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到一则有趣的新闻 -- 深夜腌的萝卜丝

共:💬54 🌺1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送花做个记号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短帖送花,友情赞助。不涨乐善、声望】

      • 家园 不知道是啥事端可以让领袖们充分表现。。
      • 家园 赞,葡萄兄的预测很精彩,论证过程更精彩

        可惜这个话题不太好展开,呵呵。

    • 家园 默克尔在德国人心中是很受爱戴没错

      这点跟萨克奇不一样

      默老太太在改善民生上还是有不少看得见的成绩,推迟法定退休年龄,鼓励基建项目上马等等。所以德国人对他们第一位女总理基本上是满意兼支持的。

      默克尔的老公似乎很不是个玩意,经常在公共场合对贵为总理的老婆爱理不理。前两天奥巴马两口子访问德国,默公公也不知搭错那根弦,跑去车边讲电话磨叽掉半天,让两位国家元首就那么等着。默老太尴尬又无奈的表情被摄像机抓到特写,还蛮让人同情的……

      至于总想给中国上眼药,可能跟老太太的东德出身有关吧。潜意识里厌恶红色政权总想着时不时地敲打两下。

      至于她关于中国印度食品消费那句著名的评论,我觉得都是国内媒体断章取义出来的。人家是说了现在印度人吃两顿,中国十亿人喝牛奶没错,但也只是为了说明粮食价格上涨是由刚性需求造成的;根本就没有指责发展中国家过度消费粮食的意思

      • 家园 俺觉得,默克尔的政绩有些不能算她头上的

        比如刚开始几年经济上扬,一定程度上是施罗德改革的后效渐渐显露而已。

        她的推动基建项目上马其实是好事,但是在平民百姓里拥护的人不见得多。CDU今年选举丢了斯图和卡尔两个大市都和基建项目有关(这两个市获胜的居然是绿党,俺真被雷到了……)。

        德国也有政治评论家抨击默克尔“为了显示自己和SPD的区别,凡是SPD做的事情她都反其道而行之”,这话虽然刻薄,但也有一部分是事实,尤其是在外交上。

        说到底俺觉得德国人对默克尔谈不上拥护也谈不上不拥护,跟天朝一样,打酱油的多。

      • 家园 俺眼界小。俺觉得领导们就只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就行了。

        考虑别的国家干啥,就算是考虑,也要最终为了自己的国家的利益。

      • 家园 默老太那个可不是断章取义

        河里已经确认过。

        可以看井大的文章,具体哪篇俺忘了,应该是《大国游戏》系列中的一篇,有英文原文支持。

        • 家园 在科大胡不归的一个帖子下见过。

          演说的背景是在德国的生物燃料工厂,针对有人说生物燃料导致了粮食价格上涨,为生物燃料辩护。把这个背景结合起来,在加上西方知识分子的反应,就容易理解了。

          BERLIN (Reuters) - Bad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changing eating habits in developing nations are primarily to blame for rising food prices, not biofuel production as some critics claim,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aid on Thursday.

          普世价值是存在的,例如“人要生存,人生而平等”。只不过不知道有多少西方人愿意承认西方消耗了太多的地球资源,应该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来保护环境并和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们平等地分享资源。

          默克尔演讲的英文报道在西西河的文摘:链接

          科大胡不归的看法:我理解你的意思

          西方知识分子对默克尔的批评:链接

          豆扑的理解不算有错,科大胡不归帖子的跟贴下就有类似看法。不过要结合当时演讲的语境,就会咂摸出西方的虚伪与傲慢来。如果人在德国,看惯了德国媒体的宣传,就会对默克尔的说法更为反感。

          关于德国媒体对中国的丑化,西西河里也有记录。一时找不到了。去年西藏骚乱的时候,德国媒体的表演就很绝。《镜报》曾有一篇封面报道,标题好像是《Yellow Spy》:

          点看全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看到黄色间谍这案子,忍不住走题几句

            这个案子去年一直上诉到宪法法院,但今年初终究是被驳回了。

            审判中有许多故事,各位不妨看看中国留德学联对这件事情的陈述吧,应该说是有理有节的。

            其实当时《明镜》不是唯一的辱华媒体,我那段时间的印象是,很多媒体都在打擦边球,《明镜》还不是最凶悍的。很快指桑骂槐的话愈演愈烈,终于明镜忍不住捅破了窗户纸,也越过了中国学生忍耐的底线。

            出这种事情,应该说是整个德国的政法系统甚至全国民众某种潜意识的流露。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拒裁《明镜》辱华案

          • 家园 多谢,俺找不到原文链接了

            在井大的贴里,俺也看到过,所以有这么一个印象。

        • 家园 原文如下

          不知别人怎么读出“指责”的意思的,我觉得这段话没啥问题,陈述事实而已

          "In Indien etwa nehmen inzwischen rund 300 Millionen Menschen eine zweite Mahlzeit am Tag ein. Wenn die pltzlich doppelt soviel Nahrungsmittel verbrauchen als sie das früher gemacht haben und dann auch noch 100 Millionen Chinesen beginnen, Milch zu trinken, dann verzerren sich natürlich unsere gesamten Milchquoten und vieles andere."

          这自然会影响到我们这里牛奶以及其他食品的份额

          • 家园 不算指责,不知道那该算什么了

            该算默老太实事求是地讲出了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开始喝奶,而印度人开始吃两顿饭了而引起的刚性需求?还是要算她一直心系中印两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在那种场合下不留神就表露出来这种关心了?

            粮食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刚性需求的话,那这个刚性需求到底是不是因为中国人喝奶,印度人吃两顿饭了而增加的呢?

            • 家园 粮食危机的原因

              记得《经济学人》和彭博社都有报道,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银行的洋专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导致发展中国家大量改种经济作物使得粮食不能自给自足。

              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提高当然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印象中不会比生物燃料的“贡献”打过太多。默克尔这话不光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确实是不符合事实。

              具体资料记不清了,兄台有心的话,可以平时注意搜集资料。

            • 家园 我是这么理解的

              老太太这里想说的无非是粮食价格上涨长远来看是不可逆的自然趋势,毕竟世界人口第一第二的两个国家民生水准正在迅速提高

              好比说您住的小区里最早只有您家里有车,每天在院子里想怎么停就怎么停。后来发现邻居们一家家日子好过了都买了车,您就得和太太商量说“现在停车位紧张了,咱家以后停车得多注意点别占了别人地方“,而绝对不会讲"现在停车位紧张了——都怪张三王五,那副德性也配买车?!”

              • 家园 俺觉得她那句话绝对没那么客气

                何况也不是两口子私底下商量的场合说的。

                这相当于在小区大喇叭里讲:本小区停车位日益紧张,这是本来买不起车的老王家和老李家最近买车了导致的,大家应该好好思考下怎么解决。

                逻辑上是没错,但这种话谁听了舒服?尤其是被点名的老王和老李。

                别说她的话不符合事实了,就算是符合事实,她在公众场合刻意回避部分事实而突出另外一部分事实,才是真正的断章取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