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27 🌵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愿意称之为土地承包

            这样看来,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运气好极了。之前吃大锅饭,把农村所有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大家还吃不饱。一旦包产到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出工,大半年时间都在休息,干活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磨洋工混公分,粮食却多到吃不完。过了两年,农村到处都在造新房子,感觉农民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与土地承包政策同时发挥作用的还有以下重要因素:农业技术特别是改良的作物品种得到推广,化肥农药广泛使用,农业水利建设发挥作用,农作物亩产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国家集体提留(上缴)不变(当然30年间农民还是做出了重大牺牲,农村的情况亦经历了曲折变化)。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实行土地承包这样的改革,农村是什么样子?每天敲钟上班,到农田里大家尽可能聊天嬉闹,农活是要干的但那不是自己的,干好干坏都是公家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算计自己的工分和今年的口粮、布票、粮票、肉票、豆腐票,衣服都不够穿,大多数还都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干部随时都在调戏妇女,自留地种什么蔬菜都要受管制。等等。

            土地承包政策解放了生产力,与之前相比较,形成了更加比较公平比较自由的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劳动力。一句话,当人们不再饿肚子的时候,社会才有机会健康发展。这个政策的继续执行,保证了这个国家有机会健康发展。今年的1号文件在继续强化这个政策,我认为很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双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你这个论断很难说是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做出的。

              土地承包政策解放了生产力,与之前相比较,形成了更加比较公平比较自由的农村社会,
              公社的萌芽--互助组可是与“农民的自发”关系偌大。公社的全面建立主要是强力推行的。如果采用以点带面,不强推而是拉动其发展的话—这个你是否仔细考虑过?

              好比08年初谁要是劝别人股票套现,八成会挨骂的。

            • 家园 您太能搞笑了。

              一旦包产到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出工,大半年时间都在休息,
              看来您对农村真的不了解。单干之后,人们只是可以自由支配作息时间了,但劳动时间和强度是大大地加强了。

              • 家园 只能说你太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了
              • 家园 所以承包没有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楼主的数据说明从1990年到1998年没能看到1970年至1976年有双位数的增长。

                建议楼主最好在补加一个数据,就是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

                • 家园 我没想过写这样的文章

                  我能说的是,从1990年到1998年农民虽然农业税负担沉重但是不饿肚子,农民家里至少有余粮;我想问,如果1970年至1976年有双位数增长,为什么农民(全国大多数人民)处于半饥饿状态?

                  • 家园 能否定义半饥饿的数据值?

                    比如人均拥有的粮食和当时联合国的定义的饥饿线?半饥饿必然导致低人均寿命,你能否将那时数据拿来说明一下。

                    最好也像楼主那样列出一个细表,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全饥饿,什么叫半饥饿。

                    • 家园 下定义是作学问的人的事情

                      我知道那年头一个成年人每月大约:28斤粮食,1斤油,半斤肉,几两鸡蛋的定量,让食不厌足的中国人常常感到饥饿。农民种田,却吃不饱,天天吃杂粮。何况是孩子。希望这样的数据不要得出中国人贪得无厌的结论。我有个朋友是上海人,上海市民糖的定量比较多,他说每次从南京化工厂回上海,带糖回去都因为不够分得罪人。抱歉,我没有办法精确定义,只能这么粗糙地理解半饥饿。

                      我还感觉到,您的文章又要引起赞成改革还是反对改革的讨论,这很好。

                      • 家园 那时候可不是28斤粮食。

                          28斤粮食只是城市无工作成年居民的口粮,绝大部分高于28斤。

                          较低的是脑力劳动的干部,30或31斤,工人是35到54斤,北方还要多一两斤。

                          定量是根据所需付出体力劳动定的,象电工一类轻体力劳动是35斤,机修工一类是45斤左右,铁工、装卸工(那时装卸机械很少)一类有54斤。

                          农民口粮较少,大约一年三百多斤到四百多斤原粮,依产粮多少而定。但农民还有自留地,这产出不计在口粮内。

            • 家园 “当人们不再饿肚子的时候,社会才有机会健康发展”,

              之前吃大锅饭,把农村所有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大家还吃不饱。

              重农轻商是几千年的传统,以前租种地主土地时,没有大锅饭,农村劳动力一样完全束缚在土地上,一样吃不饱。

              一旦包产到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整天出工,大半年时间都在休息,干活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磨洋工混公分,粮食却多到吃不完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一直都是过剩,生产队时也有大半年在休息,只有农忙才忙,只不过没有包产之后的农民那样公开,因为有人管,便于管理又是没事都要出工,大半年磨洋工代替空手空脚敞开耍。

              当时“以粮为纲”,农业以外的产业吸收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没办法出去打工而已。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实行土地承包这样的改革,农村是什么样子?

              这个没法假设,那是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因为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工业人口,也养不活,没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外向型产业,不需要农民工。

              每天敲钟上班,到农田里大家尽可能聊天嬉闹,农活是要干的但那不是自己的,干好干坏都是公家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算计自己的工分和今年的口粮、布票、粮票、肉票、豆腐票,衣服都不够穿,大多数还都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

              城里的工人也这样上班,也要算计这些。这是整个国家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为什么同样的国有企业改革却失败了呢?

              土地承包政策解放了生产力,与之前相比较,形成了更加比较公平比较自由的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劳动力

              劳动力还是原来的那些,只不过包产10年后,90年代开始,劳动力密集的出口外向型产业发展了,国家需要农民工而已。生产队照样愿意办企业挣钱,国家政策部允许而已。

              干部随时都在调戏妇女,自留地种什么蔬菜都要受管制

              各地的情况不一样,干部是不较腐败,经常有黄色龙门阵,但是说随处调戏妇女有点夸张,大多数是开黄色玩笑。自留地种什么蔬菜没人管吧,也许各个地区不一样。

              当人们不再饿肚子的时候,社会才有机会健康发展

              绝对正确!问题是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让人们不饿肚子,并不完全是你说的生产关系的改进。

              包产到户就是"私有化"(不是产权),自主经营。几千年来,中国农业都是这样的自主经营,但并没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呀。恰恰是科技的发展,使得单产提高,农民才有本钱(个人有足够的粮食,国家有足够的)能够离开土地。国家需要农民工时,农民才得以里离开土地,可不是包产之后农民就有资格离开土地的。

              说到底,还是工业化的结果。

              • 家园 历史上有一些特殊的时候

                中国社会和谐到夜不闭户的程度,包括80年代上半期的我看到的江苏。每一个时期,都出现在国家保护农民政策出台的情况下。汉朝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有太宗初期和开元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新中国有解放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初。

                为什么这些年的1号文件总是受到广泛好评?因为每一次都是在坚持土地联产承包的大政策前提之下,进一步优化政策。

                集体化的实质是什么?是政府在操作微观经济生活。土地承包制的实质是什么?是政府退出微观经济生活。这正好符合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出的思想,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微观经济生活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人们有了生活的目标,人们得到了刺激因为开展了竞争。

                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诸位海外留学的大侠们,你们有机会在这里坐而论道吗?我本人是要感谢邓小平的,我也感谢他的土地承包政策。

                至于国有企业改革,楼主说失败。我认为没有失败。我眼见巨额国有企业财产被鲸吞,竟然说出这样的话,你一定不理解我。中小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包袱,站在国家的层面上看,就是应该甩掉。在甩包袱的过程中,多少还可以收回一些资本,但甩掉以后,国家就是净赚,赚什么?当然是赚税收。大型国有企业,现在都在往上市公司的路子上走。大型国有企业每年上交进万亿税收,还要上交近万亿利润,这些都是私营和外企难以做到的,从这个角度讲,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很成功的。当然你立刻会说它们都是垄断经营,赚取的实垄断利润,这样说显然也是偏颇的。

          • 家园 包产前之所以吃不饱,

            原因是交不完的公粮,余粮,公社粮,支援粮,计划粮,水利粮,优抚粮,调剂粮.你一亩地产粮可能是四百斤,但那些要上交的可能是六百或者七百斤.

            到七三年七四年的时候瞒产成风.各生产队之间都组织人到其他队去搜瞒产.村村间械斗的特别多.

            八零年的时候,要交的粮分到了人头上.一些名目的粮取消了.大约(我们这)只有两百多斤.历史欠下来的粮也不用交了.所以能吃饱饭了.最处分田的时候我们这抵制的人不少.原因是每亩地欠国家成千斤到几千斤的粮.后来有文件说欠粮不要个人交才分的田.

            • 家园 你说的也是实情。农业为中国的工业化牺牲很大。

              我小时候,爷爷鼓励我努力读书,以后吃“138的商品粮”(1毛3分8/斤的城镇户口定量供应口粮)。那时的农民没粮食吃,只能从市场上买,或者从粮站买回自己上缴国家的议价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