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蒋介石改名了! -- 细脖大头鬼

共:💬57 🌺7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My Fair Lady(1964)

              卖花女 Eliza Doolittle 由 Audrey Hepburn 饰演。

              威氏拼音当时在南方对于底层的人民来说还是有用的,民族主义那时还是个奢侈的东西,不是谁都享用的起的。人民需要生存和发展,是不会等着所谓的中国拼音被创造出来以后再学习自己的语言。

              • 家园 老虎说的不错

                当年福建的传教士们曾经为当地不识字的老百姓开发出一套闽南话拼音。这套拼音不是作为汉字的辅助工具使用(也就是说不是汉语拼音的那种作用),而是作为他们母语的文字使用的。我记得到80年代,还有一些老人不认识汉字,只会用这种拼音。

              • 家园 是这片了:),谢谢。不过真不认为威氏拼音当时对南方底层

                人民有用了:(。

                关于民族主义,应该是我之前跟帖里隐含的了,至少让您感觉到这种意思这样。

                不过说

                民族主义那时还是个奢侈的东西,不是谁都享用的起的。
                ,是这样吗:)

                还别说异族了,就连每个地方的土著对待外乡人都会比较生猛这样。从来如此呢,至少现在都还没变。也听闻不同地域的鬼佬之间都相互歧视的了。历史上的事没能力多说(考据派甚多,有闲的慢慢敲:),或许那些抵抗异族的草民和上层将官都是些现在所谓的暴民才对了。不暴力的话怎么会去使用暴力呢。

                至于

                威氏拼音当时在南方对于底层的人民来说还是有用的
                ,真不明白细故了(或是想说破除了知识的垄断?:)。兄台若有掌握相关史料,在闲暇之余能不吝泄露一二就更好了。在我鄙陋的认识里,任何地方的人民(不管黑白黄红)都是想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吧;况且在中国这个文字早就一统的地方。

                说实在真不大明白了,若有闲暇解释下就好了。

                记得看过您的帖子的了,不过感觉和过往的印象里好像有些偏差了:(。

                • 家园 兄弟你严重了

                  中国文字的确很早就统一了,但在解放前,使用范围则由于各种因素,比如文化程度、地域差别等等只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如兄台所说

                  任何地方的人民(不管黑白黄红)都是想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吧
                  。土里刨食就辛辛苦苦的了,哪里有时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老百姓又不是一点儿文化需要都没有,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快餐式”的文字,能记录他们的生活。

                  于是,一种教会罗马字就应运而生了。

                  传教士们宣称,老百姓不认识汉字,听不懂官话,用罗马字母为他们创造文字是让上帝的福音到达这些文盲心中的最直接路径。……传教士们毕竟是带着宗教的热情来传播他们的方案的。在传教士们的努力下,江南一些地区竟然出现了一个小的扫盲高潮。不过这些“脱盲”的人们还是不会写汉字罢了。但他们学会了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虽然是方言)。据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调查,到了1980年代,厦门地区还有约五万名老年家庭妇女会使用这种特殊的“汉字”。而已故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的夫人,在当时也能熟练的使用这种“汉字”。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468598

                  请参见:张七公子:纪念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四)——教会罗马字的浮沉

                  • 家园 最近上海吴语协会也搞了一套吴语拼音用字

                    这套用字是套的现用的汉字

                    • 家园 那套方案

                      做得很失败,或者说很恶心。

                      如果兄台是吴语区域的人,我先抱歉了。

                      • 家园 没有办法

                        不过那套拼音标准,他们也是用了很长时间,还有吴语的很多字,都实在字典中找不到的,因为很多人都习惯了一个汉语拼音配一个汉字,他们的概念就是做到可以用吴语拼音来拼写汉字,http://wu-chinese.com/romanization/shanghai.html

                        还有一位一直研究上海话的钱乃荣教授,他也搞了一套,不过他的那一套跟法语有点接近

                        • 家园 哎呀风兄

                          《汉语拼音方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而且这个法律效力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乃是全国人大(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刑法》之流是等同的。而且我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要普及普通话。所以我说,吴语拼音方案作为研究用尚可(等会儿我解释为什么说“尚可”)而作为教学方案则是大大的不妥。

                          其实在民国初年的拼音方案中,是为v,gn这样的发音留有符号的,不过后来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因为普通话里没有这些音,于是被删除掉了。

                          为什么说“吴语拼音方案作为研究用尚可”呢?因为拼音方案是一个极度简化了的,对汉语音调进行大致标音的系统。如果要研究吴语等方言,使用IPA加上我国语言学家自造的一些与IPA类似的音符完全可以满族要求,另起炉灶是没有必要的,而且科学性要大打折扣。

                          至于兄台说的

                          吴语的很多字,都实在字典中找不到的
                          其实不太对。因为吴语很多字都是可以在字典里找到的,而且绝大多数在电脑系统上都可以敲出来。至于说
                          很多人都习惯了一个汉语拼音配一个汉字
                          这好似不太准确。多音字的情况很多,而且方言和普通话读音的差异其实也不影响到汉字的使用。比如忒,在北方部分方言里(可能这些方言的绝大多数读音都和普通话一样),或读tui,或读tei,我们似乎没有必要为这两个读音再另造汉字或者制作一套拼音方案。还比如谁,有人读shei,有人读shui,也是这种情况。再以上海话为例,很多人之所以在字典里找不到对应读音的字,其实是不了解这个字的本音是什么,或者说,由于方言区域内部也存在一些读音上的差异,导致字典的使用者不了解自己的读音是不是本方言的标准读音。比如揿,上海人读起来更像是k'in,但字典里收录的读音是qin。

                          • 家园 更主要的还是普通话本位制

                            上海推广普通话还是很强硬的,从我那时候起就有专门的普通话教材,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海话都说不好,类似于我们这代人的上海话也已经很不标准 就像上海话里的我“吾” 读音好像是 wu无 其实 应该是类似努 Nu(平调) http://www.wuunion.com/bbs/attachments/month_0906/0906081150b6e0ae956283bf0c.jpg 这几个字可以看看

                            • 家园 普通话本位制

                              的确有行政强制的色彩,不过语言简化,取消入声也是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果用方言拉丁化方案来促进方言的使用,想来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说说你给我的几个字

                              第一个:(我还真打不出来)不过汉字里能打出来上大下小的夵,读音为tao,应该是大小两个字读音的切读。

                              第二个:丼,本字为井。须知古汉语里没有声母j,一般是g。而在ji-打头的读音里,古音一般是读g,所以我疑心这个丼古音读法类似geng,和deng是一音之转。

                              第三个:汏,音tai,本字应该是汰,意思是洗涤。声母和浙江方言类似。

                              第四个:(打不出来),不过埭能出来。音dai,土坝的意思。

                              第五个:甽,它的第二个读音zhen其实就是深圳的圳;如音yuan,则音从川,义从田。

                              第六个:坒。音bi。这可不是什么方言字,你把它加上个耳刀看看就明白了。

                              第七个:讴,这个不说了。

                              第八个:。《集韻》攀糜切,音披。刀析也,剝也。又蒲糜切,音皮。義同。又披義切,披去聲。義同。(以上《康熙字典》)

                              第九个:呛,不说了。

                              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之所以这样,我是想说明,一:有些方言用字其实是古字,现在不常用了。二:有些方言字的读音,其实是古音转过来的,现在人不明白古音,所以割裂了方言和普通话。三:一些方言是从兄弟民族或外民族语言里借来的,这个情况应该另作讨论。

                  • 家园 谢谢七公子:)

                    鬼佬指我们同字不同音的说法是有看到过,不过坦白讲,私下以为同字不同音没啥大问题,方言就对了嘛。

                    至于识字、教育等,嗯,大胆讲下啊(因为自己就没看过语言学方面的书啦,更没有相关熏陶这样,只是支离破碎的得来些片段然后主观取舍了下:),似乎中国古代也不是太差了。义塾私塾终归也是听到过的了。

                    • 家园 兄弟你说的很对

                      想来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这样来折腾别的民族的语言并实实在在的让它成为标准规则那才好了。

                      毕竟在近代以来,语言学的权威都是西方人士。有很多西方的语言学家、传教士、外交官来“帮助”我们制定了很多拼音方案。这些方案,有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发出汉字的读音,有的则是以替代汉字的方案出现的。目的么,绝大多数方案的确是为了同化我们,有的却不能不说人家也是带有一定好意的。

                      老虎说

                      威氏拼音当时在南方对于底层的人民来说还是有用的
                      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威氏拼音一开始是用来拼读中国人名的,其出发点甚至不如传教士们本着“开启民智”的目的制作出的教会罗马字。为什么这么说呢?教会罗马字是为了让老百姓学习圣经也好,完全不采用汉字也罢,其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用,和威氏拼音那种只是让西方外交官和买办们用的目的完全不同。老百姓学了教会罗马字,除了学圣经,还能用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学了威氏拼音,除了拼读几个人名之外,完全没有用处。

                      兄弟说的义塾私塾,对老百姓们学习文化知识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私塾不必说了,义塾虽然免费,学的也都是四书五经,在那个时代和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而教会罗马字(白话字),虽然是传教士们创造的,但据说“非教會人士使用白話字反而比教會人士還多”。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难理解。义塾私塾所教,都是以官话为标准读音的,在一些方言地区,老百姓不说官话,学了官话也没地方用(因为他们不是官,自然经济条件下和外界解除也少),反倒不如直接学习直接标注自己语言/方言的教会罗马字。

                      但是由于教会罗马字的语言取材毕竟过于生活化和低端化,既无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接驳,又无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所以在建国后扫除文盲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教会罗马字自然也要趋于消亡了。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重新出现加上自然经济不断瓦解、社会交流不断扩大,也使得西方人为我们制定的各式语言方案走入了历史。

          • 家园 威妥玛拼法我知道,早先70年代学英语时看到的

            中国人名都是这么拼的,比如Teng Hsiao-ping。

            但是蒋介石这个拼法,用的音译是从粤语里来的,最早出现在《字林西报》的音译,是从《南华早报》上去的。吴语里面“介”并非发“盖”之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