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用经济学方法比较民主和专制的优劣 -- 机会主义者

共:💬38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受教。献花。

        消除了一直以来的一个误解。感谢。

        另请兄对如下观点做出评论:

        1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相比 (这里不纠缠严格的名词概念,只按多数人所理解的那个民主和专制说事儿),前者对发动无节制的无限战争是否比后者更显谨慎?或者说,on average,前者是否比后者有更大的概率能避免无限战争?

        2 如果对1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兄将如何评论二战中的日本?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政权算不算民主政权呢?

        3 民主制度下,防止专制制度“复辟”的有效手段是什么?是堵住制度性漏洞更重要呢,还是加强整个民众的自由民主意识、令民众主体将民主制度神圣化,更为有效和关键呢?

        • 家园 “教”字可不敢当

          老兄的问题很有意思,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请指教:

          1 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相比 (这里不纠缠严格的名词概念,只按多数人所理解的那个民主和专制说事儿),前者对发动无节制的无限战争是否比后者更显谨慎?或者说,on average,前者是否比后者有更大的概率能避免无限战争?

          我认为对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至少就发动战争的一方而言。

          2 如果对1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兄将如何评论二战中的日本?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政权算不算民主政权呢

          当然不算。军人不能干政(即使在战争期间)应该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基本规则和保障。罗斯福和丘吉尔在战时都有比平时大得多的权力,但是他们仍然是文官政府。

          3 民主制度下,防止专制制度“复辟”的有效手段是什么?是堵住制度性漏洞更重要呢,还是加强整个民众的自由民主意识、令民众主体将民主制度神圣化,更为有效和关键呢?

          我想还是意识更重要吧--或者用“价值观”更为确当一些。拿美国2000年大选作为例子,两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没有哪方诉诸武力,而是循宪政途径解决。而最高法院裁决后,输者也就接受,原因也不是受到武力胁迫(美国最高法院是没有执行机构的),而是源自对宪法的尊崇。

          • 家园 再花!

            胖兄所论,与在下所思完全契合!只不过因涉猎有限,无法如兄般举出实例来强化支持自己的感觉或猜想罢了。因此,这“教”之一字,兄尽可坦然受之

            特别是第三点,就是广大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近乎宗教般的尊崇和维护,也是我一直所推崇的。由此想到我们的中国... 我以为如果希望在平稳中向民主文明的政权和平演变的话,还是应该 价值观先行、政体随后。当然也不能让价值观先行得太厉害而政改却毫无动静,那也会出麻烦 (民众与政府会对立)。如果政改先行,更会提高国家风险。

            如果我党/我国政府是对历史和民族负责任的党和政府的话,就应该有自己做自己掘墓人的勇气和气度,就应该在富国强国的同时,耐心地、但长期不懈地培育基层民众和官吏的民主意识/精神/价值观,同时基于社会整体的民主气氛民主精神,试探性地进行政改。而这种勇气和气度,又恰恰是以民主精神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希望我们党和政府的领袖们能一届比一届更具有民主精神。

            说实话,我根本就不相信一党专制、不培育社会民众的民主精神、不调整自己的政体以靠近民主政体,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真的能达到西方国家的文明和合理程度。

    • 家园 三权分立制度真的不错

      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不能长久的问题是世袭制,也就是选拔领导人的制度非常不合理,几乎最终一定会导致一个无能之君的出现;由民主过程产生一个比较有权力的领导人的制度应当是比较合理的。

      此领导人一方面应当有比较大的行政权利以便于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应当受到民主监督,以免走偏。

      我以为看三权分立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一些问题(例如全民选举实在有些可笑,人民代表制度或许相对更好一点,当然必须得是真正的“人民代表”)。

    • 家园 漫谈制度经济学

      有些想法,随手写写,博大家一乐。

      制度经济学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制度。所谓公平,就是以我的理解,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问题就来了。

      第一,什么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多数人当然可以按人口比例,但所谓“民主制度”通常也不完全遵循此原则。例如美国上届总统选举,明明投票给戈尔的人多,但按规则布什上了台。而“利益”二字就更麻烦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现在看是一件丰功伟绩,但当时的老百姓,哼哼,恐怕骂娘的多吧。所以,精英政治的鼓吹者总是强调老百姓多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这也有一定道理,但谁能代表,或表达出多数民众的长远利益呢?精英们吗?也未必。

      第二,公平和有效的取舍。公平和效率正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倒已经有经济学模型论述过了。机会主义者的大作也充分论述了这一点。专制有时更有效,而民主制度在公平方面做的更好一些。那么在现今社会应该如何选取二者的关系呢?

      第三,制度的实施。制度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一个理论上好的制度实现起来并不一定好。排队传话的游戏,小的时候都玩过。简简单单一句话,传十个人意思往往就全拧了,那么任何一个制度的实施要经历多少人,真正能够落实原意的又有几个呢?大学里有一门课,很有意思。老师让每个人用软件设计一个虚拟生物,可以扑食,逃跑,繁殖等等,然后把着几十个生物同时放入一个环境中。最后存活下来的往往是一些虽有缺陷但简单实用的生物,那些设计复杂精致的往往很快就被淘汰了。其实政策制度也往往如此。

      提了一大堆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只是想说明一个好的制度的建立真是很难的一件事,我们对现行制度政策的批判讨论也应该更审慎深入一些。可惜的是,现在的经济学由于在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方面还存在着严重不足,还很难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果有一天,人类社会真正能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指导其本身的发展,那该是多么美好!不过也许这也近似乌托邦的理想罢了。

      • 家园 不错,制度经济学其实只是个构想

        其实制度的确立。是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宗教思想等诸多因素纠合,广泛博弈产生的结果。由于大多数群众都是假定为自私的,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注定一个制度的确立,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也就是必须满足大多数短视的人的要求,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短期利益(当俄国革命时,当时苏维埃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打退敌人的进攻,恢复生产,满足人民要求面包的愿望)。所以往往确立下来的制度不是最能反映成本收益最优化的制度,而是在其周围不断摇摆震荡的较次的产物。就算能按照少数精英的设想确立一个较优化的制度,但只要这些精英符合经济人的假设,往往都会或多或少的在制度中掺入反映个人愿望的因子,所以也不是一个最优的制度。

        但是民主的制度较专制的制度往往较为稳定,这是什么原因呢?按照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制度确立是要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感,这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须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既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又不会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此他对一个体系的判断就排除了价值判断。也就是真,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碜匀ㄍ?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论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俭、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从这个观点来看,民主相较专制而言更易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感,从而维持民众对于制度的宗教般的信仰。专制在某些最初可以通过暴力或许诺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仰,但专制制度的政策很难维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无法获得民众的持续的认同,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民族主义或宗教来维系制度的合理性,但是这些方式都属于短期行为,在长期都有可能失效,因此专制的制度都是不太容易稳定的。

        有空我会写一篇关于制度如何定价的东西,或许可以解释制度确立过程的模式。

        • 家园 一个小问题

          从认同感和信仰方面解释民主制度的稳定性,非常有意思。这似乎是行为经济学的范畴。我对此一窍不通,希望机会兄多多指教。有一个小问题,也许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民主比专制制度稳定的论点是在近几百年才盛行起来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民主制度最终转向专制的例子。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原来的论证错误,但我觉得如果对某些假设做一些调整,使之同样能解释一些相反的例子,模型会更robust一些。

          • 家园 我也有同感

            过些时候我会再写一篇补充的内容,就民主专制博弈的过程做一点设想,希望能将那些特例解释清楚。全是一家之见,还望仁兄给予指正和补充。

            今天写的那些准确来说属于社会学上的内容,因为在此无法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论证,而且也说不清楚。其实经济学只是一种工具,不能解释太复杂的东西,当然我可以把一切都归结到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上来,但要具体量化这些就无能为力了。

            关于新教伦理方面的内容也是上世纪90年代左右兴盛起来的,杜维明就是靠宣扬新儒家伦理发迹的,不过有些东西还是满有趣的,我也是就事论事,希望抛砖引玉,望各位大家不吝赐教。

            • 家园 不知机会兄说的文章有没有写

              就是关于如何理解/解释历史上的民主制度转变为专制制度的 (如罗马共和国 - 罗马帝国)。很感兴趣。

              没有机会兄那样的理论研究,凭直觉我以为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没有我们今天这么多关于民主/专制制度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的人也远没有今天这么多,因此那个时代人们还不能如今天许多西方民众那样将民主制度神圣化。在那样一种民主制度缺乏广大民众自发维护的不利条件下,一旦国家面临巨大危机 (战争或分裂),此时一旦出现一位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原有的民主制度就会遭到破坏。

              其实迟至希特勒时代,上面这种情况依然适用,因为在30年代的德国人心目中,民主制度不是神圣的,相比较而言,德意志民族主义更有可能是德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东西,而希特勒一系列出色的政治经济外交运作,令广大德国人逐步相信他是能够带领德国人实现德意志民族中兴的杰出领袖,于是德国人比较轻易地放弃了他们心目中不那么神圣的民主制度...

              我无法想象今天的西方国家会因出现 国家危机+杰出领袖 这种组合 时而放弃民主制度。欧洲各国的制度对国家第一领导人的权力限制很多,客观上领袖再杰出,也没有足够大的舞台任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将广大民众牢牢地吸引在自己周围 从而终结民主制度。美国的总统被赋予的权力虽远大于欧洲国家领袖的权力,但美国是全世界各国中对自由民主制度神圣化最厉害的国家 (套用机会兄的话,就是美国人对民主制度的具有极端强烈的信仰和认同感),因此专制制度在美国复辟的概率几乎就是零。

              抛砖引玉,期待机会兄真正的深刻分析。

              另外,对机会兄从认同感和信仰方面解释民主制度的稳定性,我也感到非常新奇,同时认为非常有道理。

      • 家园 好文。关于公平和有效,

        俺以为是矛盾又统一。公平能让系统内各参与者能说上话,这样从长时间看来,能找到让整个系统良好运作的概率比较高。美国立国两百年至今未露败相,虽然一路危机重重,看来其机制是有道理的。俺对历史不熟悉,中国最好的朝代到了两百年的时候怎么样了呢?虽然这里面有生产力水平等不可比性,希望有个思路而已。呵呵。

        • 家园 机制应该具备新陈代谢功能

          据我所知,美国的制度在这几百年中不断完善修正。中国的改革也可以看作是对现有制度的改进,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现成的完善的制度,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是不存在的,一个能不断自身进行发展修正的制度就了不起了。

          • 家园 有道理。在下的愚见,就是民主恰恰好就是自我调整的机制。

            比如说我们在做试验去验证某一假设的时候,有很多DATA都会被当作误差忽略掉,但实际上这些DATA是有意义的,虽然他们暂时不是主流,但他们表现的就是潜在的变化力量。在俺的理解里,这些暂时不是主流的东西,就是CHAOS,也就是道家里的‘易’。

            民主,就是让我们能让这些不是主流的东西存活并注意他们,让他们能发出活力,推动整个系统向前进化。看共和党和民主党政府相互调整政策,蛮有意思的。俺的专业不是经济学,纯属瞎掰而已。

            • 家园 这使我想起了生物学中的一个类似的现象

              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是有利于物种的繁荣的,比如某种条件下非常适应的生物,换了一种环境,很可能就会灭绝。

              记得看得是讲一种马的例子,说一般人都想挑选比较高的马繁殖,配种,而不想要矮的马,但是某年有大的瘟疫来到,偏偏就是这些矮马有免疫的能力。

    • 家园 阿根廷,民主是副毒药

      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时候,民主是润滑剂。

      社会经济遇到危机或长期停滞不前的时候,民主是毒药,因为没有人愿意作出牺牲,此时全社会讨价还价的成本奇高,不如强人裁决来的爽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