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请教大家有关西方工会和罢工的几个问题 -- 香山一叶

共:💬27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谢回复,工会的变化应该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相关

        谢谢晨枫老大的回复。我觉得,西方工会的现状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简单的与60年代,70年代相比,也是变化明显。应该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吧。

        比如说,理论上,工会本身如果真的作出决定,其它工会和资方应该是没有办法拒绝的。毕竟,这个可以上纲上线到工人是否享有罢工权力这样“基本而又复杂”的问题上。当然,实际执行起来,肯定是服从很多显示因素。只是,原来工会与资方的对阵,也渐渐的凸显出工会内部的矛盾。

        比如工会投票本身,无法避免的,会与其它任何立法机构投票一样,存在很多悖论、后门等等。尤其是当投票结果有强制性,排他性的时候。这个也是人类组织的局限,到不是工会的错。不过,既然如此,就肯定给“能吏”们或者是“通人性者”们一个发挥的舞台。就算在工会这样的“工人之家”里,木讷的、或者是性格柔弱的,还是一样有先天劣势吧。如果整个社会思潮左倾,还有“随波逐流”的可能性,如果思潮右倾,就不好玩了。

        尤其是如同老大描述的那种“有排他性”,并且针对具体公司存在的工会。肯定更是如此吧。比如说Canada Post,它可是Crown corporation,要开玩笑的话,还能翻译成“皇商”呢。这样的工会,为垄断企业服务。估计御用性也是很强。起码,人家资方要来“糖衣炮弹攻势”也简单,毕竟对手是单一明确的。搞定了上层,下层也没有办法吧。当然,不能太过分。不知这样的上层,算不算“工贼”呢。而且,他们八成还会以“非政治化”(也就是排斥左翼政党)而自豪吧。

        应该说,英国1984-1985年的矿工罢工是一个当代西方工运失败的典型例子吧。一开始的罢工动议投票有就争议,这个争议被政府运用的很好。争取了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然后整个罢工的是是非非很多。还有罢工中坚份子暗杀不愿参加罢工的工人。最后矿工工会干脆分裂。导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在支持率上一路凯歌。

        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则是由于和工会的天然联系,被动的在意识形态上极端化了。本来1983年工党的竞选纲领就因为要应付马岛战争给撒切尔的支持率而极左化了。(号称要放弃英国的核武器呢)现在有人戏称那个纲领为“史上最长的自杀遗书”。经过这些事情,工党的支持率缩水不已。而且形象也渐渐单调。无法开展新的票源。与选举获胜渐渐无缘。最终,导致工党必需从新改革自己的方针,寻找工人之外的票源。这个也是布莱尔用“第三条道路”打造“新工党”的滥觞吧。毕竟,布莱尔改革工党的几个重要步骤,就包括了:减少工会代表在工党代表大会名额;减少工会组织在地方工党组织(负责推荐议员候选人)的影响。最终把工党党纲的第四条,要求最终实现公有制的条款给删去了。以至于有左翼人士戏称布莱尔是撒切尔夫人的干儿子。

        相应的结果则是,60年代和70年代一个工会罢工,其它无关的行业也会以“solidarity”的名义罢工。现在呢?同在一个公司的工会,要协调罢工还要事先准备商量。其它行业更是不会关心别人死活了。

        而有趣的是,当前英国大学教师工会正在考虑罢工。以前教师工会罢工的时候,英国全国学生会肯定支持“老师们的正义斗争”,现在呢?则是以抱怨为主,抱怨自己本来好好学习,却因为老师和学校的矛盾不能及时拿到分数,实在是无辜被害者。要求双方都“注意常识,不要极端化”。当然,学生与老师的问题有些特殊。不过,总的来看,本来是劳方VS.资方的游戏,渐渐的在劳方自己的阵营,就开始内讧,自乱阵脚了。

        这个肯定与西方的产业工人萎缩,服务产业人员增加有关。毕竟,服务产业的人员独立性强,技术性却不见得比产业工人要求高。而且,考虑到全球化后,大量的生产外包到工运不如西方成功的第三世界。导致工人福利实质上是“逆向竞争”而工会本身则是毫无办法。如果靠上层路线,游说政府,捆绑左翼政党,自己加入决策圈子的话;那么,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就会发现自己的要求很容易被理解成“拒绝加入全球化”,并且可以把很多这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贸易壁垒)加到工会头上。如果靠群众路线,鼓励罢工,强调斗争,以国内形势要挟政府。那么,偏偏苏联解体后,传统左翼手段在西方形象不佳,不能争取大多数。往往成了小圈子的“表演”,社会其它阶层会像看猴戏一样看罢工。再加上自由经济学的兴盛,工人运动本身就被看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危害。而且,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性挑战则更是在根本上考验工会的组织逻辑。如果当然人更偏重与私人生活而忽略公共生活;如果当然人更喜欢个性发泄而不是集体活动,那么,这意味着建立在传统的“集体权益”、“公共力量”基础上的工会,是与时代发展相违背的。或许时代的发展不能这样理解,但是,这样的问题已经显现。这次经济危机中,很多工会进入了“向左转”会被社会大众当作添乱;“向右转”会被自己的成员认为是背叛的境地。

        这样的情况,算不算工联主义的失败?不过美国和西欧差别这么大,一句工联主义似乎不能完全涵盖。应该说,根子还是可以追朔到国际工运达到高潮以来,西方国家种种自我调解所形成的“共识”上去。这些共识,成功的让西方通过了国际工运的挑战,也取得了很辉煌的成绩(当然,对他们本国人而言)而现在,终于出现问题了,而且,也似乎不能继续了。应该也算是自苏联解体以来,另外一个可以产生长远影响的“里程碑”吧。如果这个问题,与以“911”为代表的那些问题结合,还真是内忧外患呢。不知西方怎么应对?能亲眼观察这些事情的发生,确实很难得。 不过,是不是因为我们这个年代的形势变化,比父辈的时代快太多了?看过太多这样的事情,是不是会觉得“人以寿为欢,老臣以寿为戚。既不能先驱蝼蚁,乃复频见此事”呢(我真是胡思乱想呀……)

        • 家园 啊,谢宝

          果然是有益的思考。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工会变化肯定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关

          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会由代表社会经济结构里弱势但多数的群体而变成“强势”而少数的群体,“强势”是指工会所具有的行业或企业垄断性、排他性和法律保障的不可侵犯性,少数是指工会代表的群体经常是社会中的少数。工会的失败在于经常以单方面保护小集体的利益的排他性行动而损害公众利益。public sector的工会就不说了,他们通常是把公众作为人质而和“资方”对抗的,“人质”很难对他们产生同情和支持;汽车工会这样的最终也是损害公众利益,到了需要政府出巨资救援的地步,怎么不是损害公众利益呢?简言之,工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具有法律保障的特殊强权的利益集团,正在越来越在社会经济体系中被边缘化。每次public sector工会罢工,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不是工人的诉求,而是是不是应该立法禁止具有行业垄断性的工会的罢工权力。“公司”不能垄断,为什么工会就可以?

          工党“放弃”工会,归根到底不是工党背离自己的原则,而是工会已经不再成为权力的基础,工党靠着工会不再能够得到选票。

          • 家园 确实,工会本身有点活化石的味道,或许资本本身就是社会了

            感谢回复,这次的回复确实很有价值。

            个人认为,目前西方工会的窘境应该是因为当下的工会立法无论是从缘起还是实践都有一种“陈年异物”的感觉。应该说,当资方还是马克思所描述的“每个毛孔都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时候,工会这样“垄断性、排他性和法律保障的不可侵犯性”也是为了对付强大的资方而产生的反应。不过,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大变。原来的结构已经荡然无存。而在原来结构下的产物,现在怎么看都有活化石的感觉。因为,今天的资本,往往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了。尤其在西方,无论是从社会的那个方面看,资本本身已经无缝的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了。

            如果看看那些保护工会的立法,都是有一定年限了,当时的情况与现在,肯定不同。应该说,现在资方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资本自己,因为资本背后的诸多产业和服务,在当代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可代替了。任何针对资本的攻击,都会延伸到社会本身。换句话说,德国联邦基本法中的“私人资本也应该致力于增进社会进步与福利”还真的挺能描述当下的情况。也就是刚刚说的,资本本身就是社会一部分;甚至是社会本身了——如果着重强调社会的生产属性,而忽略一些文化属性的话。

            而且,如果考虑到西方国家在全球化之后,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目前国际经济的基本情况;是否可以认为,整个西方也“资方化”了呢?

            至少个人认为,资本全球化的结果之一是西方国家的整个产业都资方化了。哪怕是公共服务机构,也会想办法到中国印度去“外包”自己的大众服务,以减少开支。貌似很多英语国家的医生,都把整理病历的工作交给印度的医科大学生。这个工作不需要经验,只要把医生口头上对病情的描述(以录音的型式)转化为书面病历。这个工作如果让西方的医生来做,其实也完全可行,历来也就是他们自己做的。但是,正是西方人工的昂贵和分工的细致,似的这样的外包也是必要的了。

            如果以国际的角度看,这位医生本身就是一位享受他人劳动的资本家,尽管他本人很可能是公益机构的医生,对本国病人并不收费。

            因此,可否理解成西方的大部分产业,都扮演了一个以前“资方”的角色。而大部分第三世界,则是成为了新的劳工。而这些第三世界,没有工会代表他们。而远在西方的工会,往往进入了一个自以为“要代表劳工”,但是实际上,在生产环节上看“其实代表的还是资方的一部分”的窘境。很多西方劳工信誓旦旦的说,“我创造了这些财富,为何不给我相应的报酬?”其实,他们所谓“创造财富”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恐怕是“协助资方更高端的人员”在第三世界创造财富。也就是说,西方的劳资纠纷,大有“资方内部利益调整”的样子。所以工会的立场和要求总是与事实脱节。

            而少数几个无法外包的行业,比如垃圾清理。则是由于成本无法下降。进入了一个必需向下竞争却做不到的地步。因为这些行业的劳工也不是瞎子,他们看到社会其它部门的报酬,自然也要求自己去分一杯羹。可惜,他们不能直接从第三世界“外包”以降低成本。只能让政府去花钱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让政府本身负责,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往往都不可行。

            所以说,这些“低工资公共服务部门”所属工会提出的要求,如果站在西方政府(往往是这些部门的雇主)方面看,简直是漫天要价。说白了,简直是不清楚“自己能值多少钱”、“自己能做哪些份内事”。而社会其它部分的民众,由于大部分属于“资方下端”。也是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能支持这种罢工的。要说解决办法,短期内看,恐怕只有使用外国廉价劳工(往往还是非法劳工),避开了工资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实质上彻底解决工运的可能性。

            于是,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就不难解释为何西方的工会渐渐的开始左右不讨好,而西方的左翼政党,也开始渐渐的“去劳工化”了。现在,英国的工党和德国的社民党,都越来越像美国的民主党。与自己传统的劳工运动分道扬镳。

            德国社民党已经分裂出一个左翼党来体现这种变化了。而在英国,由于英国那种first past the post的选举制度,左翼小党基本上在大选中跟不存在一样(英国人精明呀,既有选举的灵活性,又保证了结果的稳定性)美国的制度也很类似,但是美国是严格的三权分立,政党纪律也差。总统和国会好比夫妇吵架一般不停的扯皮。而英国是议会主权,政党纪律严格。要说英国首相的权力,如果使用得当,其实比美国总统大。

            比如本周英国议会竟然通过了由第二大反对党,自民党有关放宽接纳在英军中服役的尼泊尔Gurkhas士兵在英国本土居住的提案。本提案直接否决了政府刚刚出台的计划。这种事情,上一次还是1978年,卡拉汉做首相的时候。这还是布朗近来霉运连连之后的综合结果。可见,英国议会要不听话有多难。要否认一次政府的决定需要等30年。(注意,这个不是说政府的法案过不去,而是说政府做了行政决定,而议会不认同)

            因此,这个前身就是英国工会联合会下属政治组织的英国工党,今后估计与工会更是形同陌路了吧。或者说,其它左翼政党开始把工党作为一个“容器”和“讲坛”,好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员加入KMT继续活动的样子。无论如何,工党都不会是原来的工党了。

            本来是要讨论工会,目前好象跑题十万八千里了……幸亏不是论文,不然死掉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你讲得非常好,我也常常有这种感觉

              我目前在英国搞科研,一方面发现很多私人基金和政府机构大量地向科研机构投经费,另一方面他们也大量地投出经费支持那些目前毫无盈利前景可言的高科技小公司。当然,他们最终目的是希望培养出一些能有盈利前景的高科技产品,可是,这样大规模的投钱中绝大部分是用来维持科研人员的高于人均水平的日常生活和短期里没有盈利前景的科研活动,这就是一种资本代替社会来承担一部分责任的做法,或者用你的话说——资本社会化。再加上在座各位的讨论,我们可以确定,在西方,资本正在社会化。再回头看看中国,中国也在这样。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想一想,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是,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未来方法——资本的社会化——也就是公有制的形式到底是什么。然而,我们现在看到了——资本正在社会化!难道我们正在一个大时代的门槛上?!经济危机以来,全球动荡不安,是不是正是资本完成社会化之前的阵痛?资本社会化的占有形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不是很清楚、正在思考中,我目前清楚的只是:资本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新因素,这新因素必然要被新的群体所载有,新群体来自哪里?肯定来自于走在人类社会前沿的群体,他们包括西方门阀中的一部分、中共体内一部分,另外就是专业人士集团,例如,类似于你提到的医生的例子,我们搞科研的越来越有一个感觉——导师和学生之间正在分化、不同国家的科研群体之间也在分化,这会不会分化出新的阶级?

              我很兴奋——兴奋于我们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后有幸看到很多伟大的前人无法看到的马克思提出的问题的真正解决(我怀疑,在前人当中恐怕只有毛泽东一个人看到了),也很恐惧不安——这次大变革会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阵痛?

              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些人该怎么做?

              • 家园 不过,剥削还是存在,剥削第三世界

                谢谢留言。您讲的这个情况也很有讨论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与导师之间、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之间,也都有了分化。那么,应该说,不是说剥削的问题结束了,也不是资本私人化的问题结束了,而是,他们的对象变化了。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大部分人士,作为一个政体,加入了资方的阵营。正如你提到的,很多单纯的科研公司,其实也是资本链条上的成员。而很多人貌似劳工,但是,他们的生存理由以及工资水准,都是建立在为“资方上层”服务的基础上。比如说,在伦敦街头咖啡店的女招待,或许没有什么技能,却也有比第三世界的女招待高出不少的工资。尽管她们的工作性质基本一样。而这之所以能存在,也就是因为西方“资本高端”的财富向下流通导致的。如果说伦敦金融城真的垮台了,那些“金领”们照样不担心,搬家去别的地方就行了。但是,伦敦街头的女招待们,就苦了。

                也就是说,整个西方扮演了一个“私人资本”的角色。这个角色内部也是有矛盾和争议的,但是,不论是谁,都是因为西方的地位才有目前生活条件的。正如黑社会中的矛盾也很大,但是面对警察,都是一样的。

                而资本社会化,至多是对西方“资方社会”的社会化吧……第三世界,其实还是一个被剥削且无权的境地之中。恐怕还更倒霉。因为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因素远远大于理性主义。而且,用费边社的一份调查所说的话“资本在全球化,工会却没有”这意味着,整个西方“资方化”的社会,在国际的尺度上,以资本家的身份享受着曼彻斯特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和繁荣”。而整个第三世界,在遭受着“低薪水、恶劣条件、没有工会”这样一度发生在西方劳工身上的遭遇。再进一步说,今后的阶级矛盾,讲主要表现在国际南北对抗上。只不过,第三世界的获胜几率,太小了……基本上,第三世界成了西方社会“长治久安”的牺牲品了。而西方内部的阶级斗争,将会渐渐的“迷你化”甚至“戏剧化”吧。现在,西方的工会,每次开会好比上演话剧一般。需要营造本来不明显,甚至不存在的气氛,才好团结大家一致声讨“资方上端”。让人哭笑不得。

                如果说只考虑西方的处境,确实还是不错的。不过,如果考虑到第三世界,就会发现该发生的,还是在发生。只不过资本更“狡猾”了。

                至于说这个整个西方社会“资方化”(或者西方资本“社会化”)是否解决了马克思的老问题,如果以西方为出发点,恐怕是的。如果以第三世界为出发点,恐怕不是。如果综合看,不好说,关键是第三世界“腾飞”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很多目前日子不错的第三世界,完全是建立在出售不可再生资源(比如说石油)的基础上上。而且,就算有新的第三世界国家“修成正果”也是把自己的正果社会“资方化”之后再去剥削其它作为劳工存在的第三世界国家吧……

                我承认我有点照抄哈特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不过,作为一个东方人,看待这个问题,与西方还是有所不同的。

                P.S.这帖子本应讨论具体的工会操作,现在,貌似跑题到世界政治经济学,这个……楼好象盖歪了……呵呵

                • 家园 跑得不歪

                  工会制度是西方社会组成的一个大的方面,该扩大讨论。

                  人们常说发达国家剥削第三世界。我也赞同这个,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西方国家本身资本的发展中有多少是靠剥削第三世界得来的呢?特别是有多少是靠剥削除中国之外的第三世界得来的呢?

                  科研体系的分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我再说得详细些,供你参考:一个方面就是同一个研究组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分化,也就是说,导师越来越是老板和管理者,学生只是用来实现老板想法的工具,当然,仍有很多组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师生成分在内,并且,学生也有机会变成老板——但能变成老板的学生占所有学生中的比例非常低,非常类似于工业界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方面就是不同国家的科研体系之间的分工:现在,全球科研界的话语权被西方国家掌握,所谓话语权就是高级学术期刊——这是科研界评价科研结果的重要工具,它们都被西方国家的科研圈子掌握,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如果想在高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结果就必须跟西方国家的科研圈子拉关系,否则,你再好的结果或者再好的想法,他们都会打击你、让你只能发表在低级学术期刊上,只有少数的特例是例外。这就导致两种结果出现:一是,大量优秀人才向西方转移,中国等国家的科研界成为人才的初中级培养学校;二是,一些低端的科研被西方转移到中国等地或者西方利用在中国进行的低端的研究来为他们的高端的研究打基础,例如,现代科研中很多学科的科研活动要在重要的工程基础上来进行科学意义方面的探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某些物理现象需要在特种的器件中研究,做这个器件太麻烦了、并且做器件根本没有什么新的科学原理在里面、只是工程和技术上的问题,得,让中国方面做吧,等他们做好了,我们拿来用。

                  当然,中国方面也不是坐以待毙。

                  • 家园 继续歪几句

                    俺不是做科研的,感觉你说得这两个方面都与知识经济有关。

                    第一个方面知识经济需要超过传统意义的经过高度训练的劳动力,自然有它特有的组织形式。

                    第二个方面知识经济的价值还是需要通过回归传统经济来实现。从这个角度上说,话语权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中国的机会可能也就在这里。

            • 家园 赞同整个西方社会的资方化的说法

              事实确实如此,当汽车工会严重削弱美国大三竞争力的时候,美国甚至美国以外的投资者的利益就得到极大的破坏。这些投资者不光是大银行、大公司、大基金,还有养老金基金、个人投资者,其结果就是工会和整个社会的对抗,性质完全变了。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工会强力对抗社会,说得夸张点,升至有点经济恐怖主义的味道:“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给你放一个大炸弹”。

              工会法律也确实有陈腐的味道,不知道这次经济危机后,是不是会对工会法律有所变动,不过这是牵涉到整个社会根基的事情,非同小可,奥巴马要真有“给我准备一个棺材”的勇气呢。

    • 家园 借鉴NBA的罢工

      其实我并不了解国外的工会到底是怎样,但是借鉴一下NBA的几次劳资纠纷。

      • 家园 NBA那次,利益双方还是明显的吧

        NBA那次,的确很著名。不过,球员和老板的分界,还是比较明显的吧。至少,球员的利益是一个工会在代表。如果雇员本身就不一致,那么,又如何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