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奈何百万漕工% -- 王小海

共:💬41 🌺8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明朝似乎老百姓还是比较富裕的

          而官员很穷,以至于朱重八要用剥皮实草的方法维持官员的清廉,但就这样还是贪官层出不穷。

          当然,朱重八身后的政策可能会更向官僚阶层倾斜,但不至于完全颠倒。明朝一直是赋税较轻,对商业税尤其如此。

          楼主的主贴观点非常在理,放在今天,就是创造就业机会

    • 家园 角度很有意思。也许黄仁宇的视角大多在社会的上层?
    • 家园 这到不是中学西学问题

      而是书生和做事的人的差别。

      古代版有废科举改学堂,把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底层知识分子统统推向的王朝的对立面。

      也有现代版,燃油费改税,一直不敢动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约30万人的养路费征收人员。

      说到底就是改革成本问题,由谁承担改革的成本,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

      • 家园 谢兄弟回帖

        可能我意思没说清楚。黄写书时候没有提及这一观点,我以为是中学西学的问题。

        以海代漕在明未能实现,跟中学西学确实没有关系,关键还是漕运相关的利益所致。

    • 家园 百万漕工衣食在朝廷眼里恐怕还比不上千百官吏

      网上找到的资料:

      “明初承元之故,以海运为主,河、陆兼运为辅,海运为军运,余皆民运。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粮食需求日增,而海运险阻,折损颇多,故修治大运河,于沿岸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和天津五处置仓,并造漕船3 000只以资转运。永乐十三年(1415),大运河全线修通,于是停海运,漕粮专以河运。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漕粮的六成。此外还有白粮,供宫廷、宗人府及京官禄粮,漕粮则为京、边(北边)军饷。岁漕常额约400万石(明一石合1.0225市石),宜德时最高达674万石。明初曾设漕运使,后又建立粮长制度,负责漕粮的征收和解运,称“民收民解”。永乐二年以漕运总兵官取代漕运使。景泰二年(1451)始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漕府辖卫军十二总共 127 600人,运船11 700只,遮洋总(海军) 7000人,海船350只,专司漕粮运输,称为运军。漕运方法,初行支运法,永乐十三年漕运总兵官陈殖推行。各地漕粮就近运交淮、徐、临、德四仓,由运军分段接运至通州、北京,每年转运四次,又称转运法。宣德五年 (1430)陈 等又行兑运法,令民运漕粮至附近府,州、县水次,兑与卫所运军转运(河南兑与遮洋总海运),民贴运费,随正粮加耗征收,于兑粮时交给官军。初时兑运与支运并行,后逐渐取代支运。成化七年(1471)漕运都御史膝召又推行改兑法,也称长运法或直达法,由运军过江径赴江南各水次交兑,免除粮户运粮,但要增纳过江费,约每石1斗左右,十一年改淮安等四仓支运粮为改兑。此后除白粮仍由民运外,漕粮悉由官军长运。由于漕政腐败,各级官吏舞弊侵吞,加耗杂派层出不穷,高至正粮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农民负担极为苛重。无论民运军运,都是繁重的徭役,应役者荒时废业,饱经风涛,遇官吏勒索,还需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苦不堪言。

      清代仍用明长运法,各省运军水手多少不等,总数约l0万。以府、州为单位,10人一船,l0船一帮,10船互保。改军民交兑为官收官兑,设漕运总督总管漕运,下有各省粮道分管各地漕政,押运有管粮通判及粮道,趱运有沿河镇遭将领及镇江道,另有巡河御史等官沿河稽察。漕额包括正兑米330万石 (清一石合1.0355市石),改兑米70万石,以及改征、折征,即改征其他品种和折银。还实行截漕(截途中漕粮赈灾或另运别地)拨运(截山东、河南漕粮拨充陵寝及驻防兵米)等措施。清中叶以后,会通河堵塞,且河漕弊窦丛生,经费拮据,于是海运兴起。道光五年(1825)于上海设海运总局,天津设收兑局,并特调琦善等总办首次海运。次年正月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太仓漕粮 1633000余石于上海,雇商船1562艘,分两次载粮北运。船自黄浦江出吴淞口,行4 000余里达天津。因清廷特准商船搭免税货物二成往来贸易,故商船踊跃参加,海运粮占全部漕粮之半,节银米各10万。道光以降,河漕约12~13万石,海运粮则达120万石左右。”

      漕运养活大量漕工是事实,但损害的是更多农民的衣食,这对明清朝廷是更大的不稳定因素,可漕运为经手官吏带来的好处实在太丰厚,算是一等肥羊,吴思在《血酬定律》里已经举出了漕运中的种种潜规则来做例证。从上文中,我们也看到,道光以后,海运实际上已占主导地位,漕运粮不过占10%而已,在光绪以后更是完全停办漕运。事实证明改漕为海不是不能够,只是当时的食肉者们未必有这个打算罢了。

      • 家园 花谢老兄指正。

        漕工衣食与依靠漕运的既得利益集团孰轻孰重,以现在旁人的眼光看,自然是漕工;但以当时肉食者所谋,应该是那些依附于漕运的既得利益集团了。

        吴思曾说黄写《万历十五年》一书是把水烧到九十多度,唯独少了本该说到的潜规则。从《明代的漕运》来看,黄这本书似乎也适用于吴思的比喻。

    • 家园 居廟堂之上

      要考慮的地方極多。

      即如宋朝冗兵,亦復如是。貿然裁軍,大大影響社會的安定。

      • 家园 呵呵

        常说肉食者敝,未能远谋。只怕肉食者面对的许多问题,我们作为旁人是难以体会的。

    • 家园 高阳在他的小说中的观点与你一致

      要讲漕运不能忽略漕帮的影响。两江总督陶澎费尽心机搞了次海运,很快就搞不下去。就是在太平军威胁运河的时候,搞海运的阻力都很大。虽然海运的好处明显:快又安全,也没有漕船回空的问题,可以把北方大豆之类的产品运回来,可是这毕竟敌不过数十万漕帮弟子的饭碗问题。

      • 家园 多谢兄弟提供资料

        黄在书中说有些漕工因漕运四年不曾回家一次,其效率和运转之弊端可见一斑,但即使如此漕运仍然无法用其他方式取代。这问题往细处去想还真挺有意思。

        送兄弟花,还附上个通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