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为什么恨日本人及我从教科书上学到的抗日战争 -- 天天天向上

共:💬135 🌺248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没有那么高的认知水平,只说我知道的

      台儿庄的北门,从我记事起就叫“中正门”,从来都是说“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受过正常教育的人中,实在没见到过一个没听过我家乡名字的。我们的大战纪念馆,是全国百家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还要怎样才能让您满意啊。

    • 家园 鼎盛上看来的两岸教科书关于抗战部分的对比

      台湾方面的抗战史对于国民党方面都极其简略,更别说对GCD了。对于楼主所说没学过远征军的历史,原文作者所列的上海90年代历史教科书中已经提到,不过各省教科书对此是否一致确实不一定。俺自己是80年代中期初中时学的中国历史,用的应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一教材,具体提没提滇缅战场记不清了,有空到书市去看看能不能找到当时的旧书,呵呵。不过这个只是一点细枝末节罢了,不影响整体评价。实事求是地说,TG在对待历史方面虽说让人诟病之处仍然很多,但比起对岸实在是厚道了不止一个数量级。以下是原文第一部分台湾版的

      [URL=]台湾历史教科书 也有几版,有一个是网络转载较多的版本

      后面有上海的大陆教材对比(也是玩八年级,初中?)就我现在了解,还是高中教啊

      一、 关于该书

        书名:《高中历史(革新版)》。

        该教材依据台湾教育部民国八十四年十月修正发布之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编写

      ,该标准是目前台湾地区高级中学最新课程标准。该教材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分上、下

      两册,供高中一年级使用。关于抗战部分的描写收录于下册。

        编著者:许雪姬、刘妮玲。

        许雪姬,台湾大学历史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

      学、政治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

        刘妮玲,师范大学历史硕士,现任台北市立景美女中历史教师。

        著作财产权人、发行所、印刷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 中华民国八十九年二月

        修订二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二月

        革新三版一刷 中华民国九十年十一月

        修正革新三版三刷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二月

        编号:S 610230

        行政院新闻局登记局版台业字第O二OO号

        ISBN 957-14-2937-6

        二、抗战部分

        高中历史下册由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起自清初,终于晚近。其中涉及关抗战部

      分的在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中共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前后加在一起,连把描写新四军与国民党内耗的也全都算进去,数了一下,涉及

      抗战的部分不到8张纸。详细与否各位可以继续参见本文,正好也可以把本人前段时间所

      写的大陆教科书对国民党抗战描写那帖子加以对比,看看哪个版本更为详细。

        以下是该教科书原文:

        十五章、民国初年的政治演变与内忧外患

        第三节 内忧与外患

        三、济南五三惨案

        1.护侨为名出兵山东

        北伐战争期间,日本曾先后两次以中国内战危及日本侨民生命财产为由,出兵山

      东。第一次民国十六年六拢 涟嗽碌祝 窀锩 蚯宓秤敕止玻 诓糠⑸ 渍 萃

      1狈ィ 毡舅斐繁 C窆 吣暌辉拢 狈ゾ 轮匦抡箍 逶乱蝗眨 窀锩

      肷蕉 〕羌媚稀H毡驹俣纫曰で任 谒脑孪卵 杀 锹角嗟海 逶露 战 爰媚稀?

        2.国民革命军的退让

        五月三日,日军开始向济南城内的中国军、民开火攻击,并违反国际法则,将中

      国驻山东的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交涉署人员杀害。日本希望经由挑衅行为,激起中国军

      队的抵抗,以借机扩大军事行动,造成武力占领中国的目的。

        当时国民革命军蒋中正总司令深知日军的目的,命令军队退出济南,绕道继续北

      伐。日本扩大争端的阴谋虽然未能得逞,但趁机攻占了济南城,造成中国军民死伤六千

      人以上。

        四、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

        1.强占东北

        日本一向视满蒙为“生命线”,处心积虑想要占领。民国十七年六月关东军在皇

      姑屯车站附近炸死张作霖,希冀造成不安局势,日军可乘机出兵,一举攻占东北。结果

      因东北当局处置得当,日本的侵略机会暂时落空。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原战争期间,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成为华北的军政

      领袖,坐镇北平。一年之后的九月十八日晚上,日本关东军派兵将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

      小段南满铁路炸毁,随后以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为借口,派兵进攻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城

        2.不抵抗政策

        东北军以为日本不过是寻衅,为了避免扩大冲突,决定退避不抵抗,南京国民政

      府主席蒋中正对日军的意图判断错误,也决定采取不抵抗政策。结果北大营及沈阳城一

      夕之间为日军所占领。日军的目标是整个东北三省,因此军事行动并未停止。国民政府

      希望国际联盟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实际上国际联盟仅能口头谴责日本。四个多月之后

      ,东北为日本关东军全面占领。

        3.上海寻衅

        日本陆军在东北的侵略轻易得手,日本海军也跃跃欲试。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

      八日,日本以日人在上海遭殴打,为保护侨民为由,派兵进攻闸北。驻防当地的十九路

      军立即奋起反抗。日军大出意料之外,多次增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也派出精锐的第

      五军支援作战。三月初双方停战,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日军也付出相当代价。这一战日

      本的侵略野心为能得逞,中国军队勇于护卫国土的决心也第一次展现。

        五、长城战争与塘沽协定

        1.长城抗日

        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为了缓和国际舆论的压力,将满清的末代皇帝溥仪接到

      东北,在关东军的控制之下,成立了“满洲国”。为了巩固满洲国,民国二十二年以后

      ,日军进一步向华北推逼。先于一月攻占山海关,三月攻占热河,并向长城推进。华北

      各省的驻军以及南京调派的中央军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共集结三十万大军北上,中日

      双方沿着长城一带,在三月到五月之间,发生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装备、训练、给养

      都不如日军,但浴血奋战,绝不退缩,国内外视听为之一变。

        2.塘沽停战协定

        到了五月,国军因伤亡惨重,且日军有攻占平、津的可能,遂与日方商议停战,

      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中国退守长城以南,东北三省以及热河成为日本傀儡“满洲国”

      的领土。

        塘沽协定之后,政府等于默认东北三省已非中国领土。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负责

      人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以及行政院院长汪兆铭(精卫)。他们一致主张“先安

      内,后攘外”政策。一方面先解决政府内部的纷争与共党盘踞苏区的问题,另一方面全

      力加紧从事建设,厚植国力,等待时机从事抗日收复失土的工作。

        十七章、抗日战争与中共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抗日战争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启了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民国三十六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一直到民国三十四年以前,中国都是

      独立对日作战。在存亡关头的这一场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胜利,但在人力、物力方面也

      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安内攘外

        1.日本的持续侵略

        塘沽军事协定签订后,日本侵华的军事行动暂时终止,改采外交手段,也就是以

      “分离华北”为目标。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日本先在东北制造了“满洲国”,以溥仪为

      “执政”,两年后改称皇帝,实际上是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而后,日本希望以外交

      手段胁迫东北各省独立,一直未能成功,继之又试探性的该采军事手段,在河北省制造

      冲突,借机扩大为武力占领,卢沟桥事变就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2.对日备战

        在塘沽协定之后,七七抗战爆发之前的四年中,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

      的政策,一方面对于日本在华北的种种威胁挑衅,尽可能采取忍让,另一方面则倾全力

      从事安内的工作,包括以极优势的军事与政治手段从事第五次剿共战争,迫使共军原有

      的“苏区”瓦解。民国二十四年前后开始从事国防建设,积极对日作战,包括:

        (1)提倡新生活运动,希望彻底改造国民的气质,加强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

      作武装,补充对日作战时中国物质与军事力量的不足。

        (2)在追剿共军的过程中,南京中央得以控制云南、贵州、四川三个偏远省份

      ,并积极加以建设,成为日后对日作战时的根据地。

        (3)设立资源委员会,直辖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针对抗战需要,负责国防

      工业资源之开发与建设,并从事经济动员的准备,以适应战时统制及调整的需要。

        (4)整军备战之直接措施,包括:以南京为中心,向国境线推进,构筑国防工

      事(阵地);巩固长江下游之江防及要塞,并渐次向闽、粤、苏、鲁海岸推展;在德国

      军事顾问协助下整编国军,统一编制,增加部队战力;推行征兵制度及壮丁训练,从民

      国二十五年起,先在苏、浙、皖、赣、豫、鄂六省试行。

        中国的积极备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趋势日渐明朗。为

      了阻挠与破坏中国的统一与建设,日军早在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开始向华北增兵,并伺

      机在平、津一带制造事端与军事冲突。驻守平、津的二十九军对日军的挑衅,尽可能的

      退让,但是到了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决定奋起抵抗,一次局部的冲突终于演化为中日第

      二次全面战争。

        二、卢沟桥事变

        1.卢沟桥的星火

        辛丑和约允许各国在北京、天津、山海关之间的交通要地驻兵,日本因此在天津

      设立“华北驻屯军”总部。民国以后,日方一再以保护侨民为由,增兵华北,扩大驻兵

      区域,并不时举行军事演习。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军在卢沟桥北面演习,至夜晚十一时左右,诡称一名

      士兵失踪,欲过桥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为中国驻军所拒。日军即向宛平进攻,驻守卢沟

      桥附近的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坚决抵抗,一天之内,击退日军三次猛攻。

        2.中日全面开战

        卢沟桥的战火点燃之后,日方进行增兵,随时准备占领华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

      会蒋委员张立即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

      ;如果战端一开,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

      切之决心”。

        七月下旬日军大举向二十九军各部队进攻,主政华北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知道

      中日大战已无可避免,通令各部队奋起抵抗。八月一日,蒋委员长明白宣示:中国已到

      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准备全国应战。八月十三日,凇沪会战开始,历时三月,中国

      精锐部队牺牲惨重,上海失守,但已打破日军“三月亡华”的口号。十一月中旬,国民

      政府西迁重庆,十二月中旬,日军进南京城,展开血腥屠杀,中国军民死亡三十万以上

      ,史称南京大屠杀。

      \  三、抗战的政略与战略

        政略(国策)与战略(军事政策)之交互运用,是中国以劣势之军事与国力,而

      能坚持抗战八年之久,终获最后胜利的主要因素。抗战期间,主要的政略与战略运用,

      至少包括四方面:

        1.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军改编,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对日作战;

      全国各界则推派代表组织国民参政会,作为战时的准民意机构,对于团结全国支持政府

      抗战到底的政策,有积极贡献。

        2.坚持抗战到底

        战争初期,中国军民牺牲惨烈,政府内部部分领导人有主和之说,汪兆铭(精卫

      )等人于民国二十九年即受日人诱惑,在南京建立傀儡政府,不过国民政府仍基于国家

      存亡与民族人格之维护,绝不妥协,坚持抗战到底。

        3.苦撑待变

        抗战初期,俄国首先提供部分军事援助。民国二十八年九月,欧战爆发,一年后

      日本与德、意结盟组成轴心国,英、美开始大量提供借款给中国,用以购买军事物资。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于十二月九日正式对

      日宣战。此后中国与同盟国并肩作战,在战争期间废除百余年来的不平等条约,并获得

      抗战的最后胜利,均为前此苦撑坚持之代价。

        4.持久战与消耗战

        中日战争初起,日本想以优势军力,以速战速决方式迫使中国屈服;中国国力不

      足、军事落伍,但土广人众,资源分散,有长期作战的条件。战争发生后,国民政府迁

      都武汉,再迁重庆,以西南各省为大后方,以广大的空间换取抗战的时间,在战略上则

      以持久战、消耗战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终于使日军陷入中国广大的战场泥沼之中

      \  四、同盟国的最后胜利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中国虽与英、美等国结盟,但由于同盟国采取“先欧后亚”

      的战略,中国战区在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以前,仍由中国独力对日作战。

        民国三十四年初,国军美械装备部队逐渐整建完成,四、五月间湘西会战,重创

      日军。此后国军开始由守势转为攻势,在局部地区展开反攻。日本因穷途末路,加上美

      国对广岛、长崎的两次原子弹轰炸,遂于八月十四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为近代中国史上为抵御外辱,投入最多人力物力,耗时最长,牺牲最为惨重

      的淮握揭邸9 裾 斓既 窨拐剑 圆磺 拿褡寰 裾绞で康校 伤凳侵谢 褡謇ú

      史上最光辉的一页。领导全民抗战的主要领袖蒋中正,一时成为民族英雄。但紧接而来

      的国共关系发展,却使中国的命运面临前所未有的转折。

      \  第二节 国共势力的消长

        中共借抗战期间发展势力,战争结束之后,中国虽然取得胜利,但在社会、经济

      方面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国民政府逐渐丧失民心;中共开始与国民党互争胜利果实,继

      而爆发国共内战,中共节节胜利,终于取得大陆政权。

        一、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开始会谈如何合作问题,国民政府收编共党的目的是

      为了“根绝赤祸”,而共党愿意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目的是借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寻求发展壮大的机会。

        1.共军改编与扩充

        七七事变之后,中共宣示服从政府领导,共同抗日。陕北的共军改编为国民革命

      军第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不过习惯上仍称八路军),约四万余人;此外,

      历经五次剿共之后残留在南方各省的共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

      新四军),约一万人。

        国共既然合作抗日,国民政府认为无论政治、军事,共党均应服从中央政府统一

      领导;实际上中共采取既联合(抗日)又(对国民党)斗争的策略。因此,中共在政治

      上维持“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独特建制,并随着军事发展,建立“敌后根据地”;军事

      上,借由收编游击武力,不断非法扩充军力。抗战中期,八路军由原来不到五万人,扩

      充达五十余万,新四军则由一万人扩充到十一万人。

        2.国、共军事摩擦

        当时国军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会战,另一方面也发展敌后游击区,与日

      军及伪军争夺控制区。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

      地盘外,也与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根据军事委员会的统计,抗战期间,共军袭

      击国军或消灭民团之举动,规模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军事件为著。

        新四军驻守之地原在江苏西南及安徽南部,但为了开拓根据地,不久即自行派遣

      支队向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北境发展。民国二十九年秋,新四军在苏北与国军韩德勤

      部冲突,韩部万余人被歼灭。年底,军事委员会要求新四军全数由江南调往黄河以北作

      战,新四军不愿放弃其根据地,国军遂以不听调遣为由,于民国三十九年元月初,向驻

      守皖南的新四军发动攻击,扣押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潜逃(不久被杀),国民政府并

      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不过中共中央随即宣布重建立新四军于苏北,仍有九万之众。

        3.共党势力的发展

        民国三十三年年中,国军面临湘桂正面战场的严重溃败,而共军在敌后游击区则

      不断扩占地盘,加上抗战经年持久,后方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政府官吏贪污腐化

      之风日甚,知识界要求国民党停止一党专政,主张民主宪政的风潮又起,共党趁机提出

      与国民党及其他党派共组联合政府的要求。不过,由于蒋委员长反对,加上美国倾向支

      持国民政府对共军采取监视、围堵政策,因此临近抗战结束,国共关系愈形紧张。

        总之,经过八年抗战,在日本投降前后,中共已扩张到拥有一二O万党员、九十

      一万正规军、二二O万民兵、九千五百万人口和九十五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党。较诸抗战

      前夕局促陕北一隅之窘状,实有天壤之别。

      ===========================================================================

      \  三、对该教科书印象

        该教科书为历史下册,一共九章,其中四章是关于台湾各方面历史,关于大陆历

      史不过一半。而抗战内容加起来仅不到两个小节,其描写程度详细与否相信各位都已经

      看到,篇幅几乎与描写中共篇幅差不多。

        在该书中有个特点,即对于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各种对日妥协一律称为是伟大蒋公

      的远见,是蒋公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险恶用心。而对于国军还击的举动则马上改口

      说是英勇抗击,一字不提这时蒋公是否识破日本妄图扩大战事的用心。反正正着反着都

      是蒋公英明。

        在书中对于国民政府领导的抗战详细程度,对比现在大陆的教科书反而更少。

        煮酒各位国民党粉丝大为赞赏的22次会战,我仔仔细细的看了又看,在“抗日战

      争”这节中发现了“凇沪会战”、“湘西会战”,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发现带到

      了豫湘桂战役,都是点到为止。除次以外,好象书中再未提到其他会战。对于中国远征

      军也没提到。

        对于国民党将领,除了伟大光荣正确的蒋公外,只有提到宋哲元,其他将领再无

      提到。

      \  在描写抗战最主要的一节“抗日战争”中找不到一个字描写过共产党军队抗战

      。只有在“国共势力消长”这节中有过一句:

        “共军系统的军队主要均在敌后‘根据地’发展,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也与

      国军游击队发生摩擦与冲突。”

        仔细揣摩这句中的“除与日伪军争夺地盘外”,看来是在表述共产党军队抗战的

      事实,毕竟与日伪军抢底盘总是抗日吧,如果这也不是抗日,那干脆都去做良民来的更

      好。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是想求证上面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

      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

        真是怪事。

        伟大的国军抗战,怎么提的这样少,当今台湾政府居心何在?

        我若是对历史兴趣一般的台湾高中生,那我读了这书以后,估计过了若干年必定

      也会抱怨:“可怜我被党欺骗了N年!”

        因为在这书上只字不提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仁、孙连仲、张

      自忠、戴安澜,谢晋元。只字不提有远征军入缅作战。只字不提长沙会战、武汉会战。

        至于在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和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的是什么情形那就更不知道了,

      “扫荡”二字和是何解?读了这教科书这辈子也不会懂。

        不要总说大陆教科书如何如何隐瞒,至少隐瞒了半天那上面还看的到上面列的这

      些会战和将军事迹。你说大陆是做假惺惺表面工夫也罢是真心诚意也罢,至少白纸黑字

      在书上写着,可这版本的台湾历史书呢?别说对共产党不厚道,好象对国民党也厚道不

      到哪去。这可是目前台湾地区最新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

        不知道各位国民党FANS看了这书作何感想。 标 题: 大陆教科书对于国民党抗战的描述 [转貼]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08月17日13:44:21 星期三)[/URL]

      http://www.top81.net/show.php?f=1&t=793198&m=5175308

      • 家园 字数限制,第二部分在次

        对于海峡两岸对彼此在抗战中作用的掩饰,毫无疑问都做过,不过现阶段大陆做的比海

        峡对岸厚道。大陆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和公开出版的书籍方面,都好过海峡对岸。

        经常看到煮酒和国观上很多人声称其在大陆接受的历史教育上只字不提国民党抗战,

        结合我印象中接受的历史教育,对此颇有疑惑。为此多次问过年龄比我大的人,有出生5

        0年前后的,也有出生70、80年代的,答案各式各样。

        回答主要有3种。

        第一种称没有。这种回答有的是一口咬定自己读的历史书上一个字也没反映国民党抗

        战的。而有的人则是对此不能确定,说记不清楚了,大概有,也就是俗称的“莫须有”

        第二种回答是最普遍的,称读到过,的确有记载,但记得书上主要反映的是国民党官

        兵英勇抗战,而老蒋消极抗战。(当我问到46年出生的我的领导时,他也是这个回答,

        他可是46年出生。)

        第三种回答则是肯定大陆教科书上的确有对国民党抗战记载,不过记忆有误,把原本

        教科书上没记载的内容也认为是有的,但其实这部分内容是其在平时学到的,非教科书

        上所有。这种回答多半见于对历史感兴趣的人。

        很不幸我自己当初的历史书已经被处理掉了,经过左托右托,大海捞针,终于找到了

        现在上海地区所使用的初中历史课本,仍是我当年的版本。我于1992年起读初中。

        该教材基本情况(供有疑问者查询,证实真伪):

        该版本由上海教育学院组织编写,主编沈起炜,常务副主编林丙义。关于抗战部分的

        是八年级第二学期课本。

        该书由上海新华书店发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11月第3版,2001年11月第10次印刷。

        书号:ISBN 7-5320-5131-5/G·5100

        书中关于抗战部分的记载是“第十章 抗日战争”。共分七节。分别是: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第五节 敌后战场的开辟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以下主要节选书中对国民党抗战的一些评价和描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空前危机

        1 关于“一·二八”事变

        “……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指挥下,接连几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2月中旬,张治中率第五军到达上海,与十九路军并肩作战。两支部队密切配合,取得了

        着名的庙行大捷。日军伤亡惨重,先后换了四个主帅,并且一再请求国内增派援兵。…

        …”

        “……日军一部突破我军防线,情况危急,张治中亲率教导总队驰援。十九路军一部

        也向敌军侧后出击。从早晨一直血战到晚上8点半,歼敌3000多人,使阵地失而复得。这

        就是庙行大捷。……”

        “……5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凇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只

        能留驻在昆山、苏州一带,而日军却可驻扎在上海。……”

        2 关于长城之战与《塘沽协定》

        “……接着又侵占热和,并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受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孤立无

        援,长城各口失陷。5月,日军逼近北平和天津,华北危急。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的

        《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致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

        “……1933年3月初至5月中旬,中国军队在长城各口同日军展开鏖战。驻守喜峰口、

        罗文谷的第二十九军,面对日军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的猛烈轰击,凭借着手榴弹和大刀

        ,沉着应战,拼死肉搏。第十七军在古北口与敌军拼杀三昼夜,接着又在南天门与日军

        血战两天,‘直至高地化为焦土’。第三十二军和第五十九军也分别在冷口、怀柔等地

        浴血奋战。”

        “……1933年5月,冯玉祥和共产党人吉鸿昌等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

        发展到10多万人,收复多伦等地。后来,同盟军在日蒋的夹攻下,弹尽粮绝,最后失败

        。……”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3 关于“七七”卢沟桥事变

        “……然而,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一面向华北调动军队,并向日本提出抗议;一面又

        幻想以和平方法解决事变,与日本谈判。……”

        “……7月17日,蒋介石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发表庐山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

        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

        决心。’但同时他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

        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

        …”

        对于佟麟阁将军的牺牲,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佟麟阁在军部所在地南苑召开军事会议,慷慨陈词:‘中

        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

        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7月27日

        ,军长宋哲元令军部迁入北平。佟麟阁不愿独自离开,决心与官兵一同死守南苑。28日

        ,铁在南苑大红门指挥部队与日军苦战,壮烈牺牲”

        4 关于“八·一三凇沪抗战”

        “……在凇沪抗战中,广大爱国官兵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英勇事迹。营长姚子青率

        全营官兵死守宝山县城数昼夜,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旅长蔡丙炎率领5000将士血战罗店

        ,带头冲锋,不幸被日军枪弹击中,为国捐躯。团附谢晋元率450多人,孤军坚守四行仓

        库4昼夜,掩护主力部队顺利转移。……”

        “……第二天,敌军来犯,谢晋元指挥官兵以手榴弹、步枪和机枪痛击日寇,毙敌80

        多名。28日,敌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守军一战士将手榴弹捆在腰间,从六楼窗口纵身跳

        入敌群,轰隆一声,与敌数十人同归于尽。四行孤军苦战4昼夜,打退敌军一次又一次进

        攻,到10月31日夜间,完成战斗任务,奉命撤出四行仓库。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全

        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

        “……中国军队在上海浴血奋战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蚨嗳耍 鬯榱巳毡镜酃 饕

        企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

        第四节 正面战场初期的抗战

        5 关于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保卫战中,扼守淳化镇的第五十一师与敌军血战三日,阵地屡失屡得。

        其中第五营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据守东北郊杨坊上阵地的某部三营官兵,与敌军反

        复混战,除营长重伤获救,其余均以身殉国。防守雨花台、中华门的第八十八师与日军

        在大街小巷进行激烈的白刃格斗。……”

        6 关于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中国军队将敌军一路阻止在临析,使另一

        路敌军孤军深入。日军猛攻台儿庄,庄内守军凭借断墙惨壁英勇抵抗,拖住日军。4月初

        ,中国军队发动全线反攻,日军伤亡惨重,向北溃逃。台儿庄战役歼敌1.2万人,是抗战

        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3月下旬,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部的赖谷启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

        中国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迎头痛击。日军猛攻3天,才冲入庄内。守军利用宅院墙基同敌

        人展开巷战,反复拉锯。全庄大部分被日军攻占,中国守军池峰师伤亡惨重,但坚守南

        关一带,至死不退。……”

        “……《新华日报》战地记者当时报道:‘31日起,台儿庄战争进入了最危急最激烈

        的阶段,敌人占领了庄内的五分之四。敌机20余架,每天轮流轰炸,一天中投弹120枚以

        上,重炮40门不息的攻击,每天发弹千余枚,差不多把整个台儿庄要炸平了。’但中国

        将士坚持抵抗,为外线部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接着,中国军队里

        应外合,打败了日军精锐矶谷师团。……”

        7 关于武汉会战

        “……国民政府为了迟滞敌人的前进,下令开挖了郑州以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黄河

        水向南泛滥,虽然起了暂时阻止敌人西进的作用,但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极大的

        灾难。……”

        “……1938年下夏,侵华日军调集35万兵力,兵分五路合击武汉。国民政府调集百万

        大军,凭借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的有利地形顽强抵抗,重创来犯的日军。10月下

        旬,武汉沦陷。武汉会战历时4个月,经过大小数百次战斗,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它

        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第六节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关于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诱降国民党的同时,对正面战场华

        中、华南地区接连发动局部的军事进攻。而国民党一面同日本秘密谈判,准备妥协;一

        面消极抵抗,保存实力。……”

        8 关于枣宜会战

        “……1940年5月,日本大举进攻湖北的枣阳、宜昌地区。中国第五战区调集主力部

        队对敌军实施反包围,经过激战,日军向南撤退。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队

        截击敌军,不幸中弹,以身殉国。……”

        “……1940年5月8日,日军进攻枣阳,直逼襄樊,形势十分危急。张自忠亲率司令部

        直属营和两个团连夜渡过襄河,向枣阳进发。他们边走边打,15日在南瓜店以少击多,

        将正在向南撤退的日军截为两段。第二天,日军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集中1万多兵力,从

        三面猛攻南瓜店,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到9时左右,弹药快用完了,张自忠下了一道紧急

        命令:‘现在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时间,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

        头打,用牙齿咬。’敌人逼近了,张自忠举枪向敌人冲去,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腹部。他

        卧在地上继续督战,身中7弹,终于为国家民族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9 关于长沙会战

        “……1941年9月,日军12万人进攻长沙,国民政府集中40个师的兵力组织会战。中

        国军队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以主力包围日军,并切断其交通线。日军被迫突围北撤

        ,中国军队追击获胜。……”

        10 关于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美、英三国决定

        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任统帅,美军中将史迪威任参谋长。中国派远征军10万人开赴

        缅甸,与英、美盟军并肩作战,重创日军。远征军师长戴安澜为国捐躯。……”

        “……1942年3月,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远征军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在同古(也译称

        东瓜)战役中,他率全师官兵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12天,歼敌5000多人,并掩护了部

        分英军的撤退。5月16日,第200师在朗科地区遭敌重兵伏击,突围时戴安澜胸、腹部为

        流弹所伤。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第七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11 关于豫湘桂战役

        “……为了打通从东北到华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对河南、湖南、广西地区发动了新

        的进攻,中国称这次战役为‘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在衡阳、桂林等地进行阻击,由

        于国民党当局腐朽无能而失败。大片国土丧失,数千万同胞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如果仔细看了以上内容,可以发现该版本教科书上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

        。书中在认为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的同时,对于广大国民党将士的英勇抗战给予充分肯定

        从所着笔墨来看,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描述也决非一笔带过。按照时间顺序,的确对

        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

        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

        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蒋光鼐、蔡廷锴、张治中、佟麟阁、李宗

        仁、孙连仲、张自忠、戴安澜,还提到了中级和中下级军官姚子青、蔡丙炎、谢晋元。

        其中对于佟麟阁将军、张自忠将军、戴安澜将军的为国捐躯都有特别的详细描写。而对

        于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牺牲却只有一句带过:“在反‘扫荡’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像

        ‘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的英雄,也牺牲了不少优秀将士,如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等。”

        我这次只找到了这个版本的大陆历史教科书,台湾地区版本的没能收集到,大陆地区

        70、80年代的历史书也正在收集中。对于有些前辈声称的他们所读的历史书中从没记载

        国民党抗战,由于我没亲眼见到他们读的历史书,我在此也表示尊重。不过和我同辈的

        人要是说出这样的话,我真的十分怀疑其历史课的听讲水平。

        对于过去大陆的教科书对国民党抗战记载的情况我现在还缺乏足够证据来下定论,但

        至少90年代的上海地区历史教科书上对国民党将士当年的英勇抗战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态

        度。

        这就是现在的大陆教科书,

        没有污蔑当年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将士。

        没有将正面抗战的功绩记在共产党头上。

        没有将国民党将士的英勇行为一笔带过。

        在此向当年所有参加抗战的中国人表达敬意。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委员长对于日本人优待有嘉

      在战俘营里的日俘比当时社会上的人生活要好,起码有的吃。

      我看,中国人的迂腐劲和清朝那年月没啥区别。

      委员长在开罗开会,其中切身利益的两大议题,1、是否取消天皇制度。2、琉球归属。都表示以后再说,现在?当笑话听吧。

      50年国民党宣布不需要日本赔偿战争损失,72年共产党宣布不需要日本赔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