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一) -- 江南水

共:💬40 🌺26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刘邦不是水货,感觉是次品,尤其是良心那块

            毋庸置疑,这次惨败刘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的确不能反映刘邦的指挥水平。因为这次项羽的大胜是建立在刘邦几乎不设防的前提之上的。并且这五十多万军队来自五家诸侯,指挥系统的混乱也是此次惨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不能因为这次惨败就说刘邦是水货,有句俗话:老鹰有时候飞得比鸡还低。刘邦只是飞得低了一次而已。话又说回来,如果刘邦是水货,项羽被水货抵抗了两三年没讨到多少便宜,那项羽的水平是什么?

            江南兄,56万被干掉,可不是一句不设防可以说清楚的。举个例子,56万大军,最重要的是什么问题?是后勤。如果后勤跟不上,这56万人肯定天天在找水找吃找住的,一下子就乱大套了。得配多少东西才行?按现代人标准,1人1天4两不过分,这还是只管饭,没有菜,一天下来要22万斤粮食。住宿呢? 显然城内无法容纳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得安营扎寨。还得有点距离,避免因拥挤造成2军摩擦等。这里应该清楚形势了吧?这么一支大军,按照当时的生产力,不应该做长久驻扎,而是随时以优势兵力南下,减少这种庞大的无谓的开支。反映到战术层面,应该不以深沟高墙为主,而应该以行军的野战配备为主。因为没有深沟高墙,防御下降是必然的。但是,要考虑到,野战防劫寨,防偷袭,应该是个必然必备的情况。还是被偷袭成功了,这不能不说是战术失败。另外一点,当时据说刘邦和众人狂欢。具体细节已经无从稽考,但是显然不可能让56万人一起狂欢,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能力,物质欠缺。(西汉长安城连卫星城人口也就是百万)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出来,刘邦干了啥事情。简单来说,把各地王侯,将领抽出,估计约莫千人,狂欢烂饮。导致项羽来时,整个指挥系统是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战术上,野战防劫寨工作没做好, 战略上,自毁长城瘫痪指挥系统。还有比这更严重的么?老鹰飞得比鸡还低,承认会有。但老鹰给鸡杀死,这就难说了。战略战术失误,一次足矣。另外,项羽被阻碍2-3年没进展,最多也是个平局。反过来看,刘也是被阻碍2-3年,所以,话不能这么说。看胜败,大胜和大败,高下立见啊。陛下只能带10万,此话当真不假。

            刘邦在彭城大败并没有惊慌失措,相反而是做出了一些得当的措施:

            1.《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祁侯缯贺“汉王败走,贺方将军击楚,追骑以故不得进,汉王顾谓贺:‘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

            2.《史记傅靳蒯成列传》“(靳歙)从东击楚,至彭城。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等”

            还有在丰、下邑、砀一带安排了相当的抵抗力量。

            总之,彭城之战后,项羽有点强弩之末的趋势,而刘邦的抵抗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江南兄,这里我就不再去引经据典了,家里的书都被搬空了,而且以白话文译文为主。就按照记忆中的情况来说,事情大体正确,估计细节需要推敲的话,江南兄指正一下。

            说到刘邦没有惊慌失措,这点非常不同意。可以看看这几个典故

            1. 说刘邦无耻无信无理,在彭城之战中,有典型表现,刘败走之时,惊慌失措,哪里是路那里逃。曾经出现被追兵迫近的情况,大家猜猜这家伙做啥了? 把老婆儿子全部扔下车,自顾逃命去。一次还不行,连扔三次!都是随从们给捡回来塞回去的。常言虎毒不食子,这刘邦上吃老父,下吃妻儿。现代人统称niubility,估计就是从刘字段谐音说开的。(PS:另外一个,是他的野子后孙,刘备,长坂坡,一样的抛弃妻子)当然,也有另外一句,无毒不丈夫,猜想这句是汉代后出现的吧,这句就留待考证了。

            2. 刘邦为何逃脱? 说到此战,显然要提到一位,纪信。当时情势危急,眼看就要灭顶之灾了。纪信代刘出逛楚。纪信假冒刘邦,分兵而走。引得项羽追兵直扑纪信。以下为引用,懒得打字:)当项羽得知纪信挺身而出,掩护刘邦突围时,曾感叹曰:“刘邦逃之甚易,纪信代之实难,此真忠臣也哉!朕虽文武将士,收录何止数百人,未有如纪信之忠者。”急唤季布曰:“尔可说纪信降朕,朕实爱其忠也。”季布向前大呼曰:“纪信代刘邦出围,可谓忠臣,霸王怜爱,不忍诛戮,尔当感王大恩,下车投降,仍封以重爵,尔不可负王命也。”纪信不为所惑,视死如归,大骂曰:“沐猴无知,徒尔妄想!丈夫事主,忠心不二,此头虽断,而浩气冲天,金石不磨也!生为汉臣,死为汉鬼,烈烈之志,岂汝言可感耶?”真是:忠心昭日月,高义薄云天。

            纪信在荥阳城诳楚成汉,笃身扶龙,“惟图救主重围内,不惮焚身烈焰中。”然而,刘邦扫平天下,登上皇位后,不但对当年在荥阳城为他而死的纪信,没有任何封赠,反而说纪信虽然救了驾,但假扮天子是天大的罪名。刘邦有功不赏,全不念救命的恩情,还妄加罪名,大臣们心中愤愤不平,纪信之母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万万没有想到纪信替死,反落个扮君的罪名!导致纪信之母亲上金銮,与刘邦对证,讨个说法,演了一出《纪母骂刘邦》脍炙人口的好戏。江南兄,承认刘邦是能带将的主,看,让纪信死得无怨无悔,那是要多大的魅力呀,放今天不是主席就是总统甚至是邪教教主了。牛就牛在,死完之后,还得落个罪名,这才是真正的旷世奇才,niubility! 本人衷心向刘邦学习,但是,最多只学一半,前一半,如何带将。

            有了这些铺垫,继续说说江南兄关于 “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及“(靳歙)从东击楚,至彭城。汉军败还,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等”。看看,纪信都能被送出去像垃圾一样送死,死后还被刘邦还暗笑其SB,自己niuB。那我们看看,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 该怎么看?反正客观结果是送死,如纪信一辙,主观方面,读者自定吧。靳歙方面,从东击楚,至彭城。实话,能联系上靳歙,那已经是性命无忧的时候了,这你我均能做到,无关紧要。

            至于井陉口之战,也就是背水一战,由于太史公对战争场面的描述惜墨如金,当年战场的具体态势已经无从知晓。太史公只是说,一万人背水摆阵,两千轻骑兵背后包抄,还有没有其他兵力部署太史公没有交代,但不能就说,韩信一共就这些兵力。你基于这些兵力推测出的韩信所有兵力,值得推敲。如果按照陈馀的说法就更夸张了: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这部分确实值得推敲,首先太史公说的是数万,而陈余说的也是号数万,至少在表面证据来看,数万成立,另外,陈余其实不过数千,要从他的十则围之来看,他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这种战略上藐视的情况古今皆有。说回这个推理,首先汉以前四六五五之说有据可查,辎重部队的情况比例划分应该无异议。而陈余采用倍则击之,十则围之。显然韩信最多不可能到10万,采用了后者,则说明至少2万是靠谱的,否则不到10倍。我们打折好了,4万。在4万对20万,如果江南兄你认为还能继续分兵,那是决不能苟同的。以多剩小,以强胜弱是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基于无法再分兵抵抗,和作战比例人数,我们推测出2.7万为实际韩信兵力,是靠谱的。

            这有点难为刘邦,这等于把自家的身家性命交到别人手上,很少有人会做这个选择。

            说句玩笑话,如果孤帆兄你处在刘邦的位置上,会不会这么做?

            江南兄,实话,我是刘的话,在那时候,肯定会这么做。为何?因为井陉口之战根本不能取胜(正常人都不会认为可能取胜),还不如让能人抵挡项羽正面进攻。我(刘)去东北方牵制说项(刘邦的强项)。等局面稳定再回夺取兵权,那正是刘邦强项中的强项啊!

            • 家园 呵呵,再打一下笔墨官司

              首先,我说的不设防,不单单是军事上不设防,而是整个精神心理方面都不设防。

              刘邦之所以如此嚣张还是有资本的,在刘邦看来项羽固然有巨鹿之胜,他自己也拿下了咸阳,并且还定三秦后,一路势如破竹,并且轻易拿下了彭城,这会儿,他很可能自我感觉超过了项羽。

              其次

              另外,项羽被阻碍2-3年没进展,最多也是个平局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大败之下,堪堪守住这个平局,实属不易,毕竟秦末,在项羽的冲击下能够一败不涂地的,只有这一次,这只是战术层面上的。

              从战略上来说,彭城之战前,项羽全面主导天下局势,京、索之战后,刘邦分得了部分主导权,能够策反英布,指挥彭越就是例证。

              第三,我所说的没有惊慌失措是指大方向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审时度势,做出了适当且及时的战略战术安排,这是大节。

              至于在个人生死关头丢下孩子,做了“范跑跑”,这是小节。

              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但是有时候又是没有关系的。

              举个例子,严嵩在嘉靖年间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但是对老婆极好。从整个大方面来讲,人们不会因为他对老婆好而忘记他的祸国殃民,相反,人们往往会因为他的祸国殃民而不太注意他对老婆怎么样。说实话,要不是当年明月,我还真不知道严嵩是个模范丈夫。

              到了刘邦这里,怎么就只看到他“范跑跑”的一方面,而不注意他在战略战术上的有效应对呢,两千年来一直如此,看来太史公的那支笔实在太了不起了。

              第四

              纪信。当时情势危急,眼看就要灭顶之灾了。纪信代刘出逛楚。纪信假冒刘邦,分兵而走。引得项羽追兵直扑纪信。以下为引用,懒得打字:)当项羽得知纪信挺身而出,掩护刘邦突围时,曾感叹曰:“刘邦逃之甚易,纪信代之实难,此真忠臣也哉!朕虽文武将士,收录何止数百人,未有如纪信之忠者。”急唤季布曰:“尔可说纪信降朕,朕实爱其忠也。”季布向前大呼曰:“纪信代刘邦出围,可谓忠臣,霸王怜爱,不忍诛戮,尔当感王大恩,下车投降,仍封以重爵,尔不可负王命也。”纪信不为所惑,视死如归,大骂曰:“沐猴无知,徒尔妄想!丈夫事主,忠心不二,此头虽断,而浩气冲天,金石不磨也!生为汉臣,死为汉鬼,烈烈之志,岂汝言可感耶?”真是:忠心昭日月,高义薄云天。

              纪信在荥阳城诳楚成汉,笃身扶龙,“惟图救主重围内,不惮焚身烈焰中。”然而,刘邦扫平天下,登上皇位后,不但对当年在荥阳城为他而死的纪信,没有任何封赠,反而说纪信虽然救了驾,但假扮天子是天大的罪名。刘邦有功不赏,全不念救命的恩情,还妄加罪名,大臣们心中愤愤不平,纪信之母更是忍不住老泪纵横。万万没有想到纪信替死,反落个扮君的罪名!导致纪信之母亲上金銮,与刘邦对证,讨个说法,演了一出《纪母骂刘邦》脍炙人口的好戏。

              这一段,典出何处请明示,我看的书不多。

              至于功臣表中为什么没有纪信的亲人,我猜想纪信可能没有亲人了。

              刘邦不是小气人,郦食其、周苛死于王事,他们的儿子都封了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奚涓。

              奚涓也是死于王事,但是没有儿子,刘邦就封他母亲为鲁侯(女性封侯,有点震古烁今的味道),食邑4800户,在功臣排行榜上位列第七。

              所以说,如果纪信还有亲人,刘邦不可能不管,反正已经封了这么多了,还在乎多封一个?

              第五,至于

              子留彭城,用执圭东击羽,急绝其近壁 该怎么看?反正客观结果是送死,如纪信一辙,

              我只能说,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谷子地们并不只存在于某一支军队中。

              最民主的国家的军人在战场上也不会说:怎么让我去执行这种有去无回的任务。

              最后,任何一个君王都有防将军甚于防贼的心理。如果彼时,正面战场的指挥是韩信,万一韩信跟项羽暗通款曲,或自立为王(事实证明韩信后来是这么做的),刘邦的心脏立刻就会停止。凡人不敢冒这个险,如果是圣人可能会,神仙能预测未来,他可以通过观察未来决定交不交出正面战场。

              刘邦之所以能屡屡从韩信手里夺兵,是因为他有关中这个老根据地,如果把这个老根据地交给韩信看守,他还能不能从容的夺兵呢?

              忽然想到阎学通举的一个例子:北京机场每天起降大约1000架飞机,如果每天坠毁10架,还会有人坐飞机去或者离开北京吗?

              我记得当年非典的时候,北京的公交地铁那是相当的空旷啊。

              在面对生死的时候,人们的正常心理是把生命尽量掌控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指望运气。

              另,我在看待历史人物的时候,是先把他们当成普通人,然后再从他们身上找不普通的东西。而不是先把他们定在高位,假定他全知全能,然后在有选择的看待他的所作所为。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史料已经是被选择过N遍后编辑成的,我们再有选择的摘看,那就不知道偏离到哪儿去了

              • 家园 江南兄,我被你搞郁闷了

                工作繁重,也不顺利,这里还看江南兄的不解,闷闷也~

                后表我对刘邦的观点,这里就先不说了。

                首先,我说的不设防,不单单是军事上不设防,而是整个精神心理方面都不设防。

                刘邦之所以如此嚣张还是有资本的,在刘邦看来项羽固然有巨鹿之胜,他自己也拿下了咸阳,并且还定三秦后,一路势如破竹,并且轻易拿下了彭城,这会儿,他很可能自我感觉超过了项羽。

                我认为,无论刘邦在哪里,因何导致战略战术错误。总之,这个错误很严重。这点应该没异议。他是定了三秦没错。承认其胜利,彭城勉强也算吧,没有韩信的暗渡陈仓定三秦,彭城并非易事。承认刘在指战中有不错的水平,但也要看到一点,自秦末及咸阳破城,刘麾下子房为谋,萧何殿后,樊哙,曹参先锋(陈平灌英周勃就都不算了)。汉初三杰与刘之猛将构成的战斗,这点不可忘记。可以看到,历史对刘个人认为还是相当公平的,善于带将。这些能人志士放今天都是猛虎。

                从战略上来说,彭城之战前,项羽全面主导天下局势,京、索之战后,刘邦分得了部分主导权,能够策反英布,指挥彭越就是例证。

                这部分确实出色,但说策反英布,指挥彭越,未必认为是刘之功劳,在刘麾下,以子房,陈平,骊食其3人最善于外交,用间,策反。从范增被离间,遁走,到游说齐国之附属,再到齐王之韩信,伪游云梦等,无不是这些能人之谋,叹,若项王三杰用一。。。叹。故此战略确值击掌,但于刘邦,恐张冠李戴之嫌。刘之能,在于从谏如流,用人到位。如当初刘选择的是乳房而不是子房,相信5000年后的我们未必能降生到这个世上。此段为推测,并不来至于史料,故可笑谈之。

                第三,我所说的没有惊慌失措是指大方向上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审时度势,做出了适当且及时的战略战术安排,这是大节。

                至于在个人生死关头丢下孩子,做了“范跑跑”,这是小节。

                此段是最不欣赏之段。先看小节,江南兄,其它尚可说,小节不苟同。连结发夫妻,亲生骨肉,养育父母,都能因为要保自己小命一条而视如草莽,一次两次而三次。能说是小节么?当然,对于天下苍生来说,是。 然则江南兄你能相信刘邦主观客观的为了天下苍生的大节,间接诛杀妻小老父这个小节么?亲不过骨肉,怜不过高堂。连血脉均可诛杀者,谋天下人之幸福之大节?寒,寒,寒。

                BTW:范跑跑名言,除非是我女儿,否则谁也不救,我母亲也一样。

                纪信之母这段,确实是google出来的,可查中国戏曲,有这段,但可靠性方面,不能保证。

                刘邦不是小气人,郦食其、周苛死于王事,他们的儿子都封了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奚涓。

                奚涓也是死于王事,但是没有儿子,刘邦就封他母亲为鲁侯(女性封侯,有点震古烁今的味道),食邑4800户,在功臣排行榜上位列第七。

                江南兄,封赏确实优厚,吾等细看功臣榜,1.萧何2.曹参3.张敖4.周勃 5.樊哙 6.郦商 7.奚涓 8.夏侯婴 9.灌婴10.傅宽

                我们来论功,首先,死人剔除,郦商,奚涓消。无名者(相对)剔除,张傲,傅宽出。后被褫夺,牢狱甚至几死于前者出,萧何,樊哙出。

                剩:曹参,周勃,夏侯婴,灌婴,若再排除同乡同事等,呵呵,那就过于严格了。

                我只能说,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谷子地们并不只存在于某一支军队中。

                最民主的国家的军人在战场上也不会说:怎么让我去执行这种有去无回的任务

                非常同意,但是,效忠的对象,绝不是抛弃骨肉,连抛三次之人。指不定哪天也给卖人肉包包包了。这才是真的有纪录的,可见彭越。另外把指挥权交韩,那不是选择,那是没选择。只是,韩信背水一战竟然逆天成功,也铸就了刘的这个事后诸葛的无比英明的决定。哪怕是让韩在帐下听命也强胜刘的指挥。

                刘大规模诛杀功臣可是开创历史先河,后世貌似也难有匹敌的。纵观楚汗历史,主动反叛刘者寥寥,倒是被逼也有。杀功臣,可是有后患的。白马之围,悔不该诛韩信,布,越,赶子房,杀樊哙,收萧何呀。

                最后,总结,刘是个杰出的领导者,不世枭雄,能人志士均在其下得到残酷的发挥。这点除在另外一个盛世的李同志能比外,确实无敌。但李同志的凌霄阁下的功臣榜均得善终,这点不是刘可比的。刘不是完人,但由于其站在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角色,故分析其功,过,均要认真对待。并非苛求,反倒是感觉江南兄过于美化刘了。

                等工作轻松点后,回一下江南兄另一篇,刘韩从之于地下:)

      • 家园 好文。有可能的话后面的文章多分析分析刘邦这个人

        一直觉得,胜者必有胜者的原因。

        以前在河里也看过一些楚汉相争有关的文章,以及关于汉朝的一些文章。总的印象是,刘邦能用会用人。另外一点很关键的是,刘邦很有大视野,有远景。虽然有不少看法认为刘邦是个市井混混,让他从项羽手中夺了天下,很有些不平。但是仔细想想,大概也就是市井经历让他能曲能伸,在需要低头的时候低头,在需要放弃的时候舍得放弃,更不要说和人混一起称兄道弟的能力了。

        • 家园 关于刘邦我想专门写一点

          关于刘邦我想专门写一点,这里主要是想写一下刘邦和韩信的微妙关系,以及韩信最后悲剧的原因,顺便交代一下楚汉之际的时代背景。

          • 家园 一个经常为人所忽略的事实就是历史人物的年龄

            刘邦就比秦始皇小一岁,秦始皇49岁驾崩,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而此时刘邦一生的事业还没开始呢。刘邦48岁起义兵,三年亡秦,五年灭楚,又做了七年皇帝。

            项羽起兵时才24岁,刘项二人虽结为兄弟,但年龄相差极大。项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刘邦已经可以算老年人了,老奸巨猾。

            刘邦的年龄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嫡子刘盈年岁这么小?或者说,吕雉本来是刘邦的正妻么?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真的是如史书所说是私生子么?史书说吕家豪富,可偏偏吕家的两个女儿,一个嫁了亭长,史书说这是吕公眼光好,这也就罢了;另一个女儿,嫁了个屠狗贩子樊哙。吕家真的豪富么?所以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吕雉一家并不富裕,吕雉是刘邦的妾,但吕家后来对刘邦的事业有很大助力,赢得了群臣和刘邦本人的认可。比如,《史记高组功臣侯者年表》里,有好几位都是在吕家兄弟的部下作战。史书还说,群臣事吕后如事高祖。就这样,吕雉成了正妻。

            • 家园 关于刘邦的年龄

              关于刘邦的年龄,有两种说法。

              三家注《史记》中引用“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生,至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年六十二。”

              唐朝颜师古注解《汉书》引用 “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的人,距离刘邦生活的年代有四百多年,他是如何知道刘邦出生在哪一年的?并且皇甫谧治史的态度很有问题,他居然知道刘邦他爹的名字叫刘执嘉,还知道刘邦他娘姓王。以至于颜师古都说:「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竒骋博,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断可知矣。」

              至于“臣瓒”的身份,也很难考证,颜师古都说: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

              总之这两个人的说法都不那麽可靠。

              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皇甫谧的说法成了主流,普遍认为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

              相反,我认为“臣瓒”的说法更接近真实情况。

              来看一下刘邦以后两汉皇帝的年龄,除了异数一样的汉武帝活了70岁,西汉的皇帝没有活过50岁的;东汉的皇帝更离谱,活过40的只有三个,当然东汉的皇帝不少死的莫名其妙,参考意义不大。但是西汉的皇帝还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在生活条件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寿命的长短跟基因有相当大的关系。

              刘邦死前一年,他爹死了,如果刘邦活到60多,那他爹可能活到接近80,这么算来西汉皇帝平均年龄不该那么低。

              还有一个人之常情需要考虑。

              古往今来,很多东西变化很大,但是人的自身却变化很小。

              放在今天,一个接近50岁的人,主动跳槽的可能性都不大。

              近50岁的刘邦主动违反规定私放囚徒,然后又参加造反,这太特别了。

              按照“臣瓒”的说法,40岁左右的刘邦干这种事还是可信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刘邦、韩信的复杂心结(二)

      二、相谐

      公元前206年八月,汉军东出,同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两国成为汉的郡,强悍的章邯也只是勉强守住都城废丘,军心士气都不在自己这边,一代名将章邯也徒唤奈何。

      汉军继续东进,出函谷关后依旧所向披靡,这些诸侯几乎毫无抵抗力。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攻入项羽的都城彭城。

      得意忘形的刘邦在彭城开起了欢庆胜利的狂欢派对。然而项羽率领三万精兵,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击溃了五十六万大军,刘邦也仅以身免。

      惨败之时刘邦能够幸免于难绝非侥幸,当年刘邦起兵之初的战斗生涯就是在彭城周围,丰邑是刘邦的老家,砀是他当年屯兵的地方,下邑还有大舅哥吕泽的一支武装。这三个据点帮他维持住了败而不亡的局面。

      五月,韩信收拾溃败的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遏制住楚军咄咄逼人的势头,稳定了节节败退的汉军。

      战略上,彭城之战以前项羽掌握着绝对的主动,彭城之役之后,尤其是在京、索之间打败楚军,力挽狂澜后,刘邦分享了部分的主动权。

      天下由此进入了楚汉相争的时代。

      虽然刘邦回到了争雄天下的舞台,但是此时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依旧是项羽,慑于项羽的神威,各路诸侯纷纷再次向项羽示好。屈服于更加强大的实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显然,此时的刘邦依旧是个配角,虽然戏份增加了不少,离主角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如果不能找准位置这一步之遥就是N光年的距离。

      真实的舞台上,演员的身份是明确而固定的,主角、配角早就由剧本确立了,主角就是主角,始终是全剧的核心,配角只能无条件的配合主角,不能抢戏、不能搅戏,甚至只能给观众后脑勺。但是历史的舞台上没有固定的剧本,主角和配角没有严格的分际,配角身边有个合适的助理也可能成为主角。历史的舞台上没有潜规则,无论是从主角沦为配角甚至是龙套,还是从龙套成为配角,从配角成为主角,只需要自己的能力和运气。

      此时,刘邦的身边就有一个超级助理,在这个助理的帮助下,刘邦开始抢戏了。

      春秋以来,中华大地上就纷争不断,到了战国时代更是血流漂橹,壮年年男子的数量可想而知。

      彭城大败后,萧何从后方给刘邦补充的只是老弱和未成年的士兵 。关中背靠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沃土可以生产大量的粮食,但是不能生产足够的成年人。兵源成了制约各方的瓶颈。

      公元前205年八月,韩信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左丞相。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事任命,从此,韩信不仅仅是军事主管,还要承担政治工作,当然不是刘邦本部的政治工作,那是萧何的一亩三分地,韩信的新头衔是在未来开辟的新土地上使用的。

      刘邦的目光投向了北方,当时的魏、赵、代,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眼光,当年秦国出函谷关统一天下也是首先解决韩、赵、魏。当时刘邦已经控制了韩国,赵分为赵、代两部分。

      拥有新头衔的韩信把刀锋首先指向了魏。

      魏王魏豹是个很有自尊的人。这一年三月,刘邦的军队一到魏国的边境,他立刻就投降了,并且还跟着刘邦攻入彭城。彭城大败后,魏豹借口回家探望生病的父(母)离开刘邦,这一去就不回来了,并且还倒向了项羽。这对刘邦的威胁是致命的,汉军面临着两面作战的危险。刘邦曾派郦食其前去劝魏豹重新归队,魏豹拒绝归队的理由很有趣:刘邦没礼貌(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不拘小节的刘邦尝到了不拘小节的苦果,幸亏魏豹是个大度的人,只是不听刘邦招呼,并没有反戈一击,这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魏豹没有目光,魏国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要么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要么倾尽全力的打击刘邦,没有骑墙观望的余地。也许他认为刘邦全力对抗项羽都够呛,根本没有余力再来对付他了。

      这个错误的判断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魏豹重兵屯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防止韩信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进攻。韩信针锋相对的在临晋布下重兵,拉开了非过不可的架势。

      韩信用兵一直是虚虚实实,传说中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他的杰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这次征魏之战颇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味道。

      就在韩信在临晋大举行动的时候,另一个地方也在悄悄的进行着秘密的军事行动。在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士兵们正在收集木瓮。

      为了让临晋的戏接近真实,韩信把所有的船都集中到那里,夏阳的士兵只好四处搜寻能够渡河的工具,木瓮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支秘密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接奔袭战国时代魏国的早期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没了黄河天险,魏豹立刻就一无所有,被韩信俘虏。

      交代一下魏豹的下场,韩信把他送到荥阳交给刘邦,刘邦还算客气没有难为魏豹,留着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但是魏豹的这次背叛行为还是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年后,刘邦勉强逃出荥阳,留下御史大夫周苛、魏豹、枞公守孤城荥阳,魏豹的两位同事为了防止他成为不可控因素,干脆把他杀了,这个厚道人落这么一个下场,实在让人感叹。

      攻下魏国后,刘邦又给韩信派来一个帮手,张耳。

      张耳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年轻时候曾经做过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后来逃亡到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顺便娶了个富翁的女儿,还做了外黄县令。秦灭魏后,张耳又一次逃亡,秦为他的脑袋开出的价码是千金。

      不可思议的是,刘邦还在无所作为的时候就认识了牛人张耳。

      刘邦此时送老相识张耳到韩信这边,不是监军,而是实实在在的帮手。

      张耳很早就参加了反秦斗争,算是革命队伍中的老同志,张耳的第一个老板就是陈胜。后来又跟武臣、邵骚、陈馀北上攻取战国时代原来赵国的土地,后来做了赵相,项羽分封后又做了常山王,封地就是原来赵国土地中最好的部分。

      韩信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以前的赵国,张耳熟悉此地的情况,并且应该还有相当的人脉。此时派张耳来到韩信身边正是人尽其才。

      公元前205年后九月,韩信拿下代地,接下来就是堪以跟“破釜沉舟”媲美的“背水一战”了。

      代地被攻陷后,赵国就知道自己将是下一个目标了,负责赵国军事事务的是张耳的前好友陈馀。张耳和陈馀的友情悲喜剧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也颇让人感慨,此不赘言。

      赵国主场作战天时地利占全了,赵王完全相信陈馀,把事关生死的军事大权都交给了他,看来人也相当的和。如果当时开盘口,韩信能赢的赔率可能会很暗淡。

      赵王、陈馀在井陉口屯集了二十万大军(号称,具体数目不祥),坐等韩信到来。

      关于怎末打这一仗,赵国内部有两个意见:奇、正。

      广武君李左车建议,自己带奇兵三万人去切断韩信的后勤补给,陈馀在正面深沟高垒,坚营勿战,这样以来韩信不战自败。

      这是奇。

      陈馀则认为,韩信千里奔袭,连日征战,已经是疲劳之师,如果坚守不战会被其他诸侯轻视,有可能会招来他们的征伐。要战,就要堂堂正正的战。

      这是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沙发!

      没有韩信用少数兵力开辟第二战场和彭越,刘贾等人搞敌后骚扰,刘邦在荥阳成皋一线也就是和项羽勉强打个平手.

      • 家园 可能连平局都维持不住

        可能连平局都维持不住,看我慢慢道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