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范跑跑对中国中小学生的历史性贡献 -- 美人流香

共:💬57 🌺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私人学校的校长为这种老师辩护不怕没人来上学
        • 家园 还有这种事情

          克拉玛依大火给我影响最深的确实是“让领导先走”,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位副市长。

          当年《读者》上有一份报告文学之类的文章,说当时有一个官,躲在厕所里面再把厕所门锁上,结果他得救了,外面的学生死的一摞一摞的。

          当时对此人恨的牙咬咬的。现在想想,那篇文章该不会是“南方体”吧?

          PS:当年《读者》一篇“南方体”的《夏令营里的较量》让俺们80s的吃了十几年苦,此仇永不忘。

          • 家园 那篇文章很好

            是孙云晓写的。有几个细节很难忘,比如日本小孩坚持背包走完全程,而中国领导让自己的孩子使用自己的私车,在集体活动中的纪律性等等。对中日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做出了很有意思的对比。我觉得直到今天《夏》文都还很有借鉴意义,也没觉得因为它吃了什么苦。

            • 家园 那个夏令营的文章是失实的,造假的文章没有借鉴意义

              《中国青年报》对那篇文章的每一个所谓的事实进行了披露,指责此文有不少失实之处。

              比如“那些中国的孩子把书包扔在车上,而日本的孩子一直自己背着”,而事实是国产书包的质量太差,80%的中国孩子的书包带因为不能负重而断裂;而日本孩子装备有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专业野营背包。当然作者就此说,这是“偷懒的极好理由”,而实际上作者只是很阴险的截取了这个镜头的前半段,真相是:当有老师说“那辆车不能放书包,是给体力不好的同学坐的”(大意),于是孩子们马上把书包拿起来,有的孩子甚至找老师要了绳子把书包带捆上。

              日方的孩子在来华前都接受过预科班性质的野外生存短期特训(生火、切菜煮饭、搭帐篷之类),自然轻车熟路,并非天生聪明坚强。当时中国人玩户外徒步旅行的人数很少,自然缺乏相关经验,但中国孩子们也学得很快。《中国青年报》里引用当事人的话说,日本学生并不是个个勇敢坚强,有人死活不敢从岸边跳上船(中国孩子个个跳了上去),甚至还有人蹲在地上拉不出大便(一辈子只会用坐式马桶)!中国孩子在夏令营也做了许多让日本人敬佩的事。那些比较煽情的日本人的台词(“草原美不美?”)应该是假的,因为那个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并非宫崎市议员)在回国看到这篇报道后,还专门发表声明辟谣。他还在电视上说:“如果面对这样可爱优秀的孩子,我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那我真是要鄙视我自己.....”(大意)

              另外,每个孩子的负重实为10千克而不是20千克,至少步行23—29千米而不是50-100千米。看来作者也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资料。

              造假的文章没有借鉴意义

              • 家园 从来不认为那篇烂文章有参考价值

                就算文章里的东西没掺假,难道就能代表中国孩子了?

                论人口农民是大头,随便从农村找几个孩子,搞定生火做饭搭帐篷之类还不是小菜一碟,从小挑担子扛麻袋的背那点东西算啥,十几岁的孩子爬山走远路耐力比大人都好。

                就是城镇里的,那年代也没啥娱乐,不会整天呆家里,反正我们一伙小时候上山挖地瓜下水库捞鱼之类也没少干,点火烤东西吃更是天天玩的事情,那个破夏令营还难不倒我等。

                倒是现在那些天天泡网吧的孩子有些让人担心。

              • 家园 俺觉得这文挺好

                就象《丑陋的中国人》一样,你可以说它造假,但是意义是明显的,让我们产生某种错觉,因此而去发奋图强,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

              • 家园 哽咽中

                孙老贼的文章把人害苦了。虽然咱当年才小学,可是那文章出来之后全体学生都是灰头土脸的样子,而且越是平常守规矩听话好好学习的乖娃——比如委员这样的——越好像是万恶的应试教育的重度牺牲品

              • 家园 那谢谢了。

                感谢指出真相。

              • 家园 其实作者也知道我们的孩子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是故作惊人之语.

                我怎样采写《夏令营中的较量》 孙云晓

                …………

                采访中,令我感动的是,北京的孩子很有自知之明,坦率地承认自己输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对我说:

                  "日本孩子动手能力比我们强!"

                  "他们比我们能吃苦。"

                  "他们比我们热情,肯主动交朋友!"

                  "日本孩子敢闯!"

                  "日本孩子少说多做,中国孩子恰恰相反,多说少做。"

                  ……

                  当我让同学们试着剖析一下原因,年仅13岁已经身高1.7米的董志宇脱口说道:

                  "遗传呗!"

                  "遗传?"我一怔。他抑制不住激动,口若悬河一般倾诉起来。 他说:  "做事总是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权衡到百无一害才去干,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就是这样吗?至今,姥姥不准我动火。天燃气炉灶又是电子打火,有什么危险?就不准我动!我平时住姥姥家,有什么办法?姥姥不让我干,还说什么不能光会学习,还要会干家务。她让我干什么家务呢?扫地、倒垃圾、洗碗、刷鞋等等,凡电、火、水和刀子一概不许碰。其实,不是中国孩子不能干,而是大人不让干!独生子女嘛,万一出事怎么办?您也许不信吧?我姥姥还是退休的小学教师呢,道理上十分明白,实践起来就是不行。您说,我们怎么会不高分低能呢?

                  "别看日本人那么得意,与他们在一起,我并不自卑。他们条件好是事实,那是人家干出来的。等我们长大了也去奋斗呗!我就不信,咱们中国人总落在后面。我希望父母和老师多放手多放心,让我们去闯吧,哪怕头破血流,我们也心甘情愿!"

                  可以说,热血少年董志宇的一席话,入木三分,把我将写的作品主题点透了。很快,我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微笑的挑战》

                …………后来他觉得这么写大概不过瘾,于是就:

                 根据工作的需要,我先在1993年5月出版的《少年儿童研究》发表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又写了一万字的报告文学《隐患》,发表在《小溪流》杂志。这两篇作品的命运,与《微笑的挑战者》相差无几。

                  早在二百年前,一心称霸的拿破仑就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巨狮,一旦醒来全世界都会震动。因此,还是让他沉睡吧。"

                  中国已经醒了,可为什么在至关紧要的教育领域,还是睡意沉沉呢?美国人、日本人都宣称中国人不是对手,因为中国的教育不是对手。我们怎能麻木不仁?

                  1993年3月,广东《黄金时代》一位年轻精干的记者陈锐军约我聊天,我道出了心中的积虑。他约我写一篇3000字文章。我仅用两个小时,便将《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成3000字,发表在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同年11月,又被《读者》全文转载,题目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 家园 原来那篇报道也是在中青报发表的??
          • 家园 先走的领导进监狱去了

            克拉玛依大火中,25个检查团成员,16人被烧死,剩下的全部烧伤。

            烧伤的个个受处罚,无一人出来喊冤,无一出来大谈共产主义使他逃跑。。。范跑跑事后还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官员们没这么厚脸皮.

            领导被判刑了,这被无视了,还搞得好像“让领导先走”被表彰了一样

            而范跑路以后再博客上对“先走”进行了宣扬,同样被无视了,而且还成了人性的体现……

            另外,赵兰秀副市长,火灾后亲自参与救火,被大面积烧伤并毁容,最后,还是被判刑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先走的领导当然应该判刑,依我说杀两个也不过分,想想那些孩子和老师
            • 家园 这就是ZXB的罪过了。
            • 家园 感谢兄台,感谢兄台

              这下我终于明白了。

              当时读《读者》的报道,就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不过一方面年龄比较小,另一方面当时还比较相信记者的职业道德。

              结果么,原来“南方体”那时候就有了。

              • 家园 还好我从小就叛逆

                老爹老妈打着教育幌子扔过来的手雷,我都扔回去了。

                小时候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鄙视+挖苦学习好品德好的好学生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