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海有约-当乡巴佬到了大上海 -- 静然如此

共:💬85 🌺484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常坐公交地铁的话

        遇到“老菜皮”似的年长者比内心安适的年长者概率要大的多。

        刚来上海几年间,常常遇到那种年纪挺大,却不自爱的说上海的人,内心里对上海人慢慢产生了一种偏见,每每帮他们时,却要收获怀疑的眼光,对穿衣普通外地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真正让人齿冷,甚至有些恶心。

        时间再长了一些,才开始遇到越来越多自爱的讲上海话的人,慢慢恢复了对此地人的一些信心。

        我结婚时,我老公有一位年长同事,一番语言,让我感动异常,她具有所有传说中上海女人的优秀风范,那是我第一次生活中接触上海女人,让我叹服。

      • 家园 好文,花。
    • 家园 写得好玩,花。

      歧视哪儿都有,只是这些上海宁档次比较低,喜欢直接港出来罢了。

      驱马打黑、驱马打黑

    • 家园 笑惨了

      四川话听起巴适得很

    • 家园 笑死偶了

      静mm要吃川菜应该不难找啊。印象中上海的川菜馆子还是蛮多的,光渝信川菜就有N个分店,徐家汇/万体馆一带也有好多川菜馆。

      感觉越是层次低的上海人越歧视外地人。俺刚去上海念书的时候在游戏机厅(俺承认,俺84好学生)就被人骂:乡巴佬也来打游戏机

    • 家园 每次看静然如此MM的贴,都能重温一次四川话,搞笑版游上海。
    • 家园 女生说成都话很巴适的...............
    • 家园 在北京,你到中直和国务院机关、西方大公司的北京office

      、科学院的各个所、各个大学,很少听到“外地人如何如何”这种屁话,因为这些地方,30岁到60岁,大部分不是生在北京,而是上学打工来到北京的。

      “外地人”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是在北京区一级或者以下的机关,比如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区属的企业或者小公司等等,因为那些地方北京土著云集,是收集那些没有什么权势背景靠着地域优势上大学的北京孩子们的良港。另一个地点是公共汽车上,那里,常有凭着他们的爹娘把他们生在了北京而成了所谓的北京人的人们炫耀满足和优越感,因为外地来的北京人有私家车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土著。

      通宝推:gmshz,
      • 家园 和上海 如出一辙

        在上海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某些地方更加明显。唯一就是时不时的能听到外地人、小次老、刚度、13点等

      • 家园 明明说的是上海的事儿,

        怎么突然就拐到北京了呢?

        • 家园 上海也差不多

          上海的外企里面高级职员里外地人很多。

          而在上海炒房的富主更是外地人(主要是江浙)居多。其实90年代初,在上海消费奢侈品的,一大部分就是周边江浙的企业家。我在上海最早看到的卡迪拉克大概在92-93年,都是浙江或者江苏牌照。

          大学和科研单位里也是外地人比例很多。我父母都是山东人,30-40岁才进的上海,在大学和研究所做到教授博导,一个做过上海市的政协委员,一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现在还没有人因为他们不说上海话来恶心他们。

          现在上海的小孩子,即使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都用普通话。我朋友在加拿大曾在我家暂住,给上海的老婆孩子打电话,对老婆说上海话,对儿子说普通话。

          80年代,上海有些商店售货员对于不说上海话的比较不热情。但是即使那时,很多外地客人还是认为上海商店的服务态度好于北京。公共汽车对于不说上海话的查票比较严格。但是,我转学到上海上学,老师同学对我其实是非常好的,比如81年五年级到上海,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脾气很好的女生做同桌,有时候老师急了说上海话,她都给我翻译成普通话。中学也是如此,并没有因为上海话说不好受到歧视。开口闭口“乡下人”的反而是学校里少数差生,或者教育比较差的人。

          我70年代末到81年,在天津住过,天津管外地人叫做“老坦”,还有什么顺口溜,

          老坦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懂退瓶;

          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没有厕所,旮旯也行。

          可见对于外地人的歧视,还不是上海一家的专利。

          通宝推:猪头大将,
          • 家园 全国其实都差不多

            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

            城里的看不上农村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 家园 对上海人的偏见,CCAV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些小品里的上海人太不堪了。

            谢谢楼上的一句公道话。现如今,会说上海话的本地小朋友越来越少,老一代的曲艺家们也陆续谢世了,上海的本地文化特色消亡怕是指日可待了。不独上海,上海周边地区也如此,曾经繁盛的江南文化也日薄西山了。

          • 家园 呵呵,貌似专指唐山滴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