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厦门,解放日(五) -- 王外马甲

共:💬110 🌺89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厦门,解放日(五)

    鼓浪屿之所以得名“鼓浪”,是因为岛的西南部有些奇形怪状的礁石,涨潮的时候,礁石在海浪拍击下发出“轰轰隆隆”的声音,听起来仿佛敲鼓一样——而1949年10月16日的零点时分,吴思言和他的同伴们就躲在这“会打鼓”的礁石群中。

    “西南突出地带”的这片礁石群是31军预定的登陆点,但严格说来,这地方其实并不适合抢滩作战。这里的海滩尽是大石头,船只很难靠岸,而海岸边又横亘着一座石头山(当时叫旗尾山,现改名为英雄山),虽然海拔不高,却因为坡陡路窄显得十分险峻。岛上的守军沿着山体构筑了多层防御工事,路障、铁丝网、堑壕、碉堡甚至炮塔,轻重火力交叉配合,严密地控制着附近的海域。

    先前,31军的炮兵群已经对鼓浪屿西侧的敌阵地实施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猛烈轰击,打了那么多炮弹,岛上的工事却依然还是好好的——这情形让冲上滩头的步兵们觉得十分郁闷,纷纷埋怨那帮炮兵的水平实在太差(就连叶飞司令也在回忆录中批评说,鼓浪屿战斗中炮兵的命中率不高)。

    炮兵的技术或许确实“潮”了点,但鼓浪屿不好打却也是真的。作为历史上的“万国租界”,这地方一直是被当作“受孤立的岛屿”来建设的,最早的防御体系出自德国人的设计,后来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也陆续参与施工,历经近百年的修修改改,岛上的建筑大多带有军事目的,不仅坚固实用而且与周围地形结合得很好(当地地质是花岗岩,非常结实),小岛的面积虽然不大,可是从太平军到闽军、粤军和日本兵都向这里开过炮,却没有哪支队伍能正儿八经地把它攻陷过。所以你说这地方是“花园”不假、说它是“堡垒”也不错——且不论解放军炮兵的本事如何,仅单凭一通炮弹就想消除攻击的障碍,这主意本来就不大行得通。

    摧毁敌人防御的决定性力量是步兵,但步兵打仗也不容易。271团和277团轮番上阵,费了好大的劲也没能成功。

    93师277团的集结点在九龙江出海口附近的浮宫一带(当时属海澄县,今属龙海市),那里距鼓浪屿大约十多公里,是第二梯队的出发地。按照指挥部的原定设想,271团所在的海沧湾离战场不过两三公里,半个小时就可以投入战斗,而277团的位置虽然远一点,两小时之内也应该到达,所以炮兵把弹药基数打完之后就收摊转移了,大家都以为还不等对面的硝烟散尽,突击部队就能够冲上岛去解决问题,可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事情并没有事先想象的那么容易。

    炮声刚停,271团就在海沧湾里搞乱了套,大船小船挤成一堆,昏天黑地的忙活了一两个小时也没办法动身。而远处的277团却不知道这情况,他们还是按照原定的方案行动,于是乎,计划中的第二梯队就变成了实际上的第一梯队。

    注:

    现在的许多军史资料都说277团原本就是第一梯队,而且是从“沙坛湾”出发的,这其实是事后自找台阶的说法(与此相似的还有叶飞的“打鼓浪屿是佯攻”之类)——与271团一样,为躲避敌机的轰炸,277团的船队事先也是躲在内河的港湾里的,那地方叫“浮宫湾”。他们启程的时间是49年10月15日的 下午6点30分,这正是预备炮火停息之后的半小时,是计划中271团实施抢滩登陆的时刻——照预定的进度,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77团将在两个小时后抵达第一梯队打开的突破口,正好可以协助先期上岸的271团稳定并扩大战果。

    (描了张地图,可惜传不上来……)

    但问题是事情的一切都不顺利。277团从浮宫镇出发,出海后转向东行驶,在经过沙坛海面的时候遇到了强劲的顶头风(风向东北东、风力7级)。

    “大浪象瀑布一样立在面前,木船一下被抬上山顶、一下被摔进峡谷”。毫无航海经验的船队立刻陷入了灾难,缆绳断裂、桅杆折倒,个头小一点的船只要么被巨浪掀翻、要么就被狂风吹上了岸,就连团长徐援的指挥船也被逼得退进了沙坛湾……

    参谋长宋忠贤成了队列中仅存的团级干部,可是由于天色暗、场面乱,当时的他却并不晓得自己已经突然成了“临时指挥官”。其实,277团的电台就在宋参谋长的船上,行进途中,他曾经截听到271团发给上级的报告,“风浪大,前进困难,与先头部队失去联系”,知道兄弟团队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但他自己却总是与师部联系不通(93师此时正在朝厦门方向运动,师部的电台居然是关机的)。而在当时,通讯中断的情况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解放军基层部队的“独立能力”一向很强,在陆地上可以人自为战、在水里就能以船为战,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宋参谋长在叫不通师部以后也就没有再和其他单位联系,结果是上级部门不清楚277团的位置,277团对战场的情况也不大知道。

    夜里10点左右,277团抵达鼓浪屿附近海域,在他们前面不远,另一支解放军船队也正在接近目标,那是担任主攻的271团的1营和3营——从南北两个方向出发的人马居然不约而同地在这里“会师”了。

    大战将至,空气变得愈加紧张起来,可此时的海面漆黑一团,前方的鼓浪屿悄无声息。这安静的场景让宋忠贤参谋长觉得十分纳闷:“难道敌人毫无察觉?尽管部队的行动严格注意隐蔽和保密,但我们毕竟是暴露在一无遮拦的海洋里呀……”

    此时的宋参谋长并不知道,他面前的那片寂静的海岸刚刚经历过一场惨烈的搏杀,271团1营3连的大部分战士已经捐躯在了鼓浪屿的滩头。

    作为抢滩登岛的前锋,1营3连的一百二十六名战士(包括31军《进军报》记者赵耕三等人)和十名船工由“漳荆号”汽船和“黄张锦氏”家的三条虎网运载着朝前线进发。船队中年纪最大的是五十六岁的黄正川(张锦娘的丈夫),年龄最小的是刚满十六岁的新兵高庆淮。

    高庆淮是团宣传股彭润津股长的通讯员,10月15日这天是他第一次参加作战、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海洋。张大娘家的每艘渔船上都乘坐了一个排的士兵,人员、枪支和爆破器材把船舱塞得满满。船队驶出海沧湾后就遇到了逆流,许多人都晕船了,但小高却浑然无事,他始终精神抖擞地前蹦后窜,在颠簸的甲板上为同伴们加油鼓气。

    与其他由汽车马达改装的牵引船不同,前卫连的“漳荆号”是由福州闽江船厂制造的一种烧煤气的木质客轮,功率50马力,它原本是专门跑漳州至官溪(今福建省平和县)的内河航线的,如今却成了驰骋海洋的兵舰。那船上坐着前卫连的突击队(是从每个营抽一个班所组成的加强排),客舱顶部架着重机枪,一面崭新的红旗在船头迎风飘扬——这面旗子可有点与众不同。当时的人们是从收音机里听说国旗式样的,只知道红色的旗面上排列着五颗黄色的五星,却不清楚具体的尺寸和比例,所以各单位制造的国旗有的宽有的窄、样子也不大一样。突击队的这面旗帜是用参茸店老板儿媳妇的绸缎被面做成的,一颗大五星摆在旗子的正中间、其他四颗星各占一角(看上去和现在的越南国旗有几分相象),样式虽然有点儿偏差,但其实还算是满好看的,而且这旗子的质地优良,色彩鲜艳、光洁柔韧,风一吹“呼啦啦”地飘逸舒展,让人觉得不把它插到鼓浪屿的山顶上实在是太可惜了。

    前卫连就在这面大旗的指引下奋勇前进。晚上9点,船队抵达鼓浪屿,但却在海滩前被障碍网挡住了,那障碍是一排两米来高的木桩,木桩上用铁链拴着空汽油桶,海浪起伏,油桶就带着铁链在水面上飘荡,象绊马索一样羁绊着试图靠岸的航船。突击队员赶紧动手清除那些讨厌的东西,跟在后面的三艘虎网也只好停下来等待,可就在这时,岸上的敌人开火了。

    子弹横扫过来,把甲板打得“嘭嘭”作响,炮弹砸向船舷,在海面上激起了冲天的水柱。几分钟下来,前卫连的伤亡惨重,船舱里血肉模糊、一片狼籍,彭润津股长嘶声高喊:“会水的跳海,不会水的划船,大家冲上岸去!”

    高庆淮会游泳,但他的小腿被打断了,那穿着崭新“力士鞋”的右脚怪异地歪向一边,完全不听使唤,他只好放弃跳水、抓起了船桨。

    这时候枪弹如雨点般的打来,不断有人倒下,就连彭润津股长也阵亡了,甲板上布满弹坑、鲜血流成了河,但活着的人却毫不退缩、继续勇猛地划水向前。船舱里躺着船工黄正川和黄天足,黄老汉已经一动不动了、他的小儿子正在痛苦地挣扎,可船亭中的张锦娘却没有顾得上搀扶亲人,她依然坚守在船舵前、驾驶着航船直冲向海滩。

    “用力啊……加把劲啊……划上去呀!!!”

    ——这竭尽全力的呐喊是高庆淮对那艘英雄船的最后印象,因为片刻之后,他就被一阵剧烈的爆炸掀进了海里,等他再钻出水面的时候,张大娘的那条“虎网”竟已经荡然无存了。

    15日夜,前卫连的四条船被炮火击毁在鼓浪屿滩前,“漳荆号”司舵阮茂盛、司机庄国阵亡,黄张氏一家五口全部牺牲。战后,人民政府授予张锦娘(也称“黄张锦氏”或“张水锦”)特等功臣称号,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也被追记一等功。

    落入水中的高庆淮拼命地朝岸上游去,当他终于爬上滩头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只穿着一件背心,裤子掉了,下半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

    海滩上的战斗正在继续。机枪“哒哒哒”的响着,前方接连传来炸药包爆破的轰鸣,有个声音在喊:“突破了,突破了,快冲上去!”,随即就有人把预先盛在水壶中的汽油泼撒在地上,点燃火焰为后续部队指引突破的方向。

    火光中,高庆淮看见一彪人马急匆匆地跑过自己的身旁,他认出领头的那位是前卫连的旗手徐德俭。大徐手里的绸缎国旗在海水的浸泡下已经湿成了一团,他一边跑着一边抖动旗杆,虽然是在枪林弹雨之中,那动作依然敏捷、神态间依然充满了信心和勇气。这场面让高庆淮感觉到十分欣慰,“好啦好啦,终于突破了……”,精疲力竭的他心里一阵欢喜,随即就四肢瘫软地昏睡了过去。

    (徐德俭最终牺牲在旗尾山的山坡上,战后,他被认为是“把红旗插上鼓浪屿”的第一人)

    过了没多久,枪炮声忽然停了,四周变得死一般的寂静。

    高庆淮疑惑地睁开眼,没有看见迎风招展的红旗,却发现海滩上游荡着许多手持步枪的国民党兵。大吃一惊的他连忙挣扎着想要逃走,可浑身上下却没有一点力气,刚爬了几米就被敌人围住了。一个胡子拉茬的老兵油子用枪筒戳了戳解放军通信员赤裸的身体,戏弄地说:“咦嘿——介(这)儿马蛋子,小疙瘩(小鸡鸡)还嫩生生就跑出来装形(逞威风),神马玩意儿……”

    可怜的小高又羞又气,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

    鼓浪屿方向的枪炮只响了二十分钟就戛然而止,这情形让271团的战友感觉非常不妙,但此时的他们却又无可奈何——船队驶出海沧湾以后就陷入了乱流,航船进两步、退一步,要不然就在旋涡中瞎转圈,任凭战士们拼命划桨、任凭牵引船把机器开到冒了烟,那笨拙的“长龙”却依然是东倒西歪地扭来扭去,举步唯艰。

    9点30分,91师师部来电询问271团的情况,团长王兴芳回复:“风浪大,前进困难,与先头连队失去联系”——这个回答很简单,但再详细的他也说不上来了。四周围一片漆黑,除了呼啸的狂风和扑上船舷的海浪,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照规矩,部队首长在行进途中是不能挤在一起的(否则被敌人一炮打来就连锅端了),所以团长带着几个参谋乘坐指挥船,其他领导都下到了各营各连,这要是在陆地,派个通信员就能够把彼此的情况弄清楚了,可如今却是在海上,除了干瞪眼就没有啥办法。

    王兴芳是山东潍县人,曾经当过学徒、矿工,在龙口海港扛过大包,还在渤海湾的轮船上做过水手,28岁那年带着一百多名码头上的兄弟投了八路,从排长一直干到团长。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对航海和作战应该非常内行才对,所以团里的战友和师里军里的领导都十分相信他的经验,训练由他负责、作战也由他指挥。可惜从事后的情况来看,王团长不知是当水手的时候没有认真学、还是参军以后把技术搞忘了,反正在渡海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业余——海面上遇到乱流,别人没辄他也没辄,夜航期间难以联络,别人没招他也没招,除了不晕船之外还真没显出有什么特别的能耐来——才三公里不到的航程,整个船队却被弄得乱七八糟,还没等到正式开战,这位前敌总指挥就对部队失去了控制。

    黑夜中的271团犹如盲人瞎马,各船队只能自行其事。但就在王兴芳团长向师部报告“前进困难”的时候,一营一连却已经渐渐接近了鼓浪屿。

    五班长颜仲庆乘坐的是“六舱雀船”。这种船通常也称为“米谷舟”,是在江河中运送粮食的货船,船只大小不等,从三舱到八舱(有几个舱就能装多少吨货),它的舱室有点象是现在的集装箱——顶蓬是固定的、各舱之间用隔板分开——这样在运货的时候既可以防雨也能够避免谷物混杂,但用来载人就显得憋屈了。几十位战士坐在这黑咕隆冬的闷盒子里,被浪涛颠簸得七荤八素,一个个吐得眼直口歪、筋疲力竭。

    “白天吃的红烧肉、大米饭全吐了出来,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大家都抢着去摇橹,因为可以出舱透透气,抢不上的就只有继续晃悠,一心盼着快点离船上岸”

    但颜仲庆得到的离船信号却是由敌人发出的。

    “枪炮声突然就响了,我一下子蹦起来,头不晕了也不吐了,船舱里的人都往外爬(“雀船”的侧面被油蓬围着,只有前后两个出口),爬出去一看,前面的船已经翻了,曳光弹一串接着一串,红红黄黄的,打得水面透亮。那时候什么也没想,就知道要赶紧登陆,觉得离岸不太远,一迈腿就下到水里去了”

    虽然离岸不远,但水还是挺深的。好在战士们事先都用毛竹筒子制作了一个三角架,不但可以作为救生器材,还能趴在上面打枪(书上这么说的)。

    “屁话,能抓稳就不错,还打什么枪。那玩意稍不留神就翻了,一翻就反扣在人身上,喝几口水是小事,弄不好再翻不回来就淹死了……当然有淹死的,也有的游了一会游不动又爬回船上去了。那时候正退潮,不好游,蹦达了半天还在原地方,给人家当靶子打,眼瞅着离岸只有四五十米,可就是上不去,感觉真着急”。

    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原本处于船队末尾的一连三排八班却突然驾船冲了上来。船工跳水逃生了,战士就自己掌舵,一挺机枪在前面开道,其他人则奋力摇橹划桨。这“孤军冒进”的雀船立刻引来了敌军的密集火力,小船的顶棚很快被掀飞了、船帮被打漏了,还没来得及冲上滩头就被弹雨撕扯得四分五裂……颜仲庆没看见有谁能从船舱里跳出来,但却清楚地听到火光中传出了八班长丛华滋的呼喊:“冲啊!剩下一个人也要打上鼓浪屿”

    八班是271团的尖刀,48年的兖州战役,是这个平均年龄不到十八岁的战斗集体率先突破了敌人的防御, 49年的济南战役,又是他们第一个踏破了西南角城墙,他们的“青年战斗模范班”的荣誉称号比“济南第二团”还要来得早一些。这八班更是一营一连的宝贝,首任班长于连沂是现任的一营教导员,兖州战役时的班长高克藻是现任的一连长,而一连的三个排长也都曾经是八班的班长。厦鼓战役前,为保护八班这面光荣的旗帜,团营连各级领导曾经多次拒绝了他们加入突击队、“争当渡海第一船”的申请,而现在,眼看着战功卓著的“青年战斗模范班”居然瞬间就全体阵亡在自己的面前,一连的干部战士都禁不住发出了悲愤的怒吼:“冲啊!打上鼓浪屿,为烈士们报仇!”

    残存的木船冲向了海滩,漂浮在水中的士兵也奋力向前游去。

    “我那时候还不会游泳,就是抱着竹筒子猛劲蹬腿,蹬不动了再试试水,发现已经能踩到底了……重武器都丢了,只有两挺轻机枪上了岸……那也得打,敌情就是命令,哪里有敌人就朝哪里冲”

    越过海滩上的乱礁,颜仲庆们冲向了旗尾山,山坡上满是坚硬的花岗石,狭窄的道路被海风舔弄得湿滑不堪。沿途的路障已经被先头部队打开了,残破的工事前散落着国民党军的装备,还倒卧着许多解放军的遗体,一连的队伍就沿着这同伴牺牲过的路径继续前进,枪林弹雨中,又有不少战士陆续倒在了前卫连战友的身旁。

    山腰处横亘着一道铁丝网——“炸了它!”——炸药包甩过去,却因为引线受潮没有炸响,颜仲庆随即冲到跟前、准备用手榴弹引爆,可一不留神、身体碰到了铁丝,整个人立刻就被弹飞了好远——那是高压电网!

    “半边身子都灰了,三根指头被烧得沾在一起,一条焦黑的印子从左手臂连到左腿,脑袋里晕乎乎的,呕吐……当时不知道是灼伤,都以为是中了‘电毒’,吓得要命,比子弹打中了还害怕”

    因为担心“电毒传染”,战友们只好把颜仲庆用绳子捆着往下拖,山道上的石头硬绑绑的,撞得他鼻青脸肿。来到海滩歇息一会,发现连长高克藻也同样被人拽下山来,他也中了“电毒”……

    这时候,后续船队接连冲上滩头。颜仲庆看见教导员于连沂带着二连出现在岸边,看见副团长田军在一群侦察兵的簇拥下走出船舱,看见三营的人马登陆了……

    “当时不清楚来了多少人,但看见团领导都上了岸,心里就觉得挺踏实的”

    颜仲庆和其他伤员被送上了返航的渔船——突击队拼死解除了海滩前的封锁链、一营一连又奋勇破坏了山坡上的电网,先头连队以重大伤亡的代价打开了前进的通道,后面的任务就交给大部队完成了。

    撤离战场的时候,颜仲庆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厦门,解放日(八)

      这些天里事情多,更新太慢了,不好意思。道个歉先……

      ————————————————————————————————————————

      那天晚上,厦门岛的北部炮火连天。炮弹从集美村方向呼啸而至,如狂风暴雨般倾泻在石湖山周围的山麓上,一道道红色的闪亮撕破了夜的黑幕,忽明忽暗,把人们的脸庞映照得奕奕生辉。

      在这剧烈的爆炸声中,有人跑进来报告:“255团1营突破了敌军防线,红旗已经插上了神山!”——85师的吴森亚参谋长立刻高兴得一蹦老高,拍着巴掌直嚷嚷:“老张老张,还有烟没有?快拿出来庆祝一下!”

      张明诚当然非常痛快地掏出了烟卷。

      张明诚是“龙溪支前办”的副主任,但说起来,他也曾经当过“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只不过他领导的不是眼前的这支叱咤风云的队伍,而是菲律宾吕宋岛上的共产党武装。

      张明诚是福建漳州人,十五岁去吕宋当苦力,十八岁加入菲律宾共产党,在东南亚的丛林里打打杀杀好些年,结果当上了“菲律宾人民解放军”的支队司令,大致相当于游击队的团长或者营长。早年的“老菲共”与现在“走议会道路的新菲共”是完全不同的,当初的他们听毛主席的话、主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但问题是菲律宾是美国佬的殖民地,“罗哈斯伪政府”的背后有帝国主义撑腰,所以人民军队打来打去总是打不赢。48年年底的时候,张司令一不留神就把部队给打光了,只好在中共南方局的帮助下跑回福建老家,从此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回到闽南半年多,张明诚其实一点也没闲着。头两个月忙着破坏工厂,后两个月又忙着保护工厂,抽个空子还要搞统战,陪自己以前在菲律宾时候的“少东家”黄佳木县长下象棋,把他鼓动得放弃了抵抗。漳厦战役后,担任“支前办”干部的张明诚就更忙了,但忙归忙,他毕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听见炮声就难免心里发痒,所以一有机会,这位前菲律宾解放军的游击司令总是跑去跟中国人民解放军混在一起,逛完阵地逛营房、看过巡逻看出操,恨不得自己也能扛起枪、冲到火线上去厮杀一场。

      10月15日晚上,张明诚原本在集美的山坡上看放炮——集美炮兵阵地是29军的主要火力点之一,配置有榴弹炮24门、重迫击炮30门——正看得津津有味,炮兵阵地的指挥官、85师的吴森亚参谋长忽然来了,张嘴就问:“老张,码头上有海划子没有?”

      “有啊,刚回来一条”

      “那好那好,快送我去厦门”

      “没问题,我送你,保证又快又保险”

      俩人说完就往海滩上跑。

      “海划子”是在海洋捕捞中配合母船作业的一种子船,它的个头不大,但非常轻便灵活。在开战前的“务虚会”上,张明诚曾经建议解放军的指挥人员在渡海的时候应该乘坐“海划子”,因为这种船的速度快、目标小,比笨重的大船更安全。可惜当时开会的首长都不同意“地方干部”的看法,他们认为大船稳当,而且可以架机枪、架迫击炮,更适合当指挥船,而小划子上头装不了几个人,只能用来运送伤员。

      码头上的这条“海划子”就是一艘救生船,它刚从对面的战场返回来,伤员已经抬走,但甲板上和舱室里却依然满是血水。船头上坐着个脸色苍白的小通信员,一见到首长就放声大哭:“呜呜,把我们教导员打死了,呜呜呜……”

      这时候,担任第二梯队的255团2营正在附近的码头登船,一些战士听见哭声,纷纷从船舷边上探出脑袋来东张西望。发觉这情况,吴参谋长赶紧提高了自己的嗓门:“好啊,你们第一梯队已经突上去了!很好很好!”……然后就下令马上开船。

      ——吴森亚是福建南平人,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在张明诚的印象中,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同乡头脑灵活、办事缜密,是个难得的将才(可惜后来他只当到大校就退役了,并没能成为将军)。

      厦鼓战役期间,吴森亚是第一个放弃大船改乘小船的高级干部,在他之后,师长、军长、以及金门战役时的几个团长也都改坐“海划子”了。

      晚上11点,小船抵达了厦门岛的滩头。这时候,海岸边山崖上的战斗正陷于胶着之中,几个警卫员簇拥着参谋长跳下甲板,回头看见“船老大”也上了海滩,赶紧拦住说:“你跟来干什么,快回去!前面很危险”

      “身上湿透了,找个地方烤衣服”,老船工笑嘻嘻的,丝毫也没有害怕的表情——战士们不知道,张明诚早在1931年就参加了暴动军,打仗的资历甚至比吴森亚参谋长还要长一些,当然不会在意眼前的这点凶险。

      山坡上有座残破的水泥碉堡,那是个烤衣服的好地方。席地坐好之后,老张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包,里面有笔记本、火柴、还有香烟——这是他在东南亚打游击时养成的老习惯,什么东西都要用油布裹着,随时防备受潮——但其他人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仅衣兜里的东西全都湿成了一团,就连电台也被海水泡出了毛病。

      报话员守着机器扳来扳去,怎么弄也弄不响。几个警卫员只好分头出发去联络部队,吴森亚在碉堡里气急败坏地走来走去,而张明诚则守住门口、端着卡宾枪保护首长。

      这时的吴森亚确实需要重点保护,因为他是厦门岛上级别最高的解放军干部。

      厦鼓战役,10兵团采取的是“南北合击”的战术——南路以31军271团、277团为主力,任务是消灭敌29师,在占领鼓浪屿之后攻击厦门的“太古码头”(今和平码头),堵住敌人的退路;北路五个团,31军274团、275团为右翼,29军254团、255团、256团为左翼,任务是突破敌74师和181师的石湖山防线,并进而向南挺进,围歼据守在岛屿腹地的第5军166师……

      从番号上看,解放军是用七个团的兵力去攻打国民党的四个师,显得“以少打多”,但其实并不然——10兵团的各突击部队都是经过加强的单位,每个团都有三千五百多人,而厦门岛的国民党守军虽然号称四个师,但由于缺员,即便把“要塞总队”、宪兵部队以及后勤机关全部计算在内,总数也不过两万出头。并且,55军的29师(曹福林)、74师(李益智)、181师(刘兴远)都是遭受过多次打击的块肉余生,士气低落,而第5军166师(叶会西)是由地方保安团队拼凑起来的武装,不仅装备很差而且没有军服,当兵的穿拖鞋戴斗笠,就连长官的命令也听不懂(这个师的军官讲浙江话、士兵讲闽南话,双方都说“鸟语”,想找个翻译都困难),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对于这样的乌合之众,横扫大江南北的百战雄师自然不会放在眼里。仗还没开始打,大家就觉得赢定了,满脑子想的全都是如何立功、如何受奖,而兵团部又在这时放话说“谁抓住汤恩伯,谁就是厦门大功团”,于是就更加刺激了各部队争夺荣誉的情绪。

      担任攻击任务的七个团分别来自两个军五个师,不同建制的部队第一次渡海,而且又是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作战,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但为了拔得“厦门第一功”的头筹,各单位都在暗地里卯着劲,彼此间既不交流情况也不协调指挥,相互连电台代号也不通报,自行其事。结果弄得两万多人的大军跨海登陆,不仅没有设前敌指挥部、整个前线居然连一个师级干部也没有安排,大家各打各的,刚一开仗就乱了套。

      10月15日晚上8点过钟,29军85师254团和255团从集美码头陆续启航,预定的登陆点是厦门北部的高崎海岸——这是厦鼓战役中解放军三条攻击线路中最短的一条,只有两公里的路程——在这么近的距离上实施强渡,最大的缺陷是无法保持隐蔽。船刚一开出港口就进入了对岸的火力打击范围,虽然有夜色的掩护、虽然解放军的炮火非常猛烈、虽然敌人基本上只能进行盲射,但渡海的船队还是受到了重创。

      战斗开始不久,两个团的指挥船就与师部失去了联系。9点40分,医疗船送回了身负重伤的255团团长唐诚,但254团的电台依然叫不通,朱云谦师长顿时有点急了,连忙命令正在指挥炮兵的师参谋长吴森亚立即赶往前线,找到255团、把局面稳定住。

      吴森亚是255团(原11纵31旅93团)的老团长,10月15日晚,朱云谦交派给他的任务其实只是“接替唐诚的指挥”而已,所以他最初的职权并没有超过团长的范围。但这个举措毕竟使得厦门的前线阵地上阴差阳错的有了一个副师级的干部,这就给后来指挥系统的演变预设了契机。

      夜里11点半,255团1营长黄启昌、副教导员秦梦英来到海滩前那座废弃的碉堡里,向吴参谋长报告了“占领神山”的消息。

      得知这个喜讯,参谋长非常满意,“第一个把红旗插上厦门岛”的荣誉属于自己的老部下,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只是,这场胜利所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一营从强攻滩头到夺取神山,冲锋的途中倒下了十二位旗手,包括教导员蒋永昌在内的上百名战士英勇牺牲,那飘扬在厦门岛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上面浸满了烈士的鲜血。

      见到一营,自然要询问三营的情况,可几位干部却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一营和三营其实是同时登陆的,由于在航渡的过程中被打乱了秩序,所以两个营的领导都弄不清各自部队的位置,当时是只要有人上岸就朝前冲,一边打一边整理队伍。抢滩成功后,一营首先集结完毕,然后立刻就开始攻打神山,营长安排一连居中主攻、三连和四连在左右策应,还把二连摆在后面、挡住了从海滩到山坡之间的道路。三营晚了一步,看看已经没有自己可以插手的地方,只好发几句牢骚就走了,至于他们现在去了什么地方,那就谁也不知道了。

      “咳咳……我们插了红旗,他们可能是去抓汤恩伯了吧”,旁边的高龙宝笑着说。1连率先把国旗插上了神山山顶,这位当连长的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战后,255团1营1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这时候,第二批渡海的5连和6连也登陆了,2营长陆超也来到神山的山头,看到1营的赫赫战绩,他的心里真是羡慕不已。

      为了加强第一梯队的突击力量,2营4连先前配属给了1营,现在“本主”上岸了,连队就应该归建,但1营长黄启昌却有点舍不得。他搂着陆超的肩膀一个劲的说好话:“兄弟,再把4连借给我一小时,只要一个小时,等我打下机场就还给你”

      可2营长也不是傻瓜,“想得美,把兵借给你,还不如我自己去打”

      吴森亚和张明诚在旁边听了直笑。

      厦门禾山机场(今高崎国际机场)在神山以东3公里,那里可是个“油水丰厚”的好地方,如果打进去“包个饺子”,缴获飞机是大功一件,万一再碰巧抓住了汤恩伯,那可就弄大发了……黄营长和陆营长都是南征北战的老行家,对眼前这个美差自然是不肯放过的。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只好由领导出面搞协调。神山脚下是一片农田,田埂间的道路狭窄,无法并行大队人马,吴参谋长决定让2营先走、1营跟进,等接近机场后再分头突击,一路由南攻、一路从北打,然后共同夺取东面的机窝。

      部队出动个把小时,前方打响了,吴森亚、张明诚和255团政治部主任朱江这才起身向机场进发(255团的政委、参谋长因船只受损,当天晚上没能登陆)。一行人正走在稻田的田埂上,突然听见前面喊“有情况!”,警卫员“刷”的一下就把首长扑在地上了。

      过了一会,侦察员抓来个鬼鬼祟祟的家伙。张明诚用闽南话审问之后,才知道这小子是个流浪汉,半夜里出来偷稻谷的。乞丐和流浪汉都属于劳苦大众,解放军自然不能发脾气,讲了一通“偷东西不好,解放了人人有饭吃”之类的道理也就把人放了。不过大家还是很佩服这位“偷米贼”——四周围炮火连天、兵慌马乱,他居然敢跑到战场边上割稻子,真是个不怕死的人才。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件事却给大家提了个醒,张明诚暗地里对吴森亚说,“背水作战的时候手里一定要有预备队,象现在这样刚刚登陆就把部队全撒出去,万一遇到反击就麻烦了”。老张在东南亚打仗的时候经常从这个岛跑到那个岛,登陆战的经验是比较多的,他的这番话显然对吴参谋长产生了些许的影响。

      几位领导在黑夜里赶路,前面的部队却已经打进了机场。2营占领了禾山高地、1营拿下了调度塔,听说机窝里还有两架运输机(引擎被拆掉了),两个营就都往东边跑。

      机场东边的房子是国民党74师221团的团部,2营冲进去的时候电话还在响,陆超拿起话筒,听见里面问“你那边情况怎么样?”,他就忽悠说“没事没事,挺好挺好”,可对方大概是觉得口音不对,愣了一下就挂断了。隔了几分钟,1营长也跑来了,电话又响,黄启昌也拿起话筒,听见里面问“你是不是共军啊?”,他回答“是啊,你快投降吧”,对方就再也没打电话来了。

      吴森亚他们来到机场的时候,解放军正兴高采烈地忙着开洋荤。当兵的围着那两架破飞机,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爬进来又爬出去,而营长和连长则聚在屋子里抽雪茄,他们从221团团部的柜子里翻出了好大一盒吕宋烟,一看见参谋长就高兴地喊:“快来尝尝,这玩意又大又粗,真够劲”。

      抽烟的时候谈起战况,两位营长都说虽然缴获不少、但俘虏不多,原因是敌人跑得太快,而半夜三更的又不好追。正觉得遗憾,忽然听到西南方向枪炮声大作,大家爬上房顶张望,发现殿前公路一带火光闪烁,有人在跑、有人在追,几位营长连长都说“听枪声是三营”,因为三营的那挺重机枪容易掉链子,打一打就停一停,好象老头撒尿似的。

      于是立即出动增援。2营4连还没等吹号就冲出去了,没过多久就抓到了221团的团长(4连是厦鼓战役中俘获最多的连队,在战后荣获集体一等功),又隔了一会儿,其他连队也和3营一起押着俘虏回来了。

      先前,3营在登陆之后就绕过神山向纵深迂回。他们原本的打算也是想要突击禾山机场,可是由于没有地图,晚上黑漆漆地又看不清路,在稻田里七转八转就走岔了道,跑到殿前村那边去了。殿前附近有条公路,从市区送往北线阵地各个据点的给养物资都要从村口经过,周围还有几个兵站,所以三营虽然没能够找到机场,可一会儿抢仓库一会儿又拦汽车的,却也忙得不亦乐乎。

      正忙着,忽然听见禾山这边打响了,接着又看见成百上千号国民党兵没命地往外跑。守株待兔的三营岂能够让他们从自己眼前溜走,立刻摆开架势迎头痛击,又一个不漏地把这帮家伙给撵了回来。

      回归建制之后,3营长李克报告了他所了解的情况——3营在公路上拦截了好几辆卡车,据俘虏交代,除“神山”和“高崎要塞”被突破外,敌人的其他滩头阵地都没有失守。现在,55军还在按计划给南面的29师以及北面的74师、181师补充给养,殿前公路上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溃退的迹象,这说明敌人的防线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稳定的,解放军的登陆进展似乎并不理想……

      吴森亚闻讯大吃一惊。作为师的参谋长,他知道厦鼓战役的总体态势是“三路出击,南北包抄”,知道兵团部的要求是“16日上午歼灭厦门岛北半部及鼓浪屿之敌,然后集中力量攻击岛的南半部(当时的厦门市区)”。虽然不太清楚其他部队的具体任务和具体位置,但他知道255团的登陆地点(神山)是敌74师和181师防御的结合部,而攻克“高崎要塞”的应该是254团……也就是说,如果3营长掌握的情况属实,那就说明到10月16日的凌晨3点,投入渡海作战的七个团中只有85师的两个团真正完成了登陆——以这样的兵力不仅很难实施原定的进攻计划,而且随时会有遭到敌人猛烈反击的可能。

      黑夜中置身孤岛、军情突然发生变化、与上级的联系又意外中断,聚集在团部里的人们顿时都有点发懵。但吴森亚却没有显出一丝的慌乱,在张明诚的印象中,他几乎是不动声色地下达了几项命令:一、向左侧派出侦察班,搜寻86师256团可能登陆的区域,向右侧派出侦察班,搜寻31军可能登陆的区域;二、1连、3连为团的预备队;三、2连向西展开警戒,掩护团的右翼;四、主力向东南方向移动,争取与254团取得联系……

      “掌握两个主力团,一切都有办法。手里有五六千人,敌人全攻上来我也不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