下矿权。土耳其石油探勘行动已引其希腊抗议,声称此系侵犯其主权。爱琴海领空权以及希腊在土耳其西岸周边岛屿驻军等皆为悬而未决之问题。这类问题使得两国柑互叫嚣。当情报显示希腊已将巡弋飞弹部署于卡斯(Cos)、巧斯(Chios)、林诺斯(Lemnos)等岛屿上时,土耳其即制定计画,准备攻占这些岛屿并夺取飞弹,另外包括萨摩斯(Samos)与列士波斯(Lesbos)两岛。如此方能获得民意支持,争取爱琴海上之势力平衡。

                            图12-2 土耳其第二阶段战略 土耳其将分别自艾瓦利克、切斯美、伊士麦、库沙达西与波德伦对林诺斯、列士波斯、巧斯、萨摩斯与卡斯等岛屿发动两栖攻击。

                              希腊海军是否知道土耳其即将采取先攻赛普勒斯,后战于东爱琴海之两面作战手法并不重要。如失去赛普勒斯,希腊政府将随之下台。即今土耳其占尽优势,面对再高风险,希腊仍须孤注一掷。北约此时惊骇不已,因两国皆为成员国。北约50年来致力防止之危机终于发生,各国却只能作壁上观。联合国亦左右为难,唯一购和方式有赖美国行动。

                            美国决策

                              美国总统哈里斯(Rainsford C. G. Harris)系普林斯顿大学校友,向来仰慕希腊与西方文明,当他得知土耳其战略后,认为土耳其系侵略者应予阻止,并准备介入。然渠必须以希腊利益与爱琴海兵力平衡为由,说服希腊接受美国之政策,并由第六舰队介入。国务院则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情况:土耳其自由民主,系深入亚洲大陆的文明前哨,遵行伊斯兰教条,却反对回教狂热份子之神权政治,国力强,力图稳定,前景亮丽。美、苏对抗期间还是美国与北约盟友,是西方阵营东边的最前哨。国务卿汀克(Dan M. Tinker)对土耳其持同情态度,多年来希裔赛普勒斯人多次挑衅,土耳其皆采容忍态度。

                              两个极端意见终于获得共识。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这是海上危机,应由海军解决。50年来,海军介入之地区包括台海、列分特(Levant;译注:接壤地中海东岸之陆地,通常指叙利亚、以色列与黎巴嫩)、非洲、中美洲、南中国海及西亚。尽管海军对陆地的影响仍有局限之处,然一旦类似希、土之海上危机发生时,海军仍可维持1949年以来从未尝败绩之记录,意外与水雷造成之损害除外。

                              因此国家安全委员会提议将二艘神盾级巡洋舰部署于赛普勒斯与伊斯肯德伦(Iskenderun)与麦辛(Mersin)两个港口之间,以防上耳其利用这两个港口以及重重防护,运送部队至赛普勒斯。美国驻土耳其大使奉命递交一封外交照会予总理贝伊(Yusuf Bey),内容措词冷漠,警告土耳其不得对赛普勒斯采取任何行动,否则等同与美国作对。哈里斯总统仅能就与国务卿汀克取得共识之唯一事项对外发表:希腊或土耳其军舰与战机不得向对方开火,亦不可以飞弹、部队或其它方式改变赛普勒斯之军力平衡。另外哈里斯总统还透过视讯会议向希腊总统哈左博洛斯(Hatzopolos)保证,除非能打败美国海军,否则不会有任何舰船接近赛普勒斯。面对冀求一战的希腊海军,哈左博洛斯勉为其难地答应置身事外。另一方面,驻土耳其大使拜会土国总理时气氛相当僵持,渠只能回报,土国总理冷漠地将他打发走。

                            战事开始

                              前述情形于五天前,亦即7月26日发生。格兰特将军身为战区海军指挥官,上级自然会咨询他的看法。渠表示,只要古若斯上将将作战计画颁布后,第六舰队司令安可尔中将(Vice Admiral T. Anchor)将立即派遣神盾级舰就位。然格兰特作了如下要求,并且获得同意:

                            ? 派遣四艘神盾舰分成两个战队,分驻赛普勒斯岛东北与西北两端,

                            ? 派三艘潜舰秘密进入该水域,

                            ? 航母战斗群由一艘核动力航母与四艘护卫舰组成,于距离赛普勒斯150?纱θ?面戒备,如此方有足够空间实施纵深防御,并防护神盾舰。

                              格兰特同时还调派一支由三艘舰组成之两栖待命支队向西行。舰上之陆战远征部队应获得完善的保护,但所有八艘神盾级舰皆已另有任务。渠普思考将陆战陆战队留置于岸上,但最后放弃这个想法;因此决定运用所余兵力:停泊于萨丁尼亚岛拉马达列纳(La Maddalena,Sardinia)之八艘800吨库勋级(Cushing)军舰。库勋级属攻击舰,并不适合护航,然格兰特仍下含此等军舰出港,避免意大利干扰。库勋级与两栖待命支队会合后,于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巡航。库勋级系针对短期快速任务而设计,并不适合长时巡弋,但大西洋舰队增援兵力将于十天后抵达,这期间,八艘库勋级舰的水手(每艘60人)必须与两栖待命支队同甘共苦。格兰特对该支部队指挥官古瑞德雷中校(Commander Gridley)(注3)深具信心,因渠等普针对危机长期作业进行训练。

                              两栖舰上驻扎一支专司特种作战之「海豹」部队,格兰持对这支部队另有用途。渠下令三艘驱潜舰自驻扎之西班牙罗塔港(Rota)出发,到萨丁尼亚岛北方接载海豹部队,然后东行。

                              罗塔港另有一艘4万吨母舰,可运载8艘200吨侦察攻击舰(Killer-Scouts)与10架短场起飞垂直降落飞机,航速高达30节。侦察攻击舰总计30艘,其设计系依据滨海作战之任务而定。其中12艘为魅影级(Phantoms),配备战术攻陆飞弹。格兰特下令,母舰装载8艘魅影级舰,东行至地中海,由驱潜舰护航。

                            图12-3 美国第六舰队战术 1. 勃克号与琼斯号(John Paul Jones)飞弹驱逐舰 2. 提康德罗加号与佛莒号(Valley Forge)巡洋舰 3. 安那波里斯号、芝加哥号及旧金山号核动力攻击潜舰 4. 里根号航空母舰、盖茨堡号巡洋舰、欧肯号(O'Kane)飞弹驱逐舰,以及列福威奇号(Leftwich)与希尔号(Harry W. Hill)驱逐舰。 5. 两栖待命支队西行 1. □土耳其部队登陆处 2. □支持性机场

                            战事爆发

                              如格兰特所担心者,美军行动并未能吓阻土耳其。7月28日午夜前,约莫在战情人员交更时,18枚美制鱼叉飞弹分别由陆地、空中与海上发射,从各个方向朝提康德罗加号袭来。提康德罗加与佛莒号(Valley Forge)立刻采取因应作为,成功防御17枚飞弹,另外一枚穿透防御网,命中提康德罗加号船舶部位,使其丧失作战能力。佛莒号因协助拦截,而于29日0025时的第二波攻击中被击中飞弹发射部位。另外二艘由60?赏獬墼?时,8枚鱼叉飞弹再度来袭,5枚被成功防御,但3枚飞弹又分别击中提康德罗加号与维立佛莒号,两艘船皆失去战力。0230时二艘飞弹驱逐舰赶赴现场巡弋,保护受创军舰,直到拖船自那不勒斯(Naples)抵达现场救援。土耳其停止攻击,原因可能是备便之飞弹已用罄,或者土耳其认为已达到攻击效果。两艘战舰伤亡人数达90人。

                              攻击行动结束后,土耳其认为安全无虞。随即以5艘登陆舰与一艘运输舰搭载一支陆军旅,由驱逐舰与巡防舰护航,并有空中兵力严密戒护。然美国三艘核动力攻击潜舰已部署在附近,其中一艘被土耳其侦知并加以攻击,另二艘成功穿越屏卫,于0410时后的六分钟内击沉一艘登陆舰与二艘运输舰。总计700名土耳其官兵葬身大海。

                              古若斯将军得知消息后,于7月29日0530时,亦即华府时间的午夜,与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简称联参主席)联系,要求撤换格兰特,并向土耳其发动空中与飞弹攻击。渠并表示,陆军部队已全面备战,将依据联参准则发动全面战备与精准打击俾获得全面优势。然联参主席赞同格兰特采取之谨慎作为,并赞许他是最优秀的海上强将。联参主席与国防部长对古若斯死守准则的讶异程度不下于上耳其的决心与血腥行动。五个小时后,亦即华府时间0600时,两人与总统会晤,获致如下决定:第一,命今古若斯不得擅自行动,辖下战机或部队留驻原处;第二,如欲防止全面战争爆发,所有冲突务须局限于海上。联参主席认为此举可行,因土耳其亦可能作如是想。在未攻击其本土的情况下,似乎已成功阻止土耳其再向爱琴海推进。由于美国希望将所有冲突限制于海上,故高层直接命令格兰特接任特别指挥官一职。

                              在政治作为上,美国总统与国务卿必须竭尽努力使土耳其恢复理智。由于美国一再保证不会让任何岛屿落入土耳其手中,希腊未采取任何行动。而世界舆论将可对土耳其产生压力。此时美国总统已获些许教训,同意让其它国家如俄国告诉土耳其,如放弃攻占希腊岛屿之意图,将可获得世界同情。

                              早在国家安全会议举行之前,古若斯已完成备战,由于与高层意见不合,最后决定去职。那不勒斯时间7月29日1400时,格兰特接到任务命令:阻止土军攻夺希腊岛屿,但不得攻击其领土,国防部长与联参主席花了15分钟向格兰特说明华府方面的看法。此时格兰特想出了一个腹案。他问到,「领土」是否不包括港内的土耳其运输舰。部长含糊其词,而联参主席猛眨眼,格兰特认为这代表渠等同意,渠等不久将收到格兰特作战计画的详细内容。

                              格兰特立即集合参谋,揭?逼渥髡礁拍睿?要求渠等快速评估状况。参谋认为,土耳其在海上行动无法奏效的话,可能由空中进占岛屿。然格兰特由各种因素获致一项结论:如土耳其认为无法掌控滨海水域,不能安全运送部队,将不会采取任何行动。(注4)

                              这个前提确立后,参谋们开始评估作战序列,并于动态显示板上标示各种运动。29日1900时计画完成,格兰特批准后,计画以电子方式送达欧洲海军部队各舰与岸上单位,联参首长亦各获副本;基于知会与防范危机升高,驻欧美军总司令亦获一份计画书。

                            敌军行动

                              同日2000时,土耳其高层指挥部下令部队登上登陆舰艇与运输舰,准备快速攻占计画中的五个希腊岛屿。土耳其舰队亦奉命赶赴五个装载港口,俾屏卫部队与支持登陆行动。空军战机已转场至西岸基地,负责搜索与掩护。六艘现代柴电潜舰加入护卫船团,水雷舰则准备布雷。

                              三十日清晨,美国卫星已发现上国部队、舰艇与战机动态。上午约莫10点左右,全球指挥管制系统(Global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GCCS)已显示土军行动在即。格兰特在那不勒斯透过全球指挥管制系统所获之情报与华府并无二致。9艘驱逐舰与飞弹快艇将从达达尼尔海峡南下,部份军舰配备鱼叉飞弹,其余为射程较短之企鹅飞弹,适合北爱琴海之狭窄水域。尽管面板上未显示,但爱奥尼亚群岛(Ionian)水域实际上布满了小型巡逻艇与渔船,以弥补空中侦察不足之处。

                              由赛普勒斯向西航行的10艘土国军舰,经卫星确认,皆配备鱼叉飞弹。在西南部安那托立亚(Anatolian)沿岸之阿客萨兹(Aksaz)海军基地内总计停泊20艘驱逐舰、巡防舰与飞弹快艇。格兰特认为这些舰艇可全数出动。因此渠估算敌军总计有25艘以上之驱逐舰与飞弹快艇朝北航行,配备约180枚飞弹,预于7月31日早晨进入爱琴海。

                              攸关格兰特作战计画的是分别位于五个装载港之登陆舰与运输舰,卫星已确认其位置:艾瓦利克对列士波斯、切斯美与伊士麦对巧斯、库沙达西对萨摩斯、波德伦对卡斯。由于各舰位置皆已确定,各目标精确坐标传送至各舰,输入飞弹导引系统内。

                              那些飞弹?一定是魅影级舰配备之小型弹道飞弹。此型飞弹通常系对陆战队或岸上陆军部队提供战术支持。由于大部分港口均深嵌入沿岸的复杂地形,因此鱼叉与战斧飞弹此时无用武之处。另一项考量因素是,由于土耳其预期美军将以巡弋飞弹攻击,可利用港口系统遂行防御,但无法防御魅影级舰携带之战术弹道飞弹。此型飞弹系改良自陆军之飞弹,精确度高,飞行时间仅有数分钟。由于可能对港口所在城市造成损害,加上土耳其空军有二百余架战机,格兰特自始并未打算运用里根号航母之空中兵力。由于潜舰无法攻击所有港口,加上格兰特不希望这些潜舰在爱奥尼亚附近的浅水区面临水雷与柴电潜舰之威胁。

                            战术计画

                              魅影级军舰如欲发射战术弹道飞弹,须进入距离目标90?纱Γ?且须在土国运输舰与登陆舰敌航前行动。拥挤之滨海水域对行驶其间之舰船有利,但如欲以飞弹攻击此水域舰船却有相当困难。此外,格兰特并不确定土军将攻占那些岛屿,而且土军对滩岸环境与希腊防御能力更为清楚,一且运输舰散航,就成为棘手问题。这也是何以格兰特接获任务指示后需要立即行动,也何以需要高层默许攻击在港运输舰。美方对此等在港军舰位置之判定,其误差不过几公尺。

                              格兰特早已了解,如无新型之魅影级舰,根本无法军凭手上兵力消弭危机。每艘魅影配备10枚小型战术弹道飞弹,可使19艘运输舰与登陆舰无法作业,登陆艇由于数量太多难以用飞弹攻击。渠估计可击毁八艘以上之运输舰,土国势将延迟行动,这段期间整个大西洋舰队已抵达。

                              魅影级战队指挥官詹达少校(Lieutenant Commander Genda)登上旗舰忍者号(Minja)开始行动,目标为19艘运输舰与登陆舰。尽管可能有其它军舰末被发现,詹达的任务就是:将80枚飞弹一齐发射,攻击卫星发现之目标。

                              尽管80枚飞弹攻打19艘毫无防御力的目标似乎有些浪费,但格兰特不敢保证命中率100拷。魅影之飞弹中含有子母弹,可涵盖两个足球场大的范围,虽非理想之攻船武器,然其威力可严重损毁运输舰,如舰上有部队,伤亡将极为惨重。当然这种伤亡可如渠所欲地延迟土军行动,但不可能平息土国人民之激动情绪,亦不可能获得世界舆论之支持。

                              这个问题已获讨论。攻击行动将尽早发起。魅影母舰将比库勋级舰晚一个小时,亦即31日1700时通过伯罗奔尼撒(Peloponnesus)南方水域,由于当时尚为白昼,天气晴朗,极可能遭上国发现。但格兰特认为,除非魅影级军舰发动攻击,否则土国不会有所警觉。魅影级军舰将于入夜后,约2100时进入希克拉迪群岛西方水域。土耳其如欲越过希腊水域进行侦察,有赖果敢决心及希腊之自制。里根号上之战机于希克拉迪与多德喀尼间巡弋,直至夜幕降临,使土国误以为美国将发动空中攻击。

                              魅影级军舰最大的威胁并非土军,而是希腊军队。希腊政府是否已通知部队?希腊军队是否进行侦察行动?希腊军舰、战机与飞弹是否会让未经辨识之军舰通过,不加干扰与回报上级?格兰特担心情报外泄,并未告知希腊其作战计画。对他而言,战机可以损失,库勋级舰可以损失,但魅影级必须毫发末伤。

                              夜幕低垂后,魅影级军舰关闭所有电子装备,静静地通过希克拉迪,唯有目视方能发现其踪迹。魅影级舰身低,即使在白日亦难被发现。在海象三级的夜晚,下弦月要到0100时才会升起,魅影级军舰有绝佳机会,在希腊军与土军末发现的情况下,穿过希克拉迪群岛。渔船或沿海商船可能发现,但回报需要一段时间。而希腊或土耳其之飞弹寻标器均无法侦测到魅影舰,无法攻击;惟有火炮或弯刀才能发挥攻击效果。各舰将透过卫星构建秘密通联网络,回报运动情形与位置。詹达虽无法目视各舰,且末维持任何队形,而且无法相互支持,但能确知各舰均齐头并进。如有任一艘遭攻击,船上12名组员只能坐以待毙。

                              詹达将带领忍者、魅影、幽灵(Ghost)与匿行者(Furtif)(注5)四艘军舰采东北航向,穿越群岛,然后在开阔水域上航行最后的50?桑?为避免尾迹引起注意,速度不可过快。这四艘船将于普沙拉岛(Psara)东方会合,等待格兰特的发射命令,时间为8月1日0400时。其目标为艾瓦利克、切斯美及伊士麦。

                              另外四艘由史狄芬妮.迪卡图上尉(Lieutenant Stephanie Decatur)领军,以黑骑士号(Black Knight)为首,带领剌针(Sting)、迷雾(Mist)与静默(Silencioso)三艘舰采南边航路,分别缓慢安静地通过希腊各岛屿,并于阿莫哥斯岛(Amorgos)(注6)北方之德诺瓦(Dhenova)会合。目标为切斯美、库沙达西与波德伦港内之军舰。

                              第六舰队所有兵力之任务皆为支持0400时之攻击行动,然库勋级舰另有任务,虽然简单,危险性相当高,其它美军舰均不适合此任务,亦即吸引土军25艘军舰之飞弹。

                            库勋级舰系消耗性兵力

                              格兰特已下令八艘库勋级出航护卫两栖待命支队。一旦爱琴海可能发生战事,这支舰队将立即束行,由于一艘故障,目前仅存七艘。库勋级必须比魅影级母舰提早一小时通过爱琴海门户,亦即克里特岛与基斯拉岛(Kithra)之间。故格兰特下令库勋级必须于7月31日1600时抵达此处,这段距离为500?桑?但格兰特的高瞻远瞩提供了充裕时间。渠让该舰队通过美西纳海峡(the Strait of Messina)以缩短距离,同时增加土军发现机率。由于库勋级舰系诱饵,数艘甚或全数七艘将自我牺牲,避免魅影级被发现。

                              数年前当格兰持担任第六舰队司令时,执意要求配赋10艘库勋级。在苏联还未有垮台的征候前,1998年8月1日该型舰在击败苏联舰队时居功厥伟。目前仅有七艘可执行任务。库勋级排水量800吨,人员60名,主要武器包括8枚鱼叉飞弹与一门76炮,反潜能力虽不足但无关紧要,另外舰上搭载一架LAMPS(轻型空中多功能系统)直升机,库勋级军舰类似近海海军使用之早期设计。这七艘已足以担当大任。

                              古瑞德雷中校系格兰特亲选之指挥官,迄今已一年,渠培养各舰舰长间之默契,团队性强。此次行动由古瑞德雷负责执行,然此战术系由格兰特于多年前所设计者。库勋级事实上并不适合此任务,因其鱼叉飞弹能否穿透土国军舰防御网仍有存疑。土耳其亦配备自行改良之鱼叉飞弹,且对鱼叉飞弹防御不遗余力,因希腊海军水面舰之鱼叉飞弹为其主要威胁。格兰特自忖,土耳其使用与防御鱼叉飞弹的能力就是美国外援的恶果。

                              古瑞德雷将行经克里特岛北方,并于夜间时慢速航行,开敖雷达与无线电,故意将位置暴露。航母战机在希克拉迪与多德喀尼群岛间实施侦察,可发现船团并防止突袭,并就卫星情报查证敌军兵力。1900时古瑞德雷向左急剧改变航向,速率增加至31节,向阿纳菲岛(Anan)航行。2100时,七艘库勋级分成两队,采不规则队形齐进。两队间距约五?桑?以雷射灯号通联,轮流采蛙跳战术。当一队以35节高速航行时,另一队维持6节航速,看起来像是小型无威胁性的运输船团。2300时接近阿纳菲岛时,航向向东,驶往土耳其25艘战舰可能所在处。

                              两架LAMPS直升机将南飞,开敢雷达朝克里特岛飞行,这是计中计。土耳其如曾研究库勋级军舰,将可预期这些军舰会在沿岸出没。直升机系侦搜利器之一,但在当晚由于海上杂波太多,古瑞德里根本不期望直升机能提供任何情报。渠并不清楚土耳其舰队是否派遣直升机侦察,但此点并不重要,因土军已得知其动态。古瑞德雷的责任之一系隐匿实际意图。如有直升机自东方接近,应于八?赏饣髀洹A硗庥珊侥钙鸱桑?执行夜间战斗巡逻之战机负责吓阻任何以50节以上速度在空中移动之目标。古瑞德雷只能仰赖战机发挥扰乱或驱离侦察机。

                              古瑞德雷预判,土军鱼叉飞弹快艇将于驱逐舰前方成屏卫编队。快艇只要开敖雷达,库勋级舰即可在射程内侦知。美、土鱼叉飞弹射程70?桑?但由于双方必须侦测、追踪与瞄准对方,因此发射距离约为射程三分之一。鱼叉飞弹归向导引系统极为精准,然库勋级舰攻击之水域有商船与渔船,可能因误击而浪费飞弹。每次攻击由一艘负责,一次不超过三枚,然后立刻转向,避免遭敌反击,同时采用被动飞弹防御系统。其它军舰则降低速度,等待下一个发射电子辐射之目标。此种小量攻击战术旨在尽可能拉长存活时间,尽量消耗土军飞弹。若土军亦关闭雷达航行,则有赖何者视力较佳,能先发现对方率先攻击,此时舰炮之威力与飞弹不相上下。双方关闭雷达时,战况势必相当混乱,而较小之兵力库勋级舰反而不容易发生彼此误击的事。

                              舰队皆曾就上述行动勤训苦练。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七艘库勋级军舰加上56枚飞弹不可能击败配备180枚飞弹的25艘军舰,何况土军是在自家海域作战,古瑞德雷务须善用飞弹拉长作战。渠希望第一次遭遇能在午夜时分于阿斯提巴拉岛东方发生,俾吸引敌兵力穿梭于群岛间,使所余军舰能发挥所长。各舰长皆了解,勿将土军注意力导向阿莫哥斯南方,亦即另外四艘魅影级舰航向之处。

                              参谋长提醒格兰特,古瑞德雷可能会有油料不足的问题。格兰特感到汗颜,此一疏忽将毁了全局。然古瑞德雷回报,油料充分,可行动三小时,且所有在行动期间军舰不会以全速航行。存活下来的军舰只需蹒跚地躲入最近的希腊岛屿或港口即可。

                            图12-4格兰特作战计画 1、2魅影母舰航路2、3A、2、3B魅影航路A、B、C、D库勋级航路X-Y-Z 土耳其主力舰队预期航路

                            格兰特登舰

                              七月三十日约莫晌午,格兰特交代下属安排渠与希腊国防部长于31日会面后,与作战参谋群分乘二架V-22海坞式运输机离开位于那不勒斯的驻欧海军总司令部。降落第六舰队旗舰后,便与舰队司令安可尔讨论电子作战计画。安可尔希望能采取更积极之行动,然亦承认,一旦魅影级任务失败,其兵力将无法应付土国空军的200艘战机。格兰特和安可尔玩了十五子骰子游戏(acey-deucy),拜会随军牧师,与飞行员用餐,淋个浴,然后稍事休息。

                              三十一日0700时,全球指挥管制系统提供了最新的卫星影像,确认土国舰队位置与数量。0900时,格兰特搭上S-3维京式机,在战机戒护下前往雅典,俾于1300时拜会希腊国防部长。格兰特用了30分钟向鲁卡沃斯部长(Minister Locuas)说明之前从那不勒斯发送出的讯息的重要性。「务请阁下尽可能通知所有武装单位,土军未登陆希腊领土前,切勿开火。各处皆可发现可疑军舰,皆为美军或土军。计画之遂行皆仰赖希腊军人自制,切勿开火。」事实上。格兰特之作战计画并未全然指望希腊军队的自制,但一且开火,将全盘大乱,反而可能导致战争,而这场战争正是格兰特亟欲避免者

                              十四时,格兰特之参谋群招摇地登上S-3型飞机,飞往航空母舰。数分钟后,格兰特本人率领一名通信官与作战官悄悄地登上V-22型机。格兰特此时相信,整个作战即使没有他,亦可遂行--或许只有他自己这么想。库勋级舰之任务相当重要,格兰特于马塔潘角南方与之会合。1500时,格兰特等三人登上库勋级旗舰胜利号(USS Victory)

                              格兰持并不担心古瑞德雷勇气不足,相反地,他对所有库勋级舰深具信心,该舰队平时所有训练皆旨在先发制人,赢得胜利。此次库勋级须善用火力拖延时间,一小时或二小时,扰乱土国舰队,避免其发现魅影级军舰之行踪,直至魅影级军舰将80枚战术弹道飞弹全数发射后向西撤离为止。古瑞德雷了解任务为何,但在战事激烈时,难保情绪激动时失去判断力。因此格兰特认为在攻击时刻,渠应待在胜利号上。在那不勒斯,格兰特资源充裕,人才济济。参谋长经验老到,时时向华府报告最新情况,避免任何臆测。其参谋群可独自解决诸多问题,如紧急补给或部队错过会合点等。

                              登上胜利号后,格兰特坐在战队长的位置上,位于舰长与值更官位置后方,古瑞德雷则坐在值更官的位置,舰长柏诺提中校(Commander Ray Bernotti)仍坐在舰长位置上,亦即作战行动面板前(注7)。值更官位于巡查长平时所坐的折叠椅,而巡查长则采以前海军作法,站着值更。格兰特的通信官与作战官各坐一张野战折叠椅。整个空间似乎有些拥挤。

                              这次行动还有个麻烦是,格兰特的对手是他的老友,土国海军总司令麦哈麦特.阿布度尔(Mehmet Abdul)。他在某次敦睦访问伊士麦港时首次见到麦哈麦特,还打了一场壁球,当时两人皆为上尉。15年前麦哈麦特在美海军战院上指参班时,两个家庭感情密切。后来担任参谋时,两人还曾研究如何协调北约兵力,在黑海与苏联作战。就个人情感言之,两人皆不好受,而对方战术思维彼此又知之甚详。麦哈麦特知道格兰特一定有锦囊妙计。少有人能如麦哈麦特般,在心态上已作好万全准备,与格兰特和第六舰队对抗。

                              格兰特对自己的粗心有些后悔:或许库勋级不须全数出动,这样可以少牺牲一些人。他还思考了个人可能面对的问题;计画一旦失败,可能被撤职查办,接受军法审判。如果成功,仍会引起争议,毕竟这场战役并非以传统方式实施。如果误判古瑞德雷摩下各舰长与成员之能力,或者低估敌人实力,将全数阵亡。所有人员皆了解成败的后果。

                              格兰特曾打败苏联海军,且未尝败绩,库勋级全体人员对他深具信心。但这次如判断无误,至少半数以上库勋级舰将遭击沉或失去战力,最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员伤亡。

                              这纯粹是个人感性的一面。指挥官作战时最重要的间题是,计画如何成功?如行动挫败,代表魅影级舰亦损失惨重。由于魅影级舰之火力足可遂行任务,只有一些因素能使计画失败。战术弹道飞弹皆历经测试,但未曾运用于实战中。美军情报系统世界首屈一指,但亦可能末侦测到土国某些军舰。且魅影级发动攻击时,土国运输舰必须仍在港内。

                              魅影级舰如行动失败,势将导致全面战争,第六舰队将遭逢严重打击,美国声望亦因此摇摇欲坠。希腊发动攻击,此时战力已遭削弱的土军其后果将惨不忍睹,东地中海与西南亚更可能爆发动乱。

                              格兰特心想,六个小时后一切都会揭晓。的确,这个作战计画完善,将会成功。他加入军人的行业并不是因此一行业中一切事务都是确定的,战争中是充满危险与不确定因素的,但是在诸多因素的配合下这个计画成功在望。格兰特运用适当兵力执行计画,魅影级与库勋级各舰长皆曾依据完善之准则勤训苦练,砥砺战技,所有官兵亦能在拥挤狭窄的滨海水域进行快速作战。

                              格兰特转头向古瑞德雷说:「你可以发射武器了。」

                            结局

                              格兰特的作战计画只有在魅影级舰适时发射飞弹,摧毁土耳其两栖战力后,方竟全功。

                              接下来的故事,也就是战斗本身,就要由小说家来执笔了。如欲情节较曲折,格兰特可能怯懦,犯下错误,而壮烈成仁。如由笔者撰写,主角将胜利凯旋。但就本想定主旨言之,格兰特之存亡并不重要。

                              对部份读者而言,格兰特并无必要让自己置身于险境之中,但此举却符合海军长久以来以身领军的传统。知名海军史学家波特(E. B. Potter)指出,尼米兹上将(Admiral Nimitz)抵达珍珠港后因必须待在岸上方能取得敏感情报,并能顺畅地与高层或下层通联,故勉为其难地不随舰出征。尼米兹面对的是一场长期作战,格兰特则不然,其胜负只在一举。加上格兰特胜算不低,故欲参与行动。就一般状况言之,作战指挥官留在司令部运筹帷喔,现场由战术指挥官负责,较有利舰队作战。由于笔者将各种战术技巧赋予格兰特,因而他显然比较独特。

                              另外小说家还会告诉读者,美舰队赢得胜利后,是否成功地促成谈判,从而恢复和平。笔者不保证有此结果,仅能说美国总统见到良机,联参主席选择了最适当的人执行这项任务,美军亦竭尽所能,创造谈判空间。

                              作战细节将集中于库勋级舰勇敢的欺敌作为。这七艘军舰面对了在数量上为其三倍有余,排水量五倍余的敌人,目的旨在吸引敌军火力。双方皆无法进行现代飞弹部队所希望的作战方式:在远距外发动决定性先制攻击。这场作战就是刻意制造混乱,与柯拉汉少将(Real Admiral Dan Callaghan)于1942年11月12-13日瓜达康纳尔夜战所处之情形类似。柯拉汉夫去管制能力,但由于情势过于混乱,双方皆无法了解战况,反而击沉一艘日本战舰,另一艘撤退,柯拉汉后来于是役阵亡。

                              第十一章提及如何计算两支对阵之飞弹部队之战斗力。双方接战时,只要任何些许改变,例如命中率、火力分配、防御效能、或侦测追踪效能等,皆会大幅影响战果。而飞弹作战本身即具有相当之不确定性。

                              唯一解决之道在于先发制人。两军交火时,状况混乱难以预测,然古瑞德雷所接受之命令就是相互交火。即使有了明确下达的作战指示,但几次齐发后古瑞德雷恐难掌控各舰,目标是否达成有赖各舰是否严守纪律,舰长是否沉着冷静。土国舰队亦然。在本人笔下,美军在第一回合享有先发优势(笔者不知这是否合理),但依据第十一章公式,土国军舰在承受第一击后,仍可摧毁美军。

                              土国舰队之目标如系摧毁美国军舰,则应采取不同战法。然土国海军战术指挥官主要职责为保护滩头堡,确保两栖作战遂行。此外还须防范不远的希腊海军。就作战阶层言之,海战胜利永远只是手段,而非目标,仍有诸多因素有待考量。

                              笔者另有一个不描述库勋级舰作战情形的理由,因此举将着重于战术分析,同时详述可能之行动方案与结果。但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估计库勋级可摧毁(或瘫痪)七艘敌舰,土国舰队在此次混战中将消耗90枚飞弹;由于目标较大,土国军舰与人员将伤亡惨重。如在开战时技巧纯熟,库勋级之56枚鱼叉飞弹最多可摧毁12艘敌舰。土国舰队如反应够快,应可将损失减至3至4艘军舰。

                              假设双方飞弹防御措施极其成效,当彼此飞弹用罄时,许多军舰毫发未伤,届时势必以舰炮交火。此时土军享有较大优势。但战局愈紊乱,愈有利于美军。

                              格兰特与古瑞德雷如预期没有几艘库勋级舰得能存活,亦属合理。如运用第十一章之公式,库勋级舰毫无胜算,扭转局势的机率不大。如同许多国家滨海部队般,在自己的水域作战占有绝对优势。库勋级舰老旧,与大部分海军拥有之小型水面舰一般。此处之重点在于魅影级舰。搭配空中传感器与现代指挥管制网络后,魅影级之战术弹道飞弹就成为决定性之战斗系统。

                              爱琴海战役的环境诚然独特,任何滨海作战之环境皆有其特异之处,许多国家之海岸防御严密难攻。在大型的滨海作战中,陆基感测系统、飞弹与战机相当重要;地理位置、沿海潜舰及水雷亦不容忽视。由于近海海车之兵力组成,加上审慎的战略考量,携带飞弹的小型水面舰艇势将参与行动。在沿海负责侦搜的商用船只亦是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美国舰队在危险的滨海水域行动时,必须拥有可以牺牲的小型作战舰艇,方能不须放弃任务。这是笔者何以让格兰特拥有库勋级与魅影级舰的因素。笔者不认为,当今美国海军即使运用所有火力,在拥有强大防御能力之滨海国家的水域作战时仍能毫发无伤。

                            注释

                            1. Makarov,p.181.

                            2. 相关结论见Vlahos,"Wargaming",作者另对海军战院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之兵棋推演做了广泛研究,见The Blue Sword。

                            3. 1898年仕威将军(Dewey)辖下舰队旗舰舰长之第四代孙。

                            4. 就「真实」情况言之,此举并不恰当,因大部分土耳其陆军皆具备空中机动能力。笔者未考量此因素之原因在于将复杂作战环境之各种因素简化成明了,直接之作战计画。当美军发现土耳其初期空中行动时,可派遣「海豹」部队攻击其空投堡。为利飞机快速往返,土耳其之空投堡将位于西岸。

                            5. 海军有个传统,任何军舰皆须命名,即使造价仅为6000万美元。空军则不然,隐形轰炸机之造价较军舰高出二十余倍,却无任何名字。

                            6. 史狄芬妮有位祖先曾担任军官,将因搁浅而遭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海盗夺取之美国巡防舰费城号(Philadelphia)烧毁,渠后来于1804年8月16日夜晚的一次对决中身亡。史狄芬妮承袭了祖先的性格,但现代海军已不需要对决。

                            7. 柏诺提之曾叔父罗密欧柏诺提系曾是意大利研究战术与作战之佼佼者。他继承了祖先的特质,偏好数理分析,且对地中海了如指掌。

                            附录一

                            相关术语

                              本书术语之定义系依据美国「国防部军事暨相关词汇辞典」(DoD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JCS publication no. l]),及其它采用或修订之标准辞典。

                              军语会因出处不同而定义不一,且在运用上较不严谨。尽管许多词汇已有众皆认同之明确定义,但笔者却发现,标准定义无法全面适用。例如,大部分字典将战术定义为艺术与科学,但海军却将战术视为程序、行动、已完成或待执行之事务,而战术之科学就是战术之科学本身。

                              准则(doctrine)系军语中最难以表述的词汇之一。美海军以往采刻意忽略的方式回避准则定义之问题,但大约自1990年起,联合作战的重要性提升,迫使美海军正视准则。但吾人若认为海军对准则的角色已有一致看法,甚至海军战术准则已存在等都言之过早。

                              最普遍且可能是军语最严谨之出处为物理学。尽管力量、能量、压力与动力等词汇在研究战争中人的社会行为时,如同研究无生命事物般,难以量化或明确定义,但在运用上绝对比军事严谨。基于本书主旨,笔者仅定义武力(force)、力量(Power)以及相关复合词词汇。

                              反制武力(counterforce)一词必须加以说明。在核战计画中,反制武力系指对敌部队之攻击。counter作为前缀时,系指相反之方向或目标;作为形容词时,其意义为相对的;作为名词时则为相对之事物;作为动词时的意义为反对、制衡、抵销、以防御或报复行动因应攻击、采反对行动等。尽管只有采攻势作为才可能对核武攻击发挥防御功效,但此处的反制武力之最佳定义似乎应含防御意涵。故笔者将战术反制武力之定义限于防御措施,亦即摧毁敌攻击行动之作为。

                            一般军事定义

                            会战(battle)。两方陆军部队、舰队或机群之全面遭遇,包括战斗作为,俾达成冲突之目标。

                            战斗(combat)。两军冲突,包括在行动、接战或会战时投射致命性武力。

                            冲突(conflict)。对立军队间之竞争性或对抗性行动。

                            准则(doctrine)。在战略或战术上,为求部队达成统一行动而遵循之政策与程序。广义言之,准则包括紧急武力运用之作战计画与执行作为。

                            战略(strategy)。统合战争或主要战区战争行动之政策与计画。(战略制定战争之统一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分配兵力作战之地点。战略之目的在于影响战争或战役之结果,而战术则是影响会战或接战之结果。)

                            战术(tactics)。会战时部队之运用方式,包括部署行动、运动与会战力量之运用。(周延之战术系运用部队,充分发挥其潜力之程序;战术或周延战术切不可定义为赢得会战之程序。)

                            战斗要素与相关定义

                            反侦搜(antiscouting)。摧毁、降低或防止敌侦搜效能之行动。(包括摧毁敌侦搜装备如击落监视卫星或侦察机,对敌传感器采欺敌措施,千扰传感器俾降低其追踪与瞄准效能,或扰乱侦搜结果报告。)

                            指挥管制(command and control,C2)。指挥官制定之决策与所指挥之行动,其目的在运用武力、反制武力、侦搜作业、与反侦搜资源以达成目标。(指挥管制包括对情报侦搜、作战决策以及决策下达之整合,但不包括侦搜作业本身。指挥管制之支持包括参谋作业、决策辅助系统以及通信系统。)

                            指挥管制反制措施(C2 countermeasures)。摧毁或迟滞敌指挥管制效能之行动。(包括摧毁、千扰通信系统、植入假通信资料。讯号拦截被归类为侦搜作业较宜。)

                            反制武力(counterforce)。降低敌火力效能之能力,本书之反制武力结合了防御力与持续战力。(反制武力亦可含括攻势行动,但本书并未采用此定义。)

                            掩护(cover)。采秘密、伪装或隐蔽作为避免遭攻击(例如潜航)。

                            欺敌(deception)。刻意误导事实,俾取得优势。

                            防御火力(defensive firepower)。摧毁来袭飞弹、飞机与鱼雷之工具。

                            防御力(defensive power)。摧毁来袭武器,或以软杀使敌武器失效之能力。

                            护卫(escorting)。护送部队为了保护其它部队或船团,所采取的摧毁敌军或威胁敌军将遭摧毁之行动。

                            战斗力(fighting power)。武力与反制武力之结合。就某方面言之,可指某作战单位在整个作战期程中可投射之武力。以往当火力与持续战力成为普遍性词汇时,战斗力系两者质的结合。

                            火力(firepower)。作战单位削减敌兵力之实质工具,亦即摧毁之能力,以投射速率衡量。(例如每分钟几发炮弹,或飞弹齐放之数量)。

                            火力杀伤(firepower kill)。在作战期间摧毁敌火力投射手段之作为。

                            舰队(fleet)。取得、维持或干扰海上控制权之主要兵力,因此两栖部队与弹道飞弹潜舰并不符合舰队之定义。

                            武力(force)。大体言之,系达成目标之手段。军事武力系摧毁敌运用武力之手段。

                            兵力(forces)。可集结运用武力之单位,此处包括火力、侦搜与指挥管制单位。

                            运动(manewer)。部队为达成战术优势所进行之移动。(运动与武力运用、反制武力、侦搜或反侦搜有关。理想言之,运动须结合上述四项因素。)

                            力量(Power)。运用武力打击敌人之速度。

                            侦搜(scouting)。搜索、欺敌、追踪、瞄准以及敌损害评估等作为,包括侦察、监视、讯号情报,以及其它战斗中所需情报之搜集方式。侦搜作业须待指挥官获得情报后方始完成。

                            屏卫(screening)。运用兵力协助防护其它更具价值之军位,其作为包括反侦搜、护卫及侦搜。

                            搜索(search)。侦搜过程之感测阶段,具主动或被动性。

                            感测(sensing)。约相当于侦搜,但不假设侦测之物是否已鉴别,或此项情报是否已传达至指挥官处,并且进入决策程序。

                            持续战力(staying power)。承受损害并能极具效能地继续作战之能力。

                            打击力(striking power)。在一次攻击中减少敌军之实质武力在短时间内投射大量武力,例如齐射。

                            附录二

                            战争原则

                              本附录计收录两篇战争原则汇编,并以原文呈现,未经修改。第一篇系海军上尉兰德斯门(Stuart Landersman)在其「海军作战原则」(Principles of Naval Warfare)中所述,是篇研究于1982年完成,当时兰德斯门系海军战争学院海战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Naval Warfare Studies)战略研究小组成员。(注1)

                              第二篇系取材自卫雷(Barton Whaley)针对欺敌与奇袭所着,于1969年完成之「谋略」(Strategem)(注2)。由于卫雷对于各家对奇袭之重视程度极具兴趣,卫雷对各项原则之排列系依各家本身认定之顺序排定,或依卫雷自身认为各家会如何排列而定。

                            兰德斯门编纂之战争原则

                            姓名 时间 原则

                            孙子 BC350 目标、团结、欺敌、主动、适应力、环境、安全

                            拿破仑 1822 目标、攻势、集结、移动、集中、奇袭、安全

                            克劳塞维茨 1830 目标、攻势、集中、节约、机动、奇袭

                            约米尼 1836 目标、运动、集中、攻势、欺敌

                            马汉 1890 目标、集中、攻势、机动、指挥

                            富勒 1912 目标、集结、攻势、安全、奇袭、运动

                            福煦 1918 目标、攻势、节约、自由、控制、安全

                            柯白 1918 目标、集中、弹性、主动、机动、指挥

                            美陆军 1921 目标、攻势、集结、节约、运动、奇袭、安全、简单、合作

                            尼米兹 1923 集中、时间、主动、奇袭、机动、目标、指挥、环境

                            富勒 1924 目标、攻势、奇袭、集中、节约、安全、机动、合作

                            李德哈特 1925 目标、攻势、防御、机动

                            佛斯(Falls) 1943 目标、集中、保护、奇袭、侦察、机动

                            斯大林 1945 目标、稳定、士气、分工、武器、组织

                            前苏联 1953 目标、奇袭、速度、协调、攻势

                            美海军 1955 目标、士气、简单、管制、攻势、扩张、机动、集中、节约、奇袭、安全、战备

                            艾克力斯(Eccles) 1965 目标、攻势、集中、机动、节约、合作、安全、奇袭、简单

                            基诺(Keener) 1967 目标、分配、协调、主动、奇袭

                            毛泽东 1967 目标、攻势、集结、节约、运动、团结、安全、奇袭、简单

                            美陆军 1968 目标、士气、攻势、安全、奇袭、集中、节约、弹性、合作、行政

                            英国皇家海军 1969 目标、士气、攻势、安全、奇袭、集中、节约、弹性、合作、行政

                            高希可夫(Gorshkov) 1976 范围、打击、作战、互动、运动、速度、时间、宰制

                            海华德(Hayward) 1976 范围、打击、科技、机动、协调、战备、集中、后备兵力

                            卫雷汇编之战争原则,自公元前至公元1968年

                            理论家 原则(依重要性排列)

                            孙子(公元前四世纪) 目标、攻势、奇袭、集中、运动、协调

                            维吉谢斯(Vegetius)(390A.D.) 机动、安全、奇袭、攻势

                            萨克斯(Saxe)(1757) 机动、士气、安全、奇袭

                            拿破仑(1822) 目标、攻击、集结、运动、奇袭、安全

                            克劳塞维茨(1832) 目标、攻击、集中、兵力节约、机动、奇袭

                            约米尼(1836) 目标、运动、集中、攻势、牵制

                            麦克都高(P.L. MacDougall)(1858) 集结、指导

                            弗雷斯特(N. B. Forrest)(1864) 集结、指导、快速、攻势

                            富勒(1912) 目标、集中、攻势、安全、奇袭、运动

                            斯大林(1918-47) 稳定后方、士气、质与量、武器、指挥官组织能力、奇袭

                            福煦(1918) 攻势、兵力节约、行动自由、对兵力的自由运用、安全

                            唐森得(C.V.F. Townshend)(1920) 目标、兵力节约、集结、攻势、方向、安全

                            美国陆军部;训练法规,10-5号(1921) 目标、攻势、集结、兵力节约、运动、奇袭、安全、简单、合作

                            富勒(1925) 方向、攻势、奇袭、集中、分散、安全、机动、持续力、决心

                            李德哈特(1929) 目标、运动、奇袭

                            美国指挥暨一般参谋学院(1936) 攻势、集中、兵力节约、机动、奇袭、安全、合作

                            毛泽东(1938) 政治目标、机动、攻势、守势、集中、奇袭

                            美陆军野战教范100-5(1941,1944) 目标、简单、统一指挥、攻势、集中优势兵力、奇袭、安全

                            佛斯(CyrilFalls)(1945) 兵力节约、保护、奇袭、积极侦察、维持目标

                            李德哈特(1954-67) 替代目标、移动、奇袭

                            吉亚普(Giap)(1960) 政治目标、速度、奇袭、士气、安全、合作

                            盖伐拉(Guevara)(l960) 目标、机动、奇袭

                            蒙哥马利(1968) 奇袭、力量集中、所有兵种之合作、管制、简单、行动速度、主动

                            美陆军野战教范100-5(1962-6 目标、攻势、集中、兵力节约、运动、统一指挥、安全、奇袭、简单

                              鉴于兰德斯门与卫雷对战争原则之研究较笔者广泛,故渠等所列无须进一步说明。然笔者发现某些不同之处,值得探讨。而这些差异的理由今人深感兴趣。

                            ? 作者之年纪与成熟度。由个人或组织编纂之战争原则因、时间之不同而有所改变。

                            ? 所处时间、国家大小、兵力以及武器影响了战争原则的优先级。

                            ? 社会背景,尤其东方与西方。

                            ? 偏重于战术、战略或两者兼顾,例如尼米兹特别重视战术

                            ? 作者之经验或观点。着重于国际或革命战争?大型作战或游击战?

                            ? 军事背景。例如冲突系于海上或陆上发生。(似乎没有作者强调空战或两栖作战。)

                              卫雷引用艾克力斯(HenryEccles)所言(注3),这些战争原则系指挥官谨记于心之基本经验原理,而非据以遵行之原则、基本真理、意涵广泛之规范、或其它原则衍生之准则。这些原则系以一些关键词来表达,却富含丰富之意义。这些关键词系由兰德斯门、卫雷或各作者门生简化各家概念而成。

                              举尼米兹为例,身为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阶军官,渠将其在海军战院所提之论文中整理出后述之战争原则。兰德斯门则将尼米兹所言总结成关键词,或称「原则」,尼米兹之本文虽为结论,内容却相当丰富。关键词是将智者对战争原则看法之归纳。简单的数学等式与图表说明系对战争程序之归纳,兰德斯门在其研究中多采用此种方法。

                            战术论点(注4)

                            战争不变之原则为:

                              第一,运用所有可用兵力,发挥最大能力。(未必指具备优势之攻击行动)

                              第二,于接触点或适合实施决定性打击之处,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

                              第三,避免损失时间。

                              第四,取得优势后须充分运用。

                              主要原则:

                            a. 在计划会战、方法与攻击点时,对敌实施奇袭与欺敌行动。

                            b. 致力孤立敌战线之部份兵力,在其援兵到达前予以摧毁。

                            c. 实施内线运动俾节省时间,增加机动力,以及便于集中兵力。

                            d. 计划会战时,如己方兵力较强,须截断敌退路,如己方兵力较弱,则须考量从战斗中脱离。

                            e. 谨守计画,不可失去目标所在。

                            f. 现代舰队已无法再成单纵队,由一个军官管制。而须在彼此可支持距离内,采分队方式作业。各分队由某一下属指挥,且须赋予相当权力、责任,以及主动作业之自由,俾达成目标。

                            g. 运用所有的自然优势条件,如风向、海象、太阳位置、雾与不良能见度、烟及烟幕屏卫。

                            h. 良好之成果势必伴有相当程度之风险。再有效率之舰队也不会处于完善的备战状态,领导人若等待完美计画、物资与训练,最后终将坐以待毙,能充分运用手边资源者将赢得胜利。

                            注释

                            1. Landersman, appendix E

                            2. Whaley, pp. 122-26.

                            3. Eccles, pp. 108-13.

                            4. Nimitz, pp. 3-4.

                            • 家园 【文摘】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之-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与诸多战略著作相较,有关海军战术之英文著述并不多见,期刊文章与其它出版之研究报告亦然。然在各种战史、海洋故事选集中,或在介绍航空母舰、雷达、舰船结构之专书中,或在有关海军作战分析之著述中,吾人可发现许多深入之见解。

                                本参考书目有一项特色:包括了笔者所知之所有英文海军战术研究,无论其优劣。其它书籍或文章纳入之原因不外:内容曾被引用者,或对研究历史、技术、程序、战斗环境或战术分析之人员极具参考价值者。

                              ? Abchuck, V. G., et al. Vyendenue v Teoriu Vyraborki Reshenii (Introduction to Decision Making Theory). Moscow: Voyenizdat, 1972.

                              ? Albion, Robert G. Makers of Naval Policy. 1798-1947. Annapolis, Md.: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 Alien, Captain Charles D. (USN, Ret.). "Forecasting Future Force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November 1982).

                              ? Bainbridge-Hoff, Commander William (USN). Elementary Naval Tactics. New York John Wiley, 1894.__. Examples, Conclusions, and Maxims of Modem Naval Tactics.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84.

                              ? Baudry, Lieutenant Ambroise (Frence navy). The Naval Battle: Studies of Tactical Factors. London: Hughes Rees, Ltd., 1914.

                              ? Beall, Thomas R. "The Development of a Naval Battle Model and Its Validation Using Historical Data." NPS master's thesis, Monterey Calif., 1990.

                              ? Beesly, Patick. Very Special Intelligence : The Story of the Admiralty's Operational Intelligence Centre, 1939-1945.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88;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1.

                              ? Belot, Admiral Raymond de (Frence navy). The Struggle for the Mediterranean, 1939-1945. Translated by J. A. Field.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1.

                              ? Bemotti, Lieutenant Romeo (Italian navy). The Fundamentals of Naval Tactics.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12.

                              ? Blacken, P. M. S. Studies of War.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2.

                              ? Blood, Christopher G., Richard T. Jolly, and Michael S.Odowick. "Casualty Incidence During Naval Combat Operations: A Matter of, Medical Readiness."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Autumn 1996).

                              ? Borresen, Jacob. "The Seapower of the Coastal State."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March 1994).

                              ? Brodie, Bernard. A Layman's Guide to Naval Strateg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2.__. Sea Power in the Machine 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3.

                              ? Brodie, Bernard, and Fawn Brodie. From Crossbow to H-Bomb. Rev.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

                              ? Brown, David. Warship Losses of World War Two.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0; reprint,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 Brzozosky, Keith W., and Robert M. Memmesheim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uchard Ship Damage Model to World Warn Ship Damage," NSWC White Oak, 17 June 1988.

                              ? Bush, Vannevar. Modem Arms and Free Me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49.

                              ? Bywater, Hector C. The Great Pacific War: A History of Americam-Japanese Campaign of 1931-33.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25; reprinted, with an introuduction by W. H. Hon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 Callo, J. F., Rear Admiral (USNR). "Finding Doctrine's Future in the Past." U. S. Naval Instutute Proceedings (October 1996).

                              ? Callwell, Charles E. (British army).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Maritime Preponderance: Their Relations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William Blackwood, 1905; reprint, with introduction by Colin S.Gra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6.

                              ? Castex, Admiral Raoul (Frence navy). Strategic Theories. Paris: Societe d'Editions Geographiques, Maritimes et Coloniales; reprint, translated and abridg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ugenia C. Kiesling, Annapolis, Md.: Naval Instutite Press, 1994.

                              ? Clausewitz, Carl von. On War.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chael How ard and Peyer Pare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 Clowes, Sir William Laird. The Royal Navy: A History. 7 vols. London: Sampson Low, 1897-1903.

                              ? Cohen, Eliot A., Staff Director, Gulf War Air Power Survey. 5 vols.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3.

                              ? Colomb, Vice Admiral Philip H. (British navy). Naval Warfare: Its Rul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Historically Treated. 2 vols. London: W. H. Alien & Co., 1891; reprinted, with introduction by Barry M. Gough,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 Cook, Captain Charles (USN, Ret.). The Battle of Cape Esperance: Encounter at Guadalcanal.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1992.

                              ? Corbett, Sir Julian S. 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11; reprint, with introduction by Eric J. Grove,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 Crenshaw, Captain Russell (USN, Ret). The Battle of Tassafaronga.Baltimore: Nautical and Avi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of America,1995.

                              ? Creswell, John. British Admiral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actics in Battle. Hamden, Conn.: Archon Books, 1972.

                              ? Creveld, Martin van. Command in Wa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Cushman, Lieutenant General John H. (USA, Ret.). Command and Control of Theater Forces: Adequac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 d'Albos, Emmanuel E. A. Death of a Navy: Japanese Naval Action in World WarIL New York: Devin-Adair, 1957.

                              ? Daniel, Donald C. Antisubmarine Warfare and Superpower Strategic Stability. London: Macmillan, 1985.

                              ? Daniel, Donald C-, and Katherine L. Herbig, eds. Strategic Military Decep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 Davis, Vincent. "The Politics of Innovation: Patterns in Navy Cases." Monograph Series in World Affairs 4, no. 3. Denver: University of Denver, 1967.

                              ? Deitchman, Seymour J. New Technology and Military Power: General Purpose Forces for the 1980s and Beyon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 Deuterman, Commander P. T. (USN). "The Matched Pair: A Tactical Concept."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anuary 1982).

                              ? Douglas, Joseph D., Jr., and Amoretta A. Hoeber. "The Role of the U.S. Surface Navy in Nuclear War."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anuary 1982).

                              ? Dull, Paul S. A Battle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941-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8.

                              ? Dunnigan, James F. How to Make War: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odem War. New York: Morrow, 1982.

                              ? Dupuy, Colonel Trevor N. (USA, Ret.). Numbers, Predictions, and War: Using History to Evaluate Combat Factors and Predict the Outcome of Battles. Indianapolis: Bobbs-Memll, 1979.__.Understanding War: History and Theory of Combat.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87.

                              ? Eccles, Henry C. Military Concepts and Philosophy.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5.

                              ? Evans, David C., and Mark R. Peattie.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 Fioravanzo, Admiral Giuseppe (Italian navy). A History of Naval Tactical Thought. Translated by Arthur W. Hoist.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9.

                              ? Fiske, Commander Bradley A. (USN). "American Naval Policy."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anuary 1905). __. Rear Admiral (USN). The Navy as a Fighting Machine. New York: Scribner's, 1916; reprint, with introduction by Wayne P. Hughes Jr.,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 Frank, Richard B. Guadalcana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0.

                              ? Friedman, Norman. Naval Radar. Greenwich, England: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1.__.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__.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2.

                              ? Frost, Holloway Halstead. The Battle of Jutland.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36.

                              ? Fuller, J. F. C. The Conduct of War, 1789-1961.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1.

                              ? Gatchel, Theodore L. At the Water's Edge: Defending Against the Modern Amphibious Assault.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6.

                              ? Genda, General [sic] Minoru, JSDF (Ret.). "Tactical Planning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Naval War College Rview (October 1962).

                              ? Gooch, John, and Amos Perlmutter. Military Deception and Strategic Surprise. Totowa, N.J.: Frank Cass and Co., 1982.

                              ? Gorshkov, Admiral of the Fleet S. G. (Soviet nav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Naval Warfare. Translated by T. A. Neely Jr.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une 1975). First printed in Morskoy Sbomik, no. 12 (1974).

                              ? Grenfell, Captain Russell (RN). Nelson the Sailor. New York: Macmillan, 1950.

                              ? Gretton, Sir Peter (RN). Crisis Convoy: the Story of HX23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4.

                              ? Grove, Eric. Fleet to Fleet Encounters, Tsushima, Jutland, Philippine Sea.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1.

                              ? Hackett, General Sir John, et al. The Third World War: A Future His tory. New York: Macmillan, 1978.

                              ? Hansen, Ib, and H. P. Gray. "Passive Protection and Ship Survivability in Years 2005-2020." David Taylor Research Center, SSPD 90-174-41. Bethesda. Md.: 1990, CONFIDENTIAL.

                              ? Hazen, David C. "Nine Prejudices about Future Naval Systems." U 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uly 1980).

                              ? Hone, Thomas C., Norman Friedman, and Mark Mandeles. American and British Aircraft Carrier Development, 1919-1941.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9.

                              ? Home, Charles. "What It Takes to Go Anytime, Anywhere."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January 1998): 82.

                              ? Hough, Richard A. Dreadnought. New York: Macmillan, 1964. __. The Great War at Sea 1914-1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 Hughes, Terry, and John Costello.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New York: Dial Press/James Wade, 1977.

                              ? Hughes, Lieutenant Commander Wayne P., Jr. (USN). "Missiles and Mission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December 1964). __. "A Salvo Model of Warships in Missile Combat Used to Evaluate Their Staying Power." In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March 1995), and in Warfare Modeling, ed. Jerome Bracken, Moshe Kress, and Richard E. Rosenthal. Alexandria, Va.: Military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1995. __. "Spe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eaty Cruisers."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February 1953).

                              ? Humphrey, Richard L. "Comparing Damage and Sinking Data for World War II and Recent Conflicts." Presented to the 13th General Working Meeting of The Military Conflict Institute, McLean, Va., October 1992. . "Damage and Losses of Warships in Modem Combat." ORSA/TIMS presentation. Las Vegas, Nev., May 1990.

                              ? Huntington, Samuel P.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Transoceanic Navy."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May 1954).

                              ? Hwang, John, Daniel Schuster, Kenneth Shere, and Peter Vena, eds. Selected Analytical Concepts in Command and Control. New York: Gordon and Breach, 1982.

                              ? Ivanov, D. A., V.P. Savel'yev, and P. V. Shemanskiy. Osnovy Upravieniya Voyskami v Boyu (Fundamentals of Troop Control at the Tactical Level). Moscow: Voyenizdat. Translat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 Jameson, Rear Admiral William (RN). The Fleet that Jack Built: Nine Men Who Made a Modem Navy. London: Rupert Hart-Davis, 1962.

                              ? Joergensen, T. S. "U.S. Naval Operations in Littoral Waters: 2000 and Beyond."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Spring 1998).

                              ? Kahn, David. The Code Breakers. New York: Macmillan, 1967.

                              ? Kelsey, Commander Robert J. (USN). "Maneuver Warfare at Sea." 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 (September 1982).

                              ? Kemp, Peter,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Ships and the Se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 Kennedy, Paul M.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Naval Mastery. New York: Scribner's, 1976.

                              ? Kilpatrick, Charles W. The Naval Night Battles in the Solomons. Pompano Beach: Exposition Press of Florida, 1987.

                              ? Koopman, Bernard 0. Search and Screening: General Principles with Historical Applications. Elmsford, N.Y: Pergamon Press, 1980.

                              ? Lanchester, Frederick W. "Mathematics in Warfare." In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edited by James R. Newman.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56.

                              ? Landersman, Captain Stuart (USN). Principles of Naval Warfare. Newport, R.T.: Naval War College, 1982.

                              ? Lanza, Conrad H. Napoleon and Modem War: His Military Maxims. Harrisburg, Pa.: Military Service Publishing, 1943.

                              ? Lautenschlager, Karl,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Naval Warfare, 1851-2001." Charles H. Davis Series Spring Lecture, U.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Monterey, Calif., April 1984.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84.

                              ? Lehman, John. Aircraft Carriers: The Real Choice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78.

                              ? Levert, Lee J. Fundamentals of Naval Warfare. New York: Macmillan, 1947.

                              ? Lewin, Ronald. The American Magic: Codes, Ciphers, and the Defeat of Japan. Great Britain: Hutchinson and Co., 1982;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3. __. Ultra Goes to War.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 Lewis, Michael.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avy. Baltimore: Pelican Books, 1957. The Navy of Britain: A Historical Portrait. London: George Alien andUnwin, 1948.

                              ? Liddell Hart, B. H. Strategy.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67; New York: Signet, 1974.

                              ? McHugh, Francis J. Fundamentals of War Gaming. 3rd ed. Newport, R.I.: Naval War College, 1966.

                              ? Maclntyre, Donald, and Basil W. Bathe. Man-of-War: A History of the Combat Vessel. New York: McGraw-Hill, 1969.

                              ? McKearney, Lieutenant Commander T.J.(USN)."The Solomons Naval Campaign: A Paradigm for Surface Warships in Maritime Strategy." Master's thesis.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1985.

                              ? Mahan, Alfred Thayer.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on History, 1660-1783. Boston: Little, Brown, 1890.

                              ? Makarov, Vice Admiral Stepan Osipovich (Imperial Russian Navy). Discussion of Questions in Naval Tactic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apt. Robert B. Bathurst (USN, Ret.).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Original translation, 1898, by Lt. J. B. Bernadou (USN),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 Marble, Ensign Frank (USN). "The Battle of the Yalu." U.S. Naval Instiute Proceedings (Fall 1895).

                              ? Melhom, Charles M. Two-Block Fox: The Rise of the Aircraft Carriers, 1911-1929.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4.

                              ? Miller, Edward S. War Plan Orange: The U.S. Strategy to Defeat Japan. 1897-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1.

                              ? Mitchell, Donald W. History of the Modem American Navy from 1883 through Pearl Harbor. New York: Knopf, 1946.

                              ? Mordal, Jacques. Twenty-five Centuries of Sea Warfare. Translated by Len Ortzan. London: Souvenir Press, 1965..

                              ? Morison, Eiting E. Admiral Sims and the Modem American Nav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42. __Men, Machines, and Modem Tim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6. __"The Navy and the Scientific Endeav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 Navy: A Symposium.

    • 家园 建议老兄把它分个连载帖上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