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镍币与银币 -- 淮夷

共:💬65 🌺32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芭芭拉本来就设置了前提,屏蔽了自己的某些能力,

        如果谢巴德在角色扮演是具备的能力与芭芭拉在角色扮演时的能力有差别,那么结果不同也是可以预期的,当然二者似乎首先就性别不同,这本身就是影响收入能力的重要因素。

      • 家园 《白手起家》听来有趣的一本书

        这种role play有些像是把一个活人扔进一个复杂的社会搅拌机,每个人的性格、性别、机遇的差别都可能造成结果差别。但是,那个搅拌机的参数设置如果本来就是有问题的话,那一端出来的,亚当是少数,芭芭拉是多数。

        这有点像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游戏。总有人搞成,但是大多数人要失败。

    • 家园 【原创】再补充一个神话

      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主流媒体,存在一个偏见: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懒,工作不努力。芭芭拉以她的亲历告诉读者:穷人非常努力的工作着,但是他们工作越努力,生活越贫穷。这一定不是穷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还有一种“民主人士”的说法。大意是:美国是自由国家,先进的美国制定使得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美国梦。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并没有人强迫他们无家可归,而是他们在美国制度下自由地选择的他们愿意的生活方式。

      根据这种说法的引理是,中国要求的人的生存权的人权是低俗的人权(被称为没有精神的猪的生活)。西方要求的全民选举才是高尚的人权。人不能没有选举权,但可以没有生存条件。因为选举权给人以自由,在这个条件下没有存成条件(无家可归)是高尚的自由选择。所以,自由的美国无家可归者过的生活要比中国吃饱饭后有闲暇时间打麻将的人幸福多了。结论:应该推翻中国现政权。

      但是,中国人有自己的头脑,而且学习了西方先进思想。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把动机分五个等次,即要先满足生理需要,然后才要满足安全需要,然后才要满足感情需要,然后才满足尊重的需要(政治权利在这一层),最后才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的人权解释是符合西方行为科学的,而为了折腾中国而解释的“人权”观点是违反行为科学的观点。如自由地选择无家可归就是之类反科学的观点之一。“美国人穷是因为懒”的言下之意也是他选择懒的生活(或选择穷的生活),总之美国自由的制度是不可证伪的。

      • 家园 为什么总要把生存权和社会政治权利对立起来呢?

        难道两者是mutually exclusive的么?那些攻击中国社会政治人权不好的观点,也没有一个说要中国别去发展生存权,饿着肚子天天投票玩吧

        • 家园 我也要问个同样的为什么。为什么要把两者对了起来呢?

          我讲的是马斯洛的需要的秩序问题,并没有把两者对了起来。但为什么总有人要把扯到两者对立的情况下来讨论呢?

          我讲的是人要现有生存,然后才在这个生存空间下追求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这显然没有mutually exclusive,这肯定了这些权利共存的条件。

          那些攻击中国公民缺乏政治权利的人,说轻点是超越中国现实而空谈,说重点就是他们只是为了别有用心地攻击中国而不是真正关心中国人民的福祉。比如,他们从来不反对港英当局统治下的香港人没有选举总督的权利,也不反对达赖的农奴制度。

      • 家园 american dream

        努力的找工作,很认真勤劳的对待那个工作,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实现American Dream。这样的美国梦对某一部分人是真实的,对于芭芭拉笔下的那一部分人,却是不真实的。不如称为American Nightmare。

        我想引申的是,这里的American可以替换成很多国家的名字。有一天第三世界发达了也会有Indian Dream,而血汗工厂的那些民工也照旧活在Indian Nightmare之中。

    • 家园 这些事实,不需要受到经济学家的训练,只要你有良知,好文
    • 家园 书名应该翻译为《一分一厘》或《铢锱必较》

      Nickel 指五美分的硬币,Dime 指十美分的硬币。Nickel and Dimed 连用就是指对一分一厘都要节省,经济紧张的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的生活体验很真实。但她到最后入不敷出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她的找的几份工作都是低收入的,年收入恰好在美国的贫困线上下徘徊。但是她的支出却有问题。例如她每月花500用于租房就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思维。她完全可以和别人合租房屋,这样就能至少省下一二百元。

      又例如汽车。真正在她那个收入层次的,如果使用公共交通就能省下汽油钱。然而美国的问题是通公共汽车的地方往往治安很差。而美国的富人区为了防止穷人通过坐公共交通来到自己的社区,往往通过地方法案禁止公共交通工具进入社区。而这些社区中的服务设施必须有人去做,工资就稍高。所以对于穷人来说,这是个两难的决定。而作者绝不放弃汽车,自然支出降不下来。

      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如果必须靠在餐馆打黑工过日的,收入比这本书的作者还少。那么他们怎么在打工的同时还负担高昂的学费呢?

      说到底就是节省任何能够节省的开支。例如合租公寓,一个公寓里可以住四个人以上。公寓的租金自然就被压缩到最小。电话大家合用。理发大家互相理(对于女孩子来说,留长发就不用理发了。)不买汽车,或大家合买一辆旧车。路近的地方就走路或骑自行车。

      所以对照中国留学生,这位作者的生活还是太“奢侈”了。

      而对照在珠三角、长三角打工的民工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又太“奢侈”了。这些民工们干死干活忙一年,除了能够吃饱饭,连菲薄的工资也往往被黑心的老板吞掉。

      这就是中国的“强大产业制造能力”,中国的“强大竞争力”。也就是建筑在残酷彻底得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基础上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芭芭拉所体验的不但对美国有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更有现实意义。

      • 家园 说得好!
      • 家园 照你这么说民工基本上是白干活

        中国一片黑暗。

        连菲薄的工资也往往被黑心的老板吞掉
        ,人们的维权意识(发愣功的名词我借用一下)和生活工作情况,是什么样的你有基本的了解吗?你是不是也来两个三角洲做一下调查?

      • 家园 说得不错

        不过人家一个中产阶级老太太,不“奢侈”点,身体顶不住是小事,碰上老黑被抢了揍了就太不值得了。

        我在洛杉矶的时候经常坐公共汽车,上面很多老墨劳动人民,每天上下班要转车数次;也有不少Homeless,推个婴儿车或者购物车,里面都是捡来的比如易拉罐之类,味道那是相当的冲。

        不让公交进入的富人区大概得非常非常富吧。洛杉矶几个不错的区还是通公交的。

        • 家园 居然用LA的公交啊,相当佩服

          我当年住在那里的时候,门口的公交车1小时一班。从住处到LAX,坐公交感觉像是跑了一趟隔夜长途。

          • 家园 你住哪里啊,这么不方便

            一般好像半小时总有一班车的。当然了,在LA公交出行是个大事。从UCLA到机场6路车倒是很方便的。

            当然了,我这样有网络的,坐公交事先计划好还是蛮轻松的。不能事先计划的话,需要换车就很麻烦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