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灵魂,你不可强迫我——读《听杨绛谈往事》 -- 细脖大头鬼

共:💬37 🌺1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灵魂,你不可强迫我——读《听杨绛谈往事》续一

      我读此传记,最有兴趣的是一些特别的细节。钱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忌讳:他很烦“收脚印”,也就是所谓故地重游这种事。文革后,杨先生出国英法,因为忙碌,没有去他们在剑桥的故居重游,“无由‘收脚印’”,回来钱先生才放下心来,大为赞赏一番。旧地重游为什么让钱先生深感厌恶?在我看来,这与个人性情有关,在钱先生看来,对自己的往事和故迹的迷恋是一种对缺乏反讽意识的表现。反讽就是对自我对世界的一种有意识的距离感,谨防自己显得出丑和可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里面有个行为语言十分可笑的商人戈卢什金,但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笨拙粗鄙,每次见到生人的时候,他都要在内心提醒自己:“当心啊,卡皮通老兄!别丢脸!”虽然很快他就又故态复萌,但在瞬间里,他还是对自我有着一种清醒的认识和距离感的。“妓女手袋里面的《文化苦旅》”这种戏谑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这条谑语中妓女和余老师都现代太深沉太文化了,同时也太缺乏对自己可笑之处的自省和反讽。在对待自己的故地往事上,表现得分寸得当,得体而不媚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以成功人士和名人心态出国跑到自己几十年前的剑桥故居浏览,很有点炫耀和卖弄之嫌。在向壁虚构的小说《围城》里,钱先生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种有距离的反讽;但是让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产生滑稽的反讽感,那是钱先生做不出来的。钱钟书的性格似乎与三十年代英国本土的上层文化氛围殊为契合,那就是懂得如何用反讽机智和诙谐妙语来使得自己在交际中保持足够的距离感,如果没法保持精神的独立,那么要懂得如何保持沉默。钱先生说:“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 at least we have freedom of silence.”

      这个保持沉默的自由,是很有讲头的。你可以认为是隐蔽的抗议,也可以认为是绝望的妥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至少谢泳是用前一种方式来索解的。谢泳是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记得九一一以后,中国国内舆论开始出现大分裂,《致布什总统和美国人民的公开信》,也就是“今夜我是美国人”的发起签名中即有他。他主要研究民国和建国后的知识分子问题,大致内容我想大家已经很熟悉了,现在似乎被厦门大学聘去了,这下无论从官方角度还是清流的角度,都坐稳了知识分子的宝座,如果不出自由主义者所料,《谢泳研究资料汇编》的出版也不会太远了,我猜他不会再如余杰那样愤懑了吧?此期间读过谢泳一篇很厉害的文章,说是因为美国自由民主的制度优越,所以美国就不会犯任何专制政权容易犯的重大的错误,也就是说,美国一般来说总是对的。当然,也不能说美国没犯过任何错误,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讲,因为迄今为止在对外政策上,这个国家一贯正确,所以,我们就可以推断这次它对伊拉克的战争政策也就不可能是错误的。证明完毕。读完以后,我真是感到从来未有的佩服,简直是五体投地了。

      说到谢泳对钱锺书的考证,我先叉开来说说别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最厌烦的就是建国后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的沉默。因此,谢泳的研究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工作。

      待续

      • 家园 【悲剧在于在那个年代】人们没有沉默的自由 必须开口

        钱先生说:“If we don't have freedom of speech, at least we have freedom of silence.”http://www.ccthere.com/thread/1884405

        不亮明态度表达观点(其实是重复别人的观点)是无法存活下来的。参见眼下北朝鲜,不对2金鲜花能旅游吗?

      • 家园 事情本来就是复杂的,为什么钱不沾出来公开反共就是懦弱,

        钱难道不可以认为不该反吗?

      • 家园 五体投地

        此期间读过谢泳一篇很厉害的文章,说是因为美国自由民主的制度优越,所以美国就不会犯任何专制政权容易犯的重大的错误,也就是说,美国一般来说总是对的。当然,也不能说美国没犯过任何错误,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讲,因为迄今为止在对外政策上,这个国家一贯正确,所以,我们就可以推断这次它对伊拉克的战争政策也就不可能是错误的。证明完毕。

        大头鬼有链接吗?这种大作怎能不让兄弟们欣赏欣赏。

        • 家园 我只找到这个访谈,可以看看。

          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反战的。这没有问题。问题是你面对的是什么人。美国总是先礼后兵,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二战中有许多教训,这是人所共知的。人们要想到,有些长久的和平是以战争为代价的。有时候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在和平努力完全失败后,如何面对反文明的势力,这是一个新的问题。除了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遏止反文明的势力对文明社会的挑战,美国对伊的最后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美国的战争选择,最后在道义和责任上都有意想不到的后果,他们的最后选择,还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因为上帝没有能力让坏人回心转意,只把一种方式留给了美国。

          我前面说过了,我对美国一向具有好感。在国际问题上,它不是没有失误,但历史地评价,应该说它是失误最少的国家从最简单的经验来看,谁对的时候为多,最好就要多认同谁。[/QUOTE]

          [QUOTE]这不在我的专业范围之内。但有一个看法是:在关键时刻,还是英国了不起。有人说布莱尔是真正邱吉尔的传人,我以为此说有道理。英美终究是一家。其它欧洲国家就很难说了。

          外链出处

      • 家园 从谢泳想到秦晖的老师赵俪生了

        偶记得赵俪生晚年也是抨击过谢泳(还是雷颐)的。

        一直在琢磨,不知赵俪生晚年对秦晖和秦那帮“自由主义朋友”是怎么看的,会不会后悔当年非要把他录取到兰大?

        赵参加革命很早,搞了多年农民战争史,自己也在革命队伍里锻炼多年,会教出秦晖这样一个挖祖坟的反骨仔;相反,倒是王绍光崔之元这些海外学子对党的政策有更客观和公平的认识,不能不让人深思这背后的深刻原因。

        赵也是“大右派”,肯定也觉得自己委屈,不过我觉得,看到秦晖这些人的表演以后,他会明白当年党和毛主席教育知识分子的苦心的。

        • 家园 问题与主义是自由派知识分子自己给自己设置的一道必答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秦晖先生谈不上有什么欺骗性。他也就是从事实中整理了若干论据,去套他那些事先设定好的论点。

          在整理过程中,他是比较认真的,至少他知道要花精力把事实的碎片拼接,使之看上去象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所以他的文章还是比较耐看的。相比起他那些“评论家”身份的同伴,就太浮躁了。

          多几个秦晖先生,也许中国现今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会更让人有好感。

          不过看多了民国时期那些前辈们的故事,我也不由感叹: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没长进:)

        • 家园 在”自由主义者”里秦晖是最具有欺骗性的

          其他人基本上都臭了大街了,但在我接触到的年轻人里,秦晖还有相当的欺骗性.

          希望这里有人有时间的话好好批驳一下他.

        • 家园 人都会变的

          刚刚Google了一下秦晖,有一篇《论“左派”和“右派”》外链出处还不错。其中提到“要既提倡一种非寡头主义的右派,也提倡一种非民粹主义的左派”和“社会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是类似的,都是主张自由和民主是有边界的”;我对秦晖不熟,这些是不是与他的原有观点有差异?如果是的话,赵老也不应过于失望。

          • 家园 秦晖是最具有欺骗性的

            明明知道现在中国私有化必然导致寡头化, 却空口白牙给人画饼: 只要公平的私有化, 就一定能够避免寡头化.

            就拿这篇文章来说, 整个一大忽悠,

            “正常的民主化道路,应该是社会民主主义(美国有时叫自由主义)和自由主义(美国有时叫保守主义)互补”

            自由主义美国有时叫保守主义? 哪跟哪啊? 欺负大多数中国人不懂美国政治.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这个我有点不同意见。

              美国的自由主义确实属于左派,而新保守主义则一直自诩真正的自由主义。

              推荐一本书。对布什影响很大的一本书,《破坏的一代——对六十年代的再思考》,有中译。此书就是以前的左翼人士最后投降给新保守主义以后写的悔过书。其中中译207页写道:“激进的左派仍然披着自由主义的外衣,自由主义也接受左派是政治同盟军。这正是反思之所以重要的原因。通过反思看到,坏思想往往带着‘进步’的面具。反思揭开了面纱背后的真正现实。反思还帮我们找回了旧自由主义,如今它已经变成了‘保守主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