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锅28》:打破老锅问到底?(一) -- 本嘉明

共:💬238 🌺1187 🌵1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奥黑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啊

        内部利益大调整,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让人把嘴里的肉吐出来,难啊)。弄不好在河里摔一跤,那就几年爬不起来。

        中国现在如果搞什么拆省,那就是把秦汉以来2千多年郡县制祖先给我们摸出来的经验全扔掉,再重新摸一遍。从元代设省后到现在基本稳固的各省框架,可以说都是中国2千年的历史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设省之后天下大乱之世至多30年,8百年来,基本避免了藩镇割据和类似宋朝那样软弱无力的局面。技术虽然进步了,但人的欲望并没有变,过于强大的中央,未必就是好事。中央里如果出了王莽,武则天,戈尔巴乔夫似的人物,地方毫无反制力,可能最后就是天下大乱。

        中国这30年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未必是中央的英明决策。拉开农村改革序幕的是凤阳小岗村18个不怕杀头的老百姓。80年代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是叶帅家乡广东,而当时的广东萌叶帅之故,可以自己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根本不鸟中央的。中国现在拿得出手的企业,品牌,基本都是在那段中央权威下降,各地各行其是的时候建立的。(80年代各地都上电视机,电冰箱,大部分倒闭了,但活下来的就是我们中国今天家电业的核心)。华为,海尔,平安,联想等等,莫不发轫于其时。

        90年代后,中央定调,发展浦东。我这里问一下各位,中央在浦东砸下了这么多银子,浦东现在孕育出一个我们拿得出手的可以靠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或品牌没?上海的房子是炒上天了,上海的世界级企业发展出来没?那怕就像互联网企业这样,现在杭州的淘宝也远超盛大吧。

        这个奇特的体制,需要中央强力地控制,否则地方上各为其利,该转呔时不转,后患无穷。这,就是拆省的意义。

        如果中央的决策真的那么英明,那我们今天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那些?就工业皇冠汽车业来讲,是几年前说要耐得住20年寂寞的一汽,2汽,上汽还是我们自主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等更给人以希望?当初那些机械部动辄就是拿3大出来说事的专家们预料到通用,克莱斯勒今天的命运了吗?

        没有地方的那些违规建设的电厂,前几年电荒的时候,大家谁也别想开空调。因为6,7年前的中央级专家说中国的电已经过剩了,结果中央政策3年不准上新电厂。结果就是几年前的各地电荒。而02,03年的时候,中央级别的专家又说中国2亿吨钢就够了,钢太多了,铁本也被修理了。结果怎么样,我们现在奔着6亿吨钢来了。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经济发展也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不是说只要能够中央管理一切就能把一切解决好的。如果是这样,那苏联也不会亡了。

        就分省来讲,这个我看不是创造内需,而是制造内耗。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是一场不短时间的争夺。在我们处于相对优势而米帝处于相对劣势的时候,如果我们瞎折腾搞什么分省,那就是给米帝的摸着石头过河争取了时间。内耗中的中国,就不具备了全力出击的能力。一旦米帝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摔跟头了,本来我们可以趁机大大扩大我们势力范围如果被我们自己的内耗给牵制了,就是错过了历史机遇了。

        • 家园 窃以为您的理解是反的

          8百年来,基本避免了藩镇割据和类似宋朝那样软弱无力的局面。技术虽然进步了,但人的欲望并没有变,过于强大的中央,未必就是好事。中央里如果出了王莽,武则天,戈尔巴乔夫似的人物,地方毫无反制力,可能最后就是天下大乱。

          行省制下,中央才是无以复加的强大,地方才是毫无生机的。这800年,是中华文明逐渐停滞,逐渐被超越的800年,明亡于清,民国又几乎亡于日本,由失败走向失败……

          向下放权,是对行省制的改造和松动,不是强化

        • 家园 行省制不是郡县制,行省制是从元朝才开始的
      • 家园 捶地大笑!通俗易懂——连俺都看明白了。
      • 家园 中美在啊富汗的合作让苏联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中美在啊富汗的合作让苏联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并最终解体.不知道美俄会不会重演历史,在啊富汗合作围堵中国.

        • 家园 如果中国真的有决心,即使美俄联手也挡不住我们的。

          这期的兵器杂志上记载了70年代的苏联造航母工程”1153“。里边有几句话我很感兴趣,勃列日涅夫在航母问题上,死扣省钱,别的都不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实际上已经内部问题很严重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财源收入了。那时候的苏联,尽管军事和政治貌似无比强大,但经济基础已经空了。宛如大观园里那个貌似富甲一方的贾府一样,崩塌是早晚的事。而阿富汗战争加快了它的崩塌。

          我们不同,我们有充满活力的经济基础。尽管创造这基础的最大功臣是分得蛋糕最少的打工妹们,农民工们,血汗工厂工人们,整天加班的工程师们和无数把生意做到全球的中国小商贩们。

      • 家园 本大辛苦,小二,来一壶上好的花茶

        弱弱地问一声,本大这坑打算挖几层,本掌柜好叫小得们多准备些开水和茶叶,还有各色茶点。不知本大好哪口,咱好先叫厨房准备相应的菜系。还有,把西上房腾出来,对了,本大,你是喜欢席梦丝呢,还是传统的棕绑床?

      • 家园 不只一个人说近期必有大动了
      • 家园 美国投资人 江恩不是说过吗 同一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

        本大 佃农 自耕农,大地主一说,事实还真如此

        千百年来,就皮肉更新换代了

      • 家园 读后感:全世界经济向右转,人心向左转
      • 家园 先花后看

        奥巴马近乎放荡

        看到这句,这朵花肯定没糟蹋。

    • 家园 【原创】<<李锅28>>:打破老锅问到底?(六)

      (一)

      看看今天的中国,她被一种力量牵引着。我们除了让这种力量继续有序地,轰隆隆地工作,暂时看不出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这力量像犁划开土地一样,接二连三地制造变动和崩坏。而变动和崩坏的,有时候是好的事物,这令人惋惜;有时则是应该摒弃的东西。“变化”只是个中性词,谁能保证总是变好呢?唯一要紧的,是用连续的小爆破代替一次巨大爆破,来渐进地释放张力。没有张力的民族,没有未来,就像一个人不能出汗,必定生病一样。

      这世界上,只有不到10%的人能玩玩过山车和蹦极(上个月小本刚玩过蹦极的山寨版:DROP TOWER,就是自由落体塔,结论是以后不玩了),不过人人能坐公共汽车,当然你要还晕车我也木法度,去换印度牛车吧。所以全社会老少咸宜的稳定实在是重要啊。

      (二)

      小本建议河里广大朋友,大家自发组织一次“日本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用,跟日本有关的,事无巨细都来晒一晒,放哪个版都成。

      因为中日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过。

      二战后的东亚格局,简单说,一定是分裂的。

      TG近30年的态度也简单:既然美国要这疙瘩分裂,我认命,但老子不能耍单。

      因为不讲打仗,东亚的上台面国家就是日,中,韩。近10年来,中国拉住韩国,日本则把外交大权托付美国,自己在远东玩自闭。李明博上台后,走美日路线,TG毫不犹豫就猛抽该抽的人,但TG被孤立的危险并未消除。朋友当然还是有的,但俄国朝鲜在经济上都不够斤两。

      日本社会一向有浓厚的保守风气,但钟摆效应加上亚洲经济的欣欣向荣(自民党又太烂),给了左倾的日本民主党一个执政机会。美国这下露出个狠黄狠暴利的破绽。

      小奥的世界事务师爷,是布热津斯基。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就在<大棋局>里。那里头,日本被称作“远东之锚”,同欧洲之锚英国,对于美国国之命脉,同等重要。

      一个社会像一个人一样,循规蹈矩,右了几十年了,鼓足勇气想出轨一次,很正常的。但日本绝不会一左不回头,等下一届首相一定会摆回右翼。因为日本人总体很保守胆怯,偶尔激情一把,终究会抱怨跟小二(民主党)住在出租屋不好受,赶紧就回去平淡但踏实的“旧家”,搂着黄脸婆“自民党”睏觉。

      不过一届已经足够了,就是不知道民主党撑不撑得到底。

      毛太祖在放手经营东北前,先放出刘邓两只悍虎,挺进大别山,去捣老蒋的睡榻,老蒋从此对东北无暇顾及。

      破绽既出,顽石也可撬动了。此谓“以无厚入有间”。

      (三)

      但中国对这个形势,也不能急功近利,只抱着挑拨离间,利用日本的心态。因为中日关系,确实是千秋万代的事。

      日本曾长期以中国为师,中国在开放之初,也短暂地提过“以日本为师”。现在扯平,是大家心平气和,互相平视的时候了。

      可口可乐公司的资产,不是遍布全球的灌装厂,而是品牌和配方。

      中国改革30年的资产,不是遍地的工厂和年产600万大学生,而是全社会开放的心态,虽说有一点拜金,但做什么都目标明确,务实而且好奇心盛。

      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僚系统由“士”(读书人)组成,日本的由“侍”(武士)组成,阿拉伯地区由各层次宗教领袖组成,其他一些地区(如南亚)由贵族高种姓组成。这四种人都有宗教和血统心态,执着于某些教条而无视现实。等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僧侣政治后,由生意人当道,于是优劣立判。荷兰,英国在“去天主教化”后,都成为央视<大国崛起>中的重要篇章。

      西方人早在1900年代就认为,日本人善于作匠,中国人适合经商。

      生意人中的极品,是心平气和,不慕虚华,不纵肉欲,放眼长远的,如巴菲特。这样的人精,中国一直都有,但不大容易登庙堂而已,小小例外一次如吕不韦,就留下惊艳一笔。由于央企的老总只能算“残缺的企业家”(这种说法对,但小本要说,这体制类似于美国的文官领军,其实有它的优点),因此只有当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走到一个权力层次后,“完美生意人”才会对社会面貌有明显影响。而日本的“产经联”,虽说名为“影子政府”,在这场攀登中,至今没有登顶,仍然是商不如官。

      有一点中日很相同,就是“天下一家”,把整个国家捆在一起,整体前进,整体改变。这印度是做不到的。中国捆得有些马虎松散,但拖拖拉拉地也还是一起进步了。

      还有一点中日很不同,就是日本有明确繁复的阶层传承,而中国刚结束文革时只剩下很少的阶层:中央干部,地方干部,群众,贱民(如右派)。现在阶层渐渐又多了,但要固定凝固还有十几年(就是乡长的儿子天经地义还是乡长),那么当下还有可能塑造与众不同的社会面貌。

      当生意人(摩根,洛克菲勒等)掌握了历史上第一个大版图国家------美国后,又是别番景象。

      中国也是大版图国家,必须借鉴美国。

      (四)

      中日关系的走向,要放在这三个大背景下:

      一,到2025年后,中国GDP为50万亿RMB或以上,其中“实七虚三”,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不多,其中“虚七实三”,正好互补,则太平洋上的盖子工程完工,隆重剪彩,势力分界线以国际日期变更线为准。于是天堂降临人间。

      但,这不容易。

      首先,美国对对手一向是不妥协的,二战中对德日,没有划大西洋太平洋而治;冷战中对苏联,没有划半个地球而治;冷战后对日本,没有划半个世界市场而治。凭什么今天对中国,就忍让了?

      其次,俄国,伊斯兰世界,欧洲,都不真心推戴中国,甚至巴不得坐山观虎斗。

      第三,中国接下来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仍依赖外界市场和原料,而以内需为辅。世界500强里,没有一家是自给自足的农庄。

      二,中央岛五族。

      小本说过,亚欧中央岛的凝聚,有赖于日,中,俄,德,法五族。那么英国同日本地位类似,为什么厚此薄彼呢?

      因为英国必须与美国同命运,天然不希望中央岛凝聚。

      但,日本也同样啊?

      不同。首先,日本同美国,并不那么水乳交融。其次,中央岛各族有了日本,如虎添翼,没有日本,则日本至少可以抵消德法的全部力量。此消彼长,差别是极大的。

      三,中央岛各族,相互疑忌之心甚重,没有八九十年,合作不能水到渠成。而万一中央岛真能凝聚,所谓黄河也有澄清日,那么同英美系(美,英,加,墨等。澳新则存疑)又是什么关系?难道引发世界大战?

      中国在2000年,经济总量尚只是日本的1/4,短短十年就赶上,这是惊人,少有和很难重复的,也令我怀疑,怀疑这过去的数据和对将来的预测。日本也有日本的兄弟连,在幕后掌控着“日本丸株式会社”,这时候,他们慌了,打算试试把投在“美国号公司”里的资本套现一部分出来,转投在“东亚集团公司”,利用新公司的组建,把自己在“美国号”不断贬值的资产以目前还勉强可以的市价折算到新公司里,也就是换马。

      井大和很多人所推崇的“中日国”,现在是行不通的。

      首先,形势到了,人心没到。这是所谓形势比人强。经济互补到位了,政治互补八字都没一撇。一般来说,经济跟政治论理,铁定经济失败,所谓商不斗官。当然这样保持势头几十年,人心终究会变的。

      其次,中日都依赖美国的市场和美国对中日能源生命线的放行。如果大干快上,把美国逼到墙角,中日又无力自保,那不过是诱使美国出手,一不做二不休。

      第三,日本民主党既没有执政经验,又有小泽一郎的隐忧,而且经济是政治之本,民主党以更花钱的福利政策取悦选民,钱从何来?弄不好干了一年,就怏怏下台。这其间中日的执政党再两情相悦,也不过露水一场,反而给美国冷眼看着,搞不好还有若干针眼探头,等着拍点床戏。

      第四,中国经济指标上冲很猛,但立足尚且不稳。日本丸的股价虽在坠落之中,但社会较为稳定,将来企稳后再回到以前的高位也有可能。所以中日如果象两个大公司要合并,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确定自身的价值,如何预测对方的价值,以确定新公司的股权事权分配。目前中日对此并不可能一致。

      日本的鸠山可能有点理想主义,但日本兄弟连并没有。“日本丸”首鼠两端,放点“脱美返亚”的空气看看日本,中国,美国三方的反应。这三位生意人勾心斗角中,TG不可以跟着日本起舞。

      道理很简单:“日本丸”要投机,TG可以谨慎欢迎,但TG本身的档次,是大蓝筹,股市的两根“定海神针”之一,不可以有投机取巧的行为。

      中美两国当年的冲突敌视,重如泰山,一场“乒乓外交”固然不能解决一切,但走出了第一步,谁能预见到今天的成就?

      中国对日本,可以继续“政冷经热”,就是政治上要冷静而不冷淡地欢迎“返亚”,经济上则趁机更热,而较现实的方法,就是“(电动)汽车外交”,如果在较短时间内,中国获得技术许可自产LEAF锂电池汽车,加上BYD等其他国产技术电动汽车,再加上进口日美复合动力汽车,三箭齐发,绿色汽车总体在中国年销售300万辆以上,同时有大量整车,部件贴牌供应日本,转销全球。也就是中日在电动汽车行业互相给予国民待遇,那么两国在进口石油依赖,城区环保,电能峰谷合理利用等方面,都能双赢,从而给双方社会走出经济危机有效的信心支撑,创造全新的内需市场和供应链,也给鸠山政府新的财源,以兑现对选民的福利承诺,巩固压制自民党的战果。

      日本自“美国号”抽资,要当回“东亚共同体公司”大股东,双方谈生意要有诚意。中国的诚意表现在锂原料,稀土原料供应和国内市场有节制开放(每年商定整车互相进口总额),日本的诚意表现在将LEAF技术转让给中国,同中国划分世界绿色汽车高低端市场,共同试图制定全球技术标准。既然中日合并成“东亚公司”还不成熟,你又那么上杆子想掺合,那么先合作做几笔买卖,热热身,应该没有问题吧?和则两利,两利则和,良性循环嘛。

      电动汽车这一步,我们早晚是要走的,这也是巴菲特颠颠地赶来投钱的原因。走早一点,看起来送了日本一点钱,但我们换回时间,换回技术,换回了政治收益,仍然很值得。

      有一年开G8,中场休息时8个老板对坐闲聊,小泉要跟大家解释日本的古礼是怎样的,于是走到小布什座前,纳头便拜,要磕个头。这磕没磕成,小本不在场,不好说。但身为一国领袖,轻浮若此,实亡国之相。

      治大国若烹小鲜,日本要剧烈翻动,只能证明他们的轻佻,长期看深层看对中国有害无益。中日关系,只能一步步地走,只能一小步一小步地走。

      中国还是要依靠“做自己的事”,那就是东盟10+1,和交好伊斯兰地区,推进“彩虹方案”。新疆的“扎针事件”,很小儿科,虽然恶心人,但对TG能有什么大碍呢?这种撒石灰迷人眼的下三滥都搞,花旗庄实在也没什么高招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