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地理和气候对古代文明的决定性影响(一) -- wolfgan

共:💬87 🌺438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和印度的比较

      由于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且人口众多,所以一直被作为比较的对象。事实上,中印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程度的相似。(这里的印度指的是印度次大陆,而不仅仅是印度共和国。至于为什么这样?大家看后面就明白了)印度古文明的核心区是印度河平原,后来扩展到更广阔的恒河平原,南边是农业文明程度低下饿德干高原,东北是喜马拉雅南侧山地,是农耕区,印度河平原西北是一系列的高山,高山上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山口通往阿富汗和伊朗,那里是半农半牧区域。如果以喜马拉雅山脉和印缅边界的高山为轴,可以看出中印的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镜像性,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印度河可以对应黄河,恒河可以对应长江,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山地可以对应青藏高原,阿富汗、伊朗、中亚可以对应中国的东北、蒙古高原、新疆,德干高原可以对应中国的广东、福建、贵州、广西、云南和中南半岛。印度的主体是雅利安人,其主要威胁来自于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中国的主体是汉族,其主要威胁来自于东北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中国的中原农业区域和游牧民族的游牧区域的界限是不清晰的,中间有一个半农半牧区域,可以为中原汉族提供大量的战马与游牧民族抗衡。(汉族北方的农耕区也能提供相当数量的战马,不过质量不能和北方草原的马比。这一点从中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纯骑兵部队的捻军得到证明))而印度河平原和阿富汗、伊朗半农半牧山地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就是一系列的高山。雅利安人虽然是骑着战马进入了印度,但是由于南亚闷热的气候实在不适合马的生存,带入的马的质量迅速退化。当后来又有入侵者的时候,已经不能象汉族组织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因此面对从西北方面的游牧民族,屡战屡败。西北的游牧民族带来了伊斯兰教,并不准备同化于印度教。这种结果给印度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现在次大陆主体有大量的穆斯林,不但有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个伊斯兰国家,印度共和国内也有约18%的穆斯林人口。次大陆实际处于文化分裂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雅利安人不但不能向德干高原扩张,而且本身分裂为几个民族。中国的汉族则相反,与游牧民族的战争总体胜多负少,即使有时被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也能迫使对方自我同化。中国主体民族的强大使它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建立强大的王朝,对南方支持不断的移民,扩大汉族的区域,在内部为人民获得安定的生存环境。安定的环境使人们怀有大同世界的梦想,普通劳动人民觉得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就有利于生产技术的积累,有利于培养精耕细作的传统。所以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一直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亩产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世界古代民族思想的表现本质是其统治阶级思想的表现,一般平民是没有条件去思考这些大问题的。汉族对外屡战屡胜,统治阶级当然“事在人为”,“敬鬼神而远之”。雅利安人屡战屡败,当然就对现实生活采取消极的态度了。现在从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考古来看,其统治阶级到后来也十分消极。作家余秋雨曾经以为精耕细作是所有农业古国的共同特征,去了一看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农民的生产方式粗放得很,才知道精耕细作仅仅是东亚社会的传统,不具备普遍性。关于东亚古代农业文明强大的意义,后面还会提到。

      [/COLOR][COLOR=blue]

      • 家园 狗揽八泡屎、到头一场空是印欧人从古到今的通病

        从印度、波斯、希腊、亚历山大、罗马、到葡萄牙、西班牙、日不落,哪次帝国运动都是在重复同一个套路:靠偶尔的发现加勇敢善战而突然爆发,征服奴役广大其他民族,然后土地极度膨胀,于是把老百姓分成三六九等,自己当主子阶级,之后师老兵疲,当地人民反抗,要么自己被推翻,灰溜溜滚蛋,要么和当地人混血,基因彻底消失。其实基因显示现在婆罗门种姓的白人血统连40%都不到,但已经是雅利安人最好的结局了,至少印度作为国家还比较大。雅利安人没有长期统治大国的能力,因为谁也不尿谁,出不了儒家大一统思想,只能搞搞联邦制,最后英国现在连个鼻屎大的地方都联合不起来,本质就还是游牧部落自己搞自己的那一套。

      • 家园 提个小错,印度的主体民族不是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作为征服的外来人种出现的,然后和黑色皮肤的原住民杂交,其后又有多次外来文明的征服过程。

        印度的主题人种应该是混血人种,深肤色的人据多,纯种的雅利安人极少,基本都是伊朗过来的。据我一个朋友说,在印度,区别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就是看肤色,肤色越深,社会地位越低。

        • 家园 肤色越深,社会地位越低吧?
        • 家园 这里我说的不清楚,

          应该是雅利安人同化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当地土著后组成的混合体依然是雅利安文化,这种文化的混合人群是印度的主体人群.

          • 家园 种姓制度的存在人让人很难定义是同化

            最下等的种姓和贱名基本不可能理解和认同雅利安文化。应该说雅利安人把他们当中自己圈子以外的人的看待的。

            这也是导致后来佛教,穆斯林教,和基督教兴趣的原因,低种姓的原住民需要寻求自己的解放和独立。

            我看过的一些书里的说法,至今印度南北方文化问题上都差距巨大,语言都达不到统一,何谈文化,这些地区基本跟不同的国家没什么区别。另外穆斯林的入侵,蒙古人的入侵,都对当地文化有毁灭性的影响,所以我感觉印度文明很难用那种比较古老的雅利安人文化来统一定义。如果你是指印度的少数的几个上层种姓的话还可以说的过去。

            • 家园 刚问了一下。印度有16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是完全不同,不是中国的那种方言的不同。

              • 家园 查了一下,这16种应该是指各个邦自己指定的官方语言

                   达罗毗荼语系5 种语言: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

                   印度-雅利安语支10 种语言: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克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文

                   汉藏语系一种语言:曼尼普尔语

                英语和印地语是正式的全国性的官方语言,但是印地语在南方基本没人会说,所以英语变成了事实的统一语言。

                在其他任何一个大的多民族国家,比如中国,虽然也存在蒙古,西藏这种单一少数民族地区,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是由国家的主体民族通过扩张和文化同化吞并的,吞并过程也是主体文化的确认和稳固过程。

                而印度则完全没有这个过程,印度近代的统一事实上是由英国人代为完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局面其实导致了当代印度其实没有真正主体文化,或者说还未真正形成独立的印度民族主体文化。

                当年英国人之所以能区区几千人就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根底也在于此。

              • 家园 按照最基本的语言划分,

                中国和印度的语言种类都不少,中国有五十种左右,不过印度更多.按照语系来划分,中国境内有汉臧、阿尔泰、苗瑶、百越、孟--高棉五个语系,印度境内有印欧、徳拉维达、藏缅(汉藏语系的一部分)、孟--高棉四个语系。汉族的方言都包括在汉语里,不知铁手老大说的这十六种语言是哪种划分标准?

            • 家园 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土著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改讲侵略者的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确实已经被同化.从宗教的角度讲,印度教在印度共和国北部还是优势地位明显的,虽然在历史事件上有过一定程度的反复.

              至于现在印度次大陆上的文化分裂,我在文中提及不少,也许你没有看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