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巴尔干问题之前的巴尔干问题:序 -- AleaJactaEst

共:💬30 🌺18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一:911之前的911

      巴尔干之所以有巴尔干问题,不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瑞士有四种语言,不还是和谐得很?

      真正的原因是: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时候,巴尔干各国或者说各族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这是地地道道的命苦,老祖宗把家安这儿了。如果真有哪个神能把法国英国给搬家换过来,他们当时也是打不过土耳其人的。

      就像两百年前没有人打得过蒙古人一样。

      不同的是,蒙古人正杀得痛快的时候,大汗死了,全军撤退。接着长房和四房一派,二房和三房一派,自己分裂了,不再深入欧洲。

      土耳其人到了巴尔干,却是留下来,不走了。

      记得中学教科书上,对历史上的两个伊斯兰帝国,评价很不相同。对阿拉伯帝国基本正面,对奥斯曼帝国基本负面,说他们破坏了什么什么,阻碍了什么什么的。

      我基本赞同这种结论,奥斯曼土耳其不过是历史上众多的专制封建帝国之一,没有搞出什么新意思。

      巴尔干半岛在它的统治下,昏睡了几百年。

      如果一个欧洲民族,从公元500年昏睡到800年,好像问题也不大,但是巴尔干各族却是从1500年睡到1800年。

      欧洲其他地方又是文艺复兴,又是启蒙运动,又是产业革命,巴尔干人相比之下,成了“在遥远的土耳其的一帮野蛮人“。

      当然,历史曾经还有过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整个欧洲被拖下水,成为苏丹的臣民。

      公元1683年,哥伦布航海已经快两百年了,西欧还是离强大两个字差得很远,美国还要一百年后才能成立。

      六月中旬,十几万土耳其大军(里面有不少巴尔干人)开始围攻维也纳。

      到了九月,城里开始断粮。基督教世界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将近两万名波兰援军终于在国王John III Sobieski率领下赶到,同时赶来的,还有德意志各诸侯国的几万乌合之众。

      九月十一号这一天,援军登上维也纳城郊的Kahlenberg山,列阵。

      史称"911事件"。

      上次我去维也纳,还坐了四十分钟大巴,上了这座山,在上面,小半个奥地利尽收眼底。

      土耳其人没有在侧翼这个制高点设防,是重大失误。

      次日凌晨,波兰国王苏比斯基率领波兰骑兵,发起决死冲锋。

      点看全图

      两万把马刀出鞘,两万名勇士唱起波兰古老的战歌:

      圣母马利亚,圣母马利亚,

      感谢天主,感谢马利亚,

      崇拜圣母,只有您才能使您的圣子,

      为我们获得赦罪!……

      主啊,怜悯我们!

      土耳其战无不胜的Janissary近卫军在冲锋下崩溃。

      您的圣子,给钉在十字架上,这是合乎神意的时刻。

      请听人们的呼声,充实人们的思想;

      我们恳求您听我们祷告;

      让我们把人间当作敬神的寓所,

      死后,进入天国。

      主啊,怜悯我们!

      点看全图

      土耳其人溃败出几十里,才能收拢残军。绿色的先知旗被缴获。

      亚当,天主的庄稼汉,

      您与天主永远住在一起;

      请把我们,您的子孙

      安置在神圣的天使管辖的地方;

      那里有欢乐,

      那里有仁爱,

      那里可以永远看见天使般的造物主。

      主啊,怜悯我们!

      点看全图

      波兰天文学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为了纪念维也纳保卫战的胜利,把新创立的一个星座取名盾牌座,拉丁文名称Scutum Sobiescianum的意思是苏比斯基之盾。

      一百年后,没良心的奥地利人参加了对波兰的瓜分。那么,这次波兰的救援,是不是当了冤大头呢?

      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看。因为要是奥地利被征服,新月弯刀下一个对象,肯定就是波兰了。其实,在1683年前,波土之间,已经狠狠地干过几仗了。

      当然,波兰人还有个选择,来个纳贡称臣什么的,让土耳其人扑向小国林立的德国,或者扑向小国林立的意大利——历史然后会怎么发展,是架空的好题材。

      回到现实,1683年的911,是伊斯兰扩张的顶点——因为12号,就开始败退了。

      不知道,本拉登当初选日子,是否也翻了老黄历?不过估计原教旨主义者,也不用去翻书,根本就忘不了。

      当时已经快成纸老虎的教皇,最后一次摆了威风,下令把九月十二日,当作宗教节日Holy Name of Mary。

      在教皇的斡旋下,大难不死的奥地利人得到各方的人力物力支援,开始反攻。

      但是,奥地利或者说是哈布斯堡帝国,在强国当中,又是个弱国。历史上,除了打捷克人特别有心得之外,和强敌交手,胜率不高。

      如果它根本就打不过土耳其,那巴尔干问题也就单纯了。可是,在欧根亲王当统帅的那几十年里,奥地利人却又连战皆捷,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落入囊中。

      等到欧根一死,奥地利人就无法再前进一步,和土耳其人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这时,第三者开始插足,新崛起的沙俄,为了争夺南方的出海口,也冲进巴尔干。

      叶卡特琳娜大帝临死前说:"如果我能够活到两百岁,整个欧洲一定都是我的"。

      这句话,也许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不过,要是没有其他势力的干预,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巴尔干一定是沙俄的。

      本事不大的奥地利人,胃口却不小,他们把整个巴尔干,当成未来的收入——在他们看来,现在打不垮土耳其不要紧,等土耳其再衰落一点,就能打垮了——所以他们努力不让俄国人的势力进入。

      欧洲其他国家如英法德意,一看这里三国演义玩得这么热闹,就一起卷了进来,按照各自的思路,来干预巴尔干历史的走势。

      最终,走到了萨拉热窝的暗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过,我们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巴尔干的内因是什么?

      首先,这里昏睡百年,整个政治格局基本还是中世纪的面貌,也就是说是封建地主专制。

      这个地主,和咱们解放前的,有很大的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地主,更类似中国历史上的豪强。

      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为啥能搞出那么多政权来?很简单,当时那些寨主,庄主,山大王,本身就是独立的。遇上有个"王"如苻坚势头猛,各路豪强也就是在独立两个字之前加个"半"字。等到有了淝水之战这样的机会,寨主,庄主,山大王们聚在一起,觉得"我们要当寇,就要当最大的!"——于是就王,大将军,大单于地装扮起来,粉墨登场。

      巴尔干问题,就是十六国问题东南欧版。

      这当然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年闯入罗马帝国的蛮族,是"游耕民族"——他们到一个地方,利用土地本来的肥力,耕种几季,然后把荒地丢下不管,向前开拔。

      折腾几百年之后,最后大家定居下来,定睛一看,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密布的城市没有了,连带相关的商业,手工业基本瘫痪;

      农业人口达到90%,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要低一点,在巴尔干,这个比例还要再高一点;

      农民们,生产生活在一个个封建农庄当中,农庄之间,有茂盛的森林分割,道路常年失修——这影响倒是不大,反正农民也不出远门;

      有时候一个地主有好几个农庄,有时候几个地主管一个庄园。在庄园内部,地主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当然,他们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负责中世纪水准的劳保慈善工作;

      每个庄园基本上自给自足,庄园之间,进行物物交换。有些庄园实在拿不出十口猪来换两头牛,那么,那个慷慨的一方就增加"威望值"。非得从外面买不可的东西,除了奢侈消费品(这其实地主们要是愿意忍受一下,也是不用买的),就是盐和生铁而已(我天朝最早的经济论文集,也是<<盐铁论>>——道理很简单,全世界这玩意都是非要交换不可的);

      整个欧洲在中世纪初期都是这样,巴尔干到中世纪末期还是这样。各路豪强,掌握着底层的力量。

      那么,为啥巴尔干宗教冲突激烈呢?这也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虔诚,还是因为这里比较中世纪。

      基督教,其实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适应形势的能力。从圣保罗开始,他们的杰出人物都是"圣之时者也",与时俱进——文艺复兴时期是个例外,那阵子美酒美女搞得教廷没有人才。

      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基督教会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他们既不是原教旨主义者,也不是书呆子——尽管他们讨论的话题,让人觉得他们是书呆子。(其实就像我天朝的<<古文尚书>>之争,<<新学伪经考>>什么的,你看那些人表面上傻乎乎地咬文嚼字,其实哪个呆了?)

      他们一方面,建立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严密的组织结构,即使在那个极乱之世,这个骨架也保存了下来。

      其次,面对铺天盖地的异端和异教徒(原教旨主义者眼中,其实两者是一样的),他们根本就不号召什么"圣战"——因为他们清楚,圣战的结果如何,不用麻烦哪位先知。

      他们的方法,就是顽强地派遣传教士,谋求于蛮族的合作。

      蛮族的酋长,基本上都有过"烧庙杀和尚"的事——没关系,上帝唯一不能宽恕的罪行,就是拒绝上帝的宽恕。

      比如说波西米亚的残忍的波列斯拉夫公爵,是杀害了自己信奉基督的哥哥上台的,So what? 他能发动几千名战士,只要他愿意受洗,教会欢迎的很。

      蛮族的酋长们,也透桃报李,和教会积极整合。波列斯拉夫四个成年的子女,一个儿子继位,一个女儿嫁了波兰开国公爵,另外两个都出了家,侍奉天主。女儿是派驻罗马教廷的特使,儿子是布拉格主教。

      中世纪的各豪强都是军事贵族出身,他们没有公爵那么大的手笔,拿不出一个主教区来,但是也有样学样,在庄园中心盖个教堂,让自己的二弟来主持,二弟死了,让二儿子来接着干。

      而这些豪强们家的老二,是有着严密组织的教会的成员,他们是要按时过组织生活,定期相互通报组织情况的。

      于是,"营有指导员,支部建在连队上,排有党小组"。

      老二们平时是老大们的文宣干部,外交使节,打起仗来是政委。

      往往老大的国家被灭了,老二们的组织还在,成为复国的基础。

      土耳其人尽管归化了一些穆斯林,但是并没有摧毁原来的教会结构。所以近代巴尔干,各路豪强按照宗教整合,再正常不过。

      近代比古代,又多了另外一个乱因——民族主义。

      巴尔干再落后,还是有些城市的。那里的知识青年,睁开眼睛看西方。觉得无论是巴黎人,马赛人还是里昂人,都觉得自己是法国人;无论是不列颠土著,萨克森后裔还是维京人子孙都觉得自己是英国人-----这太好了。

      于是,他们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搞出了"大保加利亚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非我族类的,要赶走。

      问题在于,豪强们在宗教界人士整合下,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国",本身的实力,不堪三个帝国中的任何一个的一击。

      他们需要外国的支援。

      于是,这里既有一些小得古怪的事情:比如说从来就没有独立建过国的斯洛文尼亚,国家民族的名字都难取,干脆就是"斯拉夫+尼亚"——没有其他历史文化传统,就只能强调自己是斯拉夫人;

      阿尔巴尼亚的各路豪强,也是没有过合作的经验,后来在罗马尼亚公主兼希腊王后的推荐下,找了个从来没有到过阿尔巴尼亚的德国亲王来当君主;

      又有一些大得稀奇的事,比如说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制造出它们的政治家,真是天才。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火药桶。

      火药桶最大的受害者,当然还是巴尔干各国自己。

      直到现在,这里还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

      曾几何时,巴尔干也算是发达地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人品不错!

        [MOVE]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MOVE]

      • 家园 楼主写得太好了

        不过跳跃性太强,怎么从罗马一下就到了十七世纪了

      • 家园 送花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 家园 看你这个帖子

        想起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

      • 家园 巴尔干就是欧洲的中原

        是几大强国争霸的中心地区,位置十分重要,要想控制中欧或者中东必要经过这个半岛。长达数百年的反复拉锯以后潜在的矛盾积压的很深,一旦有外部势力煽动,肯定有战争。这个地区分裂是正常的,统一是不正常的,遗憾的是每次分裂基本都伴随着战争,所以巴尔干越来越落后。现在的巴尔干像48年的中东,战事才刚刚开始,要等到各派势力都打疲了以后才会考虑坐下来认真和谈。

      • 家园 巴尔干的水太深

        其实主体是斯拉夫人(而且还是南斯拉夫人),可是偏偏基督教内部闹分裂,伊斯兰教又搞扩张,三教鼎立兄弟阋墙。

        偏偏打东面来了匈奴、 蒙古、土耳其,打西面来了十字军、法兰克,不停的折腾再折腾,终于煮成今天这锅烂粥。不停地穿插、分割、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下成了林副主席最喜欢的局势了。

      • 家园 送花!!
      • 家园 No music for this session? :)
    • 家园 送花
    • 家园 地板花。
    • 家园 板凳花。

      不知道老兄是打算从奥匈帝国还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手?

      不过这《上海滩》的主题歌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 家园 我准备写巴尔干的中世纪,就是沦陷于土耳其之前的历史。

        计划扯到约翰—Hunyadi千里解围贝尔格莱德,勇敢的米哈伊,还有阿尔巴尼亚历史上唯一拿得出手的那个人。

        再以后的事情,只是准备简单提一下。

        为啥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等,好像看到网上流行的观点似是而非,其实要是再把史书往前翻几页,就很清楚了。

        上海滩吗——因为它的歌词。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