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李白静夜思 -- apm43

共:💬27 🌺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唐代发音和明代发音不同,也是一个原因

      韵律都不对了,有些还是改了后好听.

    • 家园 改后虽然有两个明月,不过还是改的好。
    • 家园 不是这个小朋友发现的....

      转给你看下

      收藏家马未都将“床前明月光”一诗中的“床”解释为“马扎”,此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大家各抒己见,难以统一。

      省文物局一读者昨对记者说,这首目前耳熟能详的版本其实并非李白原诗,而是被明代后期人所改,他反问道,这是五言绝句,古人作诗,一字千金,怎会出现“明月”一词的重复!

      明清两代对原诗做了修改

      据了解,建国后,全国各家出版社共推出了几十个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多是以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为蓝本,其中的《静夜思》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版本。难道蘅塘退士进行了修改吗?

      记者昨日来到西北大学图书馆查找了历史版本。

      在清朝康熙皇帝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静夜思》的原文竟然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记者又查了康熙年间由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诗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第一句有了变动。

      明代初年“闽中十子”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静夜思》的内容又和《全唐诗》相同。《唐诗品汇》编于明洪武年间,编选者看到过不少现已失传的唐诗选本和别集,因此在校勘、考证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中,又变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句又做了修改。据了解,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其中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宋人推崇唐诗,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应该是可靠准确的。看来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康熙皇帝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没有对原诗作任何修改。

      直到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了一起。

      唐诗的魅力恰恰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

      《静夜思》现收藏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记者采访了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此前并没有想到“床”的解释竟会是一个问题,在他们看来,床就是“卧床”。

      据记者了解,其实在马未都之前,学界圈内也曾有过不同的考证和说法,截至目前,不外乎有睡床说、马扎说、井床说几种。让普通读者颇感意外的除了马扎说之外,就是“井床”说。《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井床就是水井周围安置井栏的井台。在古人的心目中,“井”还有故乡的意思。古人相聚汲水,有物便卖,于是市井便成了最早的贸易场所,古人离家远游便称为“背井离乡”。“井”在人们当时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井床”说认为,诗人背井离乡,在冷落的深秋时分,对井望月,百感中来,不由得低头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岂不更加含蓄蕴藉吗?

      但此说亦有不同意见,反对者认为“大凡井都打在开阔的地方,岂止‘床前’才有月光,它的前后左右哪处没有月光呢?”

      持睡床说的认为,读诗不能像读学术论文一样,说“床”是卧床,不一定就意味着诗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许他是坐在床沿,或者靠在床头,甚至是站在床前,看见皎洁的月光流泻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如霜一般,诗人寻月而去,站在门前,遥望山月,俯仰之间,思乡之情自然而生,又有何不可呢?

      有人甚至“怪”起了李白,谁让他当时没有把他用的床注明是什么床,才引出后世诸多争论。甚至还有人猜想,会不会原诗是“窗前看月光”呢?

      看来,目前尚未有哪一种说法能让所有的人信服,其实,唐诗的魅力恰恰是带给了大家无尽的想象。能大胆猜想,或能自圆其说,未尝不能获得一种好的答案。因为争论的过程已带给了我们享受与收获。  

    • 家园 改滴不错啊
      • 家园 我也觉得改得不错

        这个“看月光”,实在是别扭。下句“地上霜”,根本没有动词,改成“明月光”更和谐一些。而且,有了“看月光”,再“望山月”,也不是一般的单调重复,手法还甚拙劣。

        很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李白的原版,说来说去,也没有唐代文稿的证明。好像最早是个宋本(没去查)。可这宋本是宋代刻的还是明代摹刻的?

        • 家园 说到点子上了,明朝人和晋朝人在伪造上有一拼

          文化上颓废的表现之一吧。不过确实还是有些佳作,《满江红》算是一个。但为什么不署自己的名字呢?为他们小小遗憾。

    • 家园 明人改唐诗又不是只有这一首

      不过是有些改得巧,有些改得糟而已。

      《静夜思》一诗的改动过程,网上搜索一下就能看见。修改后,此诗至今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证明结果是成功的。

      而反面例子,则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来此诗也是千古流传,负有盛誉。可在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里,偏偏要这么写:“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这根本就是他自己要改杜牧的诗,不明说而已,说是俗本错了,是明人改唐诗点金成铁的典型例子。

      • 家园 杨慎弄巧成拙

        可在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里,偏偏要这么写:“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如杜牧之《江南春》云,‘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这根本就是他自己要改杜牧的诗,不明说而已,说是俗本错了,是明人改唐诗点金成铁的典型例子。

        十里莺啼也没人听得见。千里莺啼才能对应后面的“南朝四八十寺”。十里能容四百八十寺否?明人气宇狭小,可见一斑。

      • 家园 千里有千里的道理。十里有十里的讲头。不过愣是要改

        别人的诗就不太厚道了。

      • 家园 千里和十里这段公案很是出名,

        仔细想想,还可以看出唐明两代在艺术和哲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唐是浪漫的、博大的、敢于夸张的,明已经显出拘束、刻板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