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27 🌵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比较优势没错,在80年代那种情况下

        中国就是一个刷盘子与读书的问题

        因为中国盘子大,所以就多搞了些刷盘子的工作,读书的事情就少上了些心。

        买美元国债等都是朱镕基时期搞的,当时朱镕基开记者招待会时,还理直气壮的说:有人认为买美国国债不好。。。。每年有十几亿的利息。

        外链出处

        得,朱老爷子,就图美国国债这稳拿的利息了。

        有人说,你现在在美国购买那么多的国债,如果他们一冻结,怎么办?我说,买美国国债利率最高,年初利率为6.5%,现在降到4%,但还是最高的,我每年可以拿回70~80亿美元的利息,有什么不好?美国敢冻结么,除非发生中美大战,世界大战。那时候我们在国外的外汇是3000个亿,但是外国在我国的投资是5000个亿。

        “我们现在在经济实力,特别是外汇实力上有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现在不是我们利用外资,而是外国人在利用我们的外汇啊。我们现在主要的工作不是引进外资,当然不是说不要外资了,而是引进人才、管理、知识。当然我希望引进人才只是一个过渡,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赶快成长起来,肩负起建设我们国家的重任!”

        外链出处

        “有人说,中国要靠美国,因为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对美国顺差500亿,对欧洲顺差200~300亿,对东南亚逆差200亿,对台湾 逆差200亿,对韩国逆差120亿美元。”
        当他讲到“我们去年长了公务员的工资30%,今年还要长,不长他们怎么有钱出去旅游呢?”时,学生中有人鼓起了掌,朱钅容 基微笑地说:“你们不要鼓掌,跟你们没有什么关系。噢, 教授可以鼓掌,因为部长说教授涨得还要快。去年政府拿了六百亿来给公务员涨工资,今年不能像去年有那么多钱,地方不支出一部分,光中央财政拿不出这么多钱来,但是我们还是要涨。提高工资,除了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外,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广交朋友。有人说我们政府表现太软,但我认为,每件事的处理都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决定。你硬不硬是跟你的实力有关系的,你没有实力,在那里说几句强硬话,别人也知道你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有什么用?”

        还有这里;外链出处

        2、“中国已成为美国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持有国”

          

          2002年5月,国际清算银行发表的季度报告中,首次用专门的篇章分析了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使用情况。报告称,1999年到2000年,中国投资800亿美元购买美国债券,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美国债券第二大持有国,总额几乎是第三大持有国英国的近一倍。根据朱镕基同志在2002年的一次报告中说,中国投放在国外的外汇,每年利息收入达六七十亿美元。按照年利5%计算,需要投资1300亿美元的本金才能获得这一数目的利息收入。同日本一样,中国已拥有影响美国债券市场的金融力量。如果中国在短期内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将造成美国金融市场的大混乱。

        联合早报也讲了;

        解铃要寻系铃人!寻根溯源,“中美国”的“系铃人”是格林斯潘先生和朱镕基先生。因为美国大量发行国债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并监管不严的责任人是格林斯潘先生,中国大量出口换汇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责任人是朱镕基先生
        外链出处

        巧上加巧的是,美国政府在格林斯潘先生的主持下,一直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等手段解决政府的财政亏空问题。这时,中国方面正好可以把大量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从中获得“利息”。同时,企业债券和各种新奇的金融工具则是民间的借钱渠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半年没来,差点错过好文
    • 家园 王小东的说法:与林毅夫的争论

      《新京报》:我们的意思是,你指的那些投靠美国的精英,是不是书中批评的厉以宁、林毅夫啊这样的新自由主义者?

      王小东:

      我可没说这样的话。

      关于林毅夫呢,我在《战略与管理》杂志和他有过小争论,宋晓军在书中简单提到了这个争论,实际上当时的争论比宋晓军写出来的要厉害得多。

      但我可没说林毅夫就是投靠美国,我可没说这样的话。

      当时的争论,你看你们能不能发吧,能发就发了吧。这也算是一个轶事。

      当时林毅夫讲比较优势好,批判中国五、六十年代的赶超战略。

      当时我就说:林教授,当你批评赶超战略的时候,你考虑过国际关系这个变量没有?

      林教授就讲:经济学家用不着考虑国际关系这个变量。

      我就说:林教授你错了。如果你关起门来在家里做抽象的经济学模型,你抽掉任何变量,别人都不会管你,但是当你评价一个准备实施或已经实施过的经济战略的时候,国际变量是一定要考虑的。五六十年代,制定了赶超战略的那些国家领导人,他们是考虑了这个变量的,当你把这个变量抽掉以后,再来批判这个战略的时候,是不公正的。

      外链出处

      • 家园 谢谢提供信息

        不过,我对林的批评和王小东的视觉是不一样的。他大概是指林毅夫另外的文章。我倒觉得,林的文章不能提到战略高度来衡量。

    • 家园 有些人就是喜欢跟风车作战。

      支持楼主,别跟那位"方法论"大师一般见识。

      那位拿着从前大锅饭时候的集体农业的失败特点来否定未来农业集中化,居然还能说别人是想当然?

      拜托请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改革开放前我们对工业不可以说是不重视,但却不能满足我们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根源在哪里?难道是因为工业集中化有错吗?难道全都搞家庭小作坊就能积解决问题?

      如今中国制造可以满足大半个世界的需求,难道都是个体户单干出来的成就?江浙广东取得成功工厂再小也不是一两个家庭的人口能比的,农民工被压榨的那么狠还愿意干,为什么?工资比自己干收入高啊。集中生产要真是那么没用的话,那还不早就遍地小作坊人人开工厂了。

      那位大师口口声声的成本收益,却根本不知道计算成本的时候还有个边际成本递减这么一说;而且还特别喜欢偷换概念的把集体农业跟计划农业给随便画等号,可怜大牛如风中虎兄都没看清楚那位"方法论"大师到底是什么观点,农业集中化难道就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了吗?既然有地没人种,既然有那么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就不能让有想法有资本有技术的人把前两者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生产,市场来决定一切,政府来理顺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类似江浙广东的工业奇迹为什么就不可能在农业上出现呢? 一个工厂里可以有多种产品线,那一个集体农场为什么就一定是单一产品呢?粮食不值钱你可以种花草啊,只要有效益就有人会干。

      所以说某些人的"方法论"就是有问题,以为自己看到了某些事实就一定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从来都没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推理过程。

      • 家园 先花,后面慢慢看
      • 家园 土地的治理成败与否,真正的因素在于农民利益的保障措施

        当代经济运作表明,任何一种产业兴起与发展都需要资本原始积累。由于我国当代工业将农业产出作为其原始积累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实际上成为无利产业。然而,社会转型与历史演进促使我国农业“与时俱进”,因此我国农业不得不在谋求生存的同时艰难地由传统向现代转轨迈进。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给乡村的经济与文化均带来巨大冲击,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我国的城市化都是以忽略乡村利益为前提的。乡村的现实及农民进城打工这一经济活动本身远远不像主流话语所言说的那样乐观——现实阐释与真实现实存在着反差。城市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是农村进入现代和农民进入城市的洗礼,然而城市在引领乡村走向现代之际对乡村进行了洗劫;现代化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是农民,但他们不仅没有受益,反而为现代化付出了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代价;现代化一方面将部分乡村变为城市,另一方面又在扩大城乡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距.

        解决土地的问题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全世界的趋势都是城镇化、工业化、农民向城镇转移,但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逐步转.人要进城,你要解决他三个问题:相对稳定的就业、住房,还要纳入当地社会保障。土地流转方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制定出这样的法律,鼓励大资本到农村去兼并小农户。有外力强制打入,把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成为流民,这叫土地兼并,不是土地规模经营。

        • 家园 说的不错,但也不要一刀切

          土地规模化经营应该慢慢推进 因地制宜

          大规模开展应该是城市化到了相当水平,能够充分吸纳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就是有住房和社保的就业。再来推进。

          但是局部地区似乎可以试行。比如经济作物。规模化才好控制质量。

          我对烟草了解比较多。烟草是比较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利于品质控制。似乎可考虑由国有烟草公司和农户签订3-5年的现有烟田承包权转让合同,然后统一经营。

          至于口粮田和宅基地,则在城市容纳能力足够之前不能乱动。

        • 家园 老成谋国之言。

          农民滴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切实保障之前,农业集约化以及土地流转都是王莽新政。

        • 家园 全世界没有国家这么干。

          中国也不会这么干,其实国家的政策并不总是引领社会潮流的,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根本就是水到渠成的顺应潮流的方向而已,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化生产这本质上都是长久积累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两个领导人的天才创建,天才的领导人的作用在于关键的时机作出适合的推动,使进程更顺畅而已。真正的推动力还是来自于人民,政府所能影响的仅仅是进程的曲折问题。而新的生产方式也并不总是等到旧的体系彻底完蛋的时候才开始孕育的。

          • 家园 西方不这么干,是因为西方当时得天独厚。

            殖民地滴掠夺、贩奴,移民减轻了羊吃人带来滴振荡,但当时大都市滴贫民窟依然出现。

      • 家园 我不反对土地集约化,

        我反对土地兼并。

        中国农业经济的历史表明,在和平时期,随着技术积累,人口数量和社会(自然)风险上升,土地集约化会有规模经济。这就是朝代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土地兼并的动因。我关注的问题是:

        1)土地集约化是否以强权的方式推行?

        我看大多数都是如此。一旦放开农村土地市场,并且没有法律监督。土豪劣绅(甚至是基层党和政府组织)必然形成暴力集团来夺取农民土地,其结果是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又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依靠,沦为流民。

        2)农民企业家采取何种技术类型来开展农业生产?

        由于ICT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很可能农民企业家会采取土地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方法来搞农业(象发达国家一样)。

        除非中国的农民企业家创新,使用劳动密集技术来利用返乡的农民工。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些返乡的农民工价廉物美。这不太现实,因为他们的在城市里待长了工资要求比农民高,而且农业技术已经生疏。所以,推动土地集约化会使很多农民工失去最后的就业保险。这样,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会失去工作机会。尤其在现在经济萧条,城市无法吸纳就业的情况下,农民返乡还有可能和土地结合就业。所以,土地在个人手里,最少可以让农民工就业。

        土地集中在经济繁荣期阻力会比较小,我们已经错过了。

        3)如果用农(工)会或合作制的形式,如何界定产权,如何监督劳动投入,如何分配收益。

        就农(工)会或合作制而言,其利益来源是:

        (1)剥削非会员,比如说,农(工)会或合作制雇佣外来农民工,现在很多所谓成功的合作制就是集体行动以规模经济吸引外来劳工所致;

        (2)剥削高产出的会员来补贴低产出会员,这样可以促进公平,但是高产出的会员会停止创新。而且在现在ICT技术的冲击下,高产出会员在农(工)会或合作制外可以得到更大利益,他们会脱离工会。组织就瓦解了。

        (3)培训农业工人,提高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这是农(工)会或合作制最大的好处,传帮带相互学习,向机器学习,人力资本的提高带来更高产出。

        这三个方面都依赖产权界定,劳动监督和收益分配。

        所以,当我们考虑土地集约化时,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最好是先停留在自耕农阶段,否则会极大的恶化中国的社会风险。

        应该先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试点,他们有搞乡镇企业的经验。有了更好的模式后,再逐步推广,减少社会震荡。

        让更多的人受益,而不是巧取豪夺培养出新的地主阶级,这才是我们土地改革的目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