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身边那些真正的高智商们 -- dreamflyer

共:💬320 🌺1671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俺来回两个,都是高中学校的传奇

      一个文科生,90年代初毕业,省高考状元。在教室没有座位,因为每天不上课,喝酒,打架,去教室了就嘲笑第二名。第二名其实也很牛,也考上了北大,但是属于笨熊先爬的那种。每次考试,第二名都比那个天才低几十分。“你看这个蠢货,就知道死读书,就这样还考不过我,读出来也是书呆子。”此人学习方法很特别,当年文科考政治,历史,地理。他每天晚上12点开始学习到3点,就坐在学校专门给的小房间里,墙上挂一幅中国地图,一副世界地图,他坐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冥思苦想。有人问他在想什么。他说,就看地图学习啊,比方说,在地图上看到波兰,就想波兰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工农业经济状况,然后加上历史,发生过什么大事,这样一张地图就把几门学科都串起来。最后,这些都用英语复述一遍。此人现在为驻欧洲某国领事。

      一个理科生,他比她姐姐小四五岁,他父亲为了方便照顾他们姐弟,从小跟他姐姐一起上学。他姐姐上高中的时候,他12岁也上高中了,其实当时已经能参加高考了,因为所有高中课程已经学完。这样每天也不上课,就在学校后面河里钓鱼,要不就在街上跟老头下象棋。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父亲叫他回去吃饭。

      14岁的时候,他姐姐高三了,他父亲就劝他:“儿子阿,你姐姐今年毕业了阿,你也参加高考算了吧,否则你姐姐毕业了,我还照顾你一个不方便啊。二来,你今年14岁了,明年就不能考中科大少年班了啊。”他一听有道理,当年他姐姐考上复旦,他就考上少年班了。现在美国NASA工作。

    • 家园 我们高中也有个同学很厉害

      我们的高中是省重点,大家成绩都很好,竞争也很激烈,这老兄每次考试总分都能把年级第二名甩下几十分。自第二名以下每个名次的差距一般也就是一两分。应该说这哥们并不是智商很高的那种(至少我看不出来),应该是属于老师说的“掌握了诀窍”的那种吧。这哥们后来顺利保送北大,后来去了美国,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 家园 奥数和数学研究是两回事

      丘成桐说的“我在哈佛有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有些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但这些在中国被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研究,他们全部是在重新训练后才得以开始数学研究的。”是值得深思的。

      “奥数”就是报纸上的娱乐版,看过之后也就扔到垃圾筒里了

      ---------------

      教育周刊:丘教授,作为著名的数学家,您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同时,您又一直从事着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领会。最近北京等城市对遍地开花的奥数班全部叫停,那么对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您有什么看法?

        丘成桐:我有一些学生是在“奥数”比赛中拿过金牌的。可以说,“奥数”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好处,在美国,也有许多高中生参加这个比赛,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粹用业余时间,通常是利用寒暑假的功夫去参加集训班。他们学习的出发点也完全出于兴趣,不像中国,学习“奥数”就像是在培养奥林匹克运动员,这样的培养方法局限性很大,只让孩子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少学习,知识面很窄,而且他们用来与朋友交往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人几乎没有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我曾带过一名博士后,这个人12岁就考上大学,20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但不到两年后就发疯了,后来又想自杀。原因就是他没有一个朋友,从小就很少与人交往,十分孤独。

        教育周刊:这真的很让人遗憾。但是在中国,大部分人很少虑及这样的后果,很多人认为只有精通“奥数”才会迈进数学的科学殿堂,果真是这样吗?

        丘成桐: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组织者是一个帮助中学生的国际组织,他们都不是一流的数学家,所做的也只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发展整个数学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数学界看来,“奥数”就像是报纸上的娱乐版,看过之后也就扔到垃圾筒里了,根本不可能拿到课堂上去讲的。另外,“奥数”的题目不考微积分,于是许多学生就不去学微积分。但微积分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不学好它,怎么可能成为好的数学家呢?我的导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南开大学任教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些孩子拿着“奥数”的题目慕名来请教他,但他看了看说:“不会做。”我在哈佛有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有些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但这些在中国被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研究,他们全部是在重新训练后才得以开始数学研究的。

        教育周刊:这样说来,“奥数”与“数学研究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您刚才提到中国目前培养“奥数”选手的局限性很大,请再详细谈谈。

        丘成桐: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往往也对其他学科有着很好的研究,但目前中国学习“奥数”的孩子往往只受到这一个科目的训练,其他学科则被抛在一边,这是非常盲目的。另外,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他们出题很偏,在研究数学的人看来,学生解决非一流数学家出的很偏的问题,并没什么了不起的。更糟糕的是,参加“奥数”的学生们养成了一种解决人家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使他们在创造性和主动性上非常缺乏。而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更注重一个人是否会主动发现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奥数”只涉及了数学中很窄的范围,学生搞到最后对数学没有了兴趣,而在数学研究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做一个研究项目往往要5到10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教育周刊:在中国,“奥数”的学习还有其功利主义的一面,您对此怎么看?

        丘成桐:首先,前些年国内媒体对“奥数”的炒作,加剧了家长和学生对它的追捧。之后,一些著名高校对“奥数”金牌得主免试录取,进一步加大了它的吸引力。但是,在美国,“奥数”的奖牌不足以作为那些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这个奖牌作为免试条件。我也不会因为学生拥有“奥数”金牌,就一定会接收他。中国目前将“奥数”弄得很功利,使那些“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已经很了不起、很成功,他们觉得“奥数”就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一旦成功,得到了免试和荣誉,就不想再学数学了,这样的状况使中国没有一种为了数学而数学的气氛,而没有这个气氛,没有了以兴趣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数学家。

        教育周刊:在您看来,兴趣是学习乃至研究的关键。

        丘成桐:是的,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

        教育周刊:那么“兴趣”的关键是什么?

        丘成桐:是思想的自由。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由培养兴趣,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想法。很多方面就是一味地灌输,让学生没有自由思想的空间,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对学问的判断力。就拿武侠小说为例,我不明白为什么国内那么追捧金庸,而对其他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兴趣,沈从文的文章,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讨论,真的让人莫名其妙。

        教育周刊:是的,很多孩子学习“奥数”,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自由选择,更谈不上以兴趣为先了。请您谈谈为什么在中国人身上有这么浓厚的“奥数”情结?

        丘成桐:还是缺乏自信。整个社会包括媒体都要注意缺乏自信的问题,不能总是用这个奖,那个奖,尤其是国外的什么奖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的功过。而我们知道,对20世纪贡献最大的爱因斯坦,基本上没有拿过什么奖,他的最大成就——相对论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奖,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科学家如果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拿奖的话,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 家园 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不是聪明人.大学里很刻苦,但成绩一般.很羡慕那种轻松拿第一的.

      但是也有几次"显聪明"的经历.

      一次是选修离散数学课,老师基本是砍大山,所以也没怎么上.考试前大家都紧张,不过我自己有点不在乎,好象觉得选修挂了也没什么.没想到考试的题自己还能看懂,还能想想,还能写写自己认为对的答案.半小时之后,看看能写的都写了,就第一个交卷走人了.周围人震惊无比.

      其实虽然我没怎么学离散数学,但类似的问题在别的课里还是学了.此外就是放松.

      还有一次为了毕业多个名声,学了门不沾边的图象处理.因为忙论文,除了上课,作业,就没管它.作业也是能投机就投机.但是我自己很清楚老师讲的东西,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重要的上课听懂了,不重要的就放在一边. 考试轻松无比.下来后听小本小硕们叫苦,还挺诧异.

      总结一下,就是年纪大了,好多东西看得清楚点;另外就是放松.

      学习有方法,窍门.表面上的刻苦并不意味着好成绩. 但对个人来讲,最终还是得下工夫,以及会下工夫.此外就是思考境界问题,也是得通过下工夫提高.中学的东西不多,"显聪明"容易点.大学就难些.等到作研究,就没多少天才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