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所见到的测控卫星的“大型”机 一 -- fj1989

共:💬115 🌺1267 🌵1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献花收藏

      慢慢写,我们都喜欢这样的文章

    • 家园 看来国内当时的微电子方面

      从1973-1985年是没有任何进步,

    • 家园 兄台当年进的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下面的测控站吧
    • 家园 【原创】我所见到的测控卫星的“大型”机 十一

      前面说到了磁带机改造的事,其实就是从带控分机上引出线路,把对磁带机的控制信号和数据线接入一个微机接口板,然后编一段代码控制这个接口板。把要读写的数据存放在微机硬盘上。这个今天说起来也没什么难,当时的难处就在于设计这个的人,既要很懂老机器的时序和接口关系,又要精通微机接口和编程。好在中国不会少了这些牛人,弄着弄着也就改成了。从此我们的世界清静了不少。每次测控任务时,只要启动微机运行程序,完成后,用软盘把生成的文件备份一下就好了。

      所以说,当时的改造真是很实用。

      作为测控专用机,强大的数据I/O能力是必不可少的。717机的本领也正在于此。她配了一台通道分机,类似今日计算机的主板芯片组的功能,专司数据的吞吐。

      从数据方向上分,通道有出入两类,分别用C和R代表。从数据类型上,当然就是串行通道和并行通道两类了。并行通道居多,这时就看出字长的好处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就有了DMA(直接内存访问)的概念。DMA就是说外围数据不须经过CPU,直接由内存控制器写到指定位置。可能我的表述不准,欢迎河友指正。下面引一段刘老的原文:

      717计算机在系统逻辑设计上采用分时中断技术,以保证准确无误地同时接收来自十多个通道的数据,而且要发送出满足实时控制的数据,这种采用软硬件相结合多级中断处理技术也是相当复杂的。

      通道分机能控制成批的数据直接写入内存,不须经过运控分机,这样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其实卫星测控系统就是一个实时的工业控制系统。若有搞过工控的河友,就很容易理解测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比方说,遥测设备送来了遥测数据,计算机就要将其解码,并将关键的参数显示出来供决策参考,某个参数超过指标了还要提示;要处理和西安中心的通信;要处理来自时间统一系统的信号;还要发出控制指令等。所以,测控站中心计算机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大量的时间是用在数据的处理上,而不是计算。把数据处理好送回西安中心,由那边进行最终的计算。

      关键词(Tags): #国产#计算机#航天#测控
      • 家园 听说的

        传闻修斯顿滴参观后说,俺们用算盘也能把卫星打上去

      • 家园 文章太酷了!
      • 家园 【原创】我所见到的测控卫星的“大型”机 十二

          白天有点事,晚上回来继续。感谢河友的厚爱,让我有了写下去的动力。写本文,一是自己在读了河里文章后的怀旧情绪大爆发,二是将一段历史介绍出来,让大家有个了解,不让很多前辈们的心血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说起测控机的接口关系,粗算起来,要接收的信号就有秒信号,50毫秒信号,时间码,毫秒信号,这些是时间统一系统送来的;几路的星上遥测数码;以及测控设备送来的外测数据。要送出去的信号有:给遥控设备的遥控指令;给指挥系统的显示信息;给测控设备的引导信息;还有就是通过数传设备送到西安中心的数据,包含了星上下传的所有数据,还有测控设备采集的外测数据,这些数据都要根据时间信号打上标志。

          信号间的接口关系是十分复杂,时序也是十分严格的。比如,在整秒信号后若干毫秒后,接收送来的用二进制表示的时间串码。50毫秒信号的边沿要和毫秒信号的边沿对齐等。有时候,由于元件的失效,信号边沿会出现过大的梯度,就会影响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

          那时候的传输线路并不可靠,而且几个机房之间距离也长达十几仍至数十米。这种情况下,接口信号的电平并不是标准的TTL电平,而是HTL电平。用正电平9-12V表示1,用负电平-9-12V表示0。接口电路倒是全用分立的三极管驱动,据说这样抗干扰能力强。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接口全是非标准的,没有所谓的D型接口。全是航空接头。之所以称航空接头,估计用的是当年飞机上电缆接口的标准。接头的针脚很粗,对接上后还要旋紧。没有使用压接头,全是焊接。地线接出后,焊在铜条上。我还记得那些屏蔽用的线,最后要编成一指宽的铜带,几条铜带象小姑娘的麻花辫一样编好。要焊那些地线很麻烦,普通的烙铁根本不行,必须用喷枪。

          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在当时绝不是多余。因为后来在改造中大量使用了现在微机的接口以后,才发现可靠性有多差。

        关键词(Tags): #国产#计算机#航天#测控
        • 家园 航空头也是标准接口之一吧

          航空头现在也有很多应用啊,那玩意在不经常插拔的地方还是比较好用的,很结实很牢,插上去就掉不了,就是做头很麻烦。

        • 家园 【原创】我所见到的测控卫星的“大型”机 十三

            说完了四个主机,运控、内存、带控和通道。顺便聊聊外设。程序代码的输入用两种方式,标准的大量代码输入,用的是纸带机。程序员用穿孔机在纸带上打孔(如果打错了,就用纸贴上),然后成卷的纸带装上光电纸带机,象电影胶卷似的,从一个纸带盘卷到另一个盘。光电头在纸带通过时,会根据孔的位置,读出0或1。不过这东西,我去的时候已经进库房了。因为当时程序都开发完了。另一种少量修改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控制台上用按键作修改。

            这老机器倒是配了一个硕大的键盘。不是今天PC机用的这种,方方正正象个棋盘似的。可以输入数字、字母和一些符号。主要是运行任务程序时作为人机交互工具使用。不能用于输入代码的。

            前面提到控制台,那个台子的模样大家可以参考六七十年代的纪录片或是科幻片什么的。上面密密麻麻地是指示灯和按键。机器工作的时候,灯闪灯灭的,很能营造气氛。

            说到机房的噪音源,除了前面说到的磁带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打印机。

          这个打印机号称是高速打印机,事实上也确实是,只是没法用几PPM去衡量它的速度。这么说吧,有一次我误打了几秒钟,发现后立即停止了打印,纸就窜出去一米多了。照这么算来,如果是A4纸的话,可能也有40页每分钟了。这么高的速度也是必需的,因为在当时,每次测控任务的数据,除了记磁带之外,是必须实时打印的。大家想,每一秒钟,计算机要接收多少数据啊?前文说过,有时间信号,有遥测信号,有外测信号,其中字节最多的就是遥测信号了。所以,在一秒钟之内,是必须打印完当秒收到的所有数据的。

            用过这种高速打印机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当时流行的爱普生LQ1600K针打不适应。

            这么高速的打印机,是什么工作原理?下文分解。(学人挖坑,嘿嘿)

          关键词(Tags): #国产#计算机#航天#测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