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口述史背后丰富生动的历史背景:一个实例 -- Alarm

共:💬40 🌺2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口述史背后丰富生动的历史背景:一个实例

    原帖:老引北京:俺先帮他补充补充。。。

    一问一答,非常简洁,但是背后有着丰富生动的历史背景,我就挑两条自己熟悉的,展开了,稍微介绍一下。

    1、问:你们当年有抓壮丁一说吗?答:有!问:怎么抓?答:用绳子捆成串串,都是地方上师党部干的。

    此处的“师党部”应为“师管区”之误,一个是军队党务机关(但是在国民党军基本上形同虚设),一个是抗战期间基本的兵役机关。国民党军虽以“建设革命的党军”为建军原则,但是军队里面的党组织基本上是个摆设,基本上是靠长官的个人效忠、或者是派驻军统人员来保证部队的忠诚度(文强抗战期间就曾经被派到孙殿英的部队,行监视之责,但是孙部最后还是投敌当了伪军)。这也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内部矛盾尖锐、部队协同性极差的深层次原因。

    “抓壮丁”这个基本兵役制度,堪称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几大弊政之一,它给国民党统治秩序造成的危害也绝不仅仅是大量壮丁非正常死亡、白白损耗人力资源这么简单。因为国民党基层政权,在“四·一二”血洗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以后,迅速地土豪劣绅化,壮丁制度成了地方豪强盘剥百姓、鱼肉乡里的工具,而且兵源质量也毫无保证。

    名义上,独子不抓丁,每个壮丁的家里还有一笔政府给的优抚费可拿,但是实际执行完全走样——抓丁成了基层兵役人员敲诈勒索的好机会,符合规定的壮丁、只要家里有钱贿赂就不抓,转而强拉无钱无势的贫苦人家子弟,实在不行了,就拉一些大烟鬼充数。

    更绝的是,还有一些流氓地痞和兵役人员勾结、干起了“卖壮丁”的营生。他们冒用他人名义充当壮丁、骗取优抚费(有时候还能从被冒名顶替的人那里额外拿一笔好处),然后贿赂押送壮丁的长官、半路上跑掉,长官则以“壮丁逃亡”的名义向上级交差。逃回来以后,这些人又再一次冒用他人名义当壮丁,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端的是个没本钱的好生意!

    抗战期间的兵役制度之祸,国民党高层是了解的。台湾出版的蒋介石文集,就收录了好几篇他在这一时期对相关人员的训词,在这些训词里面,蒋介石对兵役制度的种种弊端发出了严厉的、甚至是痛心疾首的训诫。不仅如此,他还下了狠手杀人:1944年夏,因为目睹财政部税警团壮丁的悲惨遭遇,他把当时的兵役署长程泽润都给毙掉了(滑稽之处在于,财政部税警团是自行拉壮丁的,不归兵役署管)。但是,“拉壮丁”这一弊政,一直都未能革除。

    2、问:你们吃空额吗?答:吃!没办法。太艰苦。我们都是红苕煮一大锅,上面洒些米。将能吃饱肚子。问;你做连长吃过空额吗?答:吃过。都是有逃兵不上报。军晌下来吃掉。

    抗战期间,国军供给标准本来就偏低,每人每天二十四两带壳的谷物(注意,之所以是带壳的、而不是成粮,内里玄机很大)、副食一律没有。这个标准往往还执行不到位,各级经理部门(国军把后勤部称为经理部,从日军那里学来的军语)都会层层克扣(美其名曰:去壳),到最后士兵能够勉强吃饱就不错了。这个问题连嫡系部队都免不了,更不要说西北军这样的杂牌——实际上,除了极端困难的时期,共军部队吃得比绝大多数国军部队都要好、士兵的营养状况好于国军,至于359旅这样的大生产模范就更不用讲了(1943年1月至10月,全旅吃肉318262斤,平均每人每月约3斤肉,在当时,这个保障水平已经相当高了)。所以,黄维这么清廉的国军将领,1940年在54军军长任上,也被关麟征抓住了把柄(将空额薪饷挪作它用)、要整他。因为黄维是为了改善士兵的生活待遇而吃的空额、一个子也没落入个人腰包,部队上下一片哗然,最后的结果是蒋介石批了个“可调本部高参”的和稀泥批语、把黄维调走了事。

    抗战期间,普遍存在的“吃空额”现象对国军的损害极大,各部队非常不充实。抗战中期、郭汝瑰接任七十三军暂五师师长,前任师长给他“交底”说本部实有五千多人(表册上是七千多人),但是他上任后摸了摸底、三个步兵团合计三千人、只有一个满编团的兵力。与此同时,前任师长为了感谢郭在交接过程中没有刁难他,送给郭汝瑰个人一点“小意思”——二十多万斤军粮。更加恶劣的是,空额都是来自一线战斗部队(各级长官的勤务兵永远没人吃空额),国军部队本来就存在的官多兵少、一线战斗部队不充实的问题,也因此更加恶化、严重损害了部队的战斗力。抗战初期,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甚至因为空额太多、连火力排没有足够的人手携行编制内的武器装备,害得排长每次行军转移前、都要求爹爹告奶奶、央求步兵帮他们背机枪、背弹药。按照LUDA所说,某位解放军的开国上将(他没有点名),30年代当国府的中将师长时,也是位一等一的吃缺高手,当年武汉行辕派人点编部队后评价为,他的一个中央军师,实力还未必比得过一个杂牌军的旅。

    历史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口述史背后可以挖掘、整理、分析、总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 家园 用绳子捆成串串

      给你们提供一个小说中的证据。清江壮歌里有这方面的描述。这个小说基本可以看做文学记实。壮丁门被一根绳子从裤子里穿过。要逃跑,就要脱掉裤子。

    • 家园 那二十万斤军粮放在哪里呢?

      放驻地仓库,不怕当兵的抢了?

      • 家园 你不要小看旧军队里面长官的绝对权威

        那是用各种花样繁多的肉刑、乃至是剥夺士兵的生命,从上到下建立起来的,这一点可以参考高戈里的《心路沧桑》一文。这样的军队,是用士兵对暴力的恐惧作为“黏合剂”组织起来、并借此维持基本的军纪——这也是旧军队在战场上,一旦官长伤亡、或者建制被打乱,往往就会崩溃的原因:因为暴力的执行者不复存在。

    • 家园 这个“二十四两带壳的谷物”看起来好象不少了。

        就按稻谷出米60%算,也有一斤四两四,按那时的条件,平时将就能吃饱了。但是且慢。

        以前的一斤是16两,也就是说二十四两折合现在的一斤半。当然罗,这一斤半带壳粮如果能如数发到士兵手里,也不算饿的厉害了,稻谷能出9两(十两称)米,小麦能出一斤二两到一斤三两面粉。

      • 家园 这个问题需要综合对比和分析

        郭汝瑰接任73军暂五师师长,因为在点检问题上比较“大度”,前任师长轻轻松松就送给他几十万斤军粮的“小意思”,克扣怎么可能避免?

        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入朝部队和民工每天的口粮标准是两斤多,而且还是成粮,后来更进一步、全发细粮——这还只是口粮,副食供给另算。举个著名的例子:为了突破美军的“绞杀线”、把鸡蛋送上前线,让战士们在坑道里面也能吃上鸡蛋,还特意把鸡蛋做成了鸡蛋粉,这可是毛、周亲自过问和操心的事情……

        综合对照和分析之下,你说对抗战期间的国军士兵来说、吃饱肚子岂不是一种奢望?

        • 家园 不能与抗美援朝比。

            抗战时八路除了在后方搞生产的,供给也很少,我看过一些资料少的少于半斤(一天),多的也不到一斤,就这样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

            这说明国军的口粮从帐面上看不算少,关键是能不能如数发到士兵口里。

            如果一天有两斤多口粮,没有副食也能吃饱,长期营养是另一回事。

          • 家园 正常情况下,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供给标准可不低

            你说的那种半斤、一斤的口粮标准,属于华北八路军根据地困难时期的特殊情况。这种时候,除了有战斗任务、连出操都取消了,并且强行要求战士们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没事都在炕上躺着、减少热量消耗。这个时候也是八路军战斗力最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苦,有大量人口逃亡,最高记录是一个县80%的人口或死亡、或逃荒,这也是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的原因。这种情况在王外马甲的《骑兵》一文里面就提到过,为了避免与民争食、八路军部队连野菜都不准挖(部队挖了,老百姓就没得挖的),如果不搞大生产运动,军队会被饿垮、群众会被饿跑,根据地也就不战自溃了。

            正常情况下,八路军的供给标准高于国军大多数部队。口粮的差别不算很大,但是副食这一块,从各级后勤部门到每一个基层连队,都高度重视。记得有一个“半斤加五钱”的说法,就是要求保证每天半斤菜、另外若干油盐肉等等的基本供给标准,具体的兑现程度则取决于各根据地、各部队的后勤保障状况。当时还有一个“每月一斤”的提法,就是要尽量保证每个战士每个月摄入一斤肉食(也包括动物内脏等),补充最基本的动物蛋白,否则战士们拼刺刀没力气。至于新四军,因为其活动区域富庶,保障水平普遍好于华北八路军,后来甚至可以保障香烟的供应——幸福啊!山东八路军,因为政策得当,斗争形式没有太大的起伏、根据地建设一直搞得不错,保障水平也相应地“水涨船高”——倒是山东的日军,因为“以战养战”的征收指标完成率低,保障比较困难,而且是越往后越困难:-)

            在敌后斗争最困难的阶段,华北八路军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地区不能供养的部队,宁愿调往别处、或者干脆精简裁撤,也绝不让部队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或者是涸泽而渔、向群众过度征收。各根据地还为此专门做过调查研究,分山地、丘陵、平原等不同的地形,每一种地形再分“一面负担”(群众只供养我军)和“两面负担”(群众同时供养我军和日伪军)两类,得出一系列群众能够承担的兵民比例,并严格按照此比例控制我军的规模。

            PS: 顺便多说一句,如今解放军基层连队饱受诟病的养猪种菜的传统,其实和这段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那个供给极端困难的年代,一个连队养猪种菜搞生产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战士们的伙食问题……直到今天,在一些条件得天独厚、连队副业生产搞得好的地方,比如云南的某些边防连队,拜连队养鸡放牛的副业生产所赐,战士们做到了顿顿有鸡汤、经常吃牛肉。

    • 家园 好文,很有意义,可惜口述史研究方面大陆还很落后

      ,甚至不如台湾,更不要说欧美。台湾官方的国防部史政编译室已经搞了大量口述史调查,姑且不论质量如何,至少保存了一批资料。这方面大陆基本只会出回忆录,成体系的口述史整理还有待开展,可惜时不我待,老人是日渐凋零,可惜可惜!

      • 家园 一个建议。

        中国大陆有一本书,名字叫《文史资料选辑》。

        不多,总共46卷,您先瞧瞧再发言,好么?

        如果嫌太累,到下面的网站看看题目和作者也是好的。

        不做家庭作业就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态度还是积极的,就是有点儿不严肃啊。

        [URL=]http://www.jllib.cn/refer/spe/wenshi/wenshi_index.asp

        [/URL]

        • 家园 抱歉,链接出处不灵,在这里。

          http://www.jllib.cn/refer/spe/wenshi/wenshi_index.asp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