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航天飞机计划 -- 空旷的心

共:💬26 🌺15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航天飞机与宇宙飞船之争

        航天飞机与宇宙飞船之争

        在仔细研究了材料后,“机型”之争最后集中到两个方案:一是原航天部下属的上海八院和北京一院提交的“长城一号”航天飞机方案,二是北京五院提交的宇宙飞船计划。在专家的评审表上,两个方案的得分非常接近,前者是83.69分,后者是84分。

        此后,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如何起步,飞船方案论证人员和航天飞机论证人员展开了长达3年的学术争论。“863—204”专家组于1989年7月完成了《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报告提出了由初级到高级两步走的途径:第—步,充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的技术,以较少的经费和较短的周期(在2000年左右)研制出初期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多用途飞船,使得我国尽快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解决有无问题,满足初期空间应用的要求。第二步,在2015年左右研制出先进而经济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两级水平起降的空天飞机,以适应未来空间站大系统发展的需要。

        1989年8月,国家航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丁衡高收到了航空航天部火箭技术研究院高技术论证组写来的一封信,信中的主要观点是“航天飞机方案”大大优于“多用途飞船方案”。信中提到:载人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手段已经处于衰退阶段,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代表了国际航天发展潮流,中国的载人航天应当有一个高起点。搞飞船做一个扔一个,不但不能争光,还会给国家抹黑。而载人飞船方案论证组认为,载人飞船既可搭乘航天员,又可向空间站运输物资,还能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用,且经费较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航天飞机无论是造价还是维修费用以及发射场建设都相当昂贵,中国此时还不具备航天飞机的生产工艺条件。

        1989年,航空航天部党组专门委托庄逢甘、孙家栋两位专家主持召开飞船与小型航天飞机比较论证会。论证会就在北京市阜成路8号的航天大院里进行。这是两种思想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锋。航空航天部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高技术论证组组长李颐黎作为载人飞船方案的代言人,从技术可行性、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风险等方面将载人飞船方案与小型航天飞机方案作了比较。李颐黎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是钱学森当年讲授《星际航行概论》时带的四大弟子之一。

        对于比较论证会,他显然是有备而来:“欧洲发展小型航天飞机凭借的是航空技术优势,而我国航空技术不具有优势。欧洲小型航天飞机这条路尚未走完,技术风险大、投资风险大、研制周期长的弊病就已暴露出来了。”“美国有钱,他们有4架航天飞机,每架回来后光检修就要半年时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一次就得4亿5亿美元;俄罗斯也有3架航天飞机,其中一架飞过一次,另一架正准备飞,还有一架是做试验用的。因为没钱,现在也飞不起了。欧空局研制的‘赫尔墨斯号’小型航天飞机也是方案一变再变,进度一拖再拖,经费一加再加,盟国都不想干了,最后只好下马。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从国情出发,绝不能搞航天飞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航空航天重大情况(5)》报批件的批示上留下了一串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中央领导的批示下来后,航空航天部领导、部机关便着手研究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分工问题。921工程论证进入了快车道。

        这次比较论证后,航空航天部系统内逐渐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从载人飞船起步。

        论证组首席专家屠善澄院士向钱学森汇报了飞船的论证情况。钱学森很认真地听取了屠善澄的汇报,并郑重地表示:“将来人上天这个事情,比民航飞机要复杂得多,没有国际合作是不行的,哪个国家自己也干不起。这是国家最高决策。在50年代要搞‘两弹’就是国家最高决策,那也不是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屠善澄问:“假如人要上天,飞船作为第一步,您的意见怎么样呢?”。钱学森稍稍沉吟了一下:“假设要人上天,第一步可以是这样。如果说要搞载人,那么用简单办法走一段路,保持发言权,是可以的。”

          虽然当时有许多人都支持航天飞机方案,但在综合考虑了自身的技术基础和经济能力后,1990年5月,“863—2”专家委员会最终确定了“投资较小,风险也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即利用我国现有的长征2E运载火箭发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飞船,作为突破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后再建成载人空间站大系统。

        • 家园 这是一个宝坑呀

          哪个报批件的有没有更清晰的版本呀?向看看都有什么人的怎么样的签名呢,呵呵

          又挖到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花“保持发言权”这句

          钱老看的真远啊,人杰!

        • 家园 中国在70年代进行的早期载人航天计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上图中的模拟操作界面,颇似美国当年的航天飞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宇航员在试吃太空食品

          中国超级工程一览

          外链出处

          • 家园 身穿宇航服进行舱内模拟训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航天飞机技术难点

              航天飞机技术难点

              航天飞机属尖端太空科技,主要技术难点在以下4点:

              1。热防护技术

              航天飞机在再入时因气流加热,部分区域温度可达1000度以上,热防护要求比火箭和飞船更高。为此,航天飞机的大部分外表面都用99%氧化硅纤维瓦,温度不太高的部位用有硅涂层的聚芳酰胺纤维毡,高温部位用增强的碳/碳帽和碳基防热瓦。前两种材料已于90年代由南京纤维研究院和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研制开发成功,2005年,碳/碳合金材料技术被中南大学校长兼院士黄伯云攻克,该技术不仅能用于飞机刹车片,也能用于航天飞机。

              2。应急救生技术

              为确保载人安全飞行,航天飞机在发射台、起飞和降落期间都必须采取相应的应急救生措施。如暴风雪号在发射台附近设有应急逃逸通道便于在发射时出现危险故障逃离,机载计算机能根据情况在发射前有效终止发射,在发射倒数计和再入返回出现危险时可用弹射救生坐椅逃逸,还有起飞爬升阶段采用整机完整脱离火箭的返回措施等。我国在90年代就有了世界一流的火箭紧急停止技术,2005年为神六发射,又研制开发了独步全球的逃逸塔,中国航天在安全性和快速逃生方面具有不落后于美俄的特有技术。

              3。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

              前苏联已研制出基于化学再循环过程的闭路生命保障系统,该系统通过化学方法把宇航员的尿液变成氧气、氢气和能饮用水,氧气供宇航员呼吸,氢气和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合成甲烷用作火箭的推进剂。相比前苏联目前我国这方面略有不足,神7发射至少推迟半年据说就是因为在改进该项技术,相信要不了多久,这项技术我们也能迎头赶上。

              4。轨道机动和反作用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为航天飞机(轨道飞行器)在空间的各种机动飞行提供保证的技术,包括入轨机动、轨道修正、轨道变换、空间交会、各个方向上的姿态稳定和控制、脱离运行轨道和再入大气层技等,其技术关键是轨道机动发动机和反作用控制发动机(姿控发动机)的性能和配置以及工作方式,必须满足在空间低温真空环境下能多次起动和可靠工作的要求(如点火次数在3-20次之间,每次工作时间在2-100秒之间、高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由此产生了推进剂选择、系统选择、高空点火、冷却等一系列高难技术。

              目前从掌握到的情况来看,美国航天飞机使用的轨道机动发动机和姿控发动机采用四氧化二氮和一甲基肼推进剂、统一挤压系统。2台轨道机动发动机推力均为2722公斤,38台姿控发动机推力均为396公斤,6台游动发动机推力均为11。34公斤。推进剂靠接触点火。前苏联航天飞机采用2台非自燃液氧/煤油轨道机动发动机,每台推力均为3175公斤,采用电火花点火方式、泵压式推进系统,配置36台姿控发动机用于姿态控制,与轨道机动发动机共用1个储箱,组成统一的综合系统。

              我国神六航天器采用3台轨道机动发动机,有10多台姿控发动机。变轨技术上已经接近美和前苏联,随着我国新一代双元非自燃火箭发动机开发成功和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动机的高空点火试验通过,相信我们再次会实现航天大跨越。

              美国航天飞机与暴风雪航天飞机的对比

              挑战者号         暴风雪号

              长37.2米         长36.4米

              翼展23.8米        翼展23.9米

              高度17.3米        高度16.5米

              1972年开始研制      1976年开始研制

              1981年4月12日首次轨道飞行 1988年11月15日首次轨道飞行

              截至1983年花费178亿美元   截至1991年1月花费164亿卢布

              • 家园 欧洲赫尔墨斯航天飞机计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欧洲也曾研制过航天飞机,1976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在研究用阿里安5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器,经过法国宇航工业公司两年的概念研究,于1983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决定选用高超声速滑翔机作为载人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方案,并以希腊神话中的神使赫尔墨斯命名。1986年3月,法国向欧洲太空局提交欧洲化的赫尔墨斯航天飞机计划。同年6月,欧洲太空局将赫尔墨斯列入欧洲太空局计划。预计研制总经费约20亿美元。赫尔墨斯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有翼高超声速滑翔机,上升时本身没有动力,靠阿里安5号火箭发射。从1976~1988年的12年概念研究中,赫尔墨斯计划经过多次变动。1986年3月法国向欧洲太空局提交的赫尔墨斯方案是:机身呈准圆柱体,机翼为大后掠三角翼,无尾翼。机身长17.9米,翼展11米,机身高5.1米,机身直径3.4米,近地轨道载荷4.5吨,乘员6人,起飞重25.168吨。由于经费和技术问题,赫尔墨斯计划已取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