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孝文帝:是历史伟人还是民族叛徒? -- 司马水镜

共:💬91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林洛关于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胡适说过,“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是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设一个民族的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前面的两步。”我们现在不追求“努力建设一个民族的国家”,“排外”也早已忘却,坚持了几百年的“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好像都快要忘记了。过去,不管是辽、金,还是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汉语为官方语言。然而到了今天,中国人居然不再乐于用中文交流了。看看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些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中国人多么开心的讲着欧洲的语言,那样的疯狂,那样的痴迷。今天我们的教育里,英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语文,前不久还有人提倡小学就开始双语教学,更有人提出全民学英文的号召。难道这不该引起忧虑吗?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汉语更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当我们不以自己的语言为荣,放弃自己的语言的时候,就不能够懂得中国文化,不能够看懂我们的历史,不能够认同我们的民族。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又将走向何方呢?

        哀莫大于心死。

        放弃自己努力的文化、民族、国家,已经注定走向没落。可悲的是,我们还在自我感觉良好,得意的笑着。

        固然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成就,但是并不等于改革就一定是成功的。

        这一点,南北朝中北魏汉化改革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北魏是鲜卑拓拔部落建立的帝国,当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直到四八四年,北魏才开始发给官员薪俸,那时距开国已经九十九年。这些年间,北魏官员都是通过贪污勒索来谋生的。第七任皇帝拓拔宏是北魏帝国第一个受有良好教育的君主,他受的是纯汉化的教育,所以拓拔宏开始使他的民族全盘接受汉文化。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更是后人热烈提倡的。

        北魏的改革也是卓有成效的。

        《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南梁名将陈庆之到洛阳后,就曾大发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如登泰山者卑培,涉江海者小湘沅。”北魏的改革有目共睹的,改革这点并没有错。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鲜卑族的改革是积极的。只有僵硬待毙的民族,才用种种借口,拒抗改变。但是拓拔宏对汉民族文化是近乎盲目崇拜,这样的主动汉化,一方面固然使自己的民族进步,然而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汉文化的糟粕,更由于因为鲜卑没有文字,这样的汉化使得绵延千年的鲜卑族彻底消失。当然,在注入新的血液后的汉族诞生了唐朝这样的强大国家,但是过不了多了,汉族又变成了宋、明之积弱,鲜卑族的强悍、英勇、朴质已经不存在于汉族血统了。我们可以先拓拔宏看看是怎么做的。

        拓拔宏首先通过迁都来实现汉化的开始,接着就是一系列的措施。

        一、禁止穿鲜卑传统衣服,改穿汉装。

        二、规定汉语为帝国的法定国语,禁止说鲜卑话。

        三、取消鲜卑姓,改为汉姓。

        四、从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的人,就成为洛阳人,死亡之后,就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五、鼓励鲜卑人跟汉人通婚。

        这些无可非议。

        可是拓拔宏把汉民族儒家学派的礼教全部接受,这就不对了。拓拔宏重新建立起来士大夫门第制度,即所谓政府用人,只问门第,不问才能。拓拔宏首先是制造鲜卑新的门第。鲜卑贵族姓氏,称为“国姓”,最尊贵的有穆、陆、贺、刘、楼、于、稽、尉,共称“八姓”。汉民族则以郡为单位,每郡选定作官人数最多而官位又最高的姓氏,称为“郡姓”,最尊贵的有范阳(河北涿州)卢姓、清河(河北清河)崔姓、荥阳(河南荥阳)郑姓、太原(山西太原)王姓,陇西(甘肃陇西)李姓,共称“五姓”。广大的被统治的平民,则属于“庶姓”。国姓郡姓有国姓郡姓的门第,这门第代代相传,成为世家。门第世家,又分为六等:

        第一等:膏粱门第。三世中有过三个宰相(三公)。

        第二等,华腴门第。三世中有过三个院级首长(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

        第三等,甲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重要部部长(尚书)。

        第四等,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次要部部长(九卿)和州长(刺史)。

        第五等,丙姓门第。三世中有过顾问官或国务官员(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第六等,丁姓门第。三世中有过副部长级官员(吏部员外郎)。

        每一等级的子弟,都有它的做官标准和保障。身为平民的庶姓人士,绝对无份。这种不以学识为判断标准的选用人才制度完全背离了任才为贤的本意。这样儒家学派的繁文褥节、宫廷和政府的组织结构使得统治阶层完全脱离了百姓,统治阶层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日趋糜烂。北魏政治从此也混乱不堪,各级官吏生活腐化。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为“市曹”。就在北魏改革卓有成效的时候,爆发了六镇起义。

        六镇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六镇扼守交通要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六镇为沿长城一线的六个军镇,自西而东为沃野(今内蒙古五原东北)、怀朔(今固阳东北)、武川(今武川西土镇)、抚冥(今四子王镇东南)、柔玄(今兴和台基庙东北)、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境)。镇将和镇兵都是鲜卑族人。另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以及内地因犯罪而发配北边的人等。

        北魏前期和中期,对六镇十分重视,边镇置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则主要是鲜卑人或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仅沃野一镇,就有镇将、僚吏八百余人。北方另一游牧民族高车,亦先后有数十万人归附北魏,并也被安置在六镇地区。随着北魏王朝着重经营中原,六镇的战略地位相对减弱,六镇将士的社会地位也日渐低下。鲜卑贵族子弟受到歧视,仕途艰难。这一时期被派往防戍六镇的人,多为流犯或死囚,称为府户、兵户,与六镇将士统称为镇户。太和年后期,“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侯、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六镇的兵民为北魏改革的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最终被北魏统治者抛弃。这个时候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柔然族的南侵打击下,爆发了镇兵杀死镇将举行的六镇起义,导致了北魏的动荡。在平叛过程中坐大的两个将军:高欢和宇文泰,一个占据中原洛阳,一个占据关中长安,形成东、西魏。到他们的儿子的时候,分别篡位建立北齐、北周。北魏最终因为自己的改革而灭亡。

        北魏的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深思,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文化和理念,但是又不能盲目的崇洋媚外,毫无原则的全盘美化,引用他们的制度。相比之下,日本还是做得很好。日本当时的思想家虽然倡导“脱亚入欧”,恨不得将日本变为欧洲的一部分,但还是保留了语言、姓氏和种族。需要注意到的是,北魏的政治改革继续沿用“门第制度”。相比曹魏和晋朝而言,这种盲目沿用的政治制度完全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甚至都没有一个异化的过程,北魏就是简单的直接引用最腐朽的政治形态,并且由于自身文化落后的弱势心理,毫无原则的学习汉人文化中的糟粕,崇尚享乐。这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引进导致了社会的精英层与下层人民的急剧分化,偏见、歧视成了普遍的现象,下层人民被抛弃于北魏的“文明”之外。拓拔宏是北魏的第七代皇帝,他的改革被历史给与很高的评价,但是他改革开始不过三十年,北魏就发生大叛乱,并且很快的灭亡。而整个鲜卑族因此而消失殆尽。北魏的改革成就其实很容易的被充满仇恨的下层百姓毁灭,五胡时期毁灭一个城市的例子并不少见。“六镇叛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下层起义,如果没有发生“六镇叛乱”,而将矛盾继续积累、深化,更大的叛乱势必会发生,那时对于北魏来说,就是完全毁灭的打击了。北魏的汉化,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少数民族学习汉人的文化,我们可以怡然自得,但是今天的“美化”,就是我们的民族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些经验教训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 家园 【原创】我对北魏孝文帝的看法

      北魏孝文帝元宏,享年三十三岁,在位二十九年(延兴六年,太和二十三年),但实际掌权不过九年(从太和十四年到太和二十三年),其它二十年都是太皇太后冯氏(北魏文成帝皇后,史称文明太后)临朝听政,皇帝垂拱而已。太和十四年,太皇太后冯氏崩,孝文帝开始实际执政。因此从延兴元年到太和十四年这段时间(共二十年),北魏朝廷的政绩不应该算到他的身上而应该算到太皇太后的身上,因为这段时间实际执政者是太皇太后,而皇帝只是个牌位。

      孝文帝在位期间共有四大功绩:一,整顿吏治;二,颁均田令;三,迁都洛阳;四,全面汉化。其中前两项分别实行于太和八年和太和九年,这是太皇太后执政期间,和孝文帝并没有什么关系;后两项分别实行于太和十八年和太和十九年,的确是孝文帝所为。这样算下来,孝文帝的成绩其实只是迁都和汉化两项,而不是四项,特别是关系到北魏长治久安的整顿吏治和均田令和他毫无关系。四项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和他无关,剩下的两项则使他的光彩大为逊色,而其后果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北魏开国于道武帝,军威兴盛于明元帝和太武帝,而到了文成帝则走向稳定,同时对汉文化的接受成为主流。文成帝崩,献文帝继位。此人喜好黄老、佛教,沉迷于学说而不愿多涉凡事,于是决定内禅于长子拓跋宏(时年五岁),改元延兴,自己做太上皇,在位共七年。延兴六年,太上皇因太皇太后冯氏(文成帝皇后)私德问题而被太皇太后毒杀,皇帝年幼(时年十岁),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改元太和,直到太皇太后崩于太和十四年。

      太皇太后毒杀献文帝后,虽然立拓跋宏为帝,但是并不喜欢他,管教甚为严厉,甚至颇为苛刻,曾经在寒冬将其关入空房,并且三天不给饭吃,打算将其废掉,多亏大臣上疏力争,拓跋宏这才幸免于难,保住了帝位。后来,太皇太后又多次严厉处罚拓跋宏,全靠其温婉孝顺而得以自保。拓跋宏虽然能够自保,但是却不受信任,基本没有受过几位前任皇帝多曾经历的鲜卑军旅生活,这样对鲜卑文化和政权对军队的依赖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拓跋宏长期处于冷遇寂寞和危险之中,全靠身边文学侍臣(出于北方大族的汉人)的温言呵护来化解心中的苦闷,因此对文学侍臣以及汉文化颇有好感,而对与太皇太后接近的鲜卑贵族及其所代表的鲜卑文化渐生反感,这点对他后来亲政以后的迁都和全面汉化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权,在经过前面几位皇帝以后,多会出现向往汉文化的年轻皇帝,如金熙宗、金海陵王以及金章宗。这三位皇帝在继位以前已经是读汉文、写汉诗、着汉衣、引汉臣,成为翩翩汉家少年,北魏孝文帝也不例外。

      孝文帝亲政以后,愈加向往汉家文化而不满于国都平城浓厚的鲜卑文化,这样才有了迁都的念头和决心。迁都以后,鲜卑文化日益淡薄而汉文化日益浓厚,这才有了彻底汉化鲜卑贵族的决心和动作。

      汉化本身对鲜卑民族的文化进步不能够说是坏事而应该说是种进步,但是孝文帝将腐朽的世族制度引入鲜卑贵族的圈子,甚至人为地建立鲜卑贵族的世族以及大量地和汉人世族通婚,这样鲜卑贵族迅速地腐败了。更加重要地是,鲜卑依靠军功立国,这时候的鲜卑贵族却脱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北方军队,而使北方军队的待遇日差一日,终于导致了六镇兵变。六镇兵变虽然被镇压,各地军阀割据的形势却已经形成,北魏的衰亡也就不可避免了。孝文帝的错误在于虽然他引入了更好的文明和发展机会,但是也同时引入了腐朽因素;另外,他没有照顾好利益集团之间(北方军队和朝廷上层)的利益转移,致使矛盾积累。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灾难就会降临。

      虽然北魏的衰亡源于宣武帝,明显于胡太后、孝明帝,但是根源在于孝文帝。因为宣武帝和胡太后只是自身腐败和享乐,北方军队这个国家柱石的被冷落却是源于孝文帝。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