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一)再修改 -- 江南水

共:💬187 🌺1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欢迎欢迎啊

                  偶是历史盲,一个晁错,一个贾谊,西汉就知道这两个人。。。

                  • 家园 别说你不知道两司马

                    尤其是贾谊还是司马公给捧出来的。

                    • 家园 就知道一个司马
                      • 家园 司马相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西汉名人还挺多的,汉初不算,汉末不算,

                        龙城飞将难封侯的李广,牧羊的苏武,何以家为的去病,卫青,出西域的张骞,断袖的董贤,金屋藏娇的阿娇,当卢卖酒的文君,出塞的昭君,身轻如燕掌上舞的赵飞燕

        • 家园 晁错的错误在于他太自以为是,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晁错的错误在于他太自以为是,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劝汉景帝上前线,从技术上分析,没有什么问题

          可惜他没有考虑到人的心理,何况这个人还是皇帝

          皇帝本人有没有上战场的愿望,这才是关键

          兵凶战危,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走向战场,主动走向战场上的皇帝更是少之又少(开国创业的除外)。

          从历史上看,劝皇帝上战场的大臣下场都不好,汉有晁错,宋有寇准

    • 家园 【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二)下

      攘外必先安内,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晁错也懂得这个理儿。

      晁错的目标对准了那些诸侯王,主要的对象就是鹤立鸡群的吴王刘濞。

      吴王刘濞,刘邦二哥的儿子,论年龄比惠帝刘盈都大。

      刘邦征讨英布后,就把刘濞封为吴王。据说,在分封的时候,刘邦看这小子不安分,以后可能会造反,就语重心长的劝了一句:五十年后东南有人会作乱,不会是你吧?天下都是姓刘的了,千万不要造反啊!

      这种事你相信他是真的,就是真的,不相信,就当个故事。这种乱力怪神的事,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

      吴地,五十三座城,当时是除了齐之外最大的藩国,如今齐已经成了七块,他自然上升到第一位。

      吴国有两样宝贝,铜山和海水。

      铜山可以用来铸造钱币,等于自己开一家央行,这个好处显而易见。

      海水怎么也是宝贝了呢?

      海水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海水中的盐可是人们须臾难离的日常用品。

      今天在中国盐依旧是国家专卖,可见盐的重要性。

      靠这两样宝贝,吴国发达了,人民不用交税了,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吴国,你是感谢伟大的皇帝陛下呢,还是感谢仁慈的吴王殿下?

      这已经就是足够犯忌讳了,然而,吴王殿下还颇有基督的博爱精神,收留了不少在其它地方犯了事的人。

      一件突发的事情,让吴王刘濞跟皇帝的矛盾迅速表面化了。

      某一天,吴王太子到长安觐见皇帝的时候,跟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下棋解闷。

      这一解闷,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吴国的位置大概就是今天江苏一带,如今说着吴侬软语的江苏人似乎不够爷们儿,但是在汉初,那圪塔基本上就是未开发区,民风极为剽悍。再加上这位爷是吴太子,那就更不用提了,什么文明礼貌,互谅互让,一概不懂,或者说假装不懂。

      古时候下棋叫“博”。

      今天有个词叫“赌博”。

      可见,下棋跟赌有着密切关系。

      两个年轻人,不知道是谁输不起,起了争执,年轻的汉景帝也不是善茬,拿起棋盘就把吴太子砸死了,估计是砸脑袋上了,否则没这么严重。

      一个棋局引发了血案。

      把遗体运回吴国下葬吧,无论如何是不能让皇太子偿命的。

      吴王刘濞很不爽,搁谁,谁也不爽,儿子死了,连个道歉都得不到,能爽吗。

      面对着儿子的遗体,吴王刘濞面色很难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吧,何必费事运回来。

      从此,吴王刘濞开始称病,不再去长安朝拜皇帝。

      汉文帝感觉自己也有理亏的地方,并且此时不能扩大事端,只好顺水推舟,特许吴王不用再来朝拜了。

      看看吴王刘濞的所作所为,吴国成为汉景帝和晁错君臣的主要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吴国毕竟是此时实力最雄厚的藩国,贸然下手后果如何,谁也没有把握。

      可以先从别的国下手,增强自己的实力,就等于削弱对手的实力。

      楚王刘戊成了汉景帝君臣的第一目标。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的奶奶,汉文帝的老妈,薄太后去世。

      这个老女人的去世按说跟楚王刘戊没啥太大关系,虽然论起来也叫奶奶,但毕竟不是亲奶奶,随便哭两声,对付一下,意思到了就行了。

      这是二十世纪以后的想法,在二十世纪头十年之前,这种想法很危险。

      《红楼梦》里有一段,一个老太妃死了,贾府的男女老幼都得去宫里守灵。并且还有官方命令: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名段《改行》,就是拿皇家办丧事给民间造成的种种不便说事儿。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侯先生的相声没有多少夸张。

      一个太妃就这么大动静,那皇帝的亲妈,皇帝的亲奶奶,要是去世了,那动静可不得大到天上去。

      就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楚王刘戊犯了一个错误,用某大哥的话说就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用汉初当时的话说就是:为薄太后服私奸。

      别的问题可以通融,这个问题没法通融,更何况晁错压根就不想通融。

      两汉以孝立天下,除两个开国之君外,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孝”字。

      怎么表达孝,老妈(奶奶)活着的时候机会不多,毕竟都是皇家成员,不缺吃穿的,也不缺少娱乐方式。那就只好在死后努力表达。

      楚王刘戊服丧期间犯事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了。

      啥也别说了,杀头吧。

      汉景帝倒是很仁慈,只是把楚国的东海郡、薛郡收归朝廷所有。

      借着这股东风,顺便把前两年犯事的赵王和胶西王一块儿处理了,赵削去一个郡,胶西削去六个县。

      最莫名其妙的是还要削去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这让我很难理解。

      从现有的史料中,没有发现汉朝廷抓到了吴国什么把柄。

      难道是汉景帝和晁错两人认为,天下诸侯真的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从事后两人的应对来看,说不定两人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史料不足,只好猜测了,这就是读秦汉史的无奈。

    • 家园 说明一下:汉初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

      汉初的历法,以十月为岁首,知道这个就不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

      • 家园 理由是什么?

        可以展开说一下吗?

        • 家园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汉承秦制,因为秦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汉初也是以十月为岁首。

          先秦时期,历法相当混乱,周王室以今天的十一月为岁首,也就是“建子”,有的诸侯以今天的十二月为岁首,也就是“建丑”,还有的以今天的正月为岁首,也就是“建寅”。

          秦很奇怪的用十月为岁首,不知道为什么。

          中国的历法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实行太初历后,才跟今天的农历历法相一致,以正月为岁首。

    • 家园 【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二)上

      二、削藩

      最早出问题的同姓王是济北王刘兴居,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但是他很荣幸的成为第一个被搞定的同姓王。

      刘兴居出问题的原因很简单,心理不平衡。

      公元前180年七月,操劳了十多年的女强人加小女人吕后终于休息了,身后巨大的权力真空,造成了一轮血腥的屠杀。

      那个九月,我看到长安城内血光冲天。

      姓吕的都被杀了,不姓吕的惠帝刘盈的儿子们也都被杀了。

      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平静,围绕着谁来接这个皇帝位子,大臣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迎接代王刘恒为新的皇帝,史称汉文帝。

      这个决定对大臣来说达到了利益最大化,对刘恒来说达到了利益顶级化,对另一些人来说,那基本上就是白忙活了。

      白忙活的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兄弟们,前任齐王刘肥的儿子们,刘邦的孙子们。

      吕后去世的消息通过在京城卧底的兄弟刘章传到了齐王刘襄这里,齐王立刻发兵西进,去争夺那最高的荣耀,汉朝廷派老将军灌婴前去抵挡,双方默契的在荥阳停战。

      长安城内,刘章杀死了吕产,吕氏家族地位最高的人,刘兴居废除了当时的皇帝。

      当时,大臣们给他们弟兄画了一张大饼,完事后,刘章是赵王,刘兴居是梁王。

      然而,刘恒当了皇帝后,刘襄固然是竹篮打水,还是齐王,他的两个兄弟也是狗咬尿脬,依旧只是侯爵。

      公元前179年,齐王刘襄去世,不知道跟这次打击有多大关系。

      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开始赏赐刘章和刘兴居,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如果刘襄看到这一幕恐怕会更难受,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齐国的地盘。

      一说到汉初的削藩,很多人都会想到是晁错向汉景帝建议的,殊不知,在汉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开始着手削弱庞大的藩国。

      齐国是当时最大的封国,汉王朝立国之初,刘邦就亟不可待的把韩信从齐改封到楚。后来田肯建议刘邦:“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刘邦于是封自己的长子刘肥为齐王,并且还下了一道特殊的命令:只要是说齐地方言的都归齐王。

      如此庞大的藩国,对任何一个中央政权都是巨大的威胁,由于刘邦和吕后的特殊身份和超强能力,齐国的威胁在汉初并没有显现,饶是如此,吕后还是对齐下了手,割出了三个郡封给了其它人。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让汉文帝意识到了齐的巨大威胁。

      关键时刻,齐王刘襄也很帮忙,竟然如此早的去世。

      接任的齐王是刘襄的儿子,刘则。

      汉文帝,相对刘襄来说是叔叔辈,相对刘襄的儿子来说那就是爷爷辈了。

      辈分上的优势,再加上,齐王新亡,此时下手正当其时。

      齐的悲剧并没结束,现在还是说刘兴居吧。

      本来是应该到其它地方称王的,现在从自己侄子手里分了一杯羹,刘章和刘兴居心里的味道可想而知。

      公元前177年五月,不安分的匈奴又一次前来提款(抢劫),汉文帝派丞相灌婴前去抵抗,随后汉文帝也故地重游,回到当年的封地,见一下当年的故旧,也算是衣锦还乡。

      刘兴居看到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起兵西进。

      奶奶的,老子不做劳什子什么王了,干脆一步到位,做皇帝多过瘾,都是姓刘的,我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刘章呢?

      难道他就那么甘心?

      刘章甘不甘心我不知道,因为在这一年的四月他已经去世了。

      没什么疑问,刘兴居这次行动就是一次茶壶里的风暴,八月他就兵败自杀了。

      历史又一次给了汉文帝机会,公元前165年齐王刘则去世,但是没有留下后代,按惯例齐地应该归中央直属,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汉文帝没有这么做。

      公元前164年,汉文帝把原来的齐国一分为六,分封给刘肥还活在世上的六个儿子: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再加上先前分出去的城阳,齐被分成了七个国。

      齐王刘肥干别的怎么样不好说,生儿子还是颇有水平的,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有记载的),要是这一年还多活着几个,齐就分成更多份了。

      为什么汉文帝不直接把齐接管,而是继续分封呢?

      我想这恐怕是要做给另一个人看,那就是他的老大哥吴王刘濞。

      如果突然收回齐国,虽然有理有据,但是难保吴王不会反弹。

      把一个超级藩国分割成七份,也算是及格了。

      然而,笼罩在汉文帝心头的最大阴影就是那个老大哥了。

      但是他始终没有拿这个老大哥怎么着,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这是一个沉重的担子,不知道他能不能担得起来,幸好他还发现了一个有用的人才,这个人应该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公元前157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接过了老爸未竟的事业。

      汉景帝登基后重用了自己老师晁错,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工作,播下了大乱的种子。

      晁错是一个有心人,是一个尽心尽力做事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人缘特别差的人。

      晁错认为,大汉王朝当下有两大难题,一是外患,匈奴,一是内忧,实力超强的藩王。

      汉文帝的时候,他就这两个问题屡次向皇帝提出各种建议,还特意说明: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

      然而汉文帝轻轻一句: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也就是说,你狂不狂我不管,我只选择对我有利的。

      以汉文帝登上皇位的过程,再加上当时的国内情况,不允许他采取急风暴雨的手段,无论是对付内忧还是对付外患。

      自己的学生登上了皇位,自己的春天也来了,自己的伟大抱负就要实现了。

      然而,他始终没有看到那一天

      • 家园 齐国的沿革还要更复杂些

        高帝六年(前201),刘邦封给刘肥的是七个郡的地方:1)临淄(齐)、2)胶东、3)胶西、4)琅琊、5)博阳(济南)、6)济北、7)城阳。

        惠帝和吕后时,接连失去了三个郡:城阳、济南、琅琊,分别是:

        惠帝二年(前193),城阳——>鲁元公主汤沐邑

        高后二年(前186),济南——>吕国(吕台)

        高后七年(前181),琅琊——>琅琊国(刘泽)

        吕后死(前180),文帝立(前179),这三郡先后归齐:

        城阳:鲁元公主子张偃由鲁王废为南宫侯,城阳归齐

        济南:吕国数易其主,高后七年(前181),改吕国为济川国,封惠帝子刘太为济川王。吕后死(前180),徙刘太为梁王。文帝元年(前179),济南归齐

        琅琊:刘泽徙封燕王,琅琊归齐

        文帝二年(前178),刘章封城阳王,刘兴居封济北王,齐国还剩下五郡。

        文帝三年(前177),刘兴居反,败后,济北国除,入汉。

        文帝十二年(前168),城阳王(刘章子刘喜)徙封淮南,城阳入汉。

        文帝十五年(前165),齐王刘则死,无嗣,国除。齐国所辖五郡(临淄、济南、胶东、胶西、琅琊)入汉。

        文帝十六年(前164),封刘肥在世的六个儿子为王,裂分齐地除琅琊、城阳之外的五郡(临淄、济南、济北、胶东、胶西)。六王分五郡,多出来个淄川国。淮南王刘喜仍徙回城阳,为城阳王。琅琊郡仍属汉。

        以上为景帝削藩前的大概情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