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经济观察】比宏观经济调控更重要的 -- 陈经

共:💬254 🌺39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央政治局也在炒冷饭

        按照楼上的说法,中央政治局也在炒冷饭。从去年年底搞双防开始,到现在又有什麽新的观点?

        • 家园 我的意思应该是,人应该顺势而为.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

          美国经济都还有调整协调的阶段.

          不可能一厢情愿的往一个方向走.

          前两年中国经济这么好,也是因为更早的时期打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有个小的调整,再次夯牢基础,理顺很多致命的矛盾,然后继续飞跃,没什麽不好的.

          对中国长远的发展前途,我也是坚定的看好,

          • 家园 现在的政策两头不讨好

            对现在中央的双防政策感觉很不好。通胀高,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就压投资、压消费,搞得投资者很郁闷。但弱势群体也没满意。对社会底层人士来说,通胀下来了,他们就会满意政府、满意共产党?我觉得现在的政策两头不讨好,搞得穷人富人都不满。

            • 家园 这就是GCD的死结.

              毫无疑问GCD其实已经是买办官僚阶层的代表,

              但是还要冠冕堂皇举着代表普通人民的旗帜。

              所以现在当权者所做出来的决策必然是畸形的。

              一个永远无解的死结。

              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整个体系推倒重来。但是这恰恰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 家园 锦衣侯兄这样说,不妥。
    • 家园 宏观调控是必要,但这次情况不一样

      在经济发展顺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经济体的承受能力,太快了是要出问题的。这次通货膨胀主要是外生性的,但中央的思路可能还是按内部引发的通货膨胀来处理,所以还是要“千方百计”控制通胀,控制物价涨幅,当然不排除有政治因素考虑在内。

      其实是另外一个问题更重要:有没有对付这种外来通货膨胀的方法?(呵呵,西方经济学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如果目前的方法不是好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做?

      我觉得如果油价维持高位,对石油进口国来说,几年内肯定是要损失部分利益的。因为经济体的调整再好,也不会那么快。但从根本上说,卖产品的前途比卖原料的前途要好得多。

    • 家园 政令不出中南海是有原因的,可能还是好事

      现在地方有很多小朱,搞经济的本事超过了中央,在实践上有很多创新之处,ZY有些书呆子,我估计用不了几年,可能会掉几颗脑袋.

    • 家园 花!不搞维持会,大刀阔斧改革

      这个是特殊情况,被厉以宁调教出来下任总理大刀阔斧改革的话,这个,唉,

    • 家园 陈经写文章的核心政治观点千年不变

      我绝不为宏调唱赞歌。我看好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组织、已经取得的政治经济成就,是一个有独特优势的框架,我们能够靠此解决一些很麻烦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东西。

      一句话就是看多“中国政府——也就是中共的强大组织力”。其它一切好的条件,不管是齐全的工业基础还是高达1万7的外汇储备,都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唱戏,才能发挥有益的作用。这是他唱多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对老毛爱恨交加的根本原因。从这点上说,我认为现在的俄罗斯还是没戏(我是俄罗斯的唱衰派)。抛开细节不算,同志们要从这点出发,才能理解陈经的文章到底在写些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说西方社会创造了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西方经济始终具有相当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共产党创造了管理一个庞大国家的“现代(管理)国家制度”并且在中国行之有效,再加上中国的各方面有利资源和条件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看多中国经济实在不足为奇。

      我赞成他这种观点,因为我看《南明史》无数次的痛心疾首、魂牵梦绕的思索之后才逐渐得出这个结论,南明政权始终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去合理分配和动员各种抵抗力量,才使得中国最终陷于异族之手。

      另外,现在想起来,5年多前看何新的文章,他也是持这种观点。不过何新写文章不像陈经一样会把自己的核心政治观点隐藏于经济分析类的文章,相反何新往往能直接了当提出一些相当有眼光的结论,却缺乏必要的论述,以至于让人印象不深或者不服,但是现在我已经能够自觉的明白和理解了。

      不过与陈经不同的是,何新是绝对的反朱派,而且成见很深

      • 家园 总结的好。得花。成功的方法多的很,不只西方一家。
      • 家园 至少对于变革来说,强有力的政府是必要的

        因为变革肯定是要触及很多人的利益的。没有力量,做不成事情。几乎世界所有先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都有一段集权的时候。所以在中国找到一个合适的现代化的制度之前,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

      • 家园 南明衰败的情况有一种理论:同气候有关,毕竟是农耕时代

        我赞成他这种观点,因为我看《南明史》无数次的痛心疾首、魂牵梦绕的思索之后才逐渐得出这个结论,南明政权始终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力量去合理分配和动员各种抵抗力量,才使得中国最终陷于异族之手。

        气候温暖的时期,基本上是国力强盛期。

        现在气象界把气候变暖描写得惊恐万状,似乎世界末日都要到来了。

        但过于担忧似乎又大可不必。

        综观历史,温暖时期,基本上都是天下太平,文化强盛时期。而寒冷时期,多为战乱烽火和文化浩劫所困扰。

        三皇五帝、夏商周和秦汉时期,气候非常温暖,平均气温比今天要高8-10度,连大象都可以在黄河流域生存。华夏文明产生并发展,还成就了强盛的汉代。

        那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大爆发的时期。四大文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等竞相登场。

        唐代,也是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造就了大唐盛世。

        南宋,是历史上最冷的时期之一,连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都结冰了,冰上甚至可以走车马。南宋是相对一个衰落时期,疆土只有江南一隅,史称“南宋小朝廷”。

        元明时,气候又开始转暖,国力又逐渐强盛起来。

        明朝后期到19世纪末叶,气候变冷,中国走向封闭,之后蒙受百年屈辱。

        20世纪,全球变暖,中华民族复兴。

        我国5000年来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我国,最近5000年来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和许多其它学者的研究,这5000年的气候状况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明显的暖期和冷期。

        第一个暖期 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气候适宜期”,不仅气温高,降水也多。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发现当时半坡村人曾猎获水獐与竹鼠,而现今西安一带已不再存在这类亚热带动物。在河南,那时曾有大象活动,说明气候十分暖湿。在新疆不少干旱戈壁和青藏高原一些高寒荒漠地区,众多的石器和古文化遗址证实那里曾经是水草茂盛、动物繁多,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可见气候变化之大。

        第一个冷期 公元前l千年左右至公元前800年左右,为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例如长江的支流汉水,曾于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两次结冰。

        第二个暖期 公元前700多年到公元初,气候转暖。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二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第二个冷期 公元初至六世纪末,气候明显转冷。大量史料说明当时的寒冷气候。例如,那时南京复舟山可建冰房。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20年)在河北铜雀台种桔,已只开花而不结果。公元366年起,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过往车马与军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三个暖期 公元6世纪末至10世纪末,正值隋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温暖时期。据记载,唐朝国都长安可数冬无冰雪,宜种梅花与柑桔,其柑桔果实,味与四川的一样,可见气候之温暖。

        第三个冷期 公元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气候又较寒冷。那时,梅树在关中地区已经消失,双季稻在江南一带几乎绝迹。不少记载说明长江以南地区屡屡出现严冬,如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且可行车;12世纪中苏州南运河多次结冰,需破冰行船。更有甚者,自唐朝以来,福州种植荔枝,共两次遭到全部冻死,即1110年和1178年,均在12世纪。

        第四个暖期 公元13世纪初至14世纪初,我国北方气候一度转暖,这可从华北和关中竹子分布之广得到佐证。

        第四个冷期 公元14世纪初至19世纪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一个“小冰期”,气候甚为严寒,尤以17世纪前后为最。苏北双季稻完全绝迹;江南湖泊河流经常结冰,双季稻所剩不多;经营千年的江西柑桔种植业在17世纪中被二次严冬所摧毁。

        第五个转暖期 从19世纪末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逐渐进入温暖时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明显变暖。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气候的冷暖与国力的盛衰息息相关。

        第一个暖期:华夏文明兴盛。

        第一个冷期:商周交替。

        第二个暖期:春秋百家争鸣-秦汉统一。

        第二个冷期:东汉衰落-三国分治。

        第三个暖期:大唐盛世。

        第三个冷期:宋朝半壁江山。

        第四个暖期:元明统一。

        第四个冷期:中国走向封闭,1840年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个暖期:中国与外来侵略者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当家做主,实现民族复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握手,送花

        我以前看何新的文章也有同感,我觉得这是他后来有点沉寂的原因之一。

    • 家园 数据只能解释平衡体系

      西方经济学研究西方的体系已经几百年了,而且西方体系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定态,所以比较适用;但是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变化太快,而且还处在这样一个变化最快的年代,是非定态,所以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是很正常的,他们的理论看法可做参考但不可完全依据。

      过去几年中央偏谨慎第一线偏进取,究竟谁对谁错还要过几年掉过头来看才说得清,因为这个平衡不好把握,最佳的点在哪里是各说各话。但我感觉此时此刻偏谨慎更正确,这两年木头人都看出风声不对,全球都是一片诡谲的气氛,谨慎是正确的方法,和老朱那时已是时移世易,所以不能说大干快上的老朱式做法现在就对,否则给人感觉铺开的摊子太大。

      政委大概反对的是根据不太实用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向调控经济发展,比如理论厌恶通胀所以拼命压通胀,所以政委反对。但是调控操作总是要有个理论基础,目前为止经济学理论总算是像个样子,只要不奉为圭臬,不过于迷信就行了

    • 家园 花谢政委,请问什么是通缩?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通缩有那些危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