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 -- 西瓜子

共:💬121 🌺74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

    在河里看各位大佬神采飞扬,俺一时技痒,拼上俺的不多的知识,不妨扯下俺对这一些事情的看法。

    追根溯源,要从美国的老妈——英国讲起。

    英国立国,崇尚商业,由商业而衍生金融,其国家重大战略,财政支持,也由单纯依赖税收,扩展至以债券筹款。

    如此,其资金来源,则空间范畴扩展至全国、乃至全欧洲;从时间上看,可以来自目前收入(当年税收),亦可凭籍债券的形式,获得来自未来的现金流支持。

    上溯三百年,至17世纪末(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建立起来完善的公债制度,具体操作,则由日后称为英格兰银行的“英格兰银行董事公司”负责,由于英国政府良好地保证了公债的信誉,从而逐渐养肥了一只奶牛,而这只奶牛的奶,一挤就是300年,支持了英国其间的所有重大战略。

    与英国建立公债制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恰恰是其敌国、欧陆霸主、欧洲第一强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的法国。

    法国始终未能建立起成熟的公债制度,原因很简单,无限膨胀的王权肆意践踏公民权,对治下人民丝毫不讲信用,随意赖帐,这样就完全摧毁了法国公债的基础。

    所以法国只有一个筹款手段:税收,竭泽而渔的税收。

    俺查到资料,17世纪末以后,英国税赋总额与法国基本拉平,分别为1500万和1600万英镑。【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93. P440】但是在公债方面,英国所得支持,就非法国可比了。还是数字支持:据保罗 ·肯尼迪统计,1688——1815年期间,英国战争总支出为2293483437镑,其中借款为670559060镑,几占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P102】

    对比英法两国在七年战争中公债收入,可见一斑:

    引用资料:外链出处

    在英、法争霸的“七年战争”中,法国人包括荷兰人也以为英国政府负债过重,难以持久支撑,必将迅即垮台。然而事实给予他们无情的嘲弄。英国人对自己政府依旧十分信任,继续认购各种公共债券。1782年英国政府再次发行公债,数额为300万英镑, 而认购数却远远超出这个定额,达500万之多![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93. P432,434]及至19世纪初,有人估算“欧洲全部公债高达380至400亿法郎,其中英国独占四分之三还多。”[引用来源同上,P433]而法国公债数额仅占40亿,便不堪重负了。

    于是,从17世纪末以后,单单从财政支持方面看,英国和法国一对老冤家,其战争胜负结果就可推断了。

    路易十四与英国为敌半生,争夺目标包括欧陆霸权、印度殖民独霸权、美洲殖民地。然而结果是印度被英国独占,美洲被英国夺取,欧陆霸权也摇摇欲坠。太阳王死日,国困民穷,打光了国库,留下了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财政问题至此糜烂,延至日后,甚至成为了法国大革命肇端。

    而英国,则依托公债制度,建立了一个完美的正反馈循环(如下):

    发行公债——>透支未来现金流——>为当前重大战略目标服务——>获得重大战略利益——>割取部分收益,回馈公债——>公债信用上升——>发行新公债

    制度设计的思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有效,实在让人叹息佩服。

    【原创】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二)链接出处

    【原创】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三)链接出处

    【原创】浅谈金融危机的溯源(四)链接出处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笑一笑十年,红松塔,唵啊吽,大眼,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要赶班车去了……没完成

      首先是意大利北部诸城邦,威尼斯/热那亚之类,政权组织规模极小,基本等同于大规模的股份公司。这是一个有效的组织,但是容量太小。

      其次是荷兰。荷兰初步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价值增值链条,但是由于规模太小,导致了两个后果:一,价值增值链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包括实体经济的运输和虚拟经济的金融——而生产领域较为薄弱;二,保护这个链条的暴力手段不够强大。所以,当一个具备更广泛的生产基础和更厚实的暴力手段的竞争对手出现时,荷兰就恢复到一个弱者的地位了。

      这个对手就是英国。“世界工厂”充分说明了这个国家强大的生产能力,同时英国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保护手段内部化了——就是强大的皇家海军。这个帝国的缺陷在于:一,相对于巨大的生产能力,国内的市场还是太小,导致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部市场,以及随之而来的——二,先发优势导致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结构的发展慢于后来出现的竞争对手。

      英国的新对手就是美国和德国。对于英国来说很坏的消息是:美国和德国的国内市场规模都更大。这样即使在双方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美国和德国也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强大的暴力手段。英国在一战以前,通过有效的金融手段保证了在军事投入上胜过了德国,维持了霸权。但是由于战争不可能带来长期的资本增值,这部分投入说得难听点是血本无归了。透支帝国的信誉,让美国成为了英国的债权人。英帝国的霸权实际已经岌岌可危了,二战,无非是给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巨人最后的一击而已,只是把一战的后果再度确认并且放大了而已。

      最后的霸主就是美国了。这个国家,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需要的一切基本都具备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广阔的内部市场,有效的暴力手段。看起来,美国的霸权坚不可摧。但是正因为表面看来的无懈可击,美国却要面对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资本如何增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就是死劳动,资本是吸血鬼,要靠吮吸活劳动的鲜血才能增值……

      大家觉得还行就给个花吧,写这么多挺累的,鼓励下哈!

      通宝推:大眼,
      • 家园 一人对一个帖只能 [送鲜花] 一次!!
      • 家园 再多花2铢,给你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不回复不行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鼓励鼓励

        送西西小红花一朵。

        送花 关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这一步 多难啊

      获得重大战略利益——>割取部分收益,回馈公债——>公债信用上升。

      • 家园 或许可以这么理解:

        俩牙,最早建立了遍及世界的殖民地体系,并且从其中获得巨大利润。然而众所周知的是,俩牙把掠夺来的财富用于既得利益阶层(贵族)的奢侈享受,却并未转化为资本。

        仔细想想,或许可以这么解释:

        没有人喜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收益,即使是未来的收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当日已经牢牢占据了先手,牢牢控制了殖民地,看起来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挑战它。它为何要这样麻烦,“割取部分利益”,与别人分享?

        而英国呢,日后的最重要的殖民地皆来自几个冤大头:如印度、加拿大、路易斯安娜等地皆在击败法国后获得;今日之纽约则是约克公爵击败荷兰,从荷兰手中取得;地中海门户直布罗陀则从西班牙手中割取。

        所以,与俩牙轻松取得殖民地完全相反,英国的殖民地(以及建立在殖民地基础上的霸权),是在与荷兰、法国、西班牙的连年征战中获得的。

        我们读近代欧洲历史,就是一个连绵不断的战争史,而且每次战争都必然有英国参与。所以,时势逼迫英国必须搞到最多的钱,而且这个资金流要持续,以支持其夺取霸权的战争。于是聪明的英国人,选取了信用体系来实现这个目标。

        此外,英国的工业家阶层,掌握了巨大的经济实力;控制了有力的政治武器(议会等)。这样就有效地制衡了王权,有效防止了无节制的重税政策、对公债的赖帐行为等。这样才保证了公债的信用和可持续性。

        俺将目光转向差不多同时代的明朝,就清晰看到了专制王权对信用制度的毁灭作用。朱元璋的明朝曾经多次“恩免”官员的债务:朱皇帝一句话,商人借给官员的资金就蒸发了,好厉害的魔术,呵呵。

        虽然明朝晚期江南商品经济已经很繁荣,但是俺相信不会发展出对工商业经济至关重要的“信用”制度。

        • 家园 嗯,咱国家王权大,到现在也是。

          比如拆迁征地,说你的店值几万就是几万,所谓大富翁,大多是胡雪岩的角色。

          • 家园 陈老大的“官办经济”只是遭受先进列强压制下的权宜之计

            中国的体制特点,用黄仁宇的话来说,是“早熟”。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他们的体制,是由各个利益集团博弈——>取得妥协,平衡各方利益——>发展成熟的。

            所以对比西方的制衡体制,中国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制衡”,一切由执政党内的“精英”集团按照宏观目标调整。

            好处很大,陈老大的“官办经济”非常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其好处和意义: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列强,突破列强的压制,其实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

            然而,这样的体制,必然造成无制衡。则不能协调各阶层权益,更别提博弈——>达成妥协——>决定利益归属了。

            各阶层收益,由统治阶层决定分配比率,这个是完全违背商业原则的。以此去操作商业社会,无异南辕北辙。

            金融更加需要各个阶层博弈的背景。否则不能保证投资可以获得合理回报,如是,则抽去了金融正常发展的基石,所以中国的股市俺是一点不抱信心的。

            这个信心不是说股价的涨跌,而是特指金融的责任:为整个社会各个实业部门融资。

            在这个畸形的操作思维下,中国金融必然仰人鼻息,国内企业要实现高效率的融资,必须利用国外融资市场,这样的后果就是继续在金融方面受制于人,被人吸血。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还在继续前行,我们梳理一下这些有利因素:

            1.国内廉价劳动力、廉价能源价格提供低成本。

            2.非常高的储蓄率:在融资方面,还可以暂时提供资金支持。

            3.国外提供广阔的市场:不过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个“广阔”也在打折扣:2007年以前,大约是欧美二者合计占中国出口的40%,而俺刚刚看到的资料:2008年前几个季度,欧美合计占中国出口30%,日、东盟约各占中国出口的10%。

            如此,目前参与国际分工,分得的利润,暂时还足以维持中国发展模式,所以,中国政府也乐得将金融暂时依靠在老米身上。

            但是,当中国工业化完成,急需国内自己建立高效率融资体系,却发现根本无法从国内高效率融资的时候,巨大的实业就会“反噬”中国经济本身。

            继续看看这些因素:

            1.中国产业升级的状况下,廉价劳动力还能维持多久,还有多少工作可以由非熟练的廉价劳动力来完成?

            2.在:

            (1)国际能源价格高涨(虽然最近有回落,但是比起1990年代及以前,仍然高得吓人)的情况下

            (2)在国内环境污染无法忍受的情况下

            廉价能源供应政策所支持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营方式还能维持多久?

            3.在国内储蓄不足以提供足够融资,以支持越来越庞大的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还要依赖美国提供融资么?如果选择这条路,那意味着绝大多数利润,要流入他们的手中。

            即使是现在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大企业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只有大企业才能上市,从股市融资。那么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如何获得融资?我们没有看到中小企业版融资市场,没有看到企业债,只看到他们的唯一一个选择:足以拖垮其资金链、而且已经拖垮很多企业的民间高利贷。

            其时,我们的巨大的生产能力将会面临如下尴尬:

            1.没有市场:国外市场萎缩(已经出现),国内购买力不足(因为劳动力价格太低)。

            2.原材料价格太高。

            3.融资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根本得不到国内融资支持,必然难以为继。

            这时候,即是中国巨大的生产能力“反噬”的时候,其时,我们再也不能以“官办经济”、“金融保守”为荣了。

            其时,也是巨大的、被长期压制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亡党、亡体制、亡政权都不是危言耸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